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实践活动”。
“绝对理念”
是理念的第三阶段,也是黑格尔逻辑学概念系列的最后、最高的阶段。绝对理念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生命”与“认识”的统一,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也是逻辑学中全部范畴的统一,全部内容的总结和概括。在这一章里,黑格尔主要论述了辩证法。
黑格尔的逻辑学以分析理念(真理)结束。他动情地写道:“真理诚然是一个学文的字眼,然而更是一桩崇高的业绩。
如果人的心灵依然健康,则其心必心然为之动荡不已。“
①真理即是客观性与概念相符合“。
这个“符合”
是客观符合观念。
在这里,他进一步阐述了曾在《精神现象学》中提出的论点,他认为“真理是全体”
,而全体只是通过自身发展而达于完满的那种本质;真理又是具体的,这个具体既有联系性,又有差别性,它是与抽象概念相区别的“真理就是由现象、现实的一切方面的总和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构成的”
;此外真理是过程。
黑格尔有一句名言:“真理不是一种铸成了的硬币。”
意
①列宁:《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转引自奥甫相尼科夫《黑格尔哲学》,第202页。
90
逻辑学——自由的学问58
思是说真理不是凝固不变的东西,人们对具体事物的一切方面和联系只有在无限总和中才能把握,而一切事物由于内在矛盾都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所以真理的具体性、全面性和发展也必然表现为一个过程。在黑格尔的哲学中,尤其是逻辑学中,“真理是它在其自身中的运动”。黑格尔的逻辑学起初是最为空洞、抽象的,中间经过质、量、度、本质、现象、概念、判断、推理等发展阶段最后才到达绝对理念,而绝对理念之所以是以真理,就在于它经历了一个从抽象到具体、从片面到全体、从简单到复杂运动发展过程。
也就是说,真理不仅要认识世界,还一心想使世界成为它的应存的样子。于是出现理念上的真理。它不仅具有普遍的价值,而且还具有直接的现实性,这就是“绝对理念”。到这里,精神的合乎逻辑的目的发展到达了顶点,这就是自由。
列宁曾经这样描述黑格尔的逻辑学:“一条河和河中的水滴。每一滴水的位置,它同其它水滴的关系;它运动的方向;速度;运动的路线——直的、曲的、圆形的等等——向上、向下、运动的总和。概念是运动的各个方面、各个水滴、各个细流等等的总和。按照黑格尔的逻辑学,世界上的情景大概如此。”
①很难做出比这更形象、更准确的描述了。
①列宁:《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
91
68黑格尔:纯粹人格
五、在历史性的世界中寻求自己的“家园”——自由概说
“逻辑”讲必然性,似乎很不自由。黑格尔的“逻辑学——哲学”却是自由的学问,这怎么理解呢?这涉及到对黑格尔“自由”观的理解。
黑格尔的意思是说,即使在“他物”之中,“精神”仍然保持住自身,这才是“自由”。按照黑格尔的意思“精神”是“概念”
、“理想”
,而不是“表象”。譬如一幢“房子”
,从表象看,我们看到房子的形状,颜色、门、窗、烟囱的位置;再进一步,看到房子的内部结构和陈设布局,等等。这都是“受制于”这幢房子的观察,无“自由”可言。但如果我们从“精神”
、“理念”
、“理想”
、“概念”来“看”这房子,得出的看法就不会局限于这房子,而是看出哪处应多个窗户,哪处应扩大门廊……,“意识”到这点,我们就会觉得“精神”即使在“他物”——那幢实际的房子中,也能保持自身的“独立”自主性,这就是自由,而这种自由,比受制于对象的“表象”更有必然性,因而在精神上更为高级。因为精神本身就已把“已是什么”和“应是什么”统一了起来;不仅如此,“精神”这种“自由”还会经过人的艰苦劳作,改变那个“房子”
,所以精神是更高的“存在”的形式。这种“自由”又是很实在的,比一切既成的现实更实在。
这种“自由”的概念和康德的不同,康德的“自由”没有实在性,只是一个“空的”
“应该”
,一个“无条件命令”
,
92
逻辑学——自由的学问78
只限于“道德性”
、“实践性”
,以此来推出“善”和“责任”
……,并由此导向宗教。康德这种“自由”观,经过丹麦的克尔凯郭尔、法国的萨特得以发扬;但唯有黑格尔的“自由”观更具希腊正宗;希腊人崇尚理性,“理念”
,“逻辑”已蕴含,“精神”
、“理性”
、“自由”的意义在内,到了黑格尔,才真正把理性与精神自由结合起来。黑格尔的自由不同于康德“选择的自由”
,他认为在“他物”中也像在“自身”中一样,“他物”虽“限制”
“精神”
,但“精神”仍能自主,此种精神就是“理念”
,是“理想”
,是“理念”为他物之“理想”
,执著于“理念”
,则虽在他物中,亦有自由,精神唯有是“具体”的、在“他物”中的,才是“自由”的。这种在“他物”中的“自由”乃是古典的“自由”
,希腊式的自由,有了这个自由,人可以左右逢源,怡然自得。
中世纪托马斯把“自由”引入哲学之思考,康德“自由观”更为明快,所谓“自由”完全与“必然”对立,与知识对立,是纯粹意志性的。而黑格尔则将“自由”引入一个哲学体系,将自由与必然——逻辑统一起来,使自由成为哲学思想之基石,使之居于哲学之顶端,以此来挽救“理性”于机械、必然的锁链之中。
黑格尔《小逻辑》中有这样一句话:“真正的无限毋宁是在别物中即是在自身中,”或者以过程方面来表述,就是:“在别物中返回自己。”
