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悲观的思考模式:对于不如意和挫折,不能作区隔,以致把它扩大成大难来临,生活喜乐尽失。
生活失去禅喜多源于一味追逐和占有,以致无暇体验生活的美和新奇。古时候有一位叫陈道婆的,他看到愁眉苦脸、奔波终日的樵夫,只为了忙着打柴、卖柴、养活家人,却疏于领受生活与工作的喜乐,感慨地说了这段话:
高坡平顶上,
尽是采樵翁,
人人各怀刀斧意,
未见山花映水红。
生活的这颗心,如果被执著绑架了,喜乐就会熄灭,光明会转为黑暗。
寻找禅喜的途径(1)
生活若能保持禅喜,心境上就有了柔美和丰富感。人透过禅定的训练,能使心的效能提升,自然体验生活中的种种禅趣。相对地,生活也需要作个调整,才能孕育出悦乐的心境。
生活的悦乐,需要保持闲适的心情。它的条件是给自己一点空闲。特别是忙碌的人,更需要留出时间来,你一定能办得到,只要你肯安排,肯腾出时间,让自己放慢脚步,放下眼前工作和思考,就能即刻与生活中妙悦动人的部分,产生应感。元朝的刘致在他的词作里说;
闲,天定许;
忙,人自取。
留一点时间,试着让自己天真烂漫的自性流露出来;专心地沏一壶茶,悠闲的品茗。热水煮茶,香气四溢,茶好喝,心好净,手中一壶,乾坤尽在。
给自己一点清闲,徜徉于青山溪谷,沉浸在流水淙淙之声,陶融于大地的怀抱,会有与天地会心的禅喜。
闲,能让自己苏醒过来。虽然我们不可能不忙,不得不投注于工作,但留住闲,才能使生命变得活泼,心灵得到舒展。留住一些清闲,你就可以找到纯真之美和禅喜。
禅观
留点空闲,把俗务放下,去做一点滋益心灵的事。你可以踏青散步,可以登山玩水,别忘了保持悠闲,让心情安定下来,用禅观去体验当下。猛然你会发现,苍穹在向你招手,绿树青山在对你微笑。
这时,青绿的树叶有如翠玉,地上的碎石有如瑰宝,花草树木竟如净土世界的妙境。这时俯拾片片落叶,无不是稀世珍宝。捧一捧落英花瓣,全是生活的丰收。你观照眼前的情境,有如入于华藏世界。
当生活与法界相契,世俗与圣心相融,自我与慧命相遇,这时俗情尽忘,流露着的就是无限的禅喜。这时自然领会花草树木,悉皆念佛念法念僧,而领会无情说法的妙悦。当下会有一种禅喜流入心底,令人情不自禁地说:
山河及天地,
全露法王身。
给自己一点悠闲,驻足凝视远山近物,自然有着忘我之感,当下情境与你会心,主客相融,各自清楚,有如虚云老和尚所说:
稳坐金殿里,
笑看云卷舒。
一个悠闲不乱的自己,看着周边的俗务,有着超然物外之感。用这样的禅观来看人生,也就有了开阔旷达的自在。当下的情境就是:
玉户不出,
尊容天然。
这时的心,不会被外境牵动,所以叫玉户不出,纯真的自己,也就尊容表露,此时就有了“于相离相”的自在,不会被诱惑绊倒,不会被俗务绑架。所谓“入林不动草,入水不动波”,优游任运之悦乐可知。
禅者的观法,活泼自然。当其陷入纷扰,则观大树临风,树梢摇荡,树头安然。此时他安心于树头,不安心于摇荡的树梢,则能使心安定。禅者深通观法,灵活应用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所以无明烦恼剥落,真心现前,乐在其中。
放下
我执若不能放下,时时刻刻都想着自己,凡事个我化,处处不放心,随时处于不安的状态。有些人经常想着别人会嘲笑自己,批评自己,陷入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而变得焦虑、不安和痛苦。
禅的训练就是要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这是需要练习的,一位年轻人非常在意自己戽斗,导致焦虑自卑。我请他替我把一盒糖果拿去咨询室外,分别请同事享用。分送完毕,我请他坐在门后,聆听我和同事的交谈。我问同事:
“刚刚送糖给你吃的人,你可记得他的长相或特征吗?”
