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向里向外逢着便杀。
他的意思是说,你当然要博学多闻,但更重要的是不被学识所惑,不被多闻所困,要能从中解脱出来,所以又教人逢着便杀,要破除它产生的成见。这样“始得解脱,不与物拘,透脱自在”。
不学习、不磨炼自己,比不独立思考更为不如。因为不学无术的人,连孕育独立思考的资粮都没有。所以,一个人要多读书,多学习,这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必须把握的法则。请留意!博学多闻和独立思考是互为必要条件的。
避免自我中心
其次,避免自我中心是另一重要规范。自我中心的人格特质,与学识或学历并没有关联。有些人学历虽然很高,但是自我中心的倾向却很重。在我们的社会里,确实不乏这种人格特质者。他们以睥睨的眼光看人,以不屑的语言抨击人,当自我中心膨胀到一定水平时,开始与别人冲突。很不幸的是,这些冲突和争吵,并没有引导他去关心别人、尊重别人和改进沟通意见的方法。结果,他总觉得别人是错的,别人对不起他,甚至认为别人是无知。相对的,别人也会因为他的自大,而与他疏远;独夫的个性就更加明显。因此,人必须打破我执,从自我中心中解放出来。达摩说:
法无有我,
离我垢故。
这是说,清醒的智慧不是存在于自我中心,而是在于自由的心灵。因此,自我中心就像是污垢一样,会障碍思考,必须远离它,才能展现好的适应能力。
自我中心会发展为侵略性。它一心一意要占上风,要赢人家,不留给别人尊严。自我中心的人往往因为太爱赢,所以才输掉许多机会。太重视自己的尊严,才会失去许多人缘。
你若站在十字路口,看看许多驾车的司机或摩托骑士。他们两眼直瞪着红绿灯,似乎只考虑自己,经常有人在勉强的情况下冲了过去。彼此争道,互不相让,造成严重的交通阻塞和事故。人们意见的沟通,只要有“鸭霸”的人出现,就会出现紊乱和冲突。
人不要老是要赢人,要留一些给别人赢;不要老想占上风,要给别人一些尊严。这样的人生游戏才维持得长久。请注意!自我中心的人,既输不起,也不是真正的赢家,唯有虚怀若谷才能成为真正的赢家。自我中心不是不可以克服或改正的,只要能注意以下几个原则,自然能克服:
建立生活规范(2)
开拓你的视野:经历的世事越多,越能走出自我中心的死胡同;所见越多,越能捐弃一己之见。
为别人设想:这会增强同理心和感受力,孕育健全的人际关系能力。
多发现别人的优点:养成赞美和欣赏别人优点的习惯,这不但有助于解脱自我中心的态度,而且能帮助自己吸收新知,孕育活泼的智慧。
避免夸张自己:优点是在平实中流露出来的,炫耀和自夸除了破坏已有的优点之外,别无意义。
净化心中的烦恼
净化心中的烦恼是现代人必需的生活规范。现代生活太忙碌、太紧张、多诱惑、多欲望,如果不设法净化自己的情绪和心境,很容易烦躁不安。达摩说,幸福生活的关键是净化自心中的矛盾和失衡。人总是在失衡时才起贪、嗔、痴、慢、疑等烦恼,所以禅家把这些烦恼称为“自心众生”。他说:
法无众生,
离众生垢故。
生活智慧是在没有缠缚时才展现的,所以必须注意涤荡尘垢,才能纯真无碍,活泼自在。为了净化自己,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要确立实际的目标,不要被贪婪或虚荣心所迷惑。要以淳朴的态度生活,不要让自己沾染上奢华浪费的习气。
要改正自己的坏脾气,戒除性急的习惯。
不要沾染玩物丧志的游戏。赌博电玩令人神魂颠倒,色情宴冶尤易堕落;对于坏习气,必须防微杜渐。
傲慢使人无知,自负会失去心智增长的机会;要虚心学习、步步踏实。
培养安全感。要把心中的防卫机制降至最低,对别人处处设防,无异作茧自缚。
遵守伦理
最后,要了解和遵守伦理。伦理是人类生活经验的结晶,是安定人心的宝贵法则。大部分的伦理都蕴涵着丰富的意义,具有维护心智成长,避免矛盾和堕落的功能。每一个人不是天生具有完备的生活适应能力的,人虽具足完好的潜能,但若未经一番学习和磨炼,不可能发展出优良的行为。伦理能提供一套安全有效的法则以适应生活,同时也是纠正错误、塑造正确言行及强化自我功能的凭借。