在这里自由即无限,即精神不受限制,即不受他物的限制。而“精神”并非空无内容,故必在“他物”中而不受限制才为“自由”
,才是“无限”。故不能无限地“想象”下去。人赖万物而生存。万物养育着人。但如果
93
8黑格尔:纯粹人格
人在“万物”(他物、别物)中看不到“自己”
,而只看到“异己”
,则人就无自由可言,没有“家园”。这也正是黑格尔哲学被评为一种“恋乡病”原因所在。但如果在养育“自己”的“他者”中看不到“人”际间“精神”的相通之处,而仅把自己的“家园”想象为在彼岸的“王国”
,那就等于患上了“失魂落魄症”。丢失了自己的“家园”凡要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也是历史世界中寻求“自己”的“家园”的,则不能舍弃“哲学”
,不能舍弃古典哲学,也不能舍弃黑格尔哲学。
这正是黑格尔哲学的当代意义所在。
黑格尔对《逻辑学》的理论十分满意。他在讲演中说:“如果依前所说的,认为逻辑学是纯粹思维规定的体系。
那么别的部门的哲学科学如像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似乎就是应用逻辑了。因为逻辑学是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中富有生气的灵魂。“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部著作的根本之点,是通过对法哲学的基础——逻辑学的批判而确立了新的方法,”整个法哲学不过是对逻辑学的补充“
(马克思)。马克思在撰写了《资本论》过程中,又运用了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马克思在致恩格斯的信中提到《资本论》的准备时说:“我又把黑格尔逻辑学浏览了一遍,这在材料加工方法上帮了我很大的忙。”正由于此,列宁说:“不钻研和不理解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特别是它的第一章。”
①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形式运用于政治经济学(列宁)
;马克思吸收了黑格尔的逻辑学中关于矛
①《列宁全集》,第38卷,第191页。
94
逻辑学——自由的学问98
盾推动概念前进和矛盾由潜在的到明显展开的基本思想,认为矛盾贯穿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始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还采用了黑格尔辩证法“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说明资本主义的方法,就采用了从最简单的、最抽象的现象(商品交换)着手,一步一步达到关于最复杂、最具体的资本主义社会之整体的认识。
然而,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作了一番透彻的批判之后”才吸取其合理部分的。马克思说:“我们辩证法在根本上不仅是与黑格尔的辩证法不同,而且是与它绝对相反的。
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现象事物不过是它的外部现象。反之,在我看来,观仿性的东西却不过是在人类头脑中变了位并且变形的物质性的东西。“
①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2版《跋》。
95
精神哲学——“恋乡症”
jingshenzhexue——“lianxianzheng”
精神的家园jingshendejiayuan
一、“精神就是理念”
这个时期的黑格尔,已经是功成名就了。他在海德堡大学担任教授,他开设两个讲座:哲学全书讲座和哲学史讲座。
他讲授逻辑学和形而上学、人类学和心理学,对于各门知识的熟悉已非同一般,他自以为已经构筑起精神的大厦。人们尊敬黑格尔,尽管他的心不在焉和精神古怪始终是学生们的
96
精神哲学——“恋乡症”
:精神的家园19
笑料。
据说他曾为思考一个问题在同一地方站了一天一夜;又说他常一面沉思一面散步,一次下雨,他的一只鞋陷进泥沼,却丝毫未觉一直走回家。在这期间,他还不断关注着政治活动,密切关注19世纪初德国各公国之间发生的那场宪法辩论,并写了一系列分析文章,斥责符腾堡的议员们在政治上死亡了,他阐述了议会制度的原则,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他考察了一系列历史事件及其政治意义,就此确定了历史必然性的观念。在拿破仑失败之后,黑格尔确信,军事胜利并不能倒转历史的车轮。这些思想为他的哲学——历史观念奠定了基础,将在后来得以完成。而目前,他则忙于《哲学全书》(1817)的写作和出版,特别是第三部分——“精神哲学”。他对精神的探索更具信心。
精神哲学是黑格尔体系的第三部分。如果说逻辑学是这个体系的基础,那末精神哲学就是它的完成。用黑格尔的话说,与自然哲学同为“应用逻辑学”。
精神哲学包括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的学说。事实上,我们早已在《精神现象学》中接触到这些概念。它们指的就是个体意识、社会活动和社会意识的诸形式。
精神哲学的内容不仅是关于人的意识学说,而且是关于各种形式的人类精神活动和人与人间的各种联系和关系的学说。黑格尔的神秘之处在于:他把社会生活形形色色的表现都归结为精神的各种形式的发展。
那么精神又是从何处产生和怎样产生的呢?
