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和-第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纪纲脑中想了几个来回,面上始终不动声色。憨厚的面容上窥不出太多的情绪,只有攥紧又松开的手指显示出内心的不平静。

孟清和一边同杨铎等人商量接下来该如何行事,一边暗中观察着纪纲。

在杨铎等人眼中,纪纲已经是个死人。

不能怪他们心狠手辣,为了达到目的,纪纲必须死。

孟清和却不这么想,如果眼前这人真是历史上的锦衣卫指挥使纪纲,那他就不能死。他死了,永乐帝登基后就少了一把趁手的屠刀,替代这把刀的会是谁?

燕王只能从身边找。

最糟糕的结果他不愿去想,却不能不想。

燕王没有像洪武帝一样大杀功臣,随他靖难的武臣,除了自己想不开要在朱高炽兄弟较劲时插一脚,或如邱福一样累死三军败了朱棣家底的,基本都能得个好下场。

可如纪纲一般为永乐帝做台面下工作的,那就未必了。

不得好死,绝对是客气了。

沈瑄送的玉佩,孟清和用一条细绳穿过贴身带着。

每次看到玉佩上的那个瑄字,想到沈瑄同他说的话,孟清和就会微微走神。

活了两辈子,第一次发现自己竟然会这样。

“十二郎?”

为了不在无意间暴……露身份,潜入城中的几人都以名字相称。不知为何,杨铎却极少叫他的名字,只喜称他十二郎。

见孟清和仍在走神,杨铎轻轻拍了一下他的肩膀,单薄的触感,很难想象,他如何从开平卫走到今天。

“啊。”孟清和回神,见众人都看向自己,脸上带着明显的疑问,不好意思的挠挠下巴,“刚刚有些走神,诸位见谅。”

“十二郎是累了吧?”杨铎笑了笑,捡起半截枯枝扔进火盆,“不如早些歇息,明日才有精神。”

计划在进城之前便已商定,不需多言。

众人再三谋划商议,不过是为事情能够更顺利些。

帐中的空间不大,正好轮番值夜。

纪纲被交给值夜的人看管,中途有巡营的人走过,也能轻易应付过去。

习惯了沈瑄的大帐,再睡这样的帐篷,孟清和着实有些不习惯。

果然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侧躺下,紧了紧身上的袢袄,仍是冷。

背后突然贴上一片温热,侧过头,杨铎就躺在他的身边,背对着他,听到声响,也抬起头,“不习惯?”

“还好。”孟清和再躺回去,闭上双眼,不像之前那么冷了,听着帐中的呼噜声,很快入眠。

待他呼吸平稳,杨铎翻过身,值夜的燕军尽量不惊动睡着的孟清和,凑到杨铎耳边,“同知,那个叫纪纲的,可是?”说着,手在脖子划过。

“先不急。”杨铎坐起身,将一件袢袄披在孟清和的身上,低声道,“出去再说,把人带上。”

等脚步声消失在帐外,孟清和缓缓睁开双眼,头枕在胳膊上,拉了一□上的袢袄。

燕王派杨铎来,当真只是做个保镖?

未必。

先把孟清海这件事的盖子揭开,亲自前来德州,就算要冒一定风险,也是做对了。

为南军传送情报,绝不是件小事,若在得知事情的真相后继续隐瞒,恐怕孟氏一族都见不着明天的太阳。

以为不说燕王就不知道?镇守北平十多年,让北元闻风丧胆的朱棣,可不是被黄子澄几句话带进沟里的建文帝。

帐外,纪纲被堵着嘴拉到无人处,眼见杨铎等人眼中的不善,狠狠打了个哆嗦,拼命开始挣扎。他料到这些人恐怕会杀了自己,却没想到动手这么快。

虽说早死晚死都是死,可需要这么着急吗?

“有话说?”杨铎蹲下—身,对上纪纲惊恐的面容,脸上仍在笑,笑意却未达眼底。

“唔……”纪纲拼命点头。

杨铎单手撑着下巴,貌似在考虑。

“同知,不能放了他!”

听押着自己的军汉叫破眼前这人的身份,纪纲知道,若不能表明投靠之意,他的小命必定保不住。

他还有大好的人生,还没出人头地,就这么死,他不甘心!