缺乏伦理观念,言行不合伦理规范的人,除了与人格格不入外,也会因为缺乏认同,而带来相当的不安。用伦理管教小孩,比舍弃伦理而任其放纵,显然较能培养亲情和乐观的态度,因为伦理能提供彼此有条不紊的互动系统。
伦理给予人们健康的精神生活。达摩所谓的称法行,重点就是实践伦理。佛家的主要伦理是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前面五个波罗蜜是遵行的规范,最后一个波罗蜜是独立思考和创造。也就是说,无论遵行任何一项伦理,都必须以独立思考的智慧为准据。六度就是要一个人能活在真实之中。唯有真实才能解决生活上一切问题,只有真实才能事事中肯。这些伦理帮助我们避免错误,减除矛盾痛苦,维护人免堕邪恶之道。但必须运用智慧善加取用,使自己成为伦理的主人,不要陷自己为伦理的奴隶,所以达摩说:
为除妄想,
修行六度而无所行,
是为称法行。
伦理的存在是为了除妄以发展智慧,建立幸福自在的人生。就拿对子女的爱而言,必须投入时间关心他,协助他解决问题,建立他的安全感,引导他主动学习,这就是布施。但教育爱并不止于此,必须能恪守纪律和生活秩序,把握教育子女的方法等,这就是持戒。这还不行,父母须能宽容和忍耐(忍辱),否则气急败坏,往往举措言行失当,很难教好孩子。这还不够,必须有积极的思想和态度,才能培养孩子主动向上的思想和习惯。此外,还需要有一颗安定的心,不被挫折、激怒和引诱等所扰乱或岔开,这就是禅定。有了它才能维持循循善诱、绵绵不断的教导和启发。仅此仍不为足,最后还需要智慧,用清醒的思考解决教育子女的一切问题。这六度伦理,同样可以用在任何待人处世上,而使自己在生活上展现出光明面。
伦理不是一种口头说说的形式规范,而是一种活生生的能力。它不是口说的,而是要实际化作行动和培养出“能行”的习惯才行。我们在上小学就常听老师说要“爱惜光阴”,常引用唐朝杜秋娘所写的《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
“惜时”是一种珍贵的规范,是一则自爱的伦理。惜时的人不但懂得上进,善于安排时间,利用时间,同时还能有效地把工作做好。因此,惜时的人是有效率的,是会把生活安排得恰如其分的,这才是真正有能力的惜时者。
常有人问我:“你要上班,又要上课、演讲,你是怎么写作的?”其实除了惜时,而且要真的去做之外,并没有特别的安排。工作之余,与家人闲谈之余,演讲上课之余,正常作息之余,都是很好的读书和写作的时间。比如说上下班在车上,就可以读书思考,晚间没有事时就可以放心写作。只要肯把握时间,在忙碌之外,还有许多时间。只要安排得当,真是充实得很。但是真正的关键在于把它变成自己生活的规范。更确切地说,要养成善用时间的习惯。 达摩所揭示的称法行就是建立规范,养成习惯,并实践伦理。它使一个人具备有效的行为系统,去充实生活,发挥潜能,过悦乐成功的生活。
恬淡与宽阔
生活的本质是实现,不是追求。
实现是一切现成的,在现成的生活中就有悦乐。人总是对自己不忠实的时候,才会压抑和痛苦。所谓不忠实是指抱着一个很沉重的期望或欲望,用它作为生活的目标,以致自己的能力或现有条件,在那个目标之前相形见绌。于是,陷入严重的自卑或挫败感,感觉无力或匮乏。于是,开始不喜欢自己,要用许多伎俩来伪装自己。这时强烈的追求就会化作一团欲火,燃烧自己原先自在的“功德林”,这是人生的悲剧。
有求皆苦,无求乃乐
达摩提出的第四个生活方策,就是无所求行。千万不要把“无所求”误会为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这样就会堕入消极的“无记空”。无所求的本旨是恬淡。恬淡的正确意义是如实地接纳自己,依自己的本质实现生活。生活不是追求,而是实现;追求的结果是苦恼,实现的本身就是悦乐,故云:
有求皆苦,
无求乃乐。
如果活着是为了追求满足野心,便即刻陷入一个急流似的漩涡之中。因为自己变成那个“追求之流”的难民,一直被它旋转而起漂泊,成为欲望漩涡的奴隶,那就没有快乐可言。有一位初当婆婆的人,一直希望自己的媳妇贤孝,更希望亲人都能称赞她有好媳妇。所以她殷切期待媳妇温柔勤快,理家井井有条。她的目标太高,又对媳妇的角色认识不清,渐渐由挑剔而起摩擦,终至水火不容,同一屋檐下,彼此经常恶言恶语。那不是苦吗?
