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和-第9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是再等等。

无他,兴宁伯的笑容委实太过吓人。

经历并没等太久,室内的孟清和已经出声,“来人,请张佥事和许佥事前来议事。”

张佥事和许佥事?

门外的经历和护卫面面相觑,都以为自己听错了。

接到消息的张贵和许成也是满头雾水,心中忐忑。

兴宁伯这是要找茬报复还是另有所图?

无奈上官命令不能违背,就算前边有个深坑在等着他们,也得迈开大步向前走。

同两人预料中的不同,孟清和没找茬,更没设圈套,开门见山表示,他看过近两年的田册,对两人的工作十分满意。

“天公不做美,田产不丰。”孟清和亲自为两人倒了茶,示意两人不必惊慌,“两位可有好的建议?”

张贵和许成诚惶诚恐的接过茶杯,不说许成,张贵也是被朱高燧那顿鞭子抽怕了。正如朱高燧所言,真要找茬料理了自己,甭管是宗族还是拐着弯的皇亲,都救不了他。

那个给他递消息,说兴宁伯早晚倒台的“好友”早没了影子。张贵彻底明白自己是被利用了,可惜他明白的有些晚。

让他和兴宁伯不对付,以至令兴宁伯怨恨世子和世子妃,转而向陛下进言,得了好处的会是谁?

高阳郡王还是三皇子?明显都有些不对。

意图太明显,查出来,定会让天子不悦。

那么,究竟会是谁?

想不出是谁在背后推动,但梁子终究是结了。得罪的还是上官,想解开谈何容易。张贵已经做好破财消灾,回家种田的准备了。不想孟清和神来一笔,让他彻底晕了。

兴宁伯为何会问到这个,莫不是要用到自己?

张贵下意识去看许成,许成也是蹙眉。

孟清和端着茶杯,老神在在,压根不着急。

良久,许成深吸一口气,攥紧拳头,下了决心。

“下官以为,雨雪无常,今年的春耕恐会推迟,亩产定然不丰。”

孟清和垂眸,道:“继续。”

许成却没再说,而是转头向张贵示意。

张贵明白许成是在帮他,一咬牙,出声道:“以下官所见,可在麦收之后补种荞麦,或以粟米等替代麦种。虽亩税多些,却能支应守军所需。”

见孟清和点头,张贵心中有了底,继续道:“去年,下官曾令麾下开垦新田,种植荞麦粟米,所得高于种麦,且可一年多种。军屯若有限制,可以商屯为主。天下已平,有朝廷盐引,商人驱利,定会出力。”

“此法甚好。”

孟清和再次点头,肯定了张贵的建议。在开平卫时,他用过类似的办法,增补手下军汉们的伙食,效果很不错。

荞麦口感比不上小麦,但能饱腹。

现如今,解决大宁守军的口粮最为要紧,口感倒在其次。

“光是如此,还不够。”孟清和笑了笑,“田种出来,还得未雨绸缪。”

“伯爷是指?”

“恶邻在侧,岂能安枕?不防着点,辛辛苦苦忙上一年,到头却被鞑子抢了,岂不是白忙。”

此言一出,张贵许成一起点头。

草原上的蒙古鞑子,专门算着秋收的时日来打谷草。旁边的泰宁卫也不老实。前些日子,边军抓获的游骑就和泰宁卫脱不开关系。

朵颜三卫在靖难中都立有大功,还放言天子曾许诺给他们草场放牧。

这段时间,经常能看到三卫的牧民驱赶着牛羊,离开卫所辖地,“越界”到大宁附近放牧。

大宁守军驱赶几次,前脚走了,后脚又回来。

一些套种作物都被啃食,边军积攒的火气相当大。

“这件事本官会解决。解决的办法或许会有些出格。”孟清和突然敛起笑容,严肃道,“本官要两位一句准话,可愿听从本官号令?愿意,本官保两位一个前程,不愿,本官也不追究。”

孟清和将话说挑明,许成和张贵心里明白,这是机会,怕也是唯一的机会。

两人不再犹豫,硬着头皮也要表决心,唯兴宁伯马首是瞻。

不管心里怎么想,面上的诚恳看不出做假。

孟清和笑得和气,立场再不同,在大前提下也能合作。何况,他是两人的上官,不服?照样有办法收拾。

许成和张贵离开之后,孟清和又分别见了其余两名都指挥佥事,以及之前被张贵压制的都指挥同知。

话中谈的也是屯田和处理同邻居之间的土地粮食纠纷问题。

很快,都指挥使司上下都得知,兴宁伯将大宁的军屯分片包干,划分到位,两名同知和四名佥事各负责一块。屯田期间的工作,兴宁伯一概不过问。待到秋收后,哪个片区收获的粮食最多,将公开表扬,还有额外奖赏。

据说,奖励额外丰厚。

同知和佥事都去屯田了,练兵谁来?