终于,杨铎大发善心,纪纲口中的布被取出。

喉咙火辣辣的疼,却不敢用力的咳嗽。眼泪顺着眼角滑落,未来威风八面的锦衣卫指挥使,这一刻正小声啜泣,哭得梨花带雨。

如果朱棣知道纪纲有这一面,八成不会让他掌管锦衣卫,东厂才是更好的去处。

可惜的是,东厂挂牌营业的时间比锦衣卫晚了十几年,不然的话,大明历史上很有可能出现唯一一位锦衣卫东厂一肩挑的猛人。

纪纲哭得直打嗝,也哭得杨铎等人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一个军汉开口说道:“同知,没什么好问的,还是杀了吧。”

王爷身边的宦官都没这样的,就算少了个零件,那也是爷们!

眼前这个……实在是膈应人了!

纪纲再次打了个哆嗦,忙道:“诸位,在下有用,绝对有用!千万别忙着动刀子啊!”

杨铎看着纪纲,一咧嘴,“纪兄弟有什么用,说来听听?”

“诸位可是北平来的?”顶着杨铎等人瞬间如刀子般的视线,纪纲硬着头皮说道,“诸位可是想探听主帅的消息?在下同中军的一个文吏有些交情,还认识一个姓杜的幕僚,必定能派上用场!”

姓杜?杨铎眯起了眼睛。

“这个姓杜的幕僚是哪里出身?”

“好像是从北平投奔而来。”

杨铎站起身,“带回去。”

被惊吓一回,脚还在发抖的纪纲又被拉回了帐篷。

孟清和被叫醒,迷迷糊糊的看向杨铎。

“孟佥事,此人说李景隆麾下有一姓杜的幕僚,是从北平投奔而来。”

“哦?”

孟清和一下精神了,拽过纪纲的衣领,“这个姓杜的叫什么?多大年纪?家住北平哪里?什么时候到李景隆麾下的?”

纪纲被衣领勒得脸色发红,却不敢用力挣脱,只能艰难的开口说道:“他叫杜平,年过而立,只知道家住北平,具体哪里实在不知。之前随瞿都督的军队一起进入德州,后被曹国公收为幕僚。”

名字年纪都对得上,孟清和向杨铎点点头,两人都没想到,杜平不仅活着,还成为了李景隆的幕僚。

“纪纲,”孟清和摆出最亲切的笑容,“想不想荣华富贵?”

纪纲犹豫片刻,一咬牙,想!

“想不想官运亨通?”

更想!

“想不想环肥燕瘦美人绕膝?”

点头的同时双眼发光,绝对想!不能更想!

“那好。”罪恶的爪子搭在了纪纲的肩膀上,“只要你帮一个小忙,这些都能成为现实。”

“在下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好!”

孟十二郎笑得愈发真诚,忽悠未来的锦衣卫指挥使,当真是很有成就感啊!

一旁的杨铎和军汉们同时刷新了对孟清和的认识,比起以力服人,果然还是利诱更加有效?

不愧是读书人,了不得。

翌日,纪纲起了个大早,按照孟清和的吩咐,通过熟识的文吏给杜平带了消息。

自到德州之后,杜平亦是忧心在北平的家人,闻知有北平退来的兵卒都要打听一二。纪纲也因此同他说上了话,这次特地托人给他带信,杜平自然不会起疑,很快派人来见了纪纲。

“这几位兄弟都是从北平过来的,一路躲避燕军,偶然间得知了一个重要消息,报告主帅绝对是大功一件!”

“何事?”

“你且附耳过来……”

就在孟清和等人在德州开展工作时,燕王府也迎来了一位身份特殊的客人。

曾同御史韩郁极力反对齐泰黄子澄等削藩…激…进派,建议皇帝实行推恩以削弱藩王的高巍。

在朝中两派大臣为皇帝的一道命令吵得不可开交时,高巍独辟蹊径,压根不参合这些乌烟瘴气的鸟事,趁着齐泰黄子澄等激…进…派暂时转入地下,接连对皇帝上疏,大谈亲亲之情,人伦之义,并主动申请出使北平,说服燕王罢兵。

建文帝的确是脑袋有坑,但也认为高巍此举不可行。

燕王是谁?岂是几句话就能说服得?

能公开造反的主,是摆事实讲道理就能搞定的?

不过,建文帝也为高巍的这种精神所感动,特地召见了他,明白告诉他这件事不靠谱,不能做。

结果高巍不听劝,把建文帝的好意揉成团又扔回了他的脸上。

甭管建文帝如何苦口婆心,就一句话,“臣愿使燕,晓以祸福。”

遇上这样的建文帝也没办法,只能挥挥手,想去就去吧,回不来可别怪他。

高巍大义凛然,“为国效忠,哪有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之理!”

“爱卿真不考虑一下?”

“不用考虑!”高巍一拱手,“陛下,臣去了!”

