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部较有份量的长篇作品,那是不可能的。
在以往的岁月里,人们忙于打仗,顾不上写有关战争的规模较大的作品。
当时,写农村生活和土地改革的长篇,还有几部,写民兵和游击队斗争的作
品也有一两部,而写我人民解放军作战的作品,除了个别长篇和中篇小说之
外,还有一些短篇小说及报告文学作品。我反复读过这些作品,并且从中获
得不少教益和启示。但是,这些已有的成就和经验,是不够的。这就是说,
在描写革命战争方面,既要求助我们当前已有的成就,而更多地是求助于以
鲁迅先生为首的中国新文学,以及我国古典文学作品和苏联革命初期的文学
名著等。
当时清醒地估量了自己面临的困难。于是决定先写一部长篇的报告文学
作品,从延安撤退写起,直到进军帕米尔高原为止,记述西北解放战争的整
个过程。
一捆捆材料就堆在军营斗室的地上,要想进去,便必须跳来蹦去地“翻
山越岭”。那个时期,白天骑上马出去采访,或者发消息、写通讯,反映我
军打仗和准备开展生产建设等情况;到晚上,就坐下来写这部作品。九个多
月的时间,居然写起了近百万字。全是真人真事,按时间顺序把战争中所见、
所闻、所感记录下来。稿子都是使用缴获的国民党的粗劣报纸和宣传品的背
面来抄写的。因此初稿抄起来,足有十几斤。
一九五○年底,初稿刚完成,就接到母亲病危的电报。当时,从冰天雪
地的边疆回到黄河岸边的故乡,骑马、坐汽车,至少也得三个月甚至半年。
我五内俱焚地拿着电报去找我们的兵团司令——西北战场一位威名远震的英
雄。他,深表同情,让我搭乘当时在西北似乎是绝无仅有的一架军用飞机,
赶到西安。然后就穿过我们当年在渭河北岸的作过战的许多地方,在严寒和
风雪中步行数日,终于回到了家乡。十七岁离开这度过我苦难童年的地方,
现在归来了。也许有人以为我背着一大捆东西,一定是结母亲带来的贵重礼
物,其实它就是这部稿子;再加上腰里的手枪,这就是我所有的一切了。
午夜,我赶到母亲住的房前,立刻就止住了脚步,热泪滚滚而下!门前
是平漠漠的雪,积了半尺多厚,连一个脚印也看不见:破门闭着;没有灯光,
不见烟火,像一个多少年都没有人住过的小庙似的。。。看到这一切,什么
都明白了!推门进去,只见土坑上,半边铺着一片席子,母亲就躺在上面!
炕角放着一个破瓦罐,那里头放着我多年来在戎马倥偬之中,给母亲写来的
一封封盖着“军邮”戳记的书信。
生命离开了她以后,身躯竟变得这样瘦小了。。我坐在不这捆稿子上,
伸出双臂,抱起了永远不能回答我的呼喊的母亲,放声痛哭!。。她自幼便
是一个世代受苦难的贫农家里的童养媳,二十多岁失去了丈夫,一直守候着
我这个独生子。她这一字不识的农村妇女,受尽了压迫、凌辱、饥饿和旧社
会带给劳动人民的一切痛苦与不幸。她的一生是何等悲惨啊!一九四八年,
我的家乡解放了,她经过长期的颠簸流离,从远方回到了家乡,看到了故土。
刚建立起来的人民政府,对这儿子在前线的军属,多方照顾。。。她终于盼
来了新社会。可是,病魔却夺去了她的生命!
