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和-第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背着老子拉帮结派,你小子想干什么?!

实际上,何寿真没想干什么,若他真想反叛朱棣投靠朝廷,也不会做得这么明显。

所谓的拉帮结派,不过是为在军中争取更大的话语权。作为跟随在燕王身边的老人,张玉朱能他比不上,沈瑄和郑亨这些后来者却实实在在的让何寿心气难平。

若在平时,何寿这种做法可以理解。但现在是什么时候?燕王正举旗造反,此举就显得大大不妥。

被燕王疑心,打上一个问号,注定何寿会离权利中心越来越远。

结果,沈瑄郑亨等人后来居上,五军之中,何寿连个副将都没捞上,只能在燕山前卫指挥同知的位置上继续接受考察。让何寿更加无法接受的是,不需多长时间,武力值连他零头都赶不上的孟十二郎,即将和他平起平坐!

何寿再不服气,有燕王压着,也不敢窝里反,只能对着南军泄愤。

作战更显勇猛,屡次立下战功,倒是逐渐扭转了燕王对他的看法,总算在靖难后期摆脱了同知的头衔,升了指挥。

也算是阴差阳错,因祸得福?

扩充了军队,搬空了半个大宁城的燕军,当真是鸟枪换炮,非昔日可比。

王旗之下,聚集起上万的蒙古骑兵和大量惯于战阵的边军,加上从宁王处搜刮来的火器,燕王底气很足,大手一挥,下令回师北平。

李景隆敢带兵去抄他的老窝,必须受点教训!

在大宁城中立下大功的孟十二郎,途中经常被燕王召到身边说话。燕王同诸将商议作战计划时,他也有幸旁听。

在燕军中,孟清和的地位再次悄然发生变化。

不再只因世子对他的赏识,而是直接来自于燕王,最大的大佬。

大家可以不买世子的账,却不能无视燕王的态度。

同级和下级自不必说,连指挥一级都开始同孟十二郎称兄道弟。面对这种情况,受宠若惊不至于,小心应付却是必须,孟清和也算驾轻就熟。

张玉正在北平外围防守要地,身为副将的沈瑄和郑亨暂代其指挥中军。

郑亨不只一次在沈瑄帐中见到孟清和,眼见沈瑄对孟清和照顾有加,不免思量,沈瑄此人着实不凡,或许非是有意,但孟佥事得王爷赏识,感激于沈瑄往日的帮扶,必定有所回报。

必须承认,郑亨得出的结论也代表了军中大部分人的想法。

只可惜,问题的答案往往距离所谓的“真相”相当遥远。

被沈瑄的举动启发,各军主将副将纷纷开始礼贤下士,关心士兵。

不好意思到他的帐篷里睡,因为呼噜声大?

没关系,他呼噜声更大。

有汗臭?

没关系,他有汗脚!

军汉还想挣扎,上官一瞪眼,一切为了王爷,必须到老子的帐篷里睡!

被抓着领子的军汉顿时泪流满面。

动静太大惊动了燕王,得知前因后果,燕王特地表扬了沈指挥,“做得好!如此上下一心,何愁大事不成。”

将官串…联必须小心,关心士兵,时刻训导要效忠于自己则是好事,大大的好事。

遭到表扬的沈副将没说话,表情十分微妙。

该解释吗?

还是继续误会下去吧。

自此,孟十二郎彻底在沈瑄的帐中扎根,想挪个地方,根本不可能了。

燕王回师途中,北平城的攻防战即将进入尾声。

朱高炽的夜袭计划险些导致被南军破城,年轻的世子着实心跳了一把。

幸好李景隆同部下争功,拖了瞿能的后腿,否则,这员曾跟随蓝玉作战的猛将怕已攻进了城内。

突来的大雪迫使南军撤退之后,朱高炽不敢继续托大,请示过王妃并征询了道衍的意见,连夜汲水运上城头,借助大雪和冷风,在城墙上冻了厚厚一层冰。

只是一夜的时间,城墙就变了一个样。

这么厚的冰,架上云梯也只能往下滑,还攻城?不被冻在城墙上做冰雕就该感谢老天了。

在一次试探…性…攻击之后,南军彻底见识到了守军的阴险毒辣。

城头的守军不再推落檑木巨石,也不再射箭,而是每人提着一桶水,攻城的士兵爬到一半,带着冰碴的水哗啦啦浇下去,冷风吹过,人形冰雕瞬间出炉。

战争不再血腥,守军都变成了艺术家。被迫充当艺术品的南军有苦说不出,被冻在了云梯上还能想办法,挂在城墙上的怎么办?

