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实上,三中校门被堵正是由于土地使用权限模糊造成的,因为不管是学校、当地村委还是这三户家庭,谁都拿不出确切的证据说明学校门口的土地使用权归属自己,这就使扯皮的矛盾在所难免。在王红顺曾担任校长的该乡某小学,我还看到,原本属于小学的土地,硬生生地被村委“割”去了一大块,连小学的教学楼都被拦腰“割”开,被“割”开的部分成了村委办公楼。
第3章 呐喊1 何以立足——微薄校产在风雨中漂泊(2)
而与这所小学相距并不太远的当地另一所小学的孩子们,却只能在门窗破旧、屋顶见天、墙体断裂的几间危房中上课,随时面临着被掉下来的泥块和瓦块砸伤的危险。
望着坐在黑暗中读书的孩子们,王校长、聂校长都不怎么说话,只有陪同采访的上沟村的支部书记滔滔不绝地诉说着没钱修校舍的苦,而我则一直从照相机的取景框里观察着危房和危房里正埋头读书的孩子们……
在三乡二中和三中,王校长和聂校长都提到了学校的“财神”到底该谁当的问题,即学校资产的管理、使用与处置的权利如何划分,以及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教育资源如何合理分配、统筹和有效利用。他们认为,如果学校的“财神”该谁当这个问题处理不好,那么,影响的不仅有学校的各项正常工作,还有当地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进展速度和整体质量。
聂校长举例说,现在一旦学生在校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学校都要拿出大笔赔偿金,虽说这种事谁也不希望发生,但“马有失蹄,人有失言”,你防范得再好,也不敢保证绝对不出事,这样,赔偿金从哪里来就成了让校长们头疼的事。靠学校收的书杂费显然不行,因为这笔钱仅够(很多时候还不够)勉强维持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而对学校自身的资产,农村学校的校长又只有管理权、使用权,没有处置权。因此,学生在校内不发生意外伤害事故还好,一旦发生了意外伤害事故,别说校长根本无法正常工作,连带整个学校的各项正常工作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在农村学校,一个校园意外伤害事故就可以把整个学校都毁掉。可以说,我们这些农村学校的校长,天天都是在针尖上过活、冰面上走路,那种提心吊胆的滋味有多苦,谁也体会不到。”讲这话时,聂校长的眼睛一直盯着窗外,而语气的沉重,使满屋子的人都感到压抑。
“校长说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其实连扒一间危房,都得由学校所在村的村委做主。”王校长接过聂校长的话说,“三乡一中的校园内原来有许多成材树,值不少钱,但要砍要卖,全由村委和乡政府说了算,有时个别群众想砍就砍,学校领导也没办法。至于我们学校的门面房,按我的意思,租出去之后,多少能给学校创点收,但村里却说卖就卖了,而且卖的钱学校一分也没拿到。现在,连节日里想在学校门上插几面彩旗都不行,因为要插旗就得登到门面房的房顶上去,但房主又不准他们上。”更令王校长担忧的还有,有些房主还在门面房的后墙上任意开设窗户向学生卖东西,影响了学校的周边环境和教学秩序。事实上,这一点不用他说,我也心知肚明,因为在二中采访时,我已经发现了这个情况。
当两位校长谈论这些的时候,坐在旁边的村支书一言不发,只是笑。这种态度使聂校长最终不再说话,而王校长好像管不了那么多,依然情绪激动地“指点江山”,并且时不时地问村支书一句“是不是这样”。王校长之所以敢如此大胆,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村支书和他是高中同学,并且他的学校不在该支书管辖的范围内——三中建在上沟村,二中建在西村。
在谈到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教育资源如何合理分配、统筹和有效利用的问题时,王校长说,由于学校的资产权属不清,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一种本就紧缺的教育资源的严重闲置和浪费现象,一些没有被定点的学校的财产、教育资源全被学校所在地的村委无偿占有,因为村委的领导认为,学校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为了给自己留个退路,当然要把这些东西留下;至于调整后的新学校没有了足够的资产和教育资源后,还怎么正常开展工作,那是乡政府的事,和村委无关。“现在二中的资产和教育资源共值100多万,如果它再与一中合并,村委就要提出只准学生走、不准东西走。”王校长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真发生了这样的事,这合并后的学校还咋办啊?”
