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命中注定,他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李渊进入长安以后,令杨侑封自己为唐王,立建成为世子,杨广死后,自己登基当了皇帝,又立李建成为太子。根据传统,太子是国之储君,应该留在君主身边,习理朝政,一般统军作战是不派太子亲征的,所谓〃君之嗣嫡,不可以帅师。〃这样,李建成因为嫡长子的身份,得一个储君的空位,却丧失了统军的实权。李世民则正好相反。
从此以后,兄弟二人便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2)李渊
作为开创大唐四百年基业的君主,李渊无论文才武略都是不错的。他选择了正确的时机起兵,又定下西取长安、再图天下的战略,确实是深谋远虑。起兵以后,沿途郡县、小股地方势力竞相归附,看来是早已威名远播。也正因为如此,才能教出李建成和李世民两个文能治国、武可安邦的儿子,这既是他的幸运,也是他的不幸。
幸运之处是显而易见的。李渊能力出众固然不错,但肯定远远达不到刘邦、刘秀、曹操、赵匡胤、朱元璋、努尔哈赤的水平,他最大的缺点是缺乏知人善任之明这是一个领袖最重要的素质。攻陷长安以后,抓住了马邑郡丞李靖。李渊素知此人文武全才,但想起以前跟他有些私人恩怨,就想趁机杀了。行刑前李靖大呼:〃公兴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以成大业,何挟私怨以杀壮士!〃李渊充耳不闻,还是要杀,只是李世民求情,才免了他一死。后来又听信谗言,误杀开国功臣刘文静。至于各地义军头目,不论自己是归降的,还是战败被抓的,也不论势力大小、能力怎样、态度如何,包括李密、薛仁杲、李轨、窦建德等人,一律杀了。只有郑帝王世充,因为李世民反复求情,说自己已经亲口答允饶他一死,杀之不义,才勉强放过。但不久后王世充在自己家里被仇人所杀,杀人者又被李渊赦免,不知其中有何奥妙。以上种种,全靠两个儿子,特别是李世民给他弥补了。李渊用人,是典型的任人唯亲,文官的任免上还好一些,军权完全由自己的儿子、兄弟、女婿等一拨人掌握,这些人当中大部分没有能力统兵打仗,屡战屡败,唐军除了李建成、李世民率领的军队外,很少打胜仗。如果不是运气好,摊上了李世民这么一个百年不遇军事奇才,怕是刚刚起兵,从霍邑返回太原,不久就兵败被杀了。靠儿子打江山,自己开国当皇帝的,古今中外,仅此一例。这是李渊的大幸。
不幸之处就是这样的儿子一下摊上两个,如果李建成也跟李元吉一般无用,可能就不会有那么多麻烦。皇帝的宝座只有一个,手足相残不可避免。在处理皇位继承的问题上,李渊优柔寡断的毛病暴露无遗。他一直就清楚李世民不论文才武功,都在李建成之上,自己从心里面也最喜欢这个有些桀骜不逊的二儿子,但还是一定要立长子为太子。立了李建成做太子,仍然死守古训,不让他再带兵打仗,放着一个优秀的统帅不要,却派不争气的李元吉胡乱带兵,被打得丧师失地,最后还得李世民东南西北到处救火。作为开国之君,这点突破陈规的魄力都没有,实在差劲。
随着李世民战功日高,李建成日益感到自己太子地位所受到的威胁。李建成本来是心胸开阔的,但在宫中日久,对黑暗的宫廷斗争耳濡目染,心态难免不起变化。而且在中国古代的绝对专制的皇权体制下,也由不得他心慈手软。唐统一以后,李世民以为〃海内渐平〃,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政治问题上来,开文学馆,广招治国之才,这更是激起了李建成的愤怒,下定决心除掉李世民。有一次高祖李渊带着李世民、李元吉外出巡游,而让李建成留守京都。李建成想在半道派兵截杀李世民,事情败露,因为李渊和李世民同行,所以这次行动就由普通的兄弟争权成了谋反大罪。参与行动的将领杨文及情知必死,干脆起兵造反。李渊大怒,将李建成囚禁,派李世民前往征讨,并向他许诺:〃征讨杨文及之后,我便立你为太子。至于建成,我不能象隋文帝那样自诛其子,当封为蜀王。蜀地经济落后,士兵战斗力不强,今后他若能安守本份,当然很好,如有不臣之心,你要消灭他也不难。〃看来是主意已定,连后事都想好了。但等李世民得胜归来,他又听了被李建成贿赂的嫔妃、大臣说情,改变主意,只是把李建成手下的谋士全部流放了事。废立太子之事,提也不提,弄得李世民十分尴尬。
