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和-第1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姚少师出的主意,陛下还会不许?

只要办成了这件事,将平王世子的心思重新拉回到读书这件事上,不过是临摹一幅舆图,陛下定然不会拒绝。

“郑兄且听我一言,事成与不成,都莫要如此严苛,惹得世子不喜,更会影响了课业。”

最终,郑礼被说服了,同意了鲁瑄的提议。

二人商议之后,决定暂时瞒着朱瞻基,直到天子同意临摹舆图,再将事情原原本本的告知于他。

“权当是磨练一下世子的心性。”

听到郑礼的喃喃自语,鲁侍诏颇有些不以为然。但想起郑礼私下里十分推崇解缙,也就将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学问是好的,只不过,脑筋僵硬了些。

不提朱瞻基心不在焉的习字课,武楼前,羽林卫的大比武逐渐分出了胜负。

有了陈纪,羽林前卫大放异彩。

羽林卫指挥和两名佥事接连被他掀翻马下,汉王和赵王拊掌叫好。

孟清和也凑了把热闹。

提起先泾国公陈亨,同自己也颇有渊源。他于开平卫从军之时,陈亨正任北平都指挥使一职。

当时,沈瑄还只是从燕山卫调遣至边卫的百户。

第一次见面,就不免心动,惊艳倒在其次,惊吓却是实实在在,不打半分折扣。

想到这里,孟清和难得感慨,时间过得真快。

边塞岁月,靖难之艰,再到永乐帝登基。

转眼之间,竟是十余载。

从少年到青年,从青年变得愈发成熟。

唯一不变的,大概只有两人之前的牵绊。却也是越来越深,今生都无法斩断了。

来生?

孟清和很少去想。

今生过好就不容易了,即使有来生,也是下辈子该想的事。说到底,他这一辈子,也算是赚到了。

朱瞻壑已经从朱棣怀中下来,自己站着,目不转睛的看着场中。

孟清和也被叫到朱棣身边,任务是为小世子继续解答问题。

虽说朱瞻壑的问题都不难回答,可一个接着一个,不见分秒停歇,着实令人头疼。

朱棣很快败下阵。

朱高煦和朱高燧也没撑多久。

这个重要时刻,就需要道衍大师的高徒,朱瞻壑名义上的师傅来撑起场子了。孟伯爷,责无旁贷。

“爱卿,朕把皇孙交给你了。”

孟清和还能如何?只能当做没看见永乐帝此时的表情,也没见到汉王和赵王绷紧的腮帮子,抱拳道:“臣遵旨。”

于是乎,孟伯爷认领了十万个为什么的三头身,天子父子三人长出一口气。

这一次,朱棣没再说朱瞻壑效似朱高煦了。亏得朱高煦有幼年时有王府教授顶梁,否则,朱棣不保证会不会一天抽儿子八遍。

朱高煦和朱高燧对看一眼,再看看老爹,都有些后怕。

亏得自己小时候“实诚”啊。

比武场中,鼓声猛的加快,加重。

雷鸣般的三鼓过后,五色令旗在场边高高立起,宣告整场比武结束。

虽然比武时多采用木质武器,火炮和火铳也只是摆摆样子,并不具有实际杀伤力,可就算光用拳头,也能把人揍伤,遑论是列阵对战。

参与比武的羽林卫,大半带伤,十余人伤势还不轻。被陈纪掀翻马下的两名佥事,一人不小心折断了腿,好在有太医院的遣人候在一旁,第一时间得到了救治。

“佥事无大碍,休养一段时日即可痊愈。”

太医言之凿凿,佥事很快被抬了下去。

刀剑无眼,比武中没有上下之分,对战的,只有“敌人”。

断了腿,不能怨陈纪,只能怪自己学艺不精。见识到陈纪勇猛的羽林卫官军,个个眼睛发亮,不愧是泾国公的孙子!至于陈亨的嫡子,陈纪的老爹,在五军都督府挂职的陈恭,十分自然的被忽略了。

虎父无犬子,陈亨和陈纪,就当做是虎爷无犬孙。

朱棣大笑,道:“好!”

羽林卫上下顿时欢欣鼓舞,身上的伤也不疼了,青肿的眼眶也不当回事了。

被天子夸奖一句,容易吗?

想起大比武开始,旗手卫表现不佳,被皇帝斥责,旗手卫指挥和同知当天被谪交趾,众人无不心有余悸。

“官军须谙韬略,勤练习,以精武事,以报国家!尔等祖辈多以战功擢升,拼死以进身,沙场九死一生,方得荫佑子孙。尔等不体祖父之忧,骄纵懒怠,不习兵,不勤练武艺,逢比试,畏怯如处子,将来袭职位,何以得用?临战若如此,何以卫国?!”