我少小出门,现在万里归来,几乎和一个举目无亲,没有栖居之所的旅
人差不多了。因此,埋葬了母亲,我便搬到县人民政府去住。接着,我用了
一个多月的时间,夜以继日地工作,把这部稿子修改了一遍。在写作的时候,
母亲的面容经常出现在我的眼前;那血染的山川河流、戈壁沙漠,也经常出
现在我眼前!这粗劣的稿纸上,每一页都浇洒着我的眼泪!从母亲身上,我
看到了中国人民悲惨的过去;从我所写的战士们身上,我又看到了被压迫、
欺凌了千百年的人民奋起抗争的那种排山倒海的力量。于是,我觉得:眼前
的这部长篇报告文学稿子,虽说也有闪光发亮的片断,但它远不能满足我内
心愿望。又何况从整体来看,它又显得冗长、杂乱而枯燥。我,焦灼不安,
苦苦思索,终于下了决心:要在这个基础上重新搞;一定要写出一部对得起
死者和生者的艺术作品。要在其中记载:战士们在旧世界的苦难和创立新时
代的英雄气概,以及他们动天地而泣鬼神的丰功伟绩。是的,也许写不出无
愧这伟大时代的伟大作品,但是我一定要把那忠诚质朴、视死如归的人民战
士的令人永远难忘的精神传达出来,使同时代人和后来者永远怀念他们,把
他们当作自己作人的楷模。这不仅是创作的需要,也是我内心波涛汹涌般的
思想感情的需要。
决心既定,我便背起这包稿子,在母亲的新坟之前默然站立了片刻,望
了望这黄土覆盖的高原山川,然后又奔向万里迢迢的祖国的边疆。。。
。。夜不成眠,食不甘味,时序更替,似乎和我无关。调我到大城市学
习,我就把稿子带到大城市;让我到草原上工作,我就把稿子驮到马背上;
外出开会,或者去看非看不可的电影,便把稿子抱在怀里,生怕把它烧毁在
经常失火的边疆城市。
写着,写着,有多少次,遇到难以跨越的困难,便不断地反悔着,埋怨
着自己不自量力。可是想起了中国人民苦难的过去;想起了我们脚下的土地;
想起了那些死去和活着的战友,抚摸烈士的遗物,便从他们身上汲取了力量,
又鼓起了勇气来。。。钢笔把手指磨起茧,眼珠上布满血丝,饿了啃一口冷
馒头,累了头上敷上块湿毛巾。。写到那些激动人心的场景时,笔跟不上手,
手跟不上心,热血冲击胸膛,眼泪滴落在稿纸上。。这样,在工作之余,一
年又一年,把百万字的报告文学,改为六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又把六十多
万字变成十七万字,又把十七万字变成四十万字,再把四十万字变为三十多
万字。。在四年多的漫长岁月里,九易其稿,反复增添删削何止数百次。直
到一九五三年终,最后完成了这部作品,并在一九五四年夏出版了。那些被
我涂抹过的稿纸,可以拉一马车。才气横溢的人,洋洋数十万言,也许挥洒
自如,视若等闲,而我却是十足的笨人,除了拼命的学习和劳动,别无所长
啊!
这部作品,离我自己想像的样子,差得很远;离时代的要求,差得更远。
但是,它的每一字每一句,都灌注着我的心血与汗水;它的每一字每一句,
都凝结着我的热爱与憎恨,悲痛与欢乐,思考与追求,憧憬与理想。。
幼年,不知幸福为何物,后来又度过抗日战争的艰苦年代,所以到了部
队上,并不觉得特别苦,更不需要什么“适应过程”。相反的,战斗的生活
每时每刻在我眼前展示出一片新的天地,给我带来说不尽的欢乐和内心的充
实。战争年代,干部和群众中的精华,大都集中在部队里;在你的前后左右,
尽是出类拔萃的人。你和这些人战斗在一起,岂非人生一大幸事?你和这些
人生活在一起,心里不就充满着崇敬和热爱之情吗?总之,我的经历使我很
容易与部队的指挥员、战士们生活在一起,容易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强烈的共
鸣。也就是说,只要老老实实和他们一道前进,全心全意地跟他们学习,是
很容易理解他们的。从而在写作中刻画指战员的形象时,困难也就少些。
但是,由于我在部队工作的几年,时常在基层,因而对高级指挥员,便
所知有限。因此,我要塑造彭德怀将军的形象,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当时有
不少描写过我军指挥员的好作品,但主要是写营以下干部的。要写老一辈无
产阶级革命家,还没有经验。然而,我当时认定:除了千方百计从各个方面
表现党中央、毛主席的统帅全局、亲自指挥西北战场军民对敌斗争的决定性
地位外,要写出彭德怀将军这个形象,对体现党的军事路线,对表现战争的
规模,特别是对作品思想和艺术方面,有着非常重大的作用。
写《保卫延安》以前,在行军途中或群众和部队举行的会上,当然不止
一次见过彭总,但是坐到一块儿谈话,却只有一次。一九四八年秋末,在黄