铲下来?

等到冰雪融化?

焉有命在!

李景隆气得咬牙,仍毫无办法。

瞿能等人也憋了一肚子火气,差点攻进北平城却功亏一篑,遇上这样一个主帅,想打胜仗怕是比登天还难!

听到燕王回师救援北平的消息,李景隆不再犹豫,立刻下达撤军的命令。北平一时半会是攻不下来了,还是先撤回郑坝村的大营,免得朱棣大军一到被内外夹攻。

这个决定还是比较明智的,撤军的过程中,李景隆下令都督陈晖率领骑兵去半路上阻截燕王,为大军争取时间。

接到命令,陈晖先是点头,主帅难得果断一回。

紧接着,他却皱起了眉头。

阻截燕王?到哪里阻截?

李景隆摇头,“不知道。”

陈晖:“……”敢情要打仗,还得先找到人再说?

咬咬牙,找人也行!当年随军北征沙漠,不也是从找人开始的吗?咱不惧!

不过既然要找人,人手总要多给点吧?

李景隆继续摇头,“一万人,多了没有。保卫大营更加重要。”

陈晖彻底无语了。

只给他一万人去阻截燕王的大军,当他是常遇春附体还是蓝玉再世?

如果不是情况不允许,陈都督当真很想暴起给李景隆一顿老拳。他算是体会到瞿能被李景隆拉后腿的心情。

但命令都已经下了,陈晖还能怎么办?

只能带着一万人,顶风冒雪的出发。

能找到就打,找不到也怪不得他。

此时此刻,陈晖也说不清自己的想法,是想快点找到燕王的军队,还是压根不想同朱棣碰面。

或许,后一种可能更多些。

叹了口气,换成他是朱棣,遇上李景隆这样的对手,怕是也要乐得直蹦高了吧?

第六十一章

都督陈晖率领一万骑兵出发后的第二天,连日的大雪突然停了。

碧蓝的天空一望无际,寒风吹过广袤的北方大地,带着塞北独有的粗犷与豪情。

燕军,尤其是驻守塞北的边军,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天气。

厚实的棉衣,用皮囊盛装的烈酒,架起的篝火滚着热汤。哪怕今年比往年都要寒冷,也有应对的办法。

燕王妃亲自下令开仓放粮,将王府储备的粮食和禽肉取出大部分发给守城的将士。在丽正门挡住了南军的城内妇女,以及夜袭战中拼死阻拦瞿能进攻的巡检和兵马司诸人,也得了奖赏下的粮食和羊肉。

“人心可用,得道多助。”

燕王妃将朱高炽叫到身边,语重心长的告诉他,此次能够守住北平,一来是上天相助,二来是城内众人齐心,三来是朝廷大军有个不靠谱的主帅。

“朝廷军中不乏骁勇善战之人,以都督瞿能及其二子,趁我军出城扰敌,竟能窥得战机,险些破城而入。若非后力不继且主帅贪部下之功,下令大军集结再行进攻,又借上天助我,今日,你我母子二人恐已成阶下之囚。”

朱高炽垂首而立,表情严肃而恭谨。

作为王府世子,朱高炽对燕王十分敬畏,对燕王妃更多的却是濡幕。

自幼,父王就不太喜欢他,谁让他先天条件比不上两个弟弟?

小胖墩时期的朱高炽也曾为此伤心过,随着年龄渐长,多少也能明白燕王的想法。将心比心,换成他自己,有个完全不像自己的儿子,也未必会喜欢到哪里去。

理解归理解,心中却总有一处无法释怀。

平日里,这种复杂的情感一直被压抑,在燕王面前,朱高炽愈发的恭敬守礼,私下里却始终憋着一口气。

不良于行,就花更多的时间在读书上,无法骑马上阵,苦练箭术也要证明他有学武的能力。

不得父亲的喜爱,朱高炽没有气馁,这种不服输的性格恰恰像极了朱棣。

没有这种精神,洪武帝不会从和尚庙出来走上造反的道路,最终登上皇帝宝座。燕王也不会在削藩的浪潮中起兵靖难,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把侄子的皇位抢过来。

燕王妃比燕王更早看到了这一点,如果没有她的谆谆教诲和提点,任凭性子再好,屡屡被亲生父亲不待见,又被两个弟弟连番挤兑打击,朱高炽不走上反…社会的道路也会性格扭曲。永乐后的仁宣盛世怕也不会开启。

此次,燕王将北平城的防卫交给朱高炽,已从侧面表示出他对朱高炽的改观。

兴奋之余,朱高炽也在苦苦思索,如果自己能早点瘦下来,改变一下形象,是不是就不用被白眼那么多年了?

