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78-伤寒缵论-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少阴病脉不见不失经常之度。故为调脉若见滑数。则为邪热内盛。必挟热便脓血也。○凡言趺阳皆当推之气口。少阴 
皆当验于尺。部若必候。诸于足在妇人殊为未倾谓手不及足之讥所不辞也。 
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此非本病医。误下之所为也。营卫内陷其数先 
微。脉反但浮其人。必大便硬气噫而除何以言之。本以数脉。动脾其数。先微故知脾气不治。大便硬气。噫而除今脉反 
浮其数改微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数。脉当迟缓。脉因前后度数如法病者则饥数脉不时而生恶疮也。 
趺阳胃脉以迟缓。为经当不当浮数。若见浮数知医误下而伤胃动脾也。营卫环转之气。以误下而内陷其数脉必先改 
为微而脾气不治。大便硬气噫而除此皆邪客于脾所致邪热独留心下。虽饥复不杀谷。抑或潮热发渴未有愈期必数脉之先 
微者仍迟缓如其经常始饥而消谷也。若数脉从前不改。则邪热未陷。于脾但郁于营卫。主生恶疮而已。 
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蓄积有脓也。 
脉浮数而恶寒。知表邪不散。而为热。今饮食如常为里邪已。去若有 肿为热壅经络。若无肿处必邪留脏腑随内外 
而发痈脓也。 
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搏。必成瘾疹身体为痒。痒者名泄。风久久为痂癞。 
脉浮大为邪气在表。表邪本当即解。今相持不散必是汗出。泄风之故当发瘾疹身痒而生疮疥也。 
趺阳脉浮而芤浮者。卫气衰芤者。营气伤其身体瘦肌肉甲错浮芤相搏。宗气衰微四属断绝。 
身体瘦削宗气衰微胃气虚寒。不能荣养。四末可知。加以肌肉结硬皮肤皴驳。故为甲错。必内有蓄积将发痈脓之兆 
也。 
趺阳脉滑而紧。滑者胃气实紧者。脾气强。持实击强痛还自伤以手把刃坐作疮也。 
此言胃受有形而实脾为热盛而强。脏腑相并。为患而痛。故言以实击强。治当量其虚实虚则消导实则攻下可也。 
趺阴脉大而紧者当即下利为难治。 
趺阳脉紧为寒邪伤胃故必下利下利脉大为利盛故难治也。 
趺阳脉沉而数沉为实数消谷紧者。病难治。 
沉数者。热伏于内。故易已沉紧。为寒伏于内。故难治也。 
趺阳脉微而紧。紧则为寒。微则为虚微紧相搏。则为短气。 
胃中虚寒。则阳气郁伏。不伸故短气。 
趺阳脉紧。而浮。浮为虚紧为寒浮。为腹满紧为绞痛浮紧相搏肠鸣而转。转则气动膈气乃下。少阴脉下出其阴肿。 
大而虚也。 
膈中之水气因火击动。所以肠鸣转而下泄。则脾胃虚寒。可知若少阴。脉不至则下焦虚寒。不能营运水气必致留结 
阴。分而为阴肿虚大也。 
趺阳脉浮。浮则为虚浮虚相搏。故令气KT 言胃气虚竭也。脉滑则为哕。此为医咎。责虚取实守空。迫血脉浮鼻中 
燥者。必衄也。 
脉滑为哕者。胃虚不能散水。水结中焦。逼虚火上逆故为哕也。脉浮必衄者。浮为表邪。不散邪郁上焦必迫血上行 
而为衄也。胃气素虚之人。误施辛温发。散则虚阳将欲外亡。所以脉浮鼻燥。皆缘责虚取实之故也。此与误发少阴汗者。 
同科而减等。少阴少血动其血。则下厥上竭而难治。阳明多血但 患未已耳。 
寸口脉浮大而医反下之。此为大逆浮。则无血大则为寒。寒气相搏。则为肠鸣。医乃不知而反。饮冷水令大汗出。 
水得寒气冷。必相拣其人则KT 。 
寸口脉浮为表邪。而反下之为逆矣。以其人阳气下陷故不为痞结而但肠鸣即当将差就错内和其气而反与之水寒。其 
胃致水气相搏且夹带浊饮上乾清气故令KT 也。○胡其章曰大则为寒。寒字当作邪字看。 
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疏疏则其肤空缓者。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营 
盛则其肤必疏三焦绝经名曰血崩。 
此言卫虚营盛气衰血热三焦之火失其常度并热于守经之血而妄行故为崩下不止耳。 
寸口诸微亡阳诸涩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诸乘寒者。则为厥郁胃不仁以胃无谷气脾涩不通口急不能言战而栗也。 
口急不能言是脾藏血少不能上通于心气也。 
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 
阳微阴胜加之多汗阳气愈虚也。 