终于,村支书再也忍不住了。面对我的照相机镜头,他涨红了脸,情绪同样激动地说:“三中原是学校附近几个村的群众集资几十万元建起的村办初中,现在乡政府要把学校全部收走归为乡管,当然要补偿群众的损失,否则,村委只准学生走、不准东西走的做法并没错。即使拿二中来说,这所学校原来是西村的群众集资四五十万建起来的,如果乡政府说拿走就拿走了,却不给群众一个满意的说法,恐怕不妥,因为乡政府并没权力随意处置群众的集体资产。‘兄弟亲,柴米分’,政府对群众也应讲这个道理。作为校长,不管你是村请的,还是乡管的,对学校的资产,当然也只有管理权,没有处置权。”
也许是村支书的话不无道理,也许是两位校长不愿或不敢再与他争论,这番话讲完后,大家都默默无语,或捧着茶杯低头喝水,或眼望窗外狠命抽烟,或坐在椅子上发呆,而窗外正暮色四合,群鸦归巢……
在去宜阳县采访前,我曾就农村学校的用地问题,采访了河南省土地管理局用地处的张处长。他告诉我,按照国家的土地政策,只要是作为土地的使用者,不管如何使用土地,都应办理土地使用证。如果是县城中学,就要办理土地征用证。据他了解,大部分县城中学的用地手续都比较完善,而农村学校的用地情况则相对复杂。比如农村的初中,一般都是乡镇在办,所办理的应是土地使用手续,核发的也是土地使用证;村办小学使用土地,大多采用兑地的办法,即其他村的学生在学校所在地的村上学,则其他村要给学校所在地的村兑换一定的土地或进行适当的经济补偿。他同时指出,对学校用地,国家一般主张利用空闲地或建设用地,如废弃的窑场等,因为占用耕地要补偿国家损失,补偿的标准一般是每亩地一次性支付500—5000元不等,这对学校来说,有着很大的困难。
至于如何办理土地使用手续,河南省土地管理局地籍处的高先生这样解释:对土地管理者来说,土地使用是一种申请行为,你不申请,法律不会主动对你进行保护。所以,要使用土地,就必须先向土地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并填写有关申请书。在申请时,要拿出你所认为合法的土地使用证明,即有权属来源的资料。经土地管理部门依照相关程序批准后,由当地人民政府向土地使用者颁发使用证。办完了土地使用证后,如果再发生土地使用方面的纠纷,就可以作为民事行为,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起诉侵权者了。高先生向我强调说,对土地管理部门来说,你只要申请了,而且合法,就都会得到批准,对学校用地尤其会给予特殊照顾。
然而,当我在采访中把这些政策告诉王红顺校长及三乡乡教办室的负责人时,他们的反应却令我颇感无奈。教办室的负责同志表示,办理土地使用手续要花不少钱,而无论是乡教办室还是学校,都拿不出这笔钱。对此,王校长也态度明确:学校连正常的办公开支都捉襟见肘,怎么可能有多余的钱办这事呢?最后,他们一致请求我:“能不能向上级反映一下这方面的特殊情况,由上级拨专款解决这个问题,或者干脆专门制定一个政策,免除这方面的手续费。”一方面是饱受用地界限不清、权属不明引发的各种矛盾之苦,另一方面又不愿或真的拿不出办理土地使用手续所需的相关费用,难道问题就只能搁置了?矛盾就只能日益恶化了?或者干脆就“破罐子破摔”,坐等“天上掉馅饼”?
