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深宫实录-第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女子容貌艳异,头梳交心髻,身穿大袖宽衣,翩翩来到御床前下拜,玄宗问:
“汝何人?”该女答:“妾是陛下凌波池中龙女,卫宫护驾,妾实有功。今
陛下洞晓钩天之乐,乞赐一曲以光族类”。于是玄宗奏了一支新曲,龙女再
拜而去。醒后,玄宗将梦中的新作记了下来,名《凌波曲》。

唐代最辉煌的舞曲《霓裳羽衣曲》为唐玄宗的杰作,创作此曲的过程亦
十分神妙。传说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儿山,忽感光阴易逝、人生短促,益发
向往极乐无忧的神仙生活,回去后玄宗根据这种感受创作了《霓裳羽衣曲》。
又有一传说是,被玄宗请到宫中向他传授神仙术的大师罗公远,在天宝初年
某个八月十五日夜晚,宫中赏月之际,向玄宗说:“陛下能从臣月中游乎?”


取过一个桂树枝向空中掷去,化成一座色如白银的天桥,罗公远请玄宗与他
同登此桥,行至数十里,眼前出现美丽壮观的宫殿,罗公远告诉玄宗这就是
月宫。这时有仙女数百人在广庭上歌舞,玄宗被美妙的音乐吸引,走上前问:
“此何曲也?”对方答:“《霓裳羽衣》也”。玄宗将曲调密记于心,走回
宫中,回顾银桥神秘地消失了。从此《霓裳羽衣曲》被玄宗由天上带到人间。
这个美妙故事的编造者大概就是玄宗本人。

曲成数年后,西凉府都督杨敬述进献了一支印度的《婆罗门》曲,玄宗
觉得此曲与《霓裳羽衣曲》有相合之处,正是梦寐以求,不妨拿来。于是将
《婆罗门》曲揉进了《霓裳羽衣曲》中。

《霓裳羽衣曲》在杨贵妃进宫之日演奏,通过杨贵妃的再创作,此曲配
上了舞蹈。与杨贵妃入宫时的女道人身份相关,舞蹈的服饰、道具用上了道
教的羽服和幡节。此舞成为杨贵妃最得意的舞蹈,自认为盖过了赵飞燕的成
就。《霓裳羽衣舞》确实是唐代宫廷乐舞的杰作。由于已经失传,其美妙之
处难以形容,唐诗人白居易有幸在此乐舞出现约百年后的宪宗朝欣赏了她,
写下了《霓裳羽衣舞歌》:“我昔元和侍宪皇,曾陪内宴宴昭阳。千歌万舞
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案前舞者颜如玉,不着人间俗衣服,虹裳霞
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
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翔鸾舞了却收翅,唳鹤曲终长引声”。

作了四十多年太平天子的唐玄宗,已经习惯了歌舞升平的生活,不料烽
烟忽起,王朝不日间危如累卵。面临只有出逃之策的李隆基,心绪烦乱,自
忖,欢歌酣舞的日子已不可复得,他再一次登楼置酒,命乐人弹唱。乐工弹
琵琶,美人歌《水调》,歌罢,玄宗准备离去,又眷眷不舍,徘徊于歌楼,
忽然问旁人,楼下是否还有擅长歌《水调》曲子的?这时一位少年领悟其意,
自荐为皇帝歌一曲,于是唱道:

。。


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

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唱出了玄宗此时的心境,玄宗潸然流涕,感叹词作者李峤为真才子,不
待曲终而离去。

在逃往蜀地的路上,玄宗为怀念杨贵妃作了《雨霖铃》曲,命张野狐记
下来。一日玄宗登高望秦川,又想起宰相张九龄的箴言,遣使为张九龄祭悼,
玄宗复将感怀寓于笛声,调弄新曲,号《谪仙怨》。

唐代的许多皇帝都有音乐、歌舞的创作天赋。唐高宗略有其父太宗的遗
传,通晓音律,一日清晨,高宗闲坐,不知何处传来莺的委婉啼啭声,有感
而发,遂作《春莺啭》曲,命乐工白明达记述下来。高宗创作的舞蹈有《上
元舞》,舞者一百八十人,皆穿画云五色衣,以象征元气。此舞用在大祭祠
和盛大的宴享仪式上。武则天创作了《万岁乐舞》,当时宫中养的鹦鹉鸟善
模仿人言,武则天听到鸟儿“万岁”不离口,十分欣喜,遂乘兴创作了一支
舞蹈,舞者为三人,红袍大袖,头戴鸟冠,拟鹦鹉之状,欢跃而舞。这支舞
蹈不过是这位女政治家的游戏,不会有多少艺术价值。