孟清和嘿嘿一笑,没关系,不是还有个提前享受退休生活的大宁都指挥使?

“都司年不过半百,当是为朝廷发光发热,为陛下尽忠的黄金时期,怎么能万事不管,百事不问?这不好,很不好。太…祖高皇帝教导我们,人生的价值在于工作,工作,再工作!”

所以,退休生活提前结束,回来干活吧您呐。

始终被排挤的都指挥使感动非常。哪怕被抓了劳工,各种压榨剩余价值,仍丝毫不减他对孟伯爷的感激之情。

伯乐啊!

兴宁伯就是他的伯乐!

看着泪流满面的都指挥使,孟十二郎默默转头,把心中升起的一丝愧疚强压下去。

他不承认自己眼红这位的悠闲才下此狠手,坚决不承认!

经过孟伯爷的排列组合,各种挑拨……咳,鼓舞,大宁都指挥使司犹如加满了燃料的火车头,轰隆隆向前飞驰。

朝堂派系,军中壁垒,被孟十二郎举着锤子一一砸破。

扛着锤子,孟十二郎笑得万分得意。

想升官吗?

想发财吗?

想各种前程远大吗?

那就努力干活吧。

内部竞争最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不想被旁人比下去,想拿到丰厚的奖励,大家一起玩命吧。

大宁都指挥使神采焕发,听着校场里的雄壮吼声,仿佛又回到了热血沸腾的年纪。

大宁都指挥同知和都指挥佥事们整日呆在田头,换下一身公服,挽起裤脚,不知内情的,绝对认不出这是朝廷的从二品和正三品武官,还以为是再寻常不过的军汉。

受上官带动,千户,百户,总旗,小旗各个不甘落后。

相邻分片的军汉们拉犁时遇上了,鼻孔一喷气,胳膊上的肌肉隆隆鼓起,黝黑强悍,活像是一座小山。

军汉,就是这么威武雄壮!

恰好到田间视察工作的孟十二郎热血上涌,连忙捏住鼻子。

心中不停默念,他有美人,他有沈瑄,绝对不能犯思想错误,否则侯二代会给他好看。

为了春耕,城内杂造局的工匠们开始三班倒,炉子中的大火再没熄过。

打铁声中,各种改进的农具被送到军户手中。

杂造局属于官方机构,制造出的工具只能用于军队。农户和屯田的商户察觉到新犁的犀利,开动脑筋,纷纷效仿。

孟清和一边感叹于劳动人民的智慧,一边肉疼,谁让这个时候没有专利使用费?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只能自己掏钱奖励改善农具的匠户。

十锭宝钞,合计五贯。虽然宝钞不断贬值,也能买上半担粮食。

匠户们看着眼热,各种开动思维,从农具到工具,从工具到轮车,从轮车到战车,甚至于枪矛,都有匠户开始钻研。虽然大部分设想都没有实现的可能,但只要工匠们愿意去想,乐于去做,不停的转动脑筋,灵感就会不断涌现。总会有一两个点子能用到实处,带来的好处更是显而易见。

将改进版的站车图纸上报给朝廷,升官没有,钱钞和布帛却不少。连发给将士们的袢袄都厚实许多。

孟清和总算体会到了“封疆大吏”的好处。头顶没有大山压着,只要不出格,想干什么干什么,当真是好啊。

不对,也不能说没有。

一直留在大宁城的朱高燧就算是不大不小的一座山。

原本,朱高燧打算去开平卫找朱高煦。兄弟俩都继承了老爹好战的性格,到北边来,就是能为和鞑子快乐的玩耍。

结果孟清和一连串的手笔,拉住了在朱高燧的脚步。他发现,在大宁城也有不少好玩的事,干脆不走了,住进都指挥使司衙门,参与进了孟清和做的每一件事。

“兴宁伯不用太感激,孤只是举手之劳。”

