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说,继续飞行是最优的策略。
所以人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应该学会忽略沉没成本,专注于未来的成本和收益。
【知识链接】沉没成本谬误是指人们在做决策时总是考虑沉没成本而导致的不理性行为。比如说小张买了一张电影票,等他去看电影时,忽然发现这部影片根本就不是自己喜欢的,如果是电视里免费放的,他根本就不会去看,而是去做其他事情。但是由于不甘心浪费了电影票,所以还是强迫自己去看完。这样他不但损失了电影票的钱,而且还浪费了时间,这就是沉没成本谬误。
第三部分 第40节:经济生活中不得不说的怪现象(1)
第三讲:经济生活中不得不说的怪现象
纳什均衡
【点睛】当鹦鹉学会说〃供给〃与〃需求〃时,这个世界就多了一位经济学家,但要成为现代经济学家,必须要多学一个词〃纳什均衡〃。
【释义】假设有N个人参与一场博弈,每个人都拥有自己可供选择的策略,而纳什均衡是指这样的一种策略组合,在这种策略组合下没有人能够通过单方面改变自己的策略而获得更高的支付。
【谈古说今】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曾经有两个小偷A和B一起去偷东西,但是很不幸,由于技术不精,在作案过程中被警察抓住了。警方将两个人分别关在两个房间里分别进行审问。这时A、B都有抵赖和招供两个选择,如果他们都选择抵赖的话,警方由于证据不足,最多只能关他们一年。但是如果都坦白的话,有了证据他俩都会被判8年。如果其中一个坦白,另一个抵赖,坦白的一方由于破案有功,会被当场释放,而抵赖的一方则要被关十年。你知道最终他们会如何选择吗?下面我们看看A与B所获得的支付:
A╲B 坦白 抵赖
坦白 …8,…8 0,…10
抵赖 …10,0 …1,…1
其中…1表示关一年,…8表示关八年。从图表里我们可以看到,整体来说,都抵赖是最优选择,总共只需要关两年。可会出现这个结果吗?答案是不会。
首先看A,如果B选择坦白,那么他也应该选择坦白,这样只要关八年,否则都要关十年;如果B选择抵赖,那么他还是应该选择坦白,因为这样他就可以直接回家啦,不用关一年了。所以无论B怎么选择,A都应该选择坦白。这个分析对B来说也是一样,他也应该选择坦白,所以最终他们两个肯定都会被关八年,多么可怜啊,这就是人们著名的〃囚徒困境〃。
以上他们的策略组合〃坦白,坦白〃就是一个纳什均衡,因为在这个策略组合下,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通过单方面的改变自己的策略而获得更好的结果,所以纳什均衡虽然不一定是最有效率的结果,但却是最稳定的结果。两个人都抵赖虽然是最有效率的,但是却不是一个稳定的策略组合。
价格歧视
【点睛】在商业经济里,人是有三六九等的。
【释义】价格歧视是指一家厂商或企业在同一时间对同一产品或服务索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价格。价格歧视分为三个等级,一级价格歧视是针对每一个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二级价格歧视是针对不同的购买量收取不同的价格;三级价格歧视是针对不同的市场收取不同的价格。
【谈古说今】价格歧视看上去好像很神秘,其实它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你走进大卖场,会发现一袋液态奶需要2元,而一盒装有12袋的液态奶却只要20元,这就是一种价格歧视,即你要为同样的商品支付不同的价格。一般电影院会对学生和老人打对折,这样支付能力低的学生和老人也可以去看电影,电影院既不会失去这部分客户,又能对其他客户收取较高费用。
第三部分 第41节:经济生活中不得不说的怪现象(2)
还有当你开着法拉利,带着劳力士,路过一个路边商店,问老板一件衣服多少钱,他可能会说,1000块。但是如果你骑了辆除了铃儿不响哪里都响的自行车,穿着皱巴巴的衬衫,跑去问那个老板同样的衣服多少钱,你得到的答案可能就是100元了。这也是一种价格歧视,商店根据顾客对价格不同的敏感程度收取不同的价格。所以价格歧视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最能体现价格歧视的例子当属机票的价格。不要说头等舱、商务舱和经济舱的座位标价悬殊,就连相邻的两个座位价格都可能相差一倍——这就是航空公司的价格歧视,它通过对人群进行甄别,然后对不同群体收取不同的费用来实现自己的利润最大化。
一般如果你提前两周或一个月去预定机票,价格会比即买即走要低得多。因为提前订票的大都是经常看报寻找优惠活动的闲人,把这些人甄别出来,就可以用低廉的价格来吸引他们。但是对那些说走就要走的忙人,价格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时间才是最宝贵的。这样的客户群体,收费当然要高啦。经济舱和头等舱的道理也一样。
节俭悖论
【点睛】节俭悖论是以店老板的观点来考虑一切问题的。
【释义】节俭悖论最早是由凯恩斯提出的,指节俭对于个人来说可能是件好事,可以增加个人财富,但是如果整个国家的人都节俭,那么将会使每个人都变得很贫穷。