一番话,不只旗手卫上下大汗淋漓,脸色涨红,尚未参加比武的天子亲卫,无不心生惭愧。

祖父之功,家族之荣,若在自己的手中丢弃,待到将来,还有何面目去见列祖列宗!

旗手卫成了杀给猴看的那只鸡。

其后参加比武各卫,全都打起了精神,有武艺不精者,纷纷开始临阵磨枪,倒是让家中的长辈好一阵惊讶。即使儿孙和族中子弟在比武中受伤,或是因表现不佳被贬谪,也没有人上疏求情。

不提洪武朝留下的将领,跟随朱棣起兵靖难的武将勋贵,哪个不是历经边塞磨练,和鞑子对砍才得以晋身?

从军最怕的不是上战场拼杀,更不是受伤,而是临战胆怯,谋略不通,武艺不精。

后两者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学习磨练,临战胆怯,却实打实的要人命。

刀子没举起来,先吓得两股战战,丢命不说,更加丢脸!

天子下令二十六卫大比武,、无异于提前发现问题,进而想办法解决问题。不需要天子动后,家中长辈足以给这些不孝子弟好看!

“兴宁伯果真大才!”

向天子提出大比武的孟十二郎,在武将和勋贵中的好感度再一次飙升。其速度堪比火箭。

“兴宁伯是个好人啊!”

刷了好感度不算,好人卡也收了一堆。多是孝陵卫的亲属颁发。

无他,光听名字就能分辨出,孝陵卫的主要工作就是守卫皇家陵墓。

除非天子专门下令,否则,打仗出兵,护卫天子出巡,孝陵卫通通没份参与。这种情况下,天子二十六卫只是个名头,武艺练得再好也没用!

兴宁伯向天子提议,进行二十六卫大比武,对孝陵卫而言,简直是从天而降的大饼,还是肉馅的!

不趁机狠刷存在感,让天子知晓自己的一身本事,还要等到黄花菜凉了,脑筋再转弯?

临到孝陵卫比武当天,着实让永乐帝惊喜一把,因旗手卫而起的郁气,瞬间一扫而空。

如果不是情况不允许,牵涉面太广,恐怕会当场下令,旗手卫和孝陵卫换装,换人。

孝陵卫负责天子出巡,旗手卫去守护皇陵。

饶是不能全部换人,也从孝陵卫中选拔多名有才能的军官,近五十名勇猛的卫卒,调往大宁。

“尔等需谨记近日,不可骄狂,临战不怯,立功以壮家族。”

临行前,家中长辈的殷殷教导,加上本身对战功的期盼,让这些从孝陵卫掉往北疆的卫军热血沸腾。

戍边,对他们来说,是难得的机会。何况还是大宁,旁人求都求不来的好事!

被选出的孝陵卫打点行囊,高高兴兴出发。留下的缺额,直接由在比武中表现最不好的卫军填充。

二十六卫中,被谪交趾和广西云南的不少,调往北疆的更多,而且,基本都是在比武中表现突出官军卫卒。

不是没有朝臣发现此事微妙,可文武两立,五军都督府都没开口,文官有什么立场追究?

说天子二十六卫拱卫京师,人员一个不能少?

不见把人调走之后,又从各自的家族中征召?

比起卫所垛集抽丁,天子亲军一向不愁兵员。

人都补上来了,还有什么可说的,谁敢上疏提出质疑,朝中的勋贵武将会立刻握拳,从鼻孔喷漆。

捞过界了啊!

文官委屈,武将队伍中,早有人这么干了!

孟清和摸摸鼻子,后退数步,他是低调的人,必须深藏身与名。

不过,调兵的事不追究,聪明如杨士奇等人,还是隐约猜到,天子恐怕是要在北边动兵。多数猜测是鞑靼,要么就是瓦剌。硬是没一个人猜到,朱棣的目标会是朝鲜。

太……祖高皇帝定下的不征之国,今上怎么会轻易动兵?

但事实出来,却让大部分人跌破了眼镜。

不是天子主动发兵,而是朝鲜国王李芳远主动上表,向大明求助。

“五子不孝,残害兄弟,杀害手足,逼迫小王退位,窃国篡位,请上朝发兵!”

求救信是通过锦衣卫的渠道送至京中,满朝哗然。

所以说,有机会要上,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上!

换到朱棣这里,就变成了有机会要打,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打!