看着高巍的背影,建文帝半天没出声。

难道高爱卿没发现,他最后那句话有多不吉利?

燕王对高巍的到来也感到惊奇,敢这个时候来北平,胆子够大!

果然,高巍很快向燕王证明了他有多么的耿直,多么的刚直不阿,多么的大胆,多么的……想找死。

“□□升遐,皇上嗣位,不意大王与朝廷有隙……昔周公闻流言,即避位居东。若大王能割首计者送京师,解去护卫,质所爱子孙,释骨肉猜忌之疑,塞残贼离间之口,不与周公比隆哉!”

不等高巍说完,燕王就怒了。

连连冷笑,你小子知道自己在谁的地盘上吗?竟敢这么胡说八道?

让他主动交出地盘财产,砍掉心腹的脑袋,把儿子送去南京当人质,再给那个黄口小儿负荆请罪?

当他没长脑袋?!

高巍似乎没看到燕王黑成锅底的脸,仍在滔滔不绝,“……大兴甲兵,袭疆宇,任事者得借口,以为殿下假诛左班文臣,实欲效汉吴王倡七国诛晁错,大王获罪先帝矣!”

如果把怒气分个等级,朱棣的怒火绝对飙升到了刻度表的最高值。

起兵靖难,打的就是洪武帝训诏的旗号,高巍给他扣上个获罪先帝的帽子,无异于爬上旗杆,把杆上的旗扯下来,扔到地上踩两脚,顺便吐几口唾沫。

这还能忍,他就不是朱棣!

“够了!”

燕王暴……怒,拔刀就要砍人。

等在暖阁后的道衍和尚连忙奔出;好说歹说劝住了他。

高巍不能杀,至少现在不能!

朝廷遣使赴燕,全天下都看着,把高巍砍了,是痛快了,靖难的大旗也扯不住了。

皇帝免了“奸臣”的官位,亲自派遣使者同燕王对话,燕王却二话不说把人砍了,这不是造反还是什么?

燕王知道自己是造反,可靖难这块遮羞布必须披着!

无奈,朱棣只得令人把高巍暂时押下去,自己跑回屋里钉建文帝的小人。

故意的,一定是故意的!

这黄口小儿够阴险,打不过他,派姓高的来是要气死他!

燕王的怒火不断飙升,必须找人揍一顿才行,德州的李景隆再一次不幸撞到了枪…口上。

见过杜平,顺势被带到中军帐前接受盘查的孟清和,即将把砍人的刀子送到燕王手里,成为李景隆悲剧的最大帮凶。

第六十七章

如果用八个字来形容李景隆,没有比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更加合适。

李景隆的身材长相极似李文忠,国字脸,浓眉大眼,鼻子高挺,下巴方正,着绯红麒麟服,腰束花色玉带,不知底细的,初见其人,绝对会赞一声“好”。

世袭公爵,太子太师,几十万大军的主帅。

此时的李景隆,正面临人生中最艰难也是最辉煌的一段日子。

打不过燕王,又没法向皇帝交差,夹在这对叔侄之间,个中滋味,只有他自己能够体会。

在德州期间,李景隆始终愁眉不展,往日围绕在他身边的一群人,此时也躲得远远的。

哪怕皇帝还没收回他的官印,朝廷下达的几道命令,也相当于狠狠扇了他的巴掌。只要有脑子,就能猜到曹国公现在的处境到底如何。

就是在这种情况,孟清和与杜平搭上了线,千方百计获得杜平的好感与信任,以此获得了面见李景隆的机会。

机会来之不易,若非用再立一功及与家人相见的诱饵钓住杜平,事情未必会如此顺利。

孟清和走进大帐,只匆匆扫了一眼,便跪地行礼。

“卑下参见总戎!”

头也不敢抬,面上诚惶诚恐,将一个底层小卒乍见主帅的激动与畏惧表现得淋漓尽致。心中却在腹诽,单看外表,没人会相信面前这位会有畏战逃跑的名声。更难以想象,这样正气凛然的外表之下竟然是一肚子草包。

这就是所谓的“样子货”?

李景隆手持公文,眼皮抬也不抬,像是懒得去看孟清和一眼。

随同进帐的杜平拱手说道:“总戎,此人有重要情报。”

“说。“

李景隆没叫起,孟清和只能继续跪着。

这算什么,发官威?对他一个小兵至于吗?

咬咬牙,跪就跪吧,一切为了靖难!

日后早晚能找补回来!

孟十二郎刻意压低了嗓子,缩起了肩膀,就差哆嗦几下以示被李总戎的霸气震慑。

多次观摩历史名人专场,演技必须大幅度飙升。

“回、回总戎,卑下逃跑时……”

“恩?”