后来,李渊看见太子和李世民矛盾日深,流血冲突不可避免,于是异想天开的想出了一个主意。他招来李世民对他说:〃晋阳起兵,扫平海内,都是你的功劳,本该立你为太子。但建成是长子,又为嗣已久,我实在不忍心把他废了。你们兄弟不和,同处京都,恐怕有祸。我有一个办法,你自到洛阳,建立王府,洛阳以东的国土都归你管理,我还特许你出入使用天子专用的车马、旌旗。你看如何?〃这种办法,简直骇人听闻,亏他想得出来。倘真如此,李渊一死,天下非大乱不可。李建成比他老子有头脑,知道李世民留在长安,自己还有胜算,去了洛阳,便是潜龙入海,谁也休想制得住他,马上派亲信劝说李渊。李渊于是又改变了主意,此事不了了之。
天子之言,岂能如同儿戏?何况太子废立,事关国体。李世民就算不想篡位,经他这么一折腾,不想也得想了。如此摇摆不定、言而无信,将来被自己儿子兵变赶下台,也是活该。
(3)李元吉
所谓龙生九种,李渊有四个儿子,四子李元霸早夭,剩下的三个当中有两个才堪治国,已经算命中率极高了,所以出一个李元吉这样的酒囊饭袋,也不能怪他教子无方。李渊西进长安,让李元吉做太原留守。刘武周手下宋金刚兴兵来攻太原。他把司马刘德威招来说道:〃你率老幼守城,我领强兵出战。〃说得跟真的似的,果然当晚就托词出兵,带着妻妾,一溜烟逃回了长安。连敌人都没看见,就把黄河以东的土地,全部拱手让给了刘武周。李渊见他不成,就先不让他带兵,跟着李世民历练历练,也没长什么见识。后来李世民去守虎牢关,留他继续围攻洛阳,却被王世充一小拨出城挑衅的军队杀的丢盔弃甲,连损几员大将。若不是围城八个月,郑军早已虚弱不堪,竟被王世充解围,那不管李世民在虎牢关如何完胜,也都无济于事了。
后来窦建德旧部刘黑闼在山东起兵,李世民前往征讨,又带上李元吉一路,大败刘黑闼。不料李建成在长安串通高祖爱妃张婕妤,说李世民拥兵自重,不把李渊放在眼里。李渊竟然信了,中途把李世民招回,却将兵权交给李元吉。刘黑闼本来已经被杀得只剩两百骑兵逃往突厥,一听李世民被招回,大喜过望,从突厥借了几千骑兵,联合徐元朗,来攻淮南。淮南王李神通招架不住,去请齐王李元吉、亲王李道玄前来支援。李元吉满口答应,只是按兵不动。李道玄亲眼看见李世民杀得刘黑闼抱头鼠窜,以为好欺负,也学着李世民的样子,身先士卒,提刀冲入敌阵,哪知刚冲进去就被层层围住,再也冲不出来,丢了性命。李道玄虽然不自量力,到底还算有些血性。李元吉则是望风而逃,根本不敢交战,胆小如此,倒也罕见。不到半个月,刘黑闼已将失地全部恢复。
此时,李建成的谋臣魏征向他建议:〃秦王功盖天下,内外归心,殿下仅因长子的身份,立为太子,此时不立大功,恐怕不能服众。今刘黑闼败而复回,兵少将寡,人心未定,殿下可自请出征,讨平残孽,立下战功,并趁机接纳山东豪杰,才能巩固你的地位。〃李建成深以为然,立即向高祖请求领兵讨伐刘黑闼。李渊也发现问题所在,希望他能立下军功,与李世民抗衡,于是破例同意了,授他为山东道行军元帅,李元吉仍旧当跟班。李建成打仗不如李世民勇猛,也不强攻,还是他当年取西河的老套路,收买民心,离间敌军,断人粮草。刘黑闼哪里吃得消,还没打仗,士卒散尽,粮草断绝,只得逃跑,偏偏手下又有人被李建成收买,将他杀了降唐。一个月后,刘黑闼和徐元朗的势力即被消灭。
李建成很好的实现了魏征的战略,后来密谋半道截杀李世民,就是依靠他这次东征结识的一批将领。可惜扫平刘、徐以后,天下再没有势力可供他去消灭,这样一次小胜获得的资源,远远无法和李世民相比。
