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柴胡汤主之。少阴病。四逆。泄利下重。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者。四逆散主之。
【目】赵嗣真曰。此二条。是邪气自表传里而咳者也。虽皆为邪气传里。而小柴胡所主。为阳
邪传里动肺而咳。四逆散所主。为阴邪传里动肺而咳。又不可不识也。夫或阳邪。或阴邪。自表传
里。则必动肺。以脏真高于肺故也。停饮而咳。表邪传里而咳。固已。又有肺寒而咳者。内经曰。肺之令人咳。何也。
皮毛者。肺
之合也。皮毛先受寒气。寒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
邪。因而客之。则为咳嗽者。是肺寒而咳也。
陶华曰。咳者。謦咳。俗谓之嗽。肺主气。肺为邪所乘。气逆而不下。故令咳也。有肺寒而咳
者。有停饮而咳者。有邪在半表半里而咳者。治各不同。其水咳三症。不可不辨。小青龙治太阳之
表水也。十枣汤治太阳之里水也。真武汤治水症之水气也。盖水与表寒合。用小青龙汗之。水与里
寒合。用真武汤温之。里癖合水动肺而咳。用十枣汤下之。太阳病。身热咳嗽干呕。喘而利。小青
龙汤。恶寒身痛。只根据本方。身凉咳嗽。干呕微利。心下痞满。引胁下痛。十枣汤。四肢沉重。腹
痛下利。咳嗽或呕。真武汤。
【纲】仲景曰。咳而小便利者。不可发汗。发汗。则四肢厥逆冷。
【目】成无己曰。咳为肺疾。治之必发散方可。然必不可发汗。如本条是也。
吴绶曰。凡表寒咳嗽。脉浮恶寒。身疼拘急而无汗也。麻黄汤。或三拗汤汗之。痰唾如胶者。
金沸草散汗之。若有热者。参苏饮去木香、人参。加麻黄、桑皮、杏仁汗之。若虚弱人感冒风寒而
咳嗽有痰。或恶风头疼干呕者。人参杏仁汤。伤寒二三日传少阳经。脉弦口苦。发热而咳嗽者。小
柴胡汤去人参、姜、枣。加五味、干姜。若发热胸中烦满而咳。加炒栝蒌。若胸胁痞满发热而咳。加枳壳、桔梗。凡阴
症手足冷。脉沉细而咳嗽。四逆汤加五味。大抵伤寒咳嗽。非比杂症。按仲景治例有嗽者。不分阴阳二症。俱用五味、
干姜也。若五味收肺气而止嗽。干姜入肺经而散逆气也。凡初秋豪雨冷。及天行暴寒。其热喜伏于内。咳嗽。曲折不可
得气息。喉哑失声。干嗽。喉中如梗者。射干汤。
李中梓曰。有声无痰曰咳。有声有痰曰嗽。
朱 曰。夫咳嗽之疾一也。或曰。咳者有声而无痰。嗽者有痰而无声。又曰。咳为阳。嗽为阴。皆无考据。咳嗽非
独寒也。六气皆能为嗽焉。风嗽者。头目眩晕。痰涎不利。宜通圣散汗之。搜风丸清之。火嗽者。口燥舌干。喘逆唾血。
宜凉膈散加当归、桔梗治之。大金花丸解之。暑嗽者。面赤手冷。头有自汗。宜白虎汤除之。湿嗽者。面肿上喘。宜大
橘皮汤止之。甚者三花神 丸下之。燥嗽者。往来寒热。涕唾稠粘。宜柴胡饮子治之。寒嗽者。手足厥逆。宜宁肺散收
之。彼谬医不分六气。执以为寒。骤用枯矾、粟壳。虽老亦无悟矣。
鳌按。朱氏六气为嗽之论。乃统杂病言之。而伤寒咳嗽。其原亦有由六气者。治法固可参考。
卷四
喘
属性:【纲】仲景曰。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目】刘完素曰。肺主气。形寒饮冷则伤肺。故其气逆而上行。冲冲而气急。喝喝而息数。抬肩张口。掀肚摇身是
也。伤寒之喘。有由邪气在表。气不利而喘者。有由寒水之气。射肺而喘者。各不同也。伤寒止于邪气在表而喘者。心
腹必濡而不坚。设或腹满而喘。则又为可下之症。
鳌按。本症重在发热身疼无汗而喘。其喘者。因风寒外束。阳气不伸而郁于内也。太阳为开。本症又宜开。故仲景
立麻黄法以开之。
【纲】仲景曰。太阳病。桂枝症。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
根黄连黄芩汤主之。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浓朴杏仁汤主之。喘家作桂枝汤。
加浓朴、杏仁佳。
【目】鳌按。来苏集谓桂枝症上复冠太阳字。见诸经皆有桂枝症。是桂枝不独为太阳设。固已。
愚窃谓太阳病下。复接桂枝症字。亦可见太阳治方。不独一桂枝汤。而此则为桂枝汤之症。非别
方之症。且可见喘而汗出者。以邪束于外阳扰于内也。总之。此条为微热在表。而大热入里之症。
故仲景制此轻清苦寒之剂。喘本为麻黄症。既制葛根芩连方治之。又以桂枝加朴杏为治。皆不用麻黄。何也。盖因妄下
后。表虽不解。毕竟腠理已疏。故不用麻黄而用桂枝。且桂枝方中有芍药。若单加杏仁。喘虽微。恐
不胜任。故必佐以浓朴。斯喘随汗解也。杏仁。治喘胜品。