【谈古说今】有个很古老的故事,说本来有一窝蜜蜂繁荣兴隆,每只蜜蜂都整天大吃大喝。后来一个哲人教导它们说,不能如此挥霍浪费,应该厉行节约。蜜蜂们听了哲人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迅速贯彻落实,个个争当节约模范。但结果出乎预料,整个蜂群从此迅速衰败下去,一蹶不振了。
看上去很不可思议,为什么每个人都节俭就会使整个国家很贫穷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每个人都很节俭,那么大多数企业生产的产品就会卖不出去,只有倒闭,职工也只有下岗,于是就没有收入,所以就会导致整个国家的人都很贫穷。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的大萧条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人们由于担心经济恶化,都攒着钱不消费,留以后花,可越是这样,危机扩展得越快,最终造成一场大的经济浩劫。
下面我们来看看数学推导:
Y=C+I
其中Y表示Yield即国民生产总值,C表示Consume即消费,I表示Investment即投资。
也就是说人们生产的国民生产总值卖给了两部分人,一部分被人们消费了,另外一部分就是被企业拿去投资了。所以当消费C变小时,国民生产总值Y自然就变小了。
相信大家都听过一个口号叫做〃消费即是爱国〃,这样的口号一提出就遭到无数人的批评,认为这真逗,简直就是无稽之谈。我们且不谈这个口号是否正确,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它有一定的合理的地方,那就是在经济萧条企业开工率不足时,多消费可以使企业收入增加,增加就业。
第三部分 第42节:经济生活中不得不说的怪现象(3)
那么我们应该为爱国而扩大消费吗?我们敬爱的温家宝总理说:〃不能简简单单地说消费就是爱国。〃因为消费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条件来确定的,如果有钱了,不用说大家也都会去消费。所以,只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群众花钱没有后顾之忧,不用喊口号,消费自然也会起来。
外部性
【点睛】通俗来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是一种正的外部性;竭泽而渔则是一种负的外部性。
【释义】外部性指社会成员从事经济活动时,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该人承担,给无辜的第三方带来成本或者收益。可分为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外部经济指企业或个人的活动给第三方带来收益,反之,外部不经济指给无辜的第三方带来成本。
【谈古说今】一日,某可怜虫沐浴更衣,烧炉焚香,穿戴整齐,背着小书包自习去了。遍地找寻,发现一空旷少人的自习室,悠悠然地,开始看书。
10分钟不到,一对小情侣开始旁若无人地大声讨论所谓的问题,四周的同志们实在受不了,纷纷夺门而去。就剩可怜虫一人,坚持着,坚持着,最后,实在忍无可忍了,大吼一声:〃前面第一排的男生女生,要讨论声音能够否小点!〃。男生女生首异之,扭头看到位于最后一排的可怜虫孤身一人,遂强烈鄙视之,唾弃之,而后辱骂之。其中女生说了句:〃不想听我们讨论,你有本事换个教室去啊!〃
那只可怜虫坚持自己的立场,汲汲教化之,〃你们大声探讨你们的问题,将教室10人赶走了9人,剩下我一人,你们的行为从社会道德角度讲,是没公德心;从经济学角度来说,是将私人的收益凌驾在公共成本之上。〃。
以上的小故事就是说明了一个负外部性的问题,那对小情侣从事的经济活动就是进行问题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获得了收益,因为他们弄懂了问题,解决了疑问。而且大声的讨论可以使对方听的更清楚,效率更高。但是这样的效率却有着严重的负外部性,因为他们严重地影响了那些无辜第三者的学习效率,从而导致两个人的小收益和10个人的大损失,从整体来看,无疑是低效率的。
外部性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邻居家的花园可以让你赏心悦目,给你带来了正的外部性。不远处的工厂发出嗡嗡的噪音和乌黑的气体,让你的生活质量下降,给你带来了负的外部性,等等。
外部性会造成严重的低效率,但并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在上面的例子中,只要出台并实施教室使用规则,规定教室中不能进行讨论,那就没问题了。或者规定教室里自修的人有权利进行讨论,而如果谁不想别人讨论的话,可以通过支付一定的金额让他闭嘴。这会提高效率,但是这种效率的提高也是有成本的,规则出台就必须要有人去监督实施,就需要成本。在这个例子中,这个成本远远大于所能获得的总体收益,所以你在大学教室里永远看不到这么一个监督员,此时只能靠学生自己的道德和修养了。
第三部分 第43节:用经济学原理来看待生活,增进福利(1)
第四讲:用经济学原理来看待生活,增进福利
稀缺性
【点睛】稀缺性在〃共产主义社会〃里面将是个考古词汇,让我们共同期待那美好的一天到来吧!
