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说不尽的李叔同-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家人何以不是人?为什么被人轻慢到这地步?我们都得自己反省一下。我想这原因都由于出家人太随便的缘故,就闹出这样的笑话来。至于为什么会随便呢?那就是由于不能深信善恶因果报应和诸佛菩萨灵感的道理的缘故。倘若我们能够真正深信——十分坚定的信,我想就是把你脑袋砍掉,也不肯随便的了。”    
    弘一大师谈到自己,总是很谦虚,他说他近来依旧喜欢看记载善恶因果报应和佛菩萨灵感一类的书,还说他近来省察自己,觉得自己越弄越不像了。他希望自己的品行道德一天高尚一天,希望能够做一个改过迁善的好人。弘一大师越说越有感情:    
    “回想我在这十年之中,在闽南所做的一切事情,成功的却很少,残缺破碎的居大半。所以我常常自己反省,觉得自己的德行实在欠缺。因此,近来我自己起了一个名字,叫‘二一老人’。”    
    他解释道:“什么叫‘二一老人’呢?这有我自己的根据。记得古人有句诗:‘一事无成人渐老’,清初吴梅村临终前的绝句有‘一钱不值何消说’。这两句的开头都有‘一’,所以我一年来在闽南所做的事情,虽然不完满,而我也不怎么去求它完满了!”    
    这又为什么呢?弘一大师说:    
    “我只希望我的事情失败,因为事情失败、不完满,这才使我常常发大惭愧,能够晓得自己的德行欠缺,自己的修养不足,那我才可努力用功,努力改过迁善!一个人如果事情做完满了,那么这个人就会心满意足,洋洋得意,反而增长他贡高我慢的念头,生出种种的过失来。”    
    原来,弘一大师是在要求自己勇猛精进。    
    1937年5月,大师为厦门第一届运动大会写完会歌后,青岛湛山寺梦参法师奉住持倓虚法师之函就赶到了厦门,表示要请弘一大师前往青岛弘法。大师答应了,但他像是要履行他自己所谓的“改过迁善”的诺言,特有三约:    
    一、不为人师;    
    二、不开欢迎会;    
    三、不登报吹嘘。


第二部分闽南弘法(5)

    湛山小住    
    1937年5月14日,弘一大师带着弟子传贯、开仁、圆拙等乘太原轮出发了。    
    弘一大师赴青岛时在厦门轮船码头与送行者合影他带的东西很简单,只有一条被单,一顶帐子,几件破了又补的衣服,以及几本重要的律学著作而已。就连他住的舱房,也是会泉老法师怕他路上太辛苦而暗中代定。    
    关于弘一大师在湛山寺的情况,以往依据的资料基本上都是从火头僧的一篇《弘一律师在湛山》中来的。为此,笔者在这里要特别向读者介绍一本书,即《影尘回忆录》。此书由当时的湛山寺寺主倓虚法师口述,大光法师记录。在这本书里,也有一篇《弘一律师在湛山》,透露了一些以往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作为当时在湛山寺亲自接待弘一大师的寺主,倓虚法师的这篇文章的价值无疑十分重要。笔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以往的资料,如火头僧的文章,已经把弘一大师到湛山寺的基本情况作了基本的交代,但倓虚大师的文章则把其中的“细节”问题进一步作了介绍,使后人对弘一大师的这次湛山之行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首先,倓虚法师说清楚了为何要请弘一大师到湛山寺讲律的原因:“二十五年(1936年)秋末,慈舟老法师去北京后,湛山寺没人讲律,我对戒律很注意,乃派梦参师到漳州万石岩把弘老请来。”倓虚法师认为:“我的意思,把中国(当然外国来的大德也欢迎)南北方所有大德,都请到这里来,纵然不能久住,也可以住一个短的时期,给大家讲讲开示,以结法缘。因为一位大德有一位大德的境界,禅弟子之中,止不定与那一位大德有缘;或者一说话,一举动,就把人的道心激励起来。这都是不可思议的事!”    