摇摇头,过去事的想再多也没用,不如今后更加努力。

现如今,北平的危机解除了一大半,城外的朝廷大军已开始撤退,想必是父王已经回师救援。

守住了北平,他的地位会更加稳固,也能进一步获得父亲的喜爱。

想到这里,朱高炽握紧了拳头,高粱饼子还得继续吃下去,等到孟佥事随军归来,要想个法子把人再要到自己这边来。

此人不仅有才,且行事不拘一格,便是道衍和尚都对他赞誉有加,据说还想收他为徒,这样的人才不笼络,还有什么人值得笼络?

身为王府世子,若是父王靖难成功,他是否也能更上一步?

再仁厚,朱高炽也是皇室子孙,也有对大位的渴望。

燕王妃发现儿子有点走神,以为是因守城太过疲惫,立刻停止口头教育,吩咐朱高炽回去好好休息,另叫宫人去告诉世子妃一声,世子近日的饮食一定要多注意,精细着些。

“母妃无需太过费心,儿已习惯进粟米粥和蜀黍饼。且王府开仓放粮,儿更应做出表率。”

燕王妃看着朱高炽,目光中满是欣慰,“我儿果然长进了。”

“儿只是尽了本分,当不得母妃夸赞。”

有感于朱高炽的“爱民之心”,燕王妃很快下令,今后王府众人皆以蜀黍粟米为主食,肉禽不禁,但严禁浪费。

燕王妃早就看不惯王府内某些人的铺张浪费,明明吃不了多少,非要摆出个排场。平日里就算了,现在是什么时候,容不得任何人再这么做。每日的饭食更有定量,敢糟蹋东西?别怪她不讲情面。

在闺中时,燕王妃时常听魏国公讲述早年的艰难生活,吃糠咽菜算是好的,最艰难的时候,连续几天都吃不上一口干粮。

朱高炽的行为引起了燕王妃的回忆,也让燕王妃下了决心,自此,王府自上而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忆苦思甜运动。

习惯了精细米面的女眷根本吃不下粗面饼子,可也不敢当面同燕王妃抗议。王爷的三子五女,只有两个女儿非燕王妃所出,还属于“母不详”的那种,在燕王府,除了朱棣本人,燕王妃是绝对的二把手。

谁敢不服?肯定收拾起来没商量。

拿起摆在面前的高粱饼子,试着咬一口,立刻抻着脖子要水,当真是咽不下去。

燕王妃的处理方式也很简单,一顿不吃,饿着。

两顿不吃,继续饿着。

三顿不吃,接着饿。

一连饿了几顿,任谁都受不了。

等到粟米粥送上来,连最小的郡主都是红着眼睛扑上去,三两口吃完,半饱都不到。

从没想过,原来粟米熬出的粥会这么香!

见识过燕王妃的手腕,再没人敢玩绝…食沉默那一套,燕王不在府内,饿死也只能自认倒霉。

燕王妃满意了,把高粱饼子泡进粥里,连吃了两大碗。

朱高炽的饭量遗传自谁?还真是不好说。

起先,朱高炽还不明为何只发高粱饼子,如今再看,不得不佩服亲娘的智慧。

按照那个孟佥事的话来说,这就是所谓的漫天要价坐地还钱?

先给出一个绝对承受不了的价钱,然后逐渐抛出诱饵,让对方心甘情愿的踩进绳套,末了还要感恩戴德。

如今的王府不就是这样吗?

没人再埋怨王妃下令大家一起啃高粱饼子,反而对每日的粟米粥赞不绝口。

未来的仁宗皇帝深刻领会了坑人的最高境界,随燕王大军向北平进发的孟十二郎,尚且不知自己无意间又给朱高炽上了一课。

虽然主讲人是燕王妃,但让朱高炽领会坑人精髓的还是孟清和这个助教。

燕王府的忆苦思甜活动很快传遍了整个北平城,守城的将士看着手里的两合面馒头和白面饼子,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王妃和世子吃高粱饼子和粟米,却给他们吃白面,士为知己者死,必须以身相报!

