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性格企业家-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要真正厘定中小股东权益被侵占,在法律条款和具体操作上还是存在着诸多难点。原告股东在提起和进行股东代表诉讼时,其举证的最大障碍就是资料或证据的收集。根据我国《公司法》第110条规定:“股东有权查阅公司章程、股东大会会议记录和财务会计报告,对公司的经营提出建议或者质询。”但是对于股东是否有权查阅、复制公司会计账簿和原始会计凭证。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被告律师张学兵则认为,如果公司的股东都要求查阅公司的原始凭证,将严重干扰公司的正常工作。三位原告则认为,他们都仍然是红石公司的董事,如果董事都无权查阅这些材料,还有什么人能有这种权利? 
  针对举证问题,北京中京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晓滨指出,由于股东与经营者信息资料上的不对称,或者在收集证据时得不到公司的配合甚至公司隐瞒或隐藏证据等情况下,如果规定由原告负举证责任,显然对股东不公平。因此他建议对股东代表诉讼采取举证责任倒置。 
  王晓滨一直想追加SOHO中国等公司作为被告,“但由于它们是BVI公司,即使它们的法人潘张欣坐在隔壁办公室,你的起诉书也得通过外交途径先送到英属维尔京群岛,然后再转到潘张欣手中。其他诸如调查取证之类的事情,更是难于上青天。”   
  孰是孰非(13)   
  即使困难重重,但王晓滨认为此案仍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一股独大的情况在私营企业里同样存在,而造成私营企业被掏空的原因则和股东知情权无法保障密切相关。”汪钢为此曾上书全国人大法制委,希望借此案来完善公司立法、建立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保护中小股东利益,规范公司高管的不当行为。 
  潘石屹曾在自述中说到:“人有三种——第一种骆驼,吃饱喝足把能量存在身体里;骆驼里面有少数会成为狮子,这就是第二种人,要学会竞争,去做领袖;第三种人是婴儿。”他分析自己,1988年4月之前是骆驼,后来变成了狮子。他说:“人最好的一个状态是友善,对周围的人很有爱心。我想,如果能有个外力的作用,我会变成一个婴儿。” 
  从狮子变成婴儿,我们当然不能指望潘石屹自身的修行和顿悟去完成,这个外力恐怕得依赖相关法规和制度的完善。正如王晓滨律师所说,“让感情和利益受到法律的制约或保护,让亲兄弟们以后不再打架!” 
  个人小档案姓名:潘石屹职务: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联席总裁出生:1963年10月籍贯:甘肃省天水学历:石油职业技术学院主要产业:房地产主要经历:大学毕业后到国家石油部工作,1987年起开始在深圳和海南开创自己的房地产开发生涯。1992年,潘石屹与人合作共同创建了北京万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开发出一系列房地产项目,包括北京万通新世纪广场、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大厦、北京万通理想世界(现改名为新城国际)。1995年潘石屹与妻子张欣共同创立了SOHO中国有限公司。自公司创建以来,两人共同开发了一系列房地产项目,分别为:SOHO现代城、博鳌蓝色海岸、建外SOHO、长城脚下的公社等。长城脚下的公社在2002年威尼斯双年展上荣获大奖。潘石屹目前是中国最活跃的房地产商人之一,曾“玩票”参演电影《阿司匹林》男主角,已经成为一个娱乐化、善玩概念、精于反策划的地产商人。 
  倪光南:希望历史回复到本来面目和柳传志一段20年的恩怨关于柳倪之争,已经过去20年了,但余波一直未了,这可能归结于倪光南一直以来的不屈不挠的“鸣冤”。 
  有人说,联想的路走错了。柳传志“抛弃”倪光南,持意走“贸工技”的路线,是害了联想;也有人认为,倪光南太书生意气,太固执、太自私,“历史不可能回到1995年再按照倪光南的意愿重新走过,而柳传志今天的联想似乎比1995年能够想象的还要辉煌。” 
  对于一位知名的科学家,倪光南偏不服这一口气。 
  “做得好,一步登天;做不好,打入地狱!”2004年12月8日凌晨,在联想大厦三楼圆形会议室里,柳传志语重心长地对80多位高层管理人员叮嘱道。几个小时后,联想集团在北京五洲大酒店抛出爆炸性新闻:用12。5亿美金收购IBM的PC业务。 
  各种质疑随即汹涌而至。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近几年来联想的发展之所以裹步不前,关键是因为缺乏核心技术的支撑,这导致了它今天的这场“豪赌”!而经济学家左大培的《联想的路走错了》一文,在网络上更是广为流传。他用近2万字的篇幅企图论证:从最初的“技工贸”,到后来的“贸工技”,联想走上了一条“错误的路”……   
  孰是孰非(14)   
  离开联想快10年了,前总工倪光南在做什么?他是如何看待这一切的? 