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迫上入胸膈宗气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阴股与阴相动令身不仁。此为尸厥当刺 
期门巨阙。 
肾中真阳之气不能统于周身。则阴气上迫于阳位。所以宗气郁聚血结。心下阳气。因而不伸。陷入至阴之地。周身 
有阴。无阳遂至不仁。而厥也。治当刺期门以下。结血刺巨阙以行宗气。宗气布而阳气。自复厥自退矣。 
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 
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 
上条以脉之虚大倍常为关格见于尺部为关见于寸口为格故知。凡言寸口皆统三部而言也。○下条以关部伏涩异常为 
关格盖伏。则气滞涩则血寒也。上条乃正衰邪实不治之证下条是寒邪闷拒可治之证不可不察。 
趺阳脉不出。脾不上下体冷肤硬。 
身冷者。胃气不温肤硬者。营血不濡以营卫气衰。故趺阳脉不出脾不上下竟成脏厥之证也。 
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此皆不治。 
关为阴阳之交界。关上脉绝则阴阳离决。故不治。 
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阳中 
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胫挛腰痛。胫酸。所谓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 
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溷内外不通上焦怫郁脏气相熏口烂食 也。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营卫不通血凝不流若 
卫气前通者。小便赤黄与热相搏因热作使游于经络出入脏腑热气所过则为痈脓若阴气前通者。阳气厥微阴无所使客气内 
入嚏而出之声 咽塞寒厥相逐为热所拥血凝自下状如豚肝阴阳俱厥脾气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阖清便下重令便数难脐筑 
湫痛命将难全。( 音银 音鹘) 
此下五条俱论阴阳错杂之邪所谓三焦相溷内外不通为时行疫疠之总诀而伤寒坏证温热夹阴亦往往有内外合邪者。此 
条言寸口脉阴阳俱紧者。邪气乘虚初犯中焦内外受伤未变为实也。寸脉浮而紧者清阳雾露之气伤于阳故曰清邪中于上焦 
尺脉沉而紧者浊阴寒湿之邪伤于阴。故曰浊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上则发热头痛项强胫挛等证皆是外感表证浊邪中下。则阴 
气为栗言身不战而但心惕惕然内栗足膝逆冷等证。皆邪客阴经之。证今表气征虚则阳气内入里气征急则阴邪上逆由是三 
焦溷乱内外不通矣郁于上焦则龈伤不能啮物中焦不治。则不能营运水谷营卫不通而血凝不流。若阳气前通膀胱之邪欲散 
故小便赤黄邪热游溢经络则为痈脓也。设阴气前通者。则阳气厥微不能卫外寒气内客于肺嚏而出之。以寒气客于肺。故 
声咽塞言声塞不能出也。寒者外邪也。厥者内邪也。内外之邪合并相逐为热所拥。则血凝自下也。阴阳俱厥者。言脾 
胃之气不相顺接胃中阳气不行不能敷布中外。故四肢逆冷脾中阴气孤弱不能约制下焦故五液注下圊便类数下重而难也。 
脐为生气之源脐筑湫痛。则生气欲绝盖邪气伤犯中焦清浊相溷三焦俱病汗下。两难治稍失时。则变证百出矣。 
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苔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 
欲解。若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 
此脉此证表里阴阳混淆未的疑似之间慎勿妄投药饵徐而俟之。若七日之外当解之候微热。手足温。则为邪气解而自 
愈矣。若致八日。以上当解不解反大发热。此为逆证不可治也。然仲景止言难治非直不治也。故下文言设寸脉浮紧恶寒 
者。必呕清阳雾露之邪溢上焦也。尺脉沉紧而腹痛者。必利浊阴寒湿之邪走下焦也。邪气既得上下消散即可从其势而治 
之矣。 
脉阴阳俱紧至于吐利其脉独不解紧去人安。此为欲解。若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此为晚发水停。故也为未解食自可 
者。为欲解。 
脉阴阳俱紧内外皆邪至吐利后邪气已泄脉紧当去也。若吐利后紧独不解反不欲食皆为脾胃气虚。水饮停蓄为晚发变 