城中的居民也是大为感动,所谓上行下效,寻常民户不论,很多家底丰厚的人家也开始…日…日…食用高粱粟米,还掺杂着荞麦等物。

城外的村屯听到消息较晚,里中老人凑到一起商量,纷纷将家中的白面和精贵的稻米放上牛车,运到城中交给王府,名曰“劳军”。

孟家屯如今已是里中之首,别说孟清和,便是孟虎和孟清江摆出来,孟氏族人说话的声音都比别人响亮。

孟重九和里中老人们坐在一起,吧嗒了两口烟袋,面上不显,心中也是得意。

看吧,咱孟家出了好儿郎,在谁面前都能抬头挺胸。

不是没有说酸话的,毕竟造反这事谁能拿得准?

可也只能私下里说说,自己可是在燕王的地盘上,朝廷几十万大军都打不下北平城,说不得燕王就是那些相士口中的真龙。

里长见着孟重九也是一副笑模样,听孟重九建议各家出些粮食劳军,还要大张旗鼓的送进城,有些犹豫。

但九名甲首和老人接连对此表示同意,里长想反对也没有立场。

各村屯都有精壮都被抽调到城中,粮食送去,多少也是为宗族子弟考虑。不求像孟十二郎一样加官晋身,至少也能同人结些善缘。

“劳军”的说法是孟王氏告诉孟重九的,而孟王氏则是从孟清和的家书中看到的。

随燕王前往大宁之前,孟清和一连送出了三封家书。除了修造围墙角楼,书写木牌,但凡是能想到的,他都写了下来,不说一定用得上,至少不要事到临头没有应对的办法。

同众人商定每个村屯出粮多少之后,孟重九就不再轻易开口。其他人看他这副老神在在的样子,心中不免感慨,出了一个十二郎,孟氏一族都要发达了。

十一月庚午,燕王率领的大军抵达孤山,被奔腾的滦河挡住了去路。

燕军身后,都督陈晖率领的骑兵仍在冰天雪地里漫无目的的找人。

对不习惯北方气候的南军来说,恶劣的雪天当真是一种折磨。很多人冻得手脚发紫,身上的棉衣也不够厚实。但军令如山,主帅亲自下令阻截,做下属的就不能违抗。

没有确切的情报,只能撞大运,找吧!

一次偶然,陈晖派出的几股小队骑兵发现前方不远处有大量的马蹄印,虽然被大雪掩盖不少,仍能辨别出是沿孤山方向而去。

“必定是燕逆!”

陈晖当即下令召回其他寻人的队伍,全军整队,以小队前锋跟踪燕军,自己亲率大部在后方压阵。

前锋出发时,陈都督再三叮嘱,一定要同燕王的军队保持安全距离,轻易不要被对方发现。若是被发现踪迹也不要想着效忠朝廷,为皇帝光荣,应保存有生力量,避其锋锐,回来报信要紧。

下属们十分不解,被发现就跑?那还打什么仗。

陈都督拂过颌下长髯,“待吾寻得燕逆大营所在,一举歼之!”

“都督高见!”

在部将们的心目中,陈都督的形象瞬间…拔…高了一截。

原来都督不只善战,还很善谋!

绝对的文武双全!

被部下敬佩的眼神包围,陈都督默默转过头,无语的望向天空。

本以为带队沿着滦河溜达一圈,等燕王回到北平的消息传来,就算完成任务,主帅也说不出什么。现在,这条路明显被堵死了。

自己到底是撞了大运还是倒了大霉,这么无头苍蝇似的找人,还能发现燕王的大军!

河岸边的燕军比陈晖设想中的更加不好对付,很快就发现自己被某支队伍跟上了。

燕王不动声色,派人秘密盯着,当前要事还是渡河。

孟清和走到河边,看着河水中的浮冰,伸手接住几片飘落的雪花,心头一动,走到沈瑄身后,拉了一下沈瑄的大氅,低声道:“指挥,卑职有话要说。”

沈瑄侧身,靠近了些,“说。”

“禀指挥,连日大雪,河内已经结冰。若今夜大雪不停,河冰应结得更厚。此处靠近孤山,可砍木结成木筏,或制作爬犁……”

爬犁是北方人常用的一种运输工具,制作方法也很简单,只要有冰有雪就能行走,人和动物都能牵引。

沈瑄听得认真,孟清和继续说道:“河中有冰,若担心不能撑过大军全部过河,可使人先过对岸结好绳索,便是不慎跌进水中,抓紧绳索和木头,也能施救。”

万一出了意外,最可能损失的只有粮秣火炮,只要人还在,这些都不是问题。

“指挥,你看此计可行?”

“可行。”沈瑄点头,黑色眼眸微凝,突然问道,“为何不直接禀报王爷?”

孟清和被问住了,眼睛眨了眨,睫毛上凝结了点点冰霜。他想出主意,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