唐德宗以《八卦舞》为代表作,其舞是雅,德宗为之说明“朕以仲春之
首纪为气节,听政之暇,韵于歌诗,象中和之容,作中和之舞”。以舞述哲
理、载乾坤之道,使舞蹈既庄严又神秘,意义也沉甸甸的。《八卦舞》显然
不能达到娱乐、消遣的作用,而应归为礼仪性的雅舞,但唐德宗却自称他在


听政之暇欣赏此舞,意即取代了娱悦耳目的轻歌曼舞。这样一本正经是不是
有些矫情?相似的是唐文宗,这位受制于家奴的皇帝以读圣贤书为务,而且
好听雅乐,对雅乐毫无倦意。“深明大义”而难以有所作为,这样的皇帝内
心的折磨一定很重。

雅乐是不能取代燕乐的魅力的,当唐文宗听宫人沈阿翘弹奏《凉州曲》
时,不禁叹道“天上乐!”文宗还善吹小管,曾作曲《文漵子》。文漵是位
晓音律、经常出入宫廷的法师,后来因过失被流放,其弟子入宫服务。文宗
一日听到法师的讲习声,乃是其弟子的模仿,文宗有感而吹管作曲。

喜欢吹芦管的唐宣宗是晚唐皇帝中最突出的音乐爱好者。宣宗经常创作
美妙的新曲,传授给宫女们。每当赐宴的前数日,宣宗都要教宫女们排练他
的新作,待设宴之日,数百名宫女盛妆而出,分行列队,连袂而歌,“其声
清怨,殆不类人间”。其作品有《播皇猷》、《葱岭西》、《倾杯乐》、《泰

边陲》等。《倾杯乐》制成后,宣宗捻管演奏,命乐工辛骨
的拍子没有打在点上,便瞋目瞠视辛骨
打拍,吹奏时
宣宗发觉辛骨,骨心惊胆

战,以为犯下大过,回去后惊恐不安,竟一日而死。乐工虽然在皇帝身边服
务,但在皇帝眼中不过是歌舞的道具,身份低贱,命如草芥。

唐代的乐舞机构是全国音乐、舞蹈、杂技人艺的聚居所。有大乐署、鼓
吹署、内外教坊、梨园,前两个机构所属于中央机关太常寺,主要演奏雅乐;
后面的几个机构直属于内廷,听命于皇帝。内教坊设在禁内,包括女伎、谐
谑等。外教坊设在京城,右教坊在光宅坊,左教坊在延政坊,右教坊主要聚
集歌唱艺人,左教坊则以舞蹈艺人为主,盛唐时内外教坊艺人有两千之多。
皇帝任命宦官为教坊使。梨园是天宝年间设置的,叫做梨园新院,人数在三
百左右。此外还有宜春院,挑选民间妓女入内,谓之“内人”或“前头人”。
另有一类“挡弹家”,指的是从民间选入宫中学习弹奏各种乐器的女子。挡
弹家的技艺比不上宜春院的妓女,凡节目宜春院练习一日就可上演,而挡弹
家要练上一个月,玄宗曾在上戏前策励她们:“好好作!莫辱没三郎”。三
郎是玄宗的自称,艺人们私下称皇帝为“崖公”。崖是巍峨高大的意思。

乐工中的出色人才当数李龟年之兄弟,李彭年善舞,鹤年、龟年善歌。
鹤年写诗作歌词尤妙,其作有《渭川》。李龟年不仅善歌,对音乐艺术有极
深的修养。他常被邀请到王公大臣家献艺,一次岐王想试试他的水平,让他
静听艺伎的弹奏,只许闻声不得见弹奏之人。琴声起,李龟年细听,辨出:
“此秦声”,琴曲继续弹奏,一段时间过后,李龟年又说道:“此楚声”。
岐王到后面一问,果然前面弹奏者为陇西沈妍,后来弹奏者为扬州薛满。李
龟年在三兄弟中最受玄宗的恩宠,还与他擅长击羯鼓有关,有这个特长,玄
宗当然会更加看重他。一次玄宗问李龟年:“卿打多少杖?”龟年答称:“臣
打五千杖讫”。玄宗说:“汝殊未,我打却三竖櫃也”。三竖櫃想必是三万,
看来玄宗的气力真不小。几年后李龟年打到一竖櫃,玄宗赐物以褒奖。李龟
年可能是谦逊,他不敢比皇帝打得更多。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以
卖艺为生,遇良辰美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其歌,莫不掩泣罢酒。

宜春院的“内人”许永新的歌声亦极其动人。许永新音高而声远,能在
不具备扩音器具的古代,歌声令万人共闻。开元盛世,玄宗大酺(大聚饮)
于勤政楼,万众喧哗,一片沸腾景象。高力士奏请玄宗,令许永新出楼歌一
曲。永新承旨,出现在万人面前,撩鬓举袖,全场顿时寂静下来,屏息静听,
许永新歌声回荡于广庭,沁入人们的心怀,此时“喜者闻之气勇,愁者闻之