    有一件事不得不说,在以往的资料里说到弘一大师在青岛不参加市长的宴请,并以四句诗作回。在倓虚法师的文章里,这四句诗却有字面上的差异。倓虚法师记录的四句诗是这样的:“昨日曾将今日期,短榻危坐静思维。为僧只合居山谷,国士筵中甚不宜。”(以往文字记载的第二句是“出门倚丈又思维”)另有一句话引起了笔者的兴趣:“差不多半年工夫,弘老在湛山,写成了一部《随机羯磨别录》《四分律含注戒本别录》,另外还有些散文。”不能断定倓虚法师所指的“散文”是哪一类文字,但这是一条研究线索,应该有探索的价值。    
    此外,在倓虚法师的文章里,还有一条弘一大师与穆藕初先生的交谊史料。穆藕初曾对弘一大师的行持有过多次重要的帮助,如资助出版《护生画集》,参与发起在白马湖建弘一大师居住之屋,等等。而倓虚法师介绍的情况则是弘一大师所著之《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的出版也是由穆藕初先生捐七百元现钞委托中华书局缩印的,出版后原稿也保存在穆藕初先生处,并且弘一大师在原稿后有亲笔遗嘱。    
    重返闽南    
    弘一大师到湛山寺后不久,即1937年8月13日,日军向上海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青岛湛山寺山门    
    这也是继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华战争的又一次升级。至此,中国也就进入了全面的抗日战争阶段。    
    战事迫在眉睫,许多友人都劝弘一大师早日离开青岛,可大师镇定自若,他给友人回信:“……朽人前已决定中秋节乃他往,今若因难离去,将受极大讥嫌。故虽青岛有大战争,亦不愿退避也。”8月26日,他又给友人写信:“……朽人此次居湛山,前已约定至中秋节止。(中秋以前不能食言他往,人将讥为畏葸。)”他一如既往在青岛弘法,一直到了10月份,他才决定离去。    
    上海已在大战之中,只有租界尚能暂时避难。弘一大师此前已给在上海的夏丏尊写了信,表示要在上海停留:“拟暂寓泰安栈(新北门外马路旁,面南,其地属法租界之边也。某银楼对门,与新北门旧址斜对门,在其西也)。即以电话通知仁者,当获晤谈也。”    
    夏丏尊接到信后,心想上海正是炮火连天,炸弹如雨,相比之下,青岛还算平静,于是就写信劝他暂住青岛。然而,大师是说到做到的。当初别人劝他早日离开青岛,他信守诺言要等到中秋节后;如今又有人劝他暂住青岛,他又决心依计划离开。上海大场陷落的前几天,开明书店接到了弘一大师从新北门旅社打来的电话。当时夏丏尊没有在书店里,电话是经理章锡琛先生接的。章锡琛接到电话后,立即去看望弘一大师。夏丏尊赶到的时候已是夜间,由于大师已向章锡琛问过有关他的情况,所以见面时大师并没有问什么。几年不见了,彼此都已觉得老了。大师见丏尊的脸上有愁苦的神情,就笑着劝慰他说:“世间一切,本来都是假的,不可认真。前回我不是替你写过一幅金刚经的四偈了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现在正可觉悟这真理了。”    
    弘一大师计划在上海停留三天,然后再回厦门去。第三天,夏丏尊又去看望他。    
    大师住的旅馆,正靠近外滩,日本人的飞机就在附近狂轰滥炸。一般人住在里面,似乎每隔几分钟就要受惊一次。可弘一大师镇定自若,只是微动着嘴唇端坐念佛。    
    此等风光,夏丏尊简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天中午,夏丏尊与几位朋友请弘一大师到觉林蔬食馆午餐,然后又要求他到附近的照相馆去拍了一张照片。第二年春天,夏丏尊把这照片寄给丰子恺一张,附信则言:“弘一师过沪时,曾留一影,检寄一张,藉资供养(师最近通讯处:泉州承天寺)。斯影摄于大场陷落前后,当时上海四郊空爆最亟,师面上犹留笑影,然须发已较前白矣。”    
    夏丏尊这里所介绍的这张照片,就是后来人们所常见的被用作弘一大师标准像的那张。拍完照片的次日,弘一大师动身返厦门,并于10月30日抵达。    