李芳远被迫退位是事实,他的儿子自相残杀,争夺王位也是事实。

主动上表,请求明朝发兵,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当然,现下李芳远的表疏尚未送到南京,朱棣仍在兴致勃勃的举办亲卫大比武,擢升了一批又一批如陈纪一般的勇将,分批次送往北疆。

美其名曰:战场磨练。

孟清和一边专心教导朱瞻壑,一边摆着手指头,算着沈瑄回朝的时间。

天子召征讨安南大军回朝的敕令已经发出,很快,沈瑄就要率领大军班师。至于回来之后,是会和他一样,暂时留在京城,还是马上返回北京,并不重要。

关键是,数月未见,着实是想念啊!

郑和王景弘在羽林卫比武当天,被天子当众夸奖。他们不只带回了成船的珍宝货物,外邦使臣,还带回了敢打船队主意的旧港海盗。

立下的功劳,再次得到天子着重表扬。

看着泪流满面,激动不已的郑公公和王公公,孟清和默默转头,离开两年,这两位怕是忘记了,被天子这般夸奖,不会有好事。

果然,还没激动过瘾,就被天子泼了一瓢冷水。

“两月之后,再次出航!”

郑和杀了,王景弘呆了。

侯显嘴角刚一弯,就听永乐帝道:“你也去。”

笑容直接僵了。

“陛下,奴婢走了,您身边?”

“朕要北巡,已下令白彦回随驾。”

好你个白狗儿!

侯显咬牙,郑和与王景弘瞬间心情飞扬了。

让你在咱家面前显摆,该!

第一百九十六章

永乐六年三月

继羽林卫之后,府军卫,金吾卫,虎贲卫等接连进行了大比武,表现优异者均得擢升任用。

各卫中,锦衣卫的比武次序排在最后,也最引人关注。

杨铎身为锦衣卫指挥使,引来的目光更多。曾被借调五军都督府的纪纲等人,一样没能“低调“。

按照孟清和的话来说,金子到哪里都能发光。何况锦衣卫中能人辈出,堪比两百瓦日光灯,想不引人注目都难。

“莫要让朕失望。”

朱棣的话当头压下,杨铎表情不变,行礼道:“臣遵旨!”

列在校场中的锦衣卫,自同知,佥事,千户,百户,校尉,力士,均以刀鞘击打盾牌,长枪钝地,铿锵声响,震耳欲聋。

回到场中,杨铎仍是一身大红锦衣,未着甲,只在手腕处有一圈黑色的皮子,拇指上扳指,专为拉弓射箭之用。

鼓声骤起,令旗挥舞,杨铎取下背上长弓,左手持弓,如托泰山,右手搭箭,如揽圆月。

眉峰轻扬,唇角紧抿。英俊的面容,双眼中染上了浓烈的战意。

破空声响起,三支包了尖头的木箭瞬间飞出,咄咄咄三声,深深………扎…入…旗杆之上。

箭尾…震…颤,发出嗡嗡的声响。

这是战斗开始的讯号。

列成两阵的锦衣卫发出了震天的吼声,盾牌手在前,长枪手在后,同一时间迈动脚步,如惊石拍案,猛然间碰撞到了一起。

没有鲜血飞溅,只有盾牌…撞……击,金戈碰撞,声声震耳。

在场边观战的武将,均是双目微凝,议论和惊叹声四起。

“连珠箭!”

“这样的身手,燕山卫也是少有。”

比起吃惊不小的朱能等人,永乐帝则是心情大好,之前一度失掉的面子重新捡了起来。

看到没有,天子亲军,就该有这样的气势!

朱高煦和朱高燧互相看看,一同咋舌。都晓得锦衣卫指挥使杨铎是个狠人,在靖难中立有不小的功劳。待他执掌南北镇抚司,专司锦衣卫,许多人渐渐忘记了杨铎在战场上的表现。

如今再看,果然验证了那句话,盛名之下无虚士。有杨铎这样的指挥使,锦衣卫的武力值,直甩其他各卫一大截。不提虎贲卫金吾卫羽林卫,真刀真枪的对打,怕是燕山卫都要掂量一下。

锦衣卫执天子仪仗,掌缉捕,刑狱,专查百官。

本职工作所需,有好的身手并不奇怪。但是,这种好身手偏指个人能力。如当下一般,组成战阵,对阵拼杀,仍给人以猛虎下山之感,恶狼扑兔之势,未免有些太过分了!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在战场上,刑警出身的把特种兵几招掀翻了,还不是偶然,而是此次对砍,次次掀翻,连“手误”的机会都不给对方。

这叫什么?