肠绝”。每逢高秋朗月,台殿清虚,许永新的歌声与秋景相配,极富感染力。
他还善于再创作,能变新声。
乐舞机构承演的舞蹈,分为软舞和健舞,软舞有《垂手罗》、《回波乐》、
《兰陵王》、《春莺啭》、《半社渠》、《借席》、《乌夜啼》等,健舞有

《阿辽》、《柘枝》、《黄》、《拂林》、《大渭川》、《达摩支》等。

歌舞开演前,乐曲单呈送到皇帝手上,皇帝如以墨点某曲、即舞,此法称“进
点”,如不加点则不舞。

然而《霓裳羽衣舞》到宋代就已失传了,唐代的其它优秀乐舞如《七德
舞》(即《秦王破阵乐舞》)、《龙池舞》、《倾杯舞》等也已失传。宋代
宫廷乐舞远不如唐代有声有色、包罗万象,胡声、胡舞在宋廷不再喧宾夺主
了,因此乐舞少却了雄浑、激烈的色彩,变得柔曼了。

队舞成为重要的宫廷舞蹈形式。宫中舞队有“小儿队”,由七十二人组
成,“女弟子队”,由一百五十三人组成。小儿队的七十二人的舞蹈项目有
十种,各以队的名称出现,一为《柘枝队》,二为《剑器队》,三为《婆罗
门队》,四为《醉胡腾队》,五为《诨臣万岁乐队》,六为《儿童感圣乐队》,
七为《玉兔浑脱队》,八为《异域朝天队》,九为《儿童解红队》,十为《射
雕回鹘队》。女弟子队的舞蹈项目也有十种,也各以队的名称出现,一为《菩
萨蛮队》,二为《感化乐队》,三为《抛球乐队》,四为《佳人剪牡丹队》,
五为《拂霓裳队》,六为《采莲队》,七为《凤迎乐队》,八为《菩萨献香
花队》,九为《彩云仙队》,十为《打球乐队》。


七、宋辽金元宫廷乐舞

宋代皇帝也喜欢在燕乐上一试身手。宋太宗洞晓音律,前后创作的大小
曲及改编的旧曲共计三百九十支,其中的十八支大曲是:《平戎破阵乐》、
《平晋普天乐》、《大宋朝欢乐》、《宇宙荷皇恩》、《垂衣定八方》、《甘
露降龙庭》、《金技玉叶春》、《大惠帝恩宽》、《大定寰中乐》、《惠化
乐尧风》、《万国朝天乐》、《嘉乐生九穗》、《文兴礼乐欢》、《齐天长
寿乐》、《君臣宴会乐》、《一斛夜明珠》、《降圣万年春》、《金觞祝寿
春》。这些大曲都是以颂功德、庆吉祥为主题,太宗的小曲从题目上看就知
道别有一番意趣,小曲有二百七十支,兹列其中十曲的题目:《一阳生》、

《玉窗寒》、《念边戌》、《玉如意》、《琼树枝》、《鹴裘》、《塞

鸿飞》、《漏丁丁》、《息鼙鼓》、《劝流霞》。

宋太宗很喜欢隋代流传下来的贺若弼的琴曲十小调,其中的一、两个曲
名不甚优雅,太宗动手改换,将原来的《不换金》改名为《楚泽涵秋》,《不
换玉》改名为《塞门积雪》。太宗还命词臣发挥文字本领,为琴曲填写新词。
大臣苏易简填得一首《越江吟》很是出色:

非云非烟瑶池宴,片片碧桃冷落黄金殿。
虾须半卷天香散,春云和孤竹,清婉入霄汉。
红颜醉态烂熳,金舆转,霓旌影烂,箫声远。
太宗还命工匠将琴由七弦增为九弦,这表明他在乐器革新上有所作为。

至于宋高宗要求把琴制成盾样以示不忘武备,并不比其先祖的作法更有意
义,反而显得心虚、自欺欺人。

宋太宗的子、孙真宗、仁宗均洞晓音律,能制新曲。宋真宗对郑声(燕
乐)不感兴趣,他的作品是飨太庙用的两首雅乐章。仁宗也有一些雅乐作品,
如《景安》四曲以祀天地,《兴安》四曲以祀宗庙,《祐安》五曲以祀五帝。
仁宗日常偶有灵感便自度曲,曲成后赐给教坊,或出题目,命教坊完成,这
样的作品有五十四首,分别用于各种场合。