【纲】仲景曰。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麻黄汤主之。阳明症。脉浮。无汗而
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目】朱肱曰。伤寒喘。只有太阳阳明两症。
柯琴曰。三阳俱受气于胸中。而部位则属阳明。若喘属太阳。呕属阳明。故胸满而喘者。尚未
离乎太阳。虽有阳明可下之症。而不可下也。
鳌按。病虽已入阳明。脉浮无汗而喘。故为未离太阳也。故仍用麻黄汤。
【纲】仲景曰。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无汗。而喘。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无汗而喘。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目】陶华曰。伤寒发喘。有邪在表者。有邪在里者。有水气在表者。心腹濡而不坚。外症无
汗。法当汗之。在里者。心腹胀满。外症有汗。法当下之。其由水气者。心下怔忡。小青龙去麻黄
加杏仁汤。经云。喘而汗出。宜利之。汗不出而喘。宜
发之。其或直视谵语。汗出如油。喘而不休。死症也。水气喘咳。乃太阳汗后。饮水多而水停心下也。既用小青龙去麻
黄加杏仁矣。其或兼小腹痛者。则小青龙去麻黄加茯苓。阴病喘促。返阴丹。
喻昌曰。误用桂枝固卫。寒不得泄。气逆变喘。本当用大青龙。乃于汤中除去桂枝、姜、枣者。
一误不堪再误也。然治之终不出麻杏甘石之外。见内饮水多。外行水灌。皆足以敛邪闭汗。不独
误行桂枝汤为然也。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一从桂枝。一从麻黄。分途异治。由中风之误下而喘者。用浓朴、杏
仁加入桂枝汤中观之。则伤寒之误下而喘者。用石膏加入麻黄汤中。乃天造地设。两不移易之定法。
仲师所以谆谆告戒者。正恐人以伤寒已得汗之证。认为伤风有汗而误用桂枝。故特出误汗误下两
条。示以同归麻黄一治之要。益见荣卫分途。而成法不可混施也。
鳌按。喻注饮水过多。水气上逆。其说甚是。而以水灌为沃其皮肤。则谬。
此二条无字。旧本俱讹在大热字上。柯氏韵伯始改正之。
【纲】仲景曰。发汗后。饮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目】柯琴曰。未发汗。因风寒而喘者。是麻黄症。下后微喘者。桂枝加朴杏症。喘而汗出者。
葛根芩连症。此汗后津液不足。饮水多而喘者。五苓散症。水灌亦喘者。形寒饮凉。皆能伤肺。
气迫上行。是以喘。
鳌按。汉时治病。服药而外。有水治火治之法。以水灌之。料即是水治。但不知如何用法。若
喻以为沃其皮肤。恐未尽然。
【纲】仲景曰。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
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加减法。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去皮尖。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目】朱肱曰。麻黄主喘。何故去之。答曰。此治心下有水而喘。不当汗也。故去之。
鳌按。此二条之喘。皆因心下有水气。小青龙与小柴胡俱为枢机之剂。故皆设或然症。各立加
减法。咳与喘。皆水气射肺也。
【纲】仲景曰。直视谵语。喘满者死。汗出发润。喘不休者。此为肺绝。身汗如油。喘而不休
者。此为命绝。
【目】成无己曰。此皆邪气内盛。正气欲脱。气壅上逆也。皆不治之症。
卷四
呕吐
属性:【纲】仲景曰。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目】张云岐曰。呕。有声者也。俗谓之 。吐。吐出其物也。故有干呕而无干吐。是以于呕。
则曰食谷欲呕。于吐。则曰饮食入口即吐。则呕吐之有轻重。可知矣。伤寒之呕。有责于热者。
有责于寒者。至于吐。则悉言虚冷。经曰。太阴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又
曰。胃中虚冷。故吐。可见其概矣。
鳌按。此言寒邪初感。太阳先受第一日也。初受之日。已有吐意。已伏呕逆之机。故兼有烦躁
之症。急数之脉也。将者将然未然之词。
【纲】仲景曰。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目】王履曰。呕家之为病。气逆者必散之。痰饮者必下之。千金曰。呕家多服生姜。此是呕