结果,没有一个人说出他是戽斗。我又问:
“你对那个人的感觉如何?”大部分的人说:
“他看来很友善,但对我说些什么已经记不得了。”
这位焦虑的男生,经过这次实际经验,开始对自己戽斗的长相不再那么在意,他证实别人并不那么注意他的缺陷,而放下执著,他的观念改变,焦虑就降低了。
有些人具有严重的我执倾向,怕别人看到自己的弱点,瞧不起自己,怕在别人面前出丑,于是陷入焦虑和痛苦中。禅就是要训练一个人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实现自我,用自己的生活表现他能实现的价值,从中得到喜乐。
人在接纳自己、实现自己之后,还要进一步把我相放下。他不必为自己是什么,有多大成就、有多少财富和名望挂心。
人一旦进入这个“不执著于我”的状况,生活的喜乐就大大的提升。禅家所谓:
乐道怡然,
优游真实。
这种无牵挂的心境,能使人活得更自在、悦乐。
无碍
有成见就有障碍,人际沟通就有误会和冲突。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和对立,是从成见和偏见中形成的。
平常生活之中,烦恼和忧心会阻隔心的应感效能。人一旦有困扰,就失去领会生活中的美感,而陷入更多愁苦之中。于是,禅者要大家学习从中解脱出来,学习做个局外人,去看自己与别人的关系,去看自己所面对的问题。内心的局外人,能为自己提供真实的知见,发现生活中许多乐趣。
试着当自己的局外人吧!这能从种种顾虑中解脱出来。试着当自己的局外人吧!这就容易割舍许多私心和不合理的抱负。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你,做自己的主人。赵州禅师教人参禅,只参一个无字。虚妄的念头来了,一声无,成见偏见来了一声无,私心来了又一声无。久之,那个局外人就苏醒过来,凡事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也就是临济大师所谓:
寻找禅喜的途径(2)
诸方火葬,
我这里活埋。
火葬活埋了所知障、烦恼障和业障,心灵清醒过来,生活得明明白白,悦乐自在。
有障碍的人,容易产生情绪问题和心理失衡。没有障碍的人,来去自由,清醒自在,自然不会被种种无明和烦恼绑架。
无障碍能从待人接物中得到欢喜,能从生活中参悟生命的意义,享有它的喜悦和满足。
无障碍的人,心是活泼的。他自然领会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真实悦乐。活在无碍实相之中,最能领会“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当下无论是百花娱目,或是春水煮茶,点点滴滴都是悦乐。
生活越是无碍也就越是丰收;因为它简单淳朴,所以能享受到丰富的体验和悦乐。诚如梭罗所说:”我们的生命,都给琐碎的事情浪费了,要尽量简单,尽量简单。”简单就得割舍,把不必要的抛开,把生活中最珍贵的拾起,珍惜它,拥抱它。这就是生活丰收的真理。
信仰
信心就像给船下了锚一样,在大浪之中,船仍能稳定,保持平衡,不会被巨浪给翻覆。
自信当然来自个人成功的经验。但最主要的信力,却源自虔诚的信仰。有坚定信仰的人,既是悦乐的也是安定的。在禅宗的典籍《信心铭》中说:
信心不二,
不二信心。
信心令人始终如一,择善而从,完成既定的计划;信心能维持一定的价值观念,使人不致在生活中摇摆不定。
禅的信仰不是建立在神的权威上,而是建立在身体力行的教诲和明辨是非上。道德和自律会在生活中留下清香,留下自强不息和自豪的喜乐。
禅者的信仰既是建立在宗教的情操上,表现出虔诚安详之情,同时也建立在无相上,而没有丝毫教仪的执著。禅的信仰是在开悟中见佛;在解脱我执之后,与佛把手同欢,相即相契。
在信仰和礼拜中,禅者仰望佛,有着安心立命的喜悦和自在。但在礼拜的觉照上,却流露自己的妙心和悦乐,领会到超然的自性,禅者有至诚的宗教情操,却也明白佛的教诫是“于相而离相”的。禅者的坚毅,可以从以下这段禅话看得十分清楚:
云中纵有金毛现,
正眼观时非吉祥。
云中金毛表示佛示现在空中的光芒。这虽是神迹的化现,但对于禅者而言,并不会依赖它,仍寻求自我超越。
禅皈依在佛的本怀之中,把自己投入,融化其中,破除了我执,开展了自性,找到与佛同在的真我,无尽的法喜就在其中。
信仰是人类心灵生活的一种需要。透过禅的信仰,我们得到归宿、满足、祥和之感。禅的信仰,除了找到归宿之外,却从中走出来,看到解脱的自己,这就是“万象之中独露身”。真正的禅喜就在其中,因为慈、悲、喜、舍,都会从中流露出来。
禅的训练和信仰,使人开悟,从种种尘劳和我执中解脱出来;而显得安稳自在。这时回来看自己的人生,就有着“枯木花开劫外春”之感,会更珍惜生命,更能领受生活的禅喜。洞山禅师说:
而今高隐千峰外,
月皎风清好日辰。
这样的心境,就像生活在良辰美景之中,既是一切现成,又是任运逍遥。
禅让我们学会接纳自己,用自己手上拥有的资材,一切现成去生活与工作,显得知足悦乐。他再也不拿自己与别人比较,深知比较是痛苦的烦恼之源。诚如僧璨大师所说:
违顺相争,
是为心病。
又说:
才有是非,
纷然失心。
禅的训练,使人老实做自己,当自己的主人。他的心安定下来,种种烦恼和不安,自然剥落,愉悦之情自然浮现。
禅喜是在修习发定慧之后,自然流露的悦乐心境。它是修禅的大用之一。禅喜一旦开发出来,则喜乐不假物欲,能在行住坐卧中自然流露。《东坡禅喜集》有诗云:
溪声便是广长舌,
山色岂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
他日如可举似人。
至哉斯言。当一个人培养出禅喜之后,当然真性活跃,能听、看一切无情有情为他说话,领会丰富的启发和悦乐。
禅悟——领悟人生的究竟(1)
人的心是很不稳定的,它很容易受引诱,容易在光怪陆离的社会中迷失。禅的训练是从未调的自己出发,逐步训练,但最后却放下这些训练,让自性自然地流露,自在的生活。
心的训练是禅悟的工具。但工具不是人生的目的,在完成心的效能训练之后,必须放下它,用自性的智慧生活,请注意!这是回归到用自性般若来生活,而不是回归到贪执五蕴或禅的训练中过生活。
放下是在完成心的训练之后,泯除了我相,泯除了世俗和永恒的对立,泯除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区隔。当下即是遍一切法界,十方三世都在当下之中。
人的心灵世界,既是波涛汹涌,因着七情六欲在推波助澜,又是纷扰不安,因为它不断攀援和执著。于是,要让心灵安定下来,开展自在、充实和喜悦的生活,并不容易,除非能在种种情境中把事理看清楚。“看清楚”便是开悟。
一般人的心是很不稳定的,它很容易受引诱,更会在光怪陆离的社会中迷失。人抱着我执或自我中心的意识,一心追寻占有,既得不到清闲,也失去生活的快乐。结果,带来更多精神生活的困扰和烦恼。
禅的训练就是要帮助个人,从这些纷繁的障碍中解脱出来,看清生命,看清生活,看清自我的本质。然后,发现深度心灵世界的真我。这个过程无论对于生活、工作和生命究竟意义的领会,都是无上的价值。
这项自我开悟的过程,能带来新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因为透过这个课程,能找到自己的皈依处,也发现永恒的慧命。
现在援引用明代普明禅师的牧牛图颂,来解说禅悟的历程。普明禅师用了十幅画和十首诗,图文并茂,道出开悟的历程。从不安焦躁的心,到调伏和发挥心的效能,再谈慧命的完全开悟。
未牧(一颗烦躁不安的心)
当一个人还没有修习禅定前,充满着不合理的抱负和欲望,引起心理上的烦恼和焦虑,在思考上往往受先入为主的成见所羁束,而起种种分辨与执著。这时不但缺乏生活的创造力,同时也容易被妄想所欺瞒,而变得浮躁不安,不能自制和自治。不能自我控制的人,自性就像蛮牛一样,可能到处闯祸;自以为是的恣情纵欲,看来像是自由,事实上却违背生活的常轨,失去安乐的生活。