对李元吉而言,这是他在唐军入关中以后头一次和李建成长期共处。他跟着李世民征战数年,本该和二哥亲近些,但李世民治军极严、性情刚直,对李元吉贪生怕死、喜欢耍小聪明十分看不惯,时常注意严加管束,所以李元吉从他那里没讨什么好去,兄弟二人始终不和。现在李建成领军,他发现大哥治军甚宽,尤其是对自己,从来不以军纪约束,任随自己花天酒地,大合脾胃。李建成在皇宫呆惯了,也学了一些宫廷里钩心斗角的本事,对李元吉搞阴谋诡计的才能十分欣赏。二人一拍即合。
(4)玄武门
太子和齐王联合,形势迅速变得对李世民不利起来。
李世民虽然长期征战,但现在身居长安,不得随意调动军队,只有秦王府中以秦王卫队的名义保留八百精兵。李元吉也有相当数量的齐王卫队。李建成是太子,可以保留的军队较多,二人加起来共有两千兵马。李世民能征善战,李建成却也不弱,都是带过数万兵马的,各自顷尽全力训练千百个精兵,实力不相上下。但二王兵力多出一倍,从地理位置上看,秦王府居于东宫和齐王府之间,到时候两边夹攻,可使秦王府腹背受敌。并且城内巷战不同于野战,李世民最为得意的骑兵战术难以发挥功效,要想以少胜多,十分困难。
李建成久居长安,早已将高祖身边的近臣、宠妃笼络尽了,在李渊面前说了李世民不少坏话。东征回来以后,多了不少猛将,又招来狗头军师一名,动作渐渐阴毒起来。在李元吉的谋划下,他开始有步骤的将秦王手下的文臣武将一个一个诬告逐出长安,程咬金、段志玄、房玄龄、杜如晦等皆被调走。李世民用兵如神,但面对比军事斗争复杂万倍的政治斗争,尚不能进退自如,加上性格刚直,平时结交的都是英雄豪杰,不要说主动巴结,就是高祖的那些贵妃近臣向他索要什么好处,也往往自讨没趣。所以空有一身盖世功勋,却很快在政治、军事上都处于劣势。尚在秦王府的尉迟敬德、长孙无忌等人十分焦急,每每劝秦王及时动手除掉太子和齐王,李世民只是不准,不知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众人只得干着急。
二王却在毫不松懈,步步紧逼。
公元626年春,即平定刘黑闼以后三年,突厥又兴兵南犯。李建成推荐齐王统军抵抗,李渊居然一口答应。李元吉这种逃命将军,当然不会真的去跟突厥交战。他向李渊提出,调秦王府的尉迟敬德、秦叔宝等人随行出征,想趁此机会调走秦王府的骁骑猛将,好对秦王下手。李渊也一一准允。
得知此事后,尉迟敬德立即与长孙无忌进谏李世民:〃还不动手,祸在目前了。〃李世民道:〃骨肉相连,我如何忍心下手?〃尉迟敬德道:〃大王居功至伟,天命所归,路人皆知。所谓天与不取,反且受殃,岂可因为这等小仁小义,不顾大局?〃李世民还在犹豫。突然有密探来报,齐王与太子定计,邀请秦王与太子至昆明池,为齐王北征饯行,席前伏下刀斧手,先杀秦王,然后逼高祖禅位。长孙无忌说道:〃事已至此,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没有别的选择了。〃李世民这才长叹一口气,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骨肉相残,古今大恶,我如何不知祸在旦夕,但所以一直按兵不动,其实是想等他们先动手,然后仗义出讨,方能服众。〃
尉迟敬德见秦王已经开始半推半就,于是趁热打铁:〃大王若不决断。我等再留在王府,恐怕死无葬身之地,请准许我辞官回乡。〃长孙无忌马上表示也要辞职。李世民只得勉强同意,于是召集府僚商议,众人无不赞成立刻动手。李世民还不放心,命人取来龟卜,正要占上一占。突然人群中走出谋臣张公谨,拿起龟卜,砸个粉碎:〃卜以决疑。此事有何疑问,竟然需要占卜?如今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如果问卜不吉,难道就罢手不干不成?〃真是爽快之极,众人齐声叫好。