龙山的一个窑洞里,彭总给全体前线记者谈话,谈了三四个小时,参加的有
一二十人,这些人现在活着的还有十几个。当时,彭总根本认不得我这个普
通干部,怎么能授意我为他写什么书——“树碑立传”呢?这是活着的人可
以作证的。只是在战争年代,我作为部队的一员,深深地感到:在那与人民
群众和包括我在内的每一个战士都是生死攸关的严重的历史关头,他临危不
惧,按照党的意志,忠诚地执行毛主席军事路线,带领我们在那样困苦的条
件下,以少胜多,连打胜仗,最后解放了全西北。而且,他忠心耿耿,时时
把人民群众和战士们放在心上,觉得自己就是比群众和战士多吃一口青菜,
也是深为惭愧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就是他的写照。
这一切,在我心里产生的不是抽象的意念,而是激动人心的巨大的形象。伟
大的中国革命,造就了许多光辉灿烂的巨人——毛主席、周副主席、朱总司
令,以及包括彭总在内的为人民所敬佩、所爱戴的老帅们,。。老一辈无产
阶级革命家,数十年如一日,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无私无畏、舍身奋斗,
同人民息息相关,和群众生死与共。这种崇高品格,整个中华民族都引以为
荣地传诵着。当年,部队的干部、战士和人民群众中,流传着关于彭总的许
多热爱党、热爱革命事业、痛恨阶级敌人,刚正无私、艰苦朴素的事情,这
一切都使我深为所动。我是带着广大指战员强烈的崇敬心情来描绘彭德怀将
军的形象的。他是来自现实斗争生活,也是来自广大指战员的心里。
我想,塑造为人民造福、使大地生辉的一代英雄的形象,不正是革命文
艺工作者的起码的职责吗?作者在这方面作各种尝试和探索,有什么不好
呢?难道像“四人帮”之流那样把战士们流的血当作污水来看待,是公平的
吗?难道把中国人民精神上优美的东西摧残殆尽,才甘心吗?
总之,我写《保卫延安》的时候,没有什么能耐。我就是忘不了战士们,
忘不了人民群众,忘不了那一场壮烈的战争,忘不了战斗生活对自己的教育,
忘不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流血斗争的历史。今天看来,它只不过如实地把那
场伟大的斗争点滴地记录下来罢了。但就是这样一部作品,还非得从中国的
大地上扫除出去不可!一个时代的文学,是大家创造的;创作经验,是大家
辛勤劳动而积累起来的。如果连这样一部反映历史真实的作品也要铲除消
灭,那中国文学还有什么希望呢?《保卫延安》是最先尝试着塑造老一辈无
产阶级革命家形象的小说之一,一个世纪的四分之一过去了,在长篇小说领
域里的这个方面,似乎是停滞不前。这是多么让人痛苦和百思莫解的文学状
况啊!后代的人会愤怒地责问我们:追随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的可以
执笔为文的人,留给我们的就是这样一份贫乏的文学遗产么?
林彪、“四人帮”的逻辑是:我说你写的是毒草,就是毒草;我说你是
“黑帮”,你就是“黑帮”。但是,历史和客观现实,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
为转移的。谁违犯这铁的法则,谁就碰得头破血流,不管他地位多高,权势
多大。
在解放初期,一本书印近百万册,比较少见。由此可知,群众并不厌弃
它。可是一九五九年以后,这本书不叫印了。不叫印了就通知一下作者吧,
不。作者无权过问,也不敢过问。到了一九六三年后半年,我在乡村“社教”,
听说有人下令叫烧毁这本书。要烧毁,通知一下作者好不好?不通知。不仅
当时不通知,就是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人通知我一声!最近,我才费了一番
功夫,请别的同志查出这样两份文件。现抄录如下:
文化部1963 年9 月2 日(63)文出密字第1394 号通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小
说《保卫延安》(杜鹏程著)应立即停售和停止借阅。。。立即遵照执行。。
隔了不久,又急忙发出另一通知:
文化部(64) 文群密字291 号补充通知:。。关于《保卫延安》一书。。就地销毁,。。
不必封存。。。。立即遵照办理。
一声令下,烟火冲天;有的地方还派了保卫工作人员“监烧”,直到看
到烧为灰烬为止,生怕有“胆大妄为之徒”偷走一本,从而谬种流传,祸延
子孙后代!