家圣药。是要散其逆气也。
金匮又曰。呕家用半夏以去其水。水去呕则止。是要下其痰饮也。呕多虽有阳明症不可下者。
谓其气逆而未收敛为实也。其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为难治。谓其虚寒之甚也。
宠安常曰。虽有已发未发之分。而症有恶寒体痛呕吐。脉有阴阳俱紧。便可断为太阳伤寒而非
中风也。其体痛者。由寒邪外束也。其呕逆者。寒邪内侵也。
【纲】仲景曰。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症未去者。柴胡桂
枝汤主之。
【目】鳌按。此是内外症俱微。将解未去之候也。故曰微恶寒。见寒之轻。曰肢节烦疼。见非
身腰疼痛。曰微呕。见喜呕之兆。曰支结。见非痞满。只发热而烦。为热多耳。故制此轻剂和解之。
【纲】仲景曰。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目】魏荔彤曰。酒客脉浮汗自出。似风伤卫。实非风伤卫。然酒客汗自出。脉数而大则有之。
未必浮也。浮则为风伤卫矣。况酒客焉有恶风一症。是虽发热汗出。酒客之常。并无恶风。必伤
风而后恶风。自以酒客伤风为正义也。所以用桂枝汤。必斟酌方效也。湿热家或中风。脉虽浮。必
兼濡涩而带数。于脉可以知其热也。虽头项强痛。必兼身重。骨节烦疼。掣痛不可屈伸。近之则痛
剧。虽汗出。必兼短气。虽恶风。必兼小便不利。于此症可以知其湿也。辨之既明。何至必于吐后。
始知其误服桂枝哉。则湿热之中风。用桂枝之内。必佐以五苓之治法矣。
鳌按。酒客必有湿热。故得甘必吐。不可与桂枝。柯韵伯谓当用葛根芩连解肌之法是也。次条。
乃由酒客推展言之。见一切湿壅于中热淫于内者。俱禁用桂枝。或使湿热涌越。有伤阳络。以致
吐脓血也。旧本俱将脓血条叙在酒客条上。恐义不圆。
【纲】仲景曰。病患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目】柯琴曰。有寒。未病时原有寒也。内寒之人。复感外邪。当温中以逐寒。若发其汗。汗
生于谷。谷气外散。胃脘阳虚。无谷气以养其蛔。故蛔动而上从口出也。蛔多。不止者死。吐蛔。
不能食者亦死。
鳌按。韵伯此论。即非伤寒。凡胃虚蛔动者无不然。
【纲】仲景曰。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目】柯琴曰。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少阳合病。阳明少阳合病。必自下利。则下利似乎合病当
然之症。今不利而呕。又似乎与少阳合病。葛根汤加半夏。兼解少阳半里之邪。便不得为三阳合病。
【纲】仲景曰。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
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目】李中梓曰。呕者声物俱出。吐者无声出物。哕者有声无物。
鳌按。此条干呕。是水气为患。水气未入于胃。故干呕。
【纲】仲景曰。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发作有时。头痛。
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目】庞安常曰。按此条及干姜附子渴症。不呕不渴。为里无热。可知呕为里热明矣。
鳌按。曰呕逆。曰干呕。细玩通节语气。总以见表之风邪已解。而里之水气不和。
【纲】仲景曰。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呕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
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目】柯琴曰。阳邪居胃之上口。故心下痞硬。干呕而食臭。水邪居胃之下口。故腹中雷鸣而
下利。火用不宣则痞硬。水用不宣则干呕。邪热不杀谷则食臭。土虚不能制水故肠鸣。
【纲】仲景曰。太阳病。二日。烦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烦躁。必
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
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盒饭数而反不数。及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