证也若到七日脉紧渐退人安能食方为欲解。 
伤寒脉阴阳俱紧恶寒发热。则脉欲厥。厥者。脉初来大渐渐小更来渐渐大是其候也。恶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热 
多者。目赤脉多睛不慧医复发之咽中。则伤若复下之则两目闭寒多者。便清谷热多者。便脓血。若熏之则身发黄。若熨 
之则咽燥。若小便利者可救之小便难者。为危殆。 
脉来厥者如厥逆之寒热交胜也初来大者为邪气鼓动渐渐小为正气受伤更来渐渐大为邪气复进也。盖缘其人正气本虚 
不能主持随邪气进退。故其脉亦随邪气进退是以忽大忽小经云不大不小虽困可治其有大小者。为难治是也。恶寒甚者。 
则发热翕翕汗出喉中痛以少阴之脉循喉咙。故也热多者太阳多也。目赤脉多睛不慧以太阳之脉起于目。故也发汗攻阳则 
少阴之热因发而上行。故咽中伤若复下之则太阳之邪因虚。而内陷。故两目闭阴邪下行为寒多必便清谷阳邪下行为热。 
多必便脓血熏之则火热伤表身必发黄熨之则火邪内逼必为咽燥小便利者。津液未竭犹可救之小便难者。津液已绝为危殆 
也。 
伤寒发热口中勃勃气出头痛。目黄衄不可制贪水者。必呕恶水者。厥若下之咽中生疮假令手足温者。必下重便脓血 
头痛目黄者。若下之则两目闭贪水者。下之其脉必厥其声嘤咽喉塞。若发汗则战栗阴阳俱虚恶水者。若下之则里冷不嗜 
食大便完谷出。若发汗则口中伤舌上白苔烦燥脉数实不大便六七日后。必便血若发汗则小便自利也。 
发热口中勃勃气出邪气变热冲于膈上也头痛目黄衄不可制者。热郁于经也。贪水者。为无阴邪气并于上焦故必呕恶 
水者。为无阳邪气并于中焦。故厥逆也。若下之里虚热结。必咽痛厥逆假令手足不厥则热邪不行而协热利也。若头痛目 
黄者。为邪在太阳下之热气内伏。则目闭也贪水者热在上焦下之伤阴必脉厥声嘤咽喉闭塞汗之伤阳则阴阳俱虚而战栗恶 
水者。为阳虚下之。则里冷不食完谷不化汗之。虚阳上乘口伤舌上白苔烦燥。若目黄漱水不大便者。六七日后必便血。 
若发其汗则小盒饭不利今反自利者。太阳之瘀热结于膀胱。而小便偏渗也。瘀血为阴邪虽有如任实证而不能消耗津液。 
故小便自利耳。○下之其三字从玉雨经增入。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 
不能自还咳者。则剧数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必中饥烦 时。而发其形似疟有寒无热虚。而寒栗刻。而发汗蜷。而苦 
满腹中复坚。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虚者。不可下也。微 
则为咳。咳则吐涎下之则咳止而利困不休利不休。则胸中如虫啮粥入。则出小便不利两胁拘急喘息为难颈背相引臂则不 
仁极寒反汗出身冷。若冰眼睛不慧语言不休而谷气多入。此为除中口虽欲言舌不能前。 
此二条言尺中微弱者。不可汗下也。观其意欲得温一语可以灼见病情上条言寸口微见弦脉而咳剧吐涎等证知为胃气 
本虚而挟寒饮速宜温养中上误发汗。则胃中阳气愈伤客邪固结愈甚。或因刻而复汗之遂至蜷而苦满腹中复坚皆阴邪水饮 
痞塞之象也。下条言寸口微见弦脉而咳吐涎沫等证仍为胃气本虚亦宜培理中土。若误吐之下利不止胃中空虚而反暴食为 
除中少阴虚寒而反冷汗为外脱及口虽欲言舌萎不能前等死证 起较。上条证更剧以下更甚于汗也。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 
而且寒阳微发汗躁不得眠。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 
且寒阳微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硬。 
此二条言尺中脉涩者。不可汗下也。阳微阴涩气血两亏而关上脉复弱胃土亦衰。所以汗下俱禁也。阳微复用阳药发 
汗则阳气转伤必躁不得眠阳微而用阴药攻下。则阳气内陷必心下痞硬也。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浮反在上数反在下浮为阳虚数为衄血浮为虚数为热浮为虚自汗出而恶寒数为痛伏寒而栗 
微弱在关胸下为急喘汗而不得呼吸。呼吸之中痛在于胁怅寒相搏形如疟状医反下之。故令脉数发热狂走见鬼心不为痞小 
便淋沥小腹甚硬小便则尿血也。 
寸口浮濡而关弱尺数者。以其人阳气本虚虚阳陷于阴分也若误下伤血必致狂走痞满尿血耳脉濡而紧濡则阳气微紧则 
营中寒阳微卫中风发热而恶寒营坚胃气冷微呕心内烦医为有大热解肌而发汗亡阳虚烦躁心下苦痞坚表里俱虚竭卒起而头 
眩客热在皮肤怅快不得眠不知胃气冷紧寒在关元技巧无所施汲水灌其身客热应时罢溧栗而振寒重被而覆之汗出而冒巅体 