孟清和气结。

拍拍脑袋,好吧,有朱高燧当牌子,旁人想找他的不对,多少也要掂量一下。

朱高燧是好意,他明白。可说出来的话,却着实是气人。

深呼吸,他不生气。

暴躁了,干脆取出沈瑄写给他的信,从头读一遍,立即神清气爽。

想见他。

想这样那样。

可现在还不是时候。

孟清和一直在做准备。

将春耕工作安排给张贵等人,顺便抓了都指挥使主管练兵和城防,空出时间,一直关注着朵颜三卫的动向。

在三卫牧民更加频繁的出现在大宁附近,屡次不小心踏入商屯和军屯,踩踏麦苗之后,孟清和知道,时机到了。

永乐元年,春四月。

天未亮,几匹快马便从大宁城中驰出。

顺天府,开平卫,全宁卫,营州卫,接连收到了孟清和的亲笔书信。

朵颜三卫察觉了大宁城的动向,三卫首领凑到一起,却猜不透孟清和此举为何。

接下的一段时间,大宁城没有任何动静。

就在朵颜三卫首领打算再向天子上疏,请以大宁之地为草场时,变故发生了。

泰宁卫,福余卫,朵颜卫,同时遭受了抢劫。

牛羊,战马,帐篷,凡是能抢的,一样不落。

部落勇士赶走了强盗,损失却无法挽回。

更让三卫恼火的是,抢劫他们的,竟然是鞑靼!鞑靼抢完不算,野人女真还溜边捡便宜!

这能忍吗?

坚决不能!

于是,蒙古壮汉们骑上战马,挥舞着马刀,报仇,必须抢回来!

鞑靼可汗鬼力赤接到消息,一脑门的问号。他不记得派人去抢兀良哈,就算抢,也是去开平卫和大宁抢。

看看右丞相马儿哈咱,是你干的?

馬兒哈咱摇头,坚决没有。

再看看左丞相也孙台,是你小子?

也孙台也连忙摆手,绝对不是!

鬼力赤继续一脑门的问号,那到底是谁?难不成是马哈木那小子?

恩,极有可能!

抢了兀良哈让老子顶岗?这事不算完!

鬼力赤和朵颜三卫首领也想过是大明,可抢劫者身上的皮甲,手上的弯刀,都带有鞑靼的标志,领头的怯烈帖木儿,哈剌脫欢李剌儿,都是鞑靼的军官。顺便溜缝捡便宜的更是野人女真无疑。

最后的疑问被消除,朵颜三卫暂时没心思和朱棣要草场,转而寻求朱棣的支持,帮他们向鞑靼讨回一个公道!

朵颜三卫的奏请送到京师,朱棣摸着下巴上的短髭,又翻开朱高煦,朱高燧,沈瑄和孟清和不久前送来的奏报,大手一挥,朕会站在正义的一方,帮三卫首领讨回公道!

至于是真公道假公道?

见到送来密旨的郑和,孟清和眼睛一眯,心照不宣的笑了。

第一百一十五章

“天子敕:兴宁伯仁孝诚厚,忠体国事,有功于社稷。赏银二百五十两,彩币十表,裹钞五百锭。赐麒麟服。”

“臣领旨,谢恩。”

孟清和面朝南京方向,跪拜,口称万岁。

起身,接过圣旨,再拜,程序才算走完。

圣旨是明…黄—色,上有盘龙,轴以犀。

品级不同,敕封所用的圣旨也不同,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卷轴。

孟清和身为一等伯,二品都督佥事,只能用犀轴。到了沈瑄那个级别,才能用玉轴。向下则有鎏金和角,品级制式分得相当清楚。

五品以下,甭说是犀轴圣旨,连鎏金都没见过。

这种区别,自大明开国以来便以法典明令。哪怕是把麒麟服、斗牛服和飞鱼服当制服发的正德皇帝朱厚照,也不会把圣旨乱用。

衣服可以发,大不了改样式。

圣旨代表的是天家威严,绝对不能乱用,否则就是啪…啪…打脸。

皇帝敢随意发,大臣也不敢随便接,查出来就是大不敬的罪名。要是祖上有相应品级的官员还好,没有?等着砍头扒皮充军发配吧。

孟清和接过的敕令不下五道,角,鎏金,犀,三样集全了,就差一份玉轴。

一排数过去,就差最后一种,不免有些遗憾。

如果让朝堂上的文武得知孟十二郎有这种遗憾,绝对会抡起板砖拍死他,拍不死他就干脆拍死自己。

年不及弱冠就升到了正二品都督佥事,镇守一方,手握实权,得天子恩宠,他有什么可遗憾?

胡子一大把还在五品以下艰苦奋斗卧薪尝胆的,是不是都该自挂东南枝,省得丢人?

卷轴的材质不是孟清和关注的重点,赏银数目才让他真正无语。

二百三百都好,怎么偏偏就是个二百五?

“兴宁伯?”