关于校长是否有学校资产的处置权,及由村民集资建设的学校被政府收管后,教育资源及学校财权如何转移等问题,河南省教育厅计财处的有关人士说,农村学校的校长虽然没有对学校资产的直接处置权,但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对学校资产提出相关处置意见,然后送交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待审批通过后,就可以拥有处置权了。同时,他个人认为,这种事在送交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前,最好由学校和当地村委协商出具体意见,以免因此使学校与村委的关系僵化。只要是学校的资产,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没有处置权,村民随意到校园内砍树、村委随意卖掉学校的门面房,都是不对的,有些甚至还是违法的。
针对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出现的教育资源流失、闲置等问题,该同志说,只准学生走、不准东西走的做法是不对的,因为虽说学校的教育资源属村民的集体财产,但它却必须用于教育。在这方面,国家有明文规定,即要保证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教育资源不流失,并且还要提高现有的效益,如可以把没有并点的学校办成幼儿园、成人学校、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基地等;学校的部分资产也可以卖掉,但所得资金必须全部用于教育,不能用于其他。群众集资办学,是为中小学生将来的成才服务的,如果由于布局调整,学校从你这里被并点掉了,你只准学生走、不准东西走,那么,你的孩子还怎么在新学校里好好学习呢?新学校的教育资源不足啊!事实上,只要有关单位把宣传工作做好了,群众是能理解的,怕就怕你不宣传,使大家有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想法,从而想方设法给自己留所谓的“退路”,使本来很简单的问题,人为地变得复杂了。
对广大农村学校的管理来说,“规矩”的有无,意义重大。因为只有确立了科学的“规矩”,才能切实保证农村学校的管理秩序和教育教学质量,也才可能画出优美的“方圆”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某些时候、某些地方,即便有了“规矩”,也未必能画出“方圆”。这种越出了常规的现象,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而在河南省宜阳县三乡暴露出来的这些问题,也仅仅是广大农村学校众多焦点问题中的一个。
第3章 呐喊2 生命如此之轻——健康之路上痛苦挣扎(1)
农村教师不得不过着拮据的生活。他们忍受着贫困的煎熬,骑着破旧的自行车,常年不买新衣服,大病舍不得看,小病应付一下了事。他们不计名利地为教育事业奉献着青春和生命,本应受到人们的敬重和爱护,在生活和身体上得到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可事实却是,他们似乎被人们遗忘了。
“在我们所有的任课老师中,只有数学老师和新来的音乐老师穿着潇洒、漂亮。数学老师身穿整齐的西服,打着鲜红的领带,步履生风,朝气蓬勃;音乐老师有一双大眼睛,光芒四射……我们都愿上这两门课,而其他老师就像得了病似的,满脸的倦怠,个个面黄肌瘦,尤其让我们感叹的是语文老师,他才40来岁,却一脸憔悴,像六七十岁的老头儿……”
这段文字节选自一篇初三学生的作文,该作文的题目是《我的老师》。
刚刚读到它时,我对这位学生敏感细致的观察力很是欣赏,但很快,我却陷入了另一种沉思,那就是,它反映出教师的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不容乐观。为了全面了解当今教师的身体健康,2002年8月,我对这一问题展开了调查。
对教师来说,“吃粉笔灰的”曾经是他们的代名词,现在,随着多媒体教学方式的普及和不含二氧化矽的无尘粉笔的出现,粉笔灰对教师的健康虽然已不再构成威胁。但口腔及咽喉类疾病、胃肠道类疾病、颈椎及腰椎类疾病、心脑血管类疾病、静脉曲张、内脏下垂、神经衰弱、眼疾等由职业因素引起的生理疾病仍然在悄然“蚕食”着教师的健康,并因此而并发了心理障碍。有调查资料显示,教师中患咽喉炎的比例为80%左右,患胃肠道类疾病的比例为30%左右,患颈椎及腰椎类疾病的比例为22%左右。在调查中,我还发现,许多教师对于身体健康并不是十分关注,他们大都自认为平时身体还过得去,加上工作强度较大,也就不太注意平日的锻炼和饮食,特别是对于口腔及咽喉类疾病,相当一部分人将其视为“很正常”。