无所求就是空,空是指淳朴没有虚幻、实实在在的意思。人必须把不合理的抱负和欲望放下,才能实实在在的生活,能接纳自己如实的生活,自然有着悦乐的心情。
人最忌讳强求一些自己办不到的事,因为那会扭曲自己的生活,又会使自己陷入饥馑贫乏的心理状况。另一方面,即使有能力追逐和占有,也未必能悦乐清心。禅门有一则故事说,有一位贪心的旅客来到一个地方,发现那里珠光宝物应有尽有,这位嗜财如命的旅者,看到好的衣服就往身上穿,美的珠宝就往身上戴,但一戴上去就舍不得脱下来,等到他感到可以满载而归时,自己却走不动了。这时地动山摇,旅者却无力逃走,他站在那里等着地层渐渐下陷,最后坠入地狱的陷阱。所以,达摩说:
世人长迷,处处贪求,名之为求。
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
不贪不求,悦乐自由
人若能不贪婪,不强求;祛除野心,心灵自由,就不会使自己陷入困境。人生本来就是苦,如果坦然接受人生是苦,那么恬淡之情油然而生。倘若汲汲于钻营,就会产生严重的苦恼,佛学上叫作“苦苦”。因此,要能以恬淡的态度生活,才有真正的自由和悦乐,所以说:
判如无求,
真为道行。
无所求行使一个人从“无欲则刚”中脱胎换骨,不易受引诱而坠入陷阱,同时也有较好的心智以解决问题。人生最重要的事是智慧而不是野心和占有。有智慧的人,处处都能解决问题,所以是自在的。名利熏心则障碍心智,限制了自己的开阔前程。
我们看看双手,如果两手老握着拳想抓住什么东西,这双手是不是就不能做其他的事了呢?如果心里老想着钻营,是不是也卡死在钻营中,而看不出更多悦乐的生活情趣呢?所以无所求是一种心灵的自由,它能给我们自由和自在,它提供了创意的生活条件。
在滚滚红尘之中,我们时时刻刻要明白并接受来自各方的挑战(报怨行)。由于生活是无常的、变动不羁的,所以你不能僵化,必须检讨原因,随缘应变(随缘行);有很多事情不是你能改变的,所以你必须懂得任命而不逃避(报怨行)。当然,必须有一套现成的生活应对方式,好解决一般生活及工作的问题(称法行)。为了保有清醒的智慧和回应能力,不能用野心和贪婪来生活,而要以恬淡的态度待人处世(无所求行),这样就会有悦乐的人生。达摩所提示的四行:报怨行、随缘行、称法行和无所求行,为成功人生的四策。
禅灯——光明宽阔的胸襟
每个人心里的深处,都有一盏光明的灯。只要肯努力、肯立志、肯脚踏实地地生活和工作,那盏光明灯便能大放异彩。它给人温暖,给人信心,助长志气,照亮前程。
心灯是无形的智慧,是活泼的响应能力,是能克服烦恼、使人自在的积极心志,而不是迷信者在家里点的一盏灯。如果家里需要点一盏禅灯,也必须明了那盏灯是一种象征,它在提醒自己:要经常维持智慧的明亮,心神的愉悦,待人处世的清醒。
透过禅的训练,我们能在坎坷的人生路上走得安稳,能在艰困的日子看到光明的方向和希望。
人生不免有许多逆境,而顺境是克服逆境之后才出现的。辛苦和忧心是生活的必然,但喜悦却在含辛茹苦之后才尝得到。顺逆之间的转变,烦恼与悦乐之间的消长,端赖自己是否运用觉照的智慧,开悟的卓见,展开生活的豪情。
开悟表示自己看出新希望,看出事态的真相,愿意打起精神迎接它,并照它的“应然”好好地努力。这种心智状态,就好像走在黑暗的道路上,点燃了一盏明亮的灯,让自己看清行路,步步踏实,不至于掉落悬崖或踏入坑洞一样,所以称它为禅灯。