见孟清和捧着圣旨,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郑和不免奇怪。有赏银还有御赐麒麟服,明摆着后边还会升官,不蹦高也用不着这样吧?

“郑公公见笑。”

孟清和收起心思,二百五就二百五,总归是银子。若发给他的全是宝钞,才真正该哭。

在铜钱为主,金银限制流通的明初,二百五十两白银绝对是一笔巨款。加上之前赏赐的一百两金子和双俸,孟清和算是半脚…跨…入了富豪级别。

同魏国公成国公不能比,与信安伯还是能掰掰腕子的。

“皇帝隆恩,臣只能鞠躬尽瘁,肝脑涂地,方能报得万一。”

话落,起身向南再拜,眼圈泛红,任郑和左看右看,愣是挑不出一丝破绽。

两月不见,兴宁伯“做官”的水平又蹿升一截啊。

郑和笑道:“兴宁伯的忠心,咱家定会转呈陛下。”

“多谢郑公公。”孟清和擦干泪水,将封好的银子递过去,“公公车马劳顿,一点心意,还请不要推辞。”

郑和接过,笑道:“想必兴宁伯还不知道,咱家有幸得了姚少师的指点,虽未正式拜师,也要称兴宁伯一声师兄。”

姚少师?

恍了一下神,孟清和才反应过来,郑和说的是道衍和尚。

这么说,郑和已经同大和尚搭上了线,开始为某不…良…门派添砖加瓦?

想到这里,孟清和又拿出一封银子,权当恭喜郑和入道衍门下。

有未来的三保太监挡在前边,大和尚应该不会隔三差五找他探讨佛学了吧?

郑和接过银封,笑着道谢,随后取出一封书信,递给孟清和,道:“这是姚少师交代咱家带给给兴宁伯的。”

看着信封上苍劲的字体,孟清和无奈叹气,好吧,摆脱…不…良…门…派什么的,纯属白日做梦。

以道衍的性格,能用十年时间鼓动朱棣造…反,他这点抗压能力算什么?随着大和尚功力不断加深,早晚有一天破防。

当着郑和的面拆开信封,展开信纸,如果郑和好奇,孟清和不介意当练嗓子念出来。

大和尚请郑和带信,本意应该就是让永乐帝知晓。

功高震主,四个字的分量可不轻。

不想天子疑心,藏着掖着绝对是最蠢的办法,一切摊开才是聪明人所为。

永乐帝以道衍为太子少师,想是希望道衍能把这样的道理教给世子。可惜世子不受教,让他不断失望。当朱棣不再对朱高炽发怒,采取漠视的态度冷处理时,才是消磨掉最后一丝父子情分的开始。

朱棣是天子,也是父亲。

如果朱高炽不能想明白这点,注定他将来的道路会走得无比艰辛。

原本,朱高煦朱高燧也活走上岔路,但出了孟清和这个变数,兄弟三人未来的命运,全都蒙上了一层薄雾。

道衍的信不长,除了关心徒弟,大多都是督促孟清和认真学习,好好钻研《易经》。关于朝政,则是一句没提。

原因只有一个,没必要。

立皇太子和迁都的事牵扯住朝臣的多数精力,余下时间还要处理公务,整日里忙得不可开交。若没有兀良哈上疏请天子主持公道,其间涉及到大宁是否出兵的问题,许多人都快忘记兴宁伯这号人物了。

当然,被孟清和狠下面子的六科给事中不会轻易忘了他,但在当下,有比找他麻烦更重要的事。因此,孟清和的“悠闲”日子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道衍了解孟清和,即使不明白写出来,孟清和也能猜出其中深意。

所以说,有个聪明徒弟就是好啊。

大和尚对此相当的自得。

他承认的徒弟,目前只有孟清和,郑和还需要靠边站。

如果不是永乐帝暗示,以道衍的行事风格,会主动和皇帝身边的内侍走动?根本不可能。

朱棣欲重用郑和,郑和就必须有能力为他所用。只会打仗和察言观色是绝对不行的,外廷的官员也不会指点一个宦官,道衍和尚成了最好的选择。

孟清和一边读信,一边同郑和聊上两句,将信上的内容透露给郑和知晓。

整封信读完,孟清和笑容依旧轻松,郑和的心却提了起来,不免再次慨叹,兴宁伯果真是不同了。自己与他交好绝对没错。

“郑公公此来大宁,单为天子恩赏一事?”收好信,孟清和示意亲卫退到门外,“关于北边,天子是否有旨意?”

郑和点点头,同样让跟随他的内官退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