    弘一大师回到了福建。所谓“为护法故,不怕炮弹”、“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是他当时的心志。他尽力地弘法,同时也鼓励当地的抗战热情。他写过一首诗答柳亚子:“亭亭菊一枝,高标矗晚节。云何色殷红,殉教应流血。”


第二部分“护生”创意(1)

    1927年秋,弘一大师和他的学生丰子恺酝酿了一个弘扬佛法、鼓吹仁爱、劝人从善戒杀的大计划——编绘《护生画集》。大半个世纪以来,《护生画集》在佛教界内外广泛流传,影响十分深远,为宣传佛教、弘扬佛学、培养爱心起到了特殊的作用。现在一般认为,丰子恺与弘一大师合作护生画的因缘是为了纪念弘一大师50寿辰。这样的认识虽无疑义,但这并非其因缘的全部。从《护生画集》创意来看,当时国际国内的思潮、弘一大师的弘法理念与实践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而在《护生画集》具体的创作编绘情形中,也可看出弘一大师的时代精神与持戒思想。    
    时代精神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曾出现过声势不小的提倡素食主义的呼声,其热闹程度虽无法跟当今的绿色和平组织媲美,但各种保护生灵的团体也活动频繁,有关保护动物、爱惜生命的宣言和文章,其影响也十分之大。文艺界的大师级人物萧伯纳也是一位极具护生思想的人。有一次,一位朋友把话问到了极点:“假如我不得已而必须吃动物,怎么办呢?”萧伯纳答道:“那么,你杀得快,不要使动物多受苦痛。”当时中国的情况其实也一样。声称“为东亚提倡保护动物,宣传素食主义之专利”的《护生报》居然还是蒋介石先生题的报头;中国保护动物会的《护生警言》的第一句话就是:“保护动物,是二十世纪人类祈求和平应有的认识和觉悟。”    
    《护生画集》是否就是在如此素食主义大潮中孕育而生的,弘一大师和丰子恺均未正面提及,但二者之间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则是可以肯定的。比如,弘一大师为《护生画集》中“农夫与乳母”一图的配诗即曰:“西方之学者,倡人道主义。不啗老牛肉,淡泊乐蔬食。卓哉此美风,可以昭百事。”所以,就《护生画集》本身而论,其宗旨与东西方一时兴起的素食护生思潮是一致的。诚然,不杀生是佛教戒律中最为基本的戒律,但弘一大师善于结合时代特征,不失时机地利用护生画这一通俗的艺术形式来宣传佛教,以求能在恰当的时机最大限度地使佛教精神深入百姓心灵之中。这不能不说弘一大师作为现代高僧那顺应时代的精神风貌。    
    众所周知,弘一大师是佛门中持戒严谨的模范。这在他创意编绘护生画的过程中可以十分形象地体现出来。    
    《护生画集》英文版封底有这样一个事例:1928年农历十一月的一天,弘一大师在行船上看到一只老鸭被关在笼子里,据鸭主人说这老鸭肉可以治病,此鸭正是送给乡间病者宰杀食肉的。弘一大师听后,倍感老鸭之不幸。他于是恳请船主替老鸭乞命,并表示愿意用三金赎老鸭。在他的救助之下,老鸭终于免其恶运,随大师一同下船。事后,弘一大师特意让丰子恺将老鸭的造型绘出,一并收入《护生画集》。弘一大师为此画的题词是:“罪恶第一为杀,天地大德曰生。老鸭札札,延颈哀鸣;我为赎归,畜于灵囿。功德回施群生,愿悉无病长寿。”    
    弘一大师对待护生的态度可谓郑重之极。在此期间,还有另外一件事。为此,夏丏尊先生在十年后有这样的回忆:“犹忆十年前和尚偶过上海,向坊间购请仿宋活字印经典。病其字体参差,行列不匀,因发愿特写字模一通,制成大小活字,以印佛经。还山依字典部首逐一书写,聚精会神,日作数十字,偏正肥瘦大小稍不当意,即易之。期月后书至刀部,忽中止。问其故,则曰:刀部之字,多有杀伤意,不忍下笔耳。其悲悯恻隐,有如此者。”    
    持戒精神    
    在弘一大师看来,任何会引起杀生、伤生意念的物事都是残忍的。如此大慈大悲的心怀,体现着他的高僧形象和彻底的持戒精神。    
    《护生画集》由马一浮先生作序。他在序言中十分感佩大师的用心:“假善巧以寄其恻怛;将凭兹慈力,消彼犷心。可谓缘起无碍,以画说法者矣……吾愿读是画者,善护其心!”    