李景隆目光扫过,像是带着刀子,孟十二郎立刻意识到用词不对,马上改口。

“卑下与同袍撤退途中,见到两支燕逆的军队在大同方向厮杀。”

两支燕逆的军队?

李景隆神色终于有了变化,“你可看清楚了?”

“回总戎,卑下不敢说谎。”孟清和脸色煞白,好像正在回忆当时的情形,“他们身上的袢袄和卑下的不一样,口音也不同,都骑着战马,杀起来当真是吓人。断胳膊断腿不稀奇,卑下还见到掉了脑袋继续往前冲的,还有捂着肚子的……”

“别说了!”

李景隆脸色也白了,孟清和的话让他回忆起在北平城下的惨烈战斗,表情相当的难看。

正如朱棣所言,没有经历过大的战阵,整日捧着兵书,以为战场就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让这样的人率领几十万大军对抗、能征善战的边军,根本就是个笑话!

身为大军统帅,竟然被战场上的厮杀场面吓到,丢下军队连夜逃跑。

有这样一个没用的草包儿子,李文忠泉下有知,说不定会再气死一回。

大帐中,孟清和低着头,李景隆和杜平都白着脸,一时间谁也没有说话。

短暂的沉默之后,李景隆突然问道:“你之前是谁的麾下?”

身为南军,却是北方口音?

“回总戎,卑下祖籍河北,原是富峪卫守军,后随百户调入山东。之前随天军讨逆,在北平城外被逆贼所破,一路逃……撤退,才侥幸活得一命。得知总戎在德州练兵,卑下和活着的弟兄们千辛万苦才逃了过来……”

说着说着,孟清和就哭了起来,嗓门奇大,帐外都听得见。

“撤退的路上,卑下和弟兄们饿了啃树皮,渴了饮雪水,几场大雪下来,树皮都啃不动,还崩掉了门牙!”孟清和一边说一边掉眼泪,“卑下也曾是个壮实汉子,八块腹肌!可现在,大腿都没有原来的胳膊粗,怕是想娶媳妇都要被人嫌弃。卑下一路上都在发誓,与逆贼不共戴天!”

李景隆:“……”

杜平:“……”

若真是这样,那还真够凄惨。

“总戎,被抓住的弟兄们更惨!不给吃不给喝,一天照三顿抽鞭子!总戎,一定要为弟兄们报仇啊!”

说着,孟清和趴伏在了地上,哭得直打嗝。

李景隆动容了,杜平也是泪流满面。

帐外听到的南军纷纷红了双眼,真是太无情太残忍了!

孟清和又断断续续的说了许多,真话假话掺杂,让李景隆想分辨也难。

大同有战事发生?

的确有,但不是燕军出现了内讧,而是之前的蓟州镇抚曾浚与徐忠所部的遭遇战,以曾浚被徐忠咔嚓告终。

河北有队伍要投靠李景隆?

也有。曾镇抚的铁杆,河北指挥张伦的确是一颗红心向南京,只可惜被沈瑄带兵给追上,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满腔的报国热情注定付诸东流。

孟清和故意将话说得颠三倒四,间或嚎上几嗓子,让李景隆自己在他的话中去探索,发现“真相”。

向燕王献策时,孟清和已经表明,不一定要告诉李景隆燕王的哪块根据地防守空虚,刻意而为反倒落了下乘。只需要让李景隆动心,认为此时派兵进入燕王的地盘,有极大可能捞到好处占到便宜就足够了。

北地酷寒,南军肯定不习惯北方的天气。进…入十二月,连日大雪,常驻塞外的边军都有些扛不住。若能引李景隆派兵前来,根本用不着正面对战,只需要堵住他们撤退的道路,或用疑兵诱使大军迷路,领着他们在雪地中绕圈子,恶劣的天气足以成为南军的催命符,让他们有来无回。

燕王再适时伸出援手,感念救命之恩的士兵必定不少。

若有在郑村坝投靠燕王的陈都督现身说法,更可事半功倍。

比起让他们来送死的主帅,燕王多仁义!必须投靠燕王一起靖难!

此计算得上是阳谋,落在智谋之士眼中很是粗陋,只配称作儿媳,用于对付李景隆却偏偏会很有效。

如果此时练兵德州的是徐辉祖,燕王绝对不会采纳孟清和的计策,还会斥责他“胡闹”。

换成是李景隆,朱棣直接拍板通过,还大力称赞孟十二郎“人才啊!”

可见,美人需要对比,天才和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