张燕是郑州市某小学一名有着20多年教龄的中年女教师,半年前,她感到腹部不适,有时还隐隐作痛。当初她并没有放在心上,痛起来时,就服些保济丸、止痛片之类的药物应付一下,仍然每天坚持上课。可时间一长,她感到下腹部的疼痛越来越厉害,这才意识到不大对劲。2003年暑假期间,她到河南省妇幼保健医院检查后得知,自己因长时间站立,导致子宫下垂。据河南省妇幼保健医院的有关医生说,由于职业的原因,中老年女教师患这种病的比例与除营业员之外的普通人群相比较大。
与女教师相比,男教师患静脉曲张病的比例则比较大。李华是一位年轻的农村小学教师,今年才30多岁,由于长时间站立,导致严重下肢静脉曲张,需要手术治疗。李老师所在的小学共有五个年级,他一人要负责所有班组的语文课程,每天在课堂上站立的时间都在6个小时左右,加上经常在夜间批改作业和备课,一坐又是几个小时,这样,他每天站与坐的时间合起来往往超过十几个小时。几年后,他就经常出现腿脚疼痛、麻木、痉挛等症状,有时还觉得腿脚不听使唤,但他并没有在意,而是一直坚持上课,最终在一次上课时,重重地摔倒在了课堂上。
我们知道,人在生理上的负担有一定的限制,一旦负担过重,长期过多消耗体力与脑力,就会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据我调查,目前,中小学教师超负荷工作的情况比较严重,他们常年日均加班1—2个小时以上,有的还要更多,致使许多教师日均工作时间超过11个小时。一般说来,农村教师比城市教师负担重,小学教师比中学教师负担重。我曾对河南某县八所学校的182名教师进行了调查,发现教师日均工作时间竟达11。45小时,其中中年教师的工作负担较青年和老年教师更重。
事实上,由于工作负担过重,导致不少教师缺乏职业满意感。2003年8月,四川省曾对1000多名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满意度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发现,43。19%的中学教师和20。5%的小学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不满意或不太满意,其原因在于教师工资少、地位低、任务重、压力大等;2004年1月,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在对该市城区和郊区的300名中小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情况进行随机抽查时发现:93。1%的教师表示“当教师越来越不容易,压力很大”;50。8%的教师表示“如果有机会,将会考虑调换工作”;31。7%的教师对自己的职业表示“无所谓”;只有17。5%的教师表示“喜欢教师职业,愿意终身从事教育事业”。
在调查中,我还发现,教师除工作负担过重以外,经常与一些有毒物质接触,也是导致其身体健康受损的一个方面。在这一点上,高等院校和职业中专(学)中从事化工、冶金、农作、矿山等专业教学的教师比例尤其突出。河南省人民医院的有关专家告诉我,这些教师是容易发生职业性中毒或病变的人群之一。
刘兵就是这方面的例子。从教十多年来,刘老师一直从事某职业中专的化工实验的教学工作。由于学校的实验条件有限,即便刘老师在教学中尽力保护自己和学生的身体健康不受损害,但在实验中产生的一些废气、废水等有毒物质还是不断侵袭着他的健康。有一次,刘老师感觉自己的呼吸有些困难,先开始他还以为是感冒了,但治疗了一段时间后,这种症状并没有减轻。等到了医院检查后,刘老师才知道,由于自己长期从事化工实验的教学工作,肺部吸入了大量的有毒废气,致使肺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
教师只有拥有了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力、强健的体魄、朝气蓬勃的力量,才会有能力和信心与学生打成一片,并影响、帮助学生自觉、积极地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在健康身体的奠基下,教师也才可能拥有健康的心理、崇高的理想追求、坚定的信心、坦荡的胸怀、丰富的感情、乐观的情绪、顽强的意志、开朗的性格以及在不断学习中求新、求真、求善、求美的勇气,同时也才可能克服各种不良思想意识和阻力,不断调控自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