李世民这才下了决心,立即叫长孙无忌密召房玄龄、杜如晦二人定计。二人均被调出,但却冒险隐居长安,就是等待秦王起事。见长孙无忌来请,故意推辞:〃皇上已经降旨,令我二人不得再事秦王,私自晋见,乃是死罪,不敢奉先生教。〃长孙无忌回报李世民。李世民大怒,拔出佩刀,递给尉迟敬德道:〃玄龄如晦,安敢叛我!今命你持刀前往,若再不前来,可用此刀杀了,持他二人首级来见。〃 在道义、政治、军事三重劣势的压力下,虎牢关前那个傲如骄阳的李世民曾经一度豪情不再、做事拖泥带水,变得让人几乎认不出来了,但终于在危急关头做出了正确的抉择。这一拔刀授命之举,可见他又找回了当年一战擒二王的气魄。
尉迟敬德、长孙无忌是早就和房、杜二人商议好了的,并不担心他们不回来,眼见秦王恢复了往日豪情,更是喜不自胜。房玄龄、杜如晦见尉迟敬德持刀前来,三人相对哈哈大笑,当即化妆成道士,秘密回了秦王府。当晚,已和李世民商定出一条毒计。
第二天,李世民晋见高祖,将二王如何设计害他,一五一十的讲了说假话之前,先说点真话,有助于进入状态。说完装着痛哭流涕:〃臣于兄弟丝毫无负,岂料他们竟然想取儿臣性命,若非走露了风声,孩儿再不能与父皇相见了,却要到地下去被王世充、窦建德之流嘲笑。〃抬眼见李渊将信将疑,又信口胡说,声称是自己撞见他们与高祖爱妃张婕妤、尹德妃淫乱,二人想杀他灭口。高祖大怒,下令太子、齐王明天早朝,六部会审。
早有密探告知二王李世民诬告详情,李元吉在搞阴谋诡计上颇有心得,嗅出了其中的味道,害怕有变,建议托病不出,暗中调兵遣将加强戒备。李建成对父亲是听话惯了的,屈指一算,明天是六月庚申日,正好是自己的亲信常何负责皇宫守备,而且参加会审的大臣大多都被自己收买,更何况关于与张婕妤私通完全是李世民打胡乱说,想来他也那不出什么证据,觉得完全不必害怕,于是坚持前往。
李元吉想了想,同意了。
第二天一大早,李建成刚刚出发不久,便有密探报至东宫,说秦王李世民已经买通了常何,带着尉迟敬德等数人在玄武门埋伏,要对二王动手。东宫卫队车骑将军冯力大惊失色,一边命人通知齐王府,一边率领一千余人直奔皇宫。不久齐王府车骑将军谢叔方也带了八百精兵前来,于是合兵一处,两千余人浩浩荡荡来攻玄武门。
(5)杀兄逼父
此时,李建成和李元吉刚刚走进玄武门,前面墙后骑马出来一人,正是李世民,远远的喊道:〃太子、齐王,如何现在才到,我已在此恭候多时了。〃
二人见他手持弓箭,背负战刀,情知不妙。李元吉二话不说,拉弓便射,刷、刷、刷三箭,无一命中,最后一箭还被李世民伸手接住了。李世民大喝道:〃我已让你三箭,从此你我兄弟,恩断义绝!现在我还你一箭。〃将就李元吉的箭,射了回来。
李建成见李元吉吓得全身伏在马脖子上,正要看他藏得藏不住,不料那一箭竟是直奔自己而来,躲闪不及,正中心口,落马而死。
李元吉听见〃扑通〃一声,还以为是自己落马了,闭着眼睛就要去死。等了半晌,好像还活着,睁眼一看,原来死的是李建成,又惊又喜。再看李世民已经骑马冲到面前,慌忙调转马头开跑,一回头却看见尉迟敬德等数人冲了过来,吓得又把马头一转。李世民刚好冲到他背后,举刀要砍,突然看见李建成横尸当场,想起十年前与大哥一起跪在贾家堡军帐前齐声痛哭的场景,不由得悲上心来,一时分了神,跟李元吉的马一撞,两人双双落马。李元吉刚好压在李世民身上,眼疾手快,一把抓过李世民掉在旁边的弓,正要勒死他,突然想起身后还有尉迟敬德,把弓一扔,上马直奔武德殿高祖处求救。
众人见秦王落马,连忙下马搀扶。尉迟敬德叫众人护卫秦王到别室暂歇,自己骑马去追李元吉。李元吉舍命狂奔,眼看要到武德殿了,突然听见背后一声箭响,刚一回头,箭已飞到面前,正中咽喉。尉迟敬德射落李元吉,下马枭了首级,再回玄武门,看见张公谨带了几十个秦王府卫兵将宫门死死顶住,外边人声鼎沸。原来东宫齐王府两千精兵已经杀到,这次秦王府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