    弘一大师向来把护生看作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十分重要和必须严肃对待的事。细心的读者可以在品读丰子恺写于1926年的随笔《法味》的时候了解到这样一个细节:    
    七岁的P儿从外室进来,靠在我身边,咬着指甲向两和尚的衣裳注意。弘一师说她那双眼生得距离很开,很是特别,他说:“蛮好看的!”又听见我说她喜欢书画,又喜刻石印,二法师都要她给他们也刻两个。弘一师在石上写了一个“月”字(弘一师近又号论月)一个“伞”字,叫P儿刻。当她侧着头,汗淋淋地抱住印床奏刀时,弘一师不瞬目地注视她,一面轻轻地对弘伞师说:“你看,专心得很!”又转向我说:“像现在这么大就教她念佛,一定很好。可先拿因果报应的故事讲给她听。”我说:“杀生她本来是怕干的。”弘一师赞好,就说:“这地板上蚂蚁很多!”他的注意究竟比我们周到。


第二部分“护生”创意(2)

    如果说弘一大师哀老鸭命运,不忍书写刀部诸字听起来颇有悲怆之感,提醒丰子恺地板上蚂蚁很多看起来颇具仁慈之心的话,那么,他后来写的《白马湖放生记》则可以知道他在放生活动中的兴高采烈之态(详见《白马湖畔》一章)。培养众生的护生意识弘一大师持戒精神不仅表现为自己的身体力行,还表现在为读者的考量上。他于1928年农历九月十二日(10月24日)写信给丰子恺,阐述了他对《护生画集》读者对象的意见:“……今所编之《护生画集》,专为新派有高等小学以上毕业程度之人阅览为主。”又说:“今此画集编辑之宗旨,前已与李居士陈说。第一,专为新派智识阶级之人(即高小毕业以上之程度)阅览。至他种人,只能分获其少益。第二,专为不信佛法,不喜阅佛书之人阅览(现在戒杀放生之书出版者甚多,彼有善根者,久已能阅其书,而奉行惟谨。不必需此画集也)。近来戒杀之书虽多,但适于以上二种人之阅览者,则殊为希有。故此画集,不得不编印行世。能使阅者爱慕其画法崭新,研玩不释手,自然能于戒杀放生之事,种植善根也。”    
    弘一大师在此处不仅提出了读者对象的意见,还意识到以艺术手段培养读者戒杀护生的意识问题。弘一大师重视《护生画集》,还可以从他十分关心护生画后几集的编绘出版中看得出来。1939年,弘一大师收到丰子恺第二集护生画的画稿时就曾希望将护生画继续下去。他给丰子恺写信说:“朽人70岁时,请仁者作护生画第三集,共70幅;80岁时,作第四集,共80幅;90岁时,作第五集,共90幅;百岁时,作第六集,共百幅。护生画功德于此圆满。”而他在给第二集护生画写的跋文中又这样说道:“己卯秋晚,续护生画绘就,余以衰病,未能为之补题,勉力书写,聊存遗念可耳。”此时弘一大师已年迈体虚。大师抱病书写,可见他对护生画的执着。对于出版后几集的护生画,弘一大师自知不可能活得那么长久。为了使这一计划顺利实现,他于1941年(也就是他圆寂的前一年)先后给李圆净和夏丏尊写了语重心长的信,详细交代了如何协助丰子恺提前完成作画,再依时陆续出版的做法。他认为护生画前两集出版流布之后“颇能契合俗机”,希望李圆净和夏丏尊能尽全力促成此事。弘一大师在写了这封信后,似乎还是放心不下,又在农历六月初六联名给二人写了信,10天后再次给夏丏尊去函,曰:“《护生画》续编事,关系甚大。务乞仁者垂念朽人殷诚之愿力,而尽力辅助,必期其能圆满成就,感激无量。”弘一大师一生都重视“护生”。对编绘护生画是如此,在其他日常生活中亦是如此。比如他在1940年春写信给妙慧法师:“兹拟做大漉水囊一件,兹送上竹圈一个,即以白布缝于此上。此竹圈,系林居士物,乞代告知,即以此赠与余,为感。送上洋一元,乞代购白布。以能漉水,而小虫不得出者为宜。费神,至感。”大师为防伤害小虫而将食用水用“滤水囊”滤水。此一点一滴之小事均体现了他的护生精神。    
    有些人也许在评论《护生画集》的时候会存有一种肤浅的认识,以为护生画中所宣扬的思想过于浅显,弘一大师并不值得为此特别重视。这其实是不了解弘一大师的持戒精神的一种表现。陈慧剑在《弘一大师戒律思想溯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