惕而又振小便为微难寒气因水发清谷不容间呕变反肠出颠倒不得安手足为微逆身冷而内烦迟欲从后救安可复追还。 
此见脉濡而紧者。为阳气微营中寒阳微卫中风外则发热恶寒营紧胃中冷内则微呕心烦医不知其外热内冷以为大热而 
从汗解之则表里俱虚客热浅在皮肤紧寒深在关元犹汲水灌其客热致寒证四出不可复救也。 
脉浮而大浮为气实大为血虚血虚为无阴孤阳独下阴部者。小盒饭赤而难胞中当虚今反小便利而大汗出法应卫家当微 
今反更实津液四射营竭血尽干烦而不得眠血薄肉消而成暴液医复以毒药攻其胃。此为重虚客阳去有期必下如污泥而死。 
脉浮而大气实血虚虽偏之为害亦人所当有也。若此者阴部当见不足今反小便利大汗出外示有余殊非细。故设卫气之 
实者。因得汗利而脉转微弱藉是与营无忤庶可安全若阳分之脉较前更加坚实则阳强于外阴必消亡于内所谓小便利大汗出 
者。乃津液四射之征势必营竭血尽干烦不眠血薄肉消而成暴液下注之证此际安其胃固其液调和强阳收拾残阴岌岌不及况 
复以毒药攻其胃转增奔迫之势而蹈重虚之戒令客阳亦去下血如污泥而死哉。 
师曰病患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也时夏月盛热欲着复衣冬 
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令阳气微利天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 
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着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亡 
血也。 
王肯堂曰大发其汗伤阳也。宜其脉微而恶寒又数大下之伤阴也。宜其脉涩而发热阴阳两伤则气血俱损而首末独言亡 
血者何也曰下之亡阴不必言汗亦血类故也内虚之人夏月阳气在表则内无阳也故不胜其寒冬月阳气在里里阴既虚不能当邪 
气之灼烁故不胜其热然诸脉弦细而涩按之无力者。往往恶寒苦振栗不止或时发躁蒸蒸而热如坐甑中必得去衣居寒处或饮 
寒水则便如故其振寒复至非必遇夏乃寒遇冬乃热也此但言其例论其理耳。 
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本位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须发汗若汗 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 
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时脉故使然也四时仿此。 
立夏得洪大脉是温病之本脉若其人苦疼重乃热郁肌表未得发越之故须以辛凉苦寒药泄其郁热乃伏气发汗之正法也。 
若明日身不疼重则营卫自和 然汗出自解无藉于药矣。 
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 
寒伤形故脉盛身寒而后周身发热暑伤气故脉虚身热而独背微恶寒。 
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故当 
汗出而解也。 
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脉大而浮数故知不战汗出而解也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 
出耳不发战也。 
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脉自微此以曾经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 
汗出而解也。 
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患身凉和者何也。答曰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脉浮而解者。 然汗出也。 
脉数而解者必欲食也脉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上言脉微故不战汗出而解此言脉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二说相左何耶然上以曾经吐下亡血邪正俱衰不能作汗而解此以未 
经汗下血气未伤邪正俱盛故必大战作汗而解不相左也。东垣云战而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