【释义】稀缺性也叫有限性,是指相对于人们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资源或者说生产满足人们需要的物品和劳务的资源总是不足的。任何物品想要成为商品必须具有稀缺性的特点,空气对人虽然重要,但是却无法成为商品,因为它随手可得。
【谈古说今】在经济学里,有个很古老的故事,为什么钻石比水贵?按照用途来说,钻石永远无法和水相比,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离开了水人类就无法生存,可是离开了钻石,人们的生活几乎不会出现任何困难。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回答了这个问题,就是因为稀缺性。由于钻石很稀少,物以稀为贵,人们为了能够获得钻石愿意出很高的价钱,可是对于水,到处都是,人们可以很轻易地得到,自然就不值钱了。
其实具有稀缺性的东西不仅仅是钻石,只要是人们都想得到,但供应却有限的物品都具有稀缺性。或许每个女孩子都做过白雪公主的梦,然而在传说里的白马王子怎么都等不来的严酷现实面前,不禁会去想为什么没有我的白马王子?答案是白马王子也具有稀缺性,不能人手一份。
考察男人是否稀缺,无外乎考察才貌与财富的数种排列组合,有才貌,意味着这个男人有人力资源可待开发,他或许现在穷困潦倒,但前程不可限量;有财富,意味着这个男人已经提前进入资本年代,将省却你们许多创业的艰辛。
有才兼有财,位列好男人第一等;
有财却没才,屈尊位列第二等;
有才而没财,只能是第三等;
才财同时缺失,从经济学的角度,就暂且先不列入稀缺男人的行列了吧……
有人可能会说财有那么重要么?难道爱情非要和财联系在一起?虽然没有财的爱情也有,但时间不会长久。财代表着一种权利,一种驾驭稀缺性的权利,一种获得稀缺性资源的权利。有了财之后,你可以去买钻石,去买轿车,去买房子,去买市场上你想要的一切。对于这种获得稀缺性资源的权利,应该没有人会厌恶吧。
比较优势
【点睛】如果让牛郎织布,织女下田——嘿嘿,恐怕他们就得饿死了!这个美好的童话也就不存在了——这就是比较优势的威力!
【释义】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国家相对另一个来说更善于生产某种产品,则在此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第三部分 第44节:用经济学原理来看待生活,增进福利(2)
【谈古说今】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勒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
弥勒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落四,没有好好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勒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韦陀铁面无私,锱铢必较,则负责财务,严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下,庙里一派欣欣向荣。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弥勒佛在吸引客人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韦陀则在管理账务上具有比较优势,如果他们两个能够合作,对两个人都有好处。就像两个民族,一个是以放牧为主的游牧民族,一个是以经营农业为主的民族。如果这两个民族能够进行贸易的话,无疑会使双方都受益,因为可以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作为游牧民族,他们要是想吃米饭、馒头啥的,总不能在自家的草原上挖个坑,来种水稻或小麦吧,就算你把坑挖了,又没有很发达的灌溉系统,到头来能不能收获还是个大问题。对于以经营农业为主的民族也一样,他们可以拿自己的产品去换肉吃,而把自家的田拿来种水稻或小麦,养活更多的人。
1957年,毛泽东提出钢铁产量要在15年的时间内超过英国,并于第二年召开著名的北戴河会议,自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规模空前的大炼钢铁运动。全国上下红红火火搞了好一阵子,但是最终倒在奋斗的征途中。为什么会这么悲惨呢?就是因为比较优势。在当时我国生产力水平很落后,要钱没钱,要技术没技术,而钢铁产业正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所以很难快速地发展起来。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纺织业等人力密集型产业才是我们最擅长的。用自己的短处去和别人的长处比,无疑会碰得头破血流。所以你看在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的主导下,最先发展起来的都是人力资源密集型的行业,经过一段时间的资本和技术积累才会慢慢过渡到资金、技术密集性产业。
附录——名家名企经济常识
克鲁格曼
入选理由: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2009年5月周游中国,并引发热烈讨论。
研究领域: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货币危机与汇率变化理论。
主要贡献:成功地预言过亚洲金融危机,开辟了国际贸易新的研究范式。
人生轨迹:
1953年,保罗·克鲁格曼出生于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他在纽约的郊区长大,从约翰·F·肯尼迪高中毕业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经济学,之后在诺德豪斯的推荐下,攻读了博士学位。在完成博士论文以后,去了耶鲁大学任教。
第三部分 第45节:用经济学原理来看待生活,增进福利(3)
1978年7月,写了一篇关于垄断竞争贸易模型的论文,并在国民经济研究局的暑期研讨会上宣读,从此一举成名。1982年,刚从瑞典的国际会议上回来就被邀请到华盛顿任职,担任经济顾问团国际经济学首席经济学家,并于1983年主笔了总统经济报告。但是华盛顿之行并不愉快,主要是因为他性格过于耿直,难以胜任政府工作。
1987年,克鲁格曼写出一系列高质量的论文,比如《第三世界债务减免》、《欧洲货币体系的作用》、《贸易集团化》等,并因此获得了约翰·贝茨·克拉克奖。1988年出版了《期望减少的年代》一书,在美国引起极大的反响。他与奥伯斯法尔德合著的《国际经济学》成为各大学的标准教材。
1996年克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