长夜深思:“焚书”是古已有之的,然而它在我们今天重演,这表明了
什么呢?它表明中国人民灾难深重!后来我们大家经历的事实,不是极其惨
痛地证明了这种看法吗?
当时,书是悄悄“销毁”了,可是并没有找什么麻烦。这也算是“宽大”
吧!可是,一九六六年以后,那就大祸临头了!抄家、批斗、游街、示众、
蹲牛棚、劳动改造。。专政方式,名目繁多。早年,戴过“八路”和“解放”
的臂章的胳膊上,现在换了一块白布,上写:“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早
年浴血奋战的地方,现在成了自己被侮辱“示众”的场所。不明真相的青少
年向我们吐唾沫,抛石头,而我们纵然有多少错误与弱点,但确是为了使他
们能过人的生活,而含辛茹苦地战斗在这个世界上!说我因为写此书而“发
了财”,其实《保卫延安》的稿费的百分之九十,交了党费和捐献了国家。
吃每一顿饭,都要站在毛主席像下“请罪”,在恶声辱骂中,夹着碗,低着
头,念念有词地背诵着大家规定好的“请罪词”。。在生活的舞台上,我真
是扮演了不少角色呵!
但是,这还只是在一个城市或一个省的范围里闹腾。紧接着,当时由“四
人帮”控制的舆论阵地《人民日报》,于一九六七年十二月十九日,不惜花
费一个整版的篇幅刊出了那篇大作——《<保卫延安>——利用小说反党的
活标本》。一支毒箭便是号令,接着就万箭齐发。对这部作品长达数年之久
的全国范围的大规模残酷围剿开始了。
从那时起,我的处境空前恶劣起来了,加在我身上的各种折磨手段也升
级了。在长时期的摧残下,我的身心几乎到了被摧毁的程度。。
更可悲的是,当年我在的部队领导同志和战友,特别是在边疆工作的同
志,有许多人为此受到冲击、审查、拷打,没完没了。他们流血牺牲为创建
这个国家作出了贡献,因此就“罪该万死”吗?有的读者,和我素不相识,
只是由于曾经赞扬过这本书,也受到迫害或者被投到监狱。株连之广,为害
之烈,比起封建社会的残酷的“文字狱”来,毫不逊色!
围剿的黑文,用的全是林彪、“四人帮”帽子工厂的破烂货和法西斯棍
棒,不顾事实,不讲道理。你明明是歌颂毛主席,他却硬说你“恶毒攻击毛
主席”;你明明是要表现彭德怀将军如何忠实执行党的军事路线,他却硬说
你”为彭德怀篡党夺权作吹鼓手”;你明明是在歌颂人民和人民战士,他却
硬说你“宣扬资产阶级军事路线,丑化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你明明是歌
颂伟大的人民战争,他硬要说你“宣扬战争恐怖论”,等等。这些颠倒是非
的污蔑,用不着一一批驳,有这部书在,读者自有明断。
在“四人帮”一手遮天的时候,我留痛苦地想过一个问题:一本书,几
年前,报纸上说它如何好,几年后,还是同样的报纸,却又说它如何如何十
恶不赦;那么,后代人看到这些互相矛盾的文字记载。将作何感想呢?这使
我感受到:不仅仅是文学作品,就是历史的以及其他记述人类生活的书籍,
在某一时期中,可以用强权和欺诈的手段,在冠冕堂皇的外衣下,塞满歪曲
历史和生活的肮脏东西,但是人民总是厌弃这类东西的。在他们心里不容抹
煞地存在着另一本书——在那里历史和生活保持着它本来的面目。。这甚至
只是一本无文字可考的书,然而我们阅读的,正是这本印在人民心上的书。
无数激动人心的事实告诉我们:人民群众对真理与谎言、正义与邪恶、以及
对是非功过的分辨,最有力、最公平、最不可抗拒。人们该怎么想,还怎么
想;该怎么说,还怎么说;该看什么书,还是照看不误。因为人民不可能永
远被蒙蔽,而从根本上说,这恰恰使他们的分辨力得到锻炼,得到了加强,
这也是时代给我们的伟大赐予!也正因为看到了这种“赐予”,我们的心才
没有被摧毁呵!
《保卫延安》的遭遇说明:不能像“四人帮”那样因为一时的政治需要,
而任意修改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