明显画风不对!

眼前的现实却是,这群搞情报和刑侦工作,顺便管理城市排水系统的锦衣卫,武力值惊人,着实震撼了众人一把。

结阵,迎敌,拼杀。

即使整体比不上久同鞑子对砍的边军,也超过其他天子亲卫一大截。尤其是分批被发去看守皇陵的旗手卫,更是云泥之别,完全不能比。

朱棣笑着点头,杨铎果然没有让他失望。

将锦衣卫的比武次序拍在最后,也是相当明智。

朱高煦和朱高燧不由得将场中的杨铎同沈瑄比较,如果两人单打独斗,不知谁胜谁负?

成国公等将领有些可惜,锦衣卫单是做情报刑侦工作有些可惜,是不是该兼职戍边?

孟清和一边解答朱瞻壑的十万个为什么,一边在心中疑惑。

看到场中的杨铎,为何会想起靖难之战中,险险被救下的那一次?他本以为是敌人倒霉,中了流矢。回头再看,想中流矢,还中得如此之准,也不是那么容易。

捏捏手指,奇怪了,都过去那么多年,怎么会突然想起这件事?

难不成,是他最近总在想沈瑄,时不时的感叹岁月匆匆,脑子里才会经常闪过旧事?

朱瞻壑仰头,小脸上满是疑问,“少保?”

孟清和晃晃脑袋,不敢再随意走神,“世子有何事?”

“少保可是身体不适?”

孟清和有些奇怪,“世子何有此问?”

“我观少保脸色不好。”朱瞻壑眉头拧紧,迟疑的看了一眼场中,似十分不舍,却还是坚定转头,对孟清和道,“若少保身体不适,我同皇祖父说,让少保回府休息。”

“世子……”

孟清和被感动了,好孩子啊!

“赵院判医术最好,皇祖母的病就是赵院判治好的。请赵院判为少保扎几针,少保就好了。”

孟清和:“……”

“少保可先回府,我去太医院请赵院判出诊。”

“世子,其实,臣没病……”

“少保,讳疾忌医不好。”朱瞻壑一脸认真,“我就去和皇祖父说!”

话落,转身就朝永乐帝奔去。

孟清和一把没拉住,众目睽睽之下,也不敢拉第二下,只能眼睁睁看着三头身出现在永乐帝身边,请来旨意,然后乖乖回家,等着赵院判上门给他扎针。

自从徐皇后被赵院判治愈,太医们的针灸之术被传得神乎其神。不只宫内,在宫外也是发光发热,多少人排队等着施针。

只有曾被当做练手对象的军汉们避之唯恐不及,每次听到,都忍不住要打个哆嗦。

那种滋味,比上阵和鞑子互砍都难受。着实想不明白,为何会有人排队等着挨扎。

“卿身体不适?”

朱棣开口,孟清和不能不出声。他最近的确有些睡不好,脸色比寻常要憔悴些,更坐实了身体不适的猜测。

“回陛下,臣微有不适,并无大碍。”

“朕观卿面色不佳,可回府歇息。稍后,朕令太医过府为卿诊治。”

“谢陛下!”

孟清和满脸感动,眼角余光瞄向又被朱棣抱起来的朱瞻壑。

朱瞻壑误会了,立刻道:“少保不必担心,赵院判医术极佳!”

翻译过来,针灸的技术也是最好!

孟清和顿时迎风泪流,“……谢世子。”

感动?有。

手痒?更加有。

可惜,手再痒,朱棣怀里的三头身也不是他能下爪子的。

离开演武场,孟伯爷擦干眼泪,抬头望天,不得不再次感叹,在老朱家人手底下干活,当真是不易。

孟清和离开不久,锦衣卫的比武也分出了胜负。

不出意外,杨铎率领的一队以压倒性优势获胜。

至此,天子亲卫大比武宣告结束。在比武中崭露头角的年轻将领和勇猛士卒不下三百余人。其中有五十八人被擢升,以陈纪为代表,三…级…跳的也不在少数。除被擢升调任,依个人表现,另有布帛宝钞赐下。

钱多钱少在其次,关键是脸面!

有人收获,自然也会有人失落。

因表现不佳被降职贬谪的官军,数量一样不少。发往广西云南和交趾三地的不下百余人。

永乐帝明言:“再有此类官军,均谪交趾。”

事后,这道口谕以中旨发下。

明朝的内阁制度尚未完全确立,文渊阁七人只相当于天子的机要秘书。天子的中旨发下,没人敢不当一回事,有不开窍想以身试法的,十有八……九会先一步前往西南边陲体验生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