我们知道,黑格尔是以从设定理念的纯逻辑范畴形式的存在这一点开始阐述他的哲学体系的。这个单纯的逻辑理念把自己异化为自然界,由于自然界对理念来说乃是异己的环境,所以理念就力
97
29黑格尔:纯粹人格
图重新回到它的故乡,并且以完全符合的形式认识自己。因此,精神就是理念,不过是在自己的辩证发展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理念。
自然界在这里只是绝对理念发展中的中介环节。
黑格尔说:“对我们来说,精神拥有自然界作为自己的前提,它是自然界的真理,因而对于自然界来说它是绝对第一性的东西。在这个真理中,自然界消失了,而精神则在其中显现为达到了自己的自为存在的理念,显现为既以概念为自己的客体,也以概念为自己的主体的理念。”
在黑格尔看来,精神的产生是这样的:“自有自为的精神不是自然界的简单结果,它实际上是自己本身的结果;它自身从它给自己创立的那些前提中,即从逻辑的理念和外部自然界中产生出来,它在同等程度上是二者的真理,也就是说,是只在自己内部和只在自己外部的精神的真正形式。”
①
为了表述精神,黑格尔使用了“理念性”这个术语,然而,这个术语并不表示精神同实在或物质的世界相对立,而是表述它对这一世界的渗透和克服。
精神的理论性就在于:它通过它的有形存在(即通过作为精神的异在的自然界)而逗留在自身中,更确切地说,从自己的异在回归到自身。精神的自由就在于此。因而,精神的理念性和自由是同一的。黑格尔说:“精神的实体就是自己,也就是说,是不依赖于他物的独立性,是自己本身的关系。”
黑格尔认为,精神从自己一开始发展起来就是精神,不过它还不知道它就是精神。通过把自己异化自然界,又“脱出自然界”
,通过自己的外部和自己的内部同时确立了精神的
①《黑格尔全集》,第3卷,俄文版,第32页。
98
精神哲学——“恋乡症”
:精神的家园39
形式,这才产生了精神。
精神自我认识的过程就是它的实现,这一实现经历了三个阶段。与此相适应,黑格尔把《精神哲学》分三篇:主观精神论、客观精神论和绝对精神论。显然,这里也遵循他一贯的法则。由于黑格尔是在不同时期探讨关于精神的各种学说的。
二、主观精神
黑格尔的“主观哲学”是由人类学、现象学和心理学组成的。它是从总体上表述个人意识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在黑格尔那里,个人的精神发展是同整个人类的精神发展相联系的。这恰好是理解黑格尔哲学思想发展的一大困难,同时,也证明这位思想家非凡洞察力的关键所在。
黑格尔在《人类学》与通常所感兴趣的不同,他们感兴趣的是人们精神气质的独特性问题。在黑格尔看来,人类学的对象是具有形体性的精神,即“灵魂”。精神并不是由某种他物产生,它只不过是把自己由自己的自在存在转变为自为存在,人类灵魂首先是人类(种族)的一员。他考察了“高加索人种”
、德意志人种等。关于德意志人种,他说:“人们称颂我们是深刻的、但往往是理论不清的思想家。我们希望理解事物的最深奥的本性及其联系;因此我们在科学中极其有系统地进行工作,但我们同时又往往陷入肤浅的、任意的形式主义。我们的精神一般地要比欧洲各民族中任何一个民族的精神都更多地面向自己的内部。我们感兴趣的主要是我心灵和思维的奥秘深处。这实际上是对德国人心理状况的深刻把握和描述。
99
49黑格尔:纯粹人格
关于个人心理素质,他认为“只要人们不希望它们毁灭、道德败坏或退化为恶劣的标新立异的话,就”应当加以完善“
,“只有经过这样的完善,上面提到的禀赋才能确证自己存在的事实,确证自己的力量和自己的份量”。关于个人,照黑格尔看来,对世界最明智的态度就是同它调和。黑格尔在表述人的行为的主要原则时说:“如果人不想毁灭,那他就应当承认世界是独自存在着的并且基本上是完善的……世界——这就是理性的存在;不合理的偶然性的仅仅笼罩着它的表面……因此成年人是完全理智的行动的,他拒绝彻底改造世界的计划,并且力图仅仅通过与世界的直接接触去实现自己的个人的目的、欲望和利益。”
人们只是在青年时代才关心改造世界,这种要达到理想世界的愿望,使青年人具有高尚、智慧、无私等特点。但是,到头来连青年人也“沉没”于“现实”的“理性”中,进入“实际生活”并开始“埋伏于琐事”。
黑格尔这样来解释感觉:“感觉是无意识和无知性的个体的精神的一种模糊的行动,在这种活动中,任何规定性都还是直接的;无论就其内容来说,还是就客观的东西对主体的来说,感觉都还处于不发达状态;它属于主体的极其独特的、自然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