下流故也。
【目】楼英曰。此火逆之轻症也。欲小便不得而反呕。欲失溲。此非无小便也。其津液在上焦。
欲还入胃口故也。
【纲】仲景曰。发汗后。水液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不止。
【目】柯琴曰。阳重之人。大发其汗。有升无降。故水药拒隔而不得入。若认为中风干呕。伤
寒呕逆。而更汗之。则吐不止。胃气大伤矣。此热在胃口。须用栀子汤。
【纲】仲景曰。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症。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
五苓散主之。多服暖水。汗出愈。
【目】赵献可曰。水入则吐者。心下有水气。因离中之真水不足。则膻中之火用不宣。邪水凝
结于内。水饮拒绝于外。既不能外输于元府。又不能上输于口舌。亦不能下输于膀胱。此水逆所由
名也。
【纲】仲景曰。伤寒本自汗下。医复吐下之。寒格。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
【目】柯琴曰。治之小误。变症亦轻。故制方用泻心之半。上焦寒格。故用姜、参。心下蓄热。
故用芩、连。呕家不喜甘。故去甘草。不食则不吐。是心下无水气。故不用姜、夏。要知寒热相
阻。则为格症。寒热相结。则为痞症。
卷四
可吐
属性:【纲】仲景曰。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脉微滑。此可吐之。利则止。少阴病。饮食
入口即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者。宜吐之。宿食在上脘者。当吐之。病手足逆冷。脉乍结。
以客气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饮食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吐之。
【目】吴绶曰。凡病在膈上者。脉大胸满多痰者。食在胃口脉滑者。俱宜吐之。华佗谓伤寒三
四日。邪在胸中者。宜吐之。凡吐用瓜蒂散。或淡盐汤。或温茶汤。如人弱者。人参芦汤亦可。痰
多者。以二陈汤一瓯。乘热与之。以指探喉中。即
吐也。凡老人怯弱劳病内伤虚人。并妇人胎前产后。血虚脉弱小者。皆不可吐。凡药发吐者。如防
风、桔梗、山楂。只用一味煎汤温服之。则吐。若误吐。则损人上焦元气。为患不小。可不慎哉。
王肯堂曰。大法。春宜吐。凡用吐汤。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病如桂枝症。头不疼。项不强。
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有寒。当吐之。或云。此以内有久痰。宜吐之
也。
卷四
不可吐
属性:【纲】仲景曰。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
也。若得病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
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者。此为
吐之内烦也。少阴病。饮食入口即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
胸中实。不可下也。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
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目】王肯堂曰。四肢厥逆。虚家新产脉微。皆不可吐。
喻昌曰。解肌之法。解肌表风邪。全不伤动脾胃。乃天然不易之法也。若舍此而妄用吐法。吐
虽有发散之义。故不恶寒发热。一二日病在太阳。吐之则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病在阳明。吐
之则不喜糜粥。欲食冷食。皆胃气受伤之故也。然且朝食暮吐。脾中之真阳亦伤。而不能消谷。是
外感虽除。脾胃内伤。卒未易复。故为小逆。
魏荔彤曰。关上脉细数。方注为细则为虚。数则为热。此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