辽代颇有作为的皇帝辽圣宗也是帝王中的一位音乐爱好者,他喜欢与臣
下昼夜饮酒、歌舞,还经常作大臣家中的不速之客,尽欢而罢。这位精力充
沛、爱好广泛几乎无所不能的皇帝有音乐作品五百余首。“新制乐章五百首,
自敲檀板教宫娥”。

南宋的一首优美的曲子《望海潮》流传到了金朝宫廷,时值雄心勃勃的

金海陵王在位。一日海陵王在后宫游观,闻听宫女唱道:
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迭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海陵王从未听到过如此动人的曲词,得知柳永的这首词是赞美钱塘的美

景,便召来曾出使过南宋的兵部尚书胡邻,寻问钱塘美景如何,胡邻回答:
“江南扬州琼花、润州金山、吴江姑苏、钱塘西湖为天下美观,其它更有许


多美景,但臣迹不到。只此数景,天下已罕,况于他乎!”海陵王的心被牵
动了,他按捺不住对江南美景的馋念,决意发兵攻打南宋。南宋五朝未想到
它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竟招致金国投鞭渡江之心。时人诗云:

谁把杭州曲子讴,荷香十里桂三秋。

哪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

海陵王也未想到,他出师不利,在采石被宋军击败,金朝又内院起火。
最后海陵王丧命于扬州。

金世宗即位后结束了海陵王的暴政,社会安定,边境无战事,金朝渐出
现汉文景时代的气象。金世宗对自己的政绩颇感得意,值皇太子出生,世宗
在东宫设宴,命乐工演奏新曲,他告诉在座的大臣:“朕制此曲,名《君臣
乐》,今天下无事,与卿等共之,不亦乐乎?”由此可知,金世宗也是音律
的行家。

队舞,由宋代传至元代。元宫廷舞队有《乐音王队》、《飞天夜叉队》、
《寿星队》、《礼乐队》等。《乐音王队》的舞蹈场面是,开始舞者男子三
人,戴青面具而舞,然后一队飞天夜叉出场,翩翩舞至台前,继而出现二十
名艳妆女子,持牡丹花边舞边歌,女乐人摇日月金腔稍子鼓,与歌舞配合。
最后是男子三人上场,五人作五方菩萨相,一人作乐音王相,伴随着歌曲,
乐音王与菩萨们在西天极乐世界的情境中舞蹈。《寿星队》是由男子执金字
牌,或执梅竹松椿石,或执其它吉祥物,如宝盖、日月棕毛扇、鱼鼓简子、
龙竹藜杖,载歌载舞。《礼乐队》的组成是童子五人,执香花妇女二十人,
分为四行,鞠躬拜兴(弓身、直身)而舞,或执孔雀幢歌舞。然后是男子八
人,披金甲,执金戟,一人头戴平天冠执圭,齐唱舞蹈前行。《乐音王队》
的歌舞用于元旦仪式上;《寿星队》用于皇帝生日宴会上;朝会时则由《礼
乐队》出场。一般在上述舞队演完后,由妇女三人唱《新水令》、《沽美酒》、
《太平令》三曲。

出现在唐代的“字舞”(或者更早)在元宫廷被发扬了,凡是皇帝在宫
内行走(乘舆或骑马)时,都由教坊舞女在前引导,舞出“天下太平”字样。

元代的宫廷舞蹈有浓厚的宗教气息,前述的几个队舞即是如此。用于赞
佛的《十六天魔舞》传自河西,唐代已有,到元末成为最有魅力的宫廷宴享
舞蹈,“背番莲掌舞天魔,二八娇娃赛月娥”。舞蹈者为十六名美女,头垂
辫发,戴象牙佛冠,身披缨络,扮成菩萨形象而舞。有诗传述《十六天魔舞》
的姿采:

十六天魔女,分行锦绣围。

千花织步障,百宝贴仙衣。

回雪纷难定,行云不肯归。

舞心挑转急,一一欲空飞。

元顺帝尤其喜爱《十六天魔舞》,昼夜观舞不倦,因担心宰相进谏,乃
挖掘地道,夜间在装点得五光十色的地道中观赏天魔舞。顺帝对于人生多有
感慨,他曾对嫔妃们说:“百岁光阴等于驰电,日夜为乐犹不满十万,况其
间疾病相侵,年寿难必,如白云有期,富贵皆非我有矣。何为自苦,以虚度
一生乎!”因此顺帝日夜忙于行乐,长歌大舞,自暮达旦,称这种生活为“遣
光”。


八、明清宫廷乐舞

明清两代,陶醉于歌舞之中的皇帝并不多见,甚至可以说皇帝们对于燕
乐舞的兴致悄然减退了。也许是戏曲的发展,转移了皇帝的注意力?缺少了
皇帝热情参与的明清宫廷乐舞,显然不如汉唐那样生机盎然、那样色彩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