初调(初步的训练与约束)
人一旦开始修持,就像牧一头鲁莽的野牛一样,必须先用绳子把它拴住,才能训练驯服。以前的农村社会,小牛长到一岁多,就要为它穿鼻,然后牵它到田里训练耕作。修持也是一样,芒绳代表戒律(生活的规范),有了戒律,“心”才不致紊乱。它既能预防走失方向,同时也是维系个人不断成长茁壮的支柱。
《佛遗教戒经》中说:“应以戒为师”。戒律就是生活的好习惯;有好的思考习惯,头脑才清楚;有好的情绪习惯,待人接物才不会乱,有好的工作习惯,事业才会成功。初调自己的心性,并不是简单的事,因为早已习惯于放逸和贪求,心总是不可驾驭地往外奔驰,因此对于初调的人,最重要的就是决心和毅力。
受制(学会自我控制)
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的训练,原来情不自禁的心,已经渐渐缓和下来,好习惯已经养成,尘劳渐渐减少,偶尔也产生平静感,而品味到一种自在的滋味。这时修持者必须专注努力,毫不放松,就像牧者手里牵着牛,勤劳不懈怠地,一心要把牛牧好。无论你是要养成好习惯,或者要戒除恶习,在引诱出现或心情不好时,很容易故态复萌。因此,谨慎坚持,不能放松。
许多研究指出,人之所以故态复萌,功亏一篑,往往不是习惯没有养成,而是心理有了不安、空虚和焦虑时,最容易引发,不可不慎。
回首(反省与觉照)
经过几番调适,野牛一般的心,终于像浪子回头一样,偶尔想念自己的老家,开始自我反省。这时修持者发现自己的努力得到初步的证验,心中不免流露欢喜,但这不是终究的答案,还必须做修持和努力。在这个阶段里,偶尔可以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心里开始稳定下来,杂念与妄想渐渐消除。但还是戒慎恐惧,丝毫不能大意。但是只要你能保持下去,心力就会活泼清醒起来。
为了维持心灵的安定,保持良好的自省,必须注意“慎独”,经常保持自律和觉照。
驯伏(调伏与平衡)
经过几番周折和努力,蛮牛一般的野性消失了,这时已经不易被色、受、想、行、识五蕴的假相所系缚,开始使用平直心和清净心体验、看待世事。自性之光渐渐的展现,用不着再去牵引,而能安心的工作,悠闲的生活,任其在翠绿的杨荫下徜徉。在这个阶段里,妄想没有了,偶有细细的杂念已无大碍,而最重要的是,修持者已发现内在的真我,渐渐获得心灵的自由,展开创意的人生。
驯伏自己,就能使心灵得到更多的自由;解除自我中心的敌意和对立,一种安详自在之感,流露在生活之中。
无碍(心灵的自由)
当一个人能调伏自己的妄想,捐弃成见,而又发现了真我,世事已被看得清楚,能从日常生活中开悟。开悟是主观的,每一个人对相同的事各有不同的意义;不过,当一个人能在生活周遭中发现意义,则无论顺逆、好坏、得失、美丑,都对他构成价值,而予以接纳。就主观的“我”而言,产生了喜悦,就客体的事态而言,“我”又是对它了了分明。由于自己是那样的超拔,心胸扩大得像是无尽的“虚空”,事事物物对他不构成障碍。古德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日日是好日,夜夜是春宵”,正是无碍这个阶段的写照。
禅悟——领悟人生的究竟(2)
任运(过实现的生活)
现在修持已经到了自然、无碍的地步,原来所用以驯牛的训练,已无用武之地。就好像牧者已把牛调服了,开始悠闲起来,任凭自己优游任运,而不会有违失。这时生命开展了它的创意,活泼了起来。创造力和知识是不同的,创造力是一种任运的认知能力,它没有成规可循。因此,当一个人学习了许多知识之后,超越它,把它放在一边,创造力才真正发挥出来。这个阶段,代表自性的我开始悠闲地坐在树下,代表自我的牛,则自在地在河边任运。心灵生活有了转变,活泼的自性和自我渐渐相融起来,心灵世界不再有矛盾和冲突。
相妄(清净的心智)
一旦修持者能自然任运,自性也能很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