禅灯不是供佛时用的灯,而是在供佛之前和供佛之后,从自性所流露出来的光明力量。这种心智能力,不是一般所谓的智能,不是学问知识,亦非遗传禀赋。禅灯可以勉强解释为你的生命之眼,它正在看你自己,而且要看出接纳它和展现它的意义。正因为看出自己的意义,就能振作起来,有意愿去生活,去承担现在的“应然”。
禅灯是心灵世界的新希望。人一旦看出自己的意义和价值,肯接纳它时,贫富影响不了你的自我评价,贵贱左右不了你对人生的庄严信念。这就能做自己的根器,好好发挥,得到自我肯定的满足。
这个生命之眼是在看着自己,也看着自己的生命和周遭;是自性,又是千变万化背后的如来(根本智)。唐朝的洞山禅师年老时受到病魔的折腾,弟子与他有一段精彩对话:
“是否在你之外还有一个不病的体?”
“有。”
“那不病的体是否看见师父?”
“是我在看他。”
“师父如何看他?”
“当我看他时,看不到有病。”
很明显的,当我们用那心灵的眼去看时,才看到他——生命的真实性。而且照得自己通彻明亮,不觉自己有病。因为他已超越了病与不病。
更具体地说,当智慧之灯通彻明亮时,所有的顺逆、成败、高下、得失都成为生命中庄严的一部分,就好像有高山就有深谷,有凹凸就有明暗,有急流就有湖泊一样;不因为高山就高贵,深谷就低贱;不因为急流就壮观,湖泊就停滞,都是整个庄严的一部分,都具备佛性,同属尊贵,所以叫平等性智。这就是佛光,就是禅灯。
在禅的典籍里,无处不在传述光明的心灯,照亮人生的光明面,故云:
一灯能除万年暗。
这是说当自己的心灯明亮时,就可以从万年的黑暗中走出来,看出希望,有了新生。这就是所谓的解脱。
禅不是在帮助一个人长生不老,而是要他看出生命的真实现象,发现它的圆满意义。禅也不教一个人变贫为富,或化逆为顺,而是教人面对厄运如何超脱,陷入困局时如何自处。当然也启发我们在顺境中,当如何作正确有智慧的回应。我们不可能用自己的财富和地位来解决自己心中存在的困境和苦厄。许多人在烦恼痛苦中挣扎,并不是没有钱和权势,而是它们根本就派不上用场。心理的调适必须从心中发现希望,才能挣脱泥淖。
点燃你的心灯(1)
禅教人点燃自己的心灯,这需要经过一番努力,用自己的生活当资材,用悟性当火石,才能把它点亮。禅宗六祖慧能说:
若能钻木出火,
淤泥定生红莲。
这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参悟才行。希望的心灯一旦被引燃,生活即刻振作起来,感觉自在,而且能完全接纳自己,实现自己。禅宗有许多关于禅灯的公案,可以帮助你了解它。
唐朝的沩山灵佑是一位禅门高僧,也是沩仰宗的开山祖师。在他还未开悟之前,跟着百丈怀海学禅,是百丈的侍僧。有一天,天气很冷,百丈对沩山说:
“去拨拨看炉中是否还有火种?”
沩山在灰烬中拨来拨去,就是看不到一点子火,于是回报百丈说:
“没有一点子火。”
于是百丈下了禅床,走了过来,深深一拨,却被他找到一粒炭火。于是百丈挑起它,对着沩山说:
“看!这不就是火。”
沩山就在百丈禅师深深拨开灰烬找到火种时而大悟。这则公案告诉我们,肯努力、肯尽责、肯承担,就能看到那禅灯之火。
心灯是无形的智慧
每个人心灵的深处,都有一盏光明的灯。只要肯努力、肯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