  “这次收购代价太高” 
  为什么联想要进行这次“惊天并购”?倪光南认为“联想有这个需要,因为它这几年的发展停滞了。” 
  他评价道:“这个代价太高了!IBM早就想把PC业务卖掉,因为它一直不挣钱,而且技术含量也不高。IBM找到了一个好买家,卖给其他人可能卖不了多少钱。IBM很聪明,在出卖PC业务之前,它把深圳的工厂给改组了,把利润和技术含量都比较高的服务器拿了出来,拿来和长城公司合作做,而且IBM绝对控股。” 
  倪光南认为,自己在当年已经为联想找到了未来之路:“1994年左右,我们进入通讯领域时,品牌、资金和技术等各方面条件比华为优越多了。第二台程控交换机卖出去后,就把开发费用赚回来了。但因为我下台了,联想就不支持了。”眼前这位文质彬彬的院士,至今仍心有不甘:“我一个人的下台倒罢了,但和我关系密切的一大批科技人员,也因受到压力纷纷离去。像程控交换机、芯片等一些重要的科技项目终止了,‘技工贸’的方向改变了,不要技术了。” 
  在中关村,一直流传着“三个企业家找到三个科学家,成就三个知名企业”的经典故事:柳传志找到倪光南,开发出了联想式汉卡,成就了联想公司;张玉峰找到王选,开发出了方正激光照排系统,成就了方正公司;万润南找到了王辑志,开发出了四通打字机,成就了四通公司。而在今天,倪光南和王辑志早已出局,王选在历经“逼宫事件”之后,也已经淡出了。中关村变成了商人街,已经没有科学家的位置了。 
  但在当时,这种选择似乎无可避免。中科院的一位前领导,在谈到当年的“柳倪之争”时这样说到:“和倪光南同等水平的科学家,人数远远多于和柳传志同等水平的企业家。在二选一时,只能选柳传志。企业家在中国是稀缺资源。” 
  有人痛心疾首,认为当年的这种“短视行为”,是中国高科技企业最终滑向代工厂商的根本原因。阿果在《不能失去联想》一文中为这些总工们大鸣不平:“联想过于神化了柳传志们的运作,而不公正地贬低了倪光南们的奉献”。他追问:“支持柳传志们昨天运作的,有倪光南们前天积淀下来的技术成果;支持柳传志们今天运作的,有倪光南们昨天到联想后重新开发出来的技术;支持杨元庆们明天运作的,又是什么呢?” 
  但历史具有不可逆性。柳传志领导的联想就摆在大家眼前,我们却难以想象——倪光南领导下的联想,到底会是怎样一番风景? 
  “我看不清他的表情” 
  看不到企业家倪光南,但我们能看到科学家倪光南。 
  采访原定在翠宫饭店的大厅内,但为了了解倪光南现在的工作环境,提出改在他办公室里进行。 
  见面时还是闹了点“误会”:比预定时间提前20分钟,倪光南就打来电话,说已经到了。待我们来到中科院计算所5楼的办公室时,却不见倪光南的踪影。一通电话,才知道他正在翠宫饭店的大厅内等候。10分钟之后,倪光南打着车急匆匆地赶了过来,一边握手一边道歉:“对不起,我弄错了!”   
  孰是孰非(15)   
  话题从倪光南的交通工具谈起。“要不是刚才赶时间,我就从翠宫走过来了。平时出去办点事,我都是骑着那辆自行车。所里也有小车,但我一般不去要,留给那些年纪更大一些的同志用吧,毕竟我今年才65岁。” 
  他很坦然地谈起和柳传志“掰了”之后的一件趣事:“1996年左右,那时老柳还住在中关村东小区。我住5楼,他住4楼。有时我正好碰见他从楼里面走出来,他也从不和我打招呼,就一头钻进自己的奔驰里。我无所谓,推着单车慢慢地走过去,但透过小车的反光玻璃,我看不清他的表情。后来他就搬往别墅去了,把房子给了他司机住。” 
  从联想回到计算所后在做什么?倪光南推荐大家去看“中国博客”网站上的个人主页,如《“政府采购正版软件”不能变成“政府采购外国软件”》、《Linux等开放源码技术——软件业革命的“导火索”》等数十篇文章,正是他近几年的所思所想。 
  而在采访当天,倪光南的工作安排如下:早上七点多就起来,但没有时间锻炼,而是匆匆赶往计算所,为一位专程起来的企业家提供建立电子工程方面的咨询。中午一起去外面吃饭,接着讨论该项话题。下午参加讨论关于政府采购软件方面的会议。晚上回家吃饭,再回到单位接受采访。深夜10点与记者辞别,然后步行回家…… 
  倪光南最爱听的是德沃夏克《来自新大陆》的第二乐章,他至今仍然记得当时老师为这首曲配的词:“黄金的年华虚度过,才知道从前铸成大错。萧萧两鬓白徒唤奈何,瘦影已婆娑徒唤奈何?雄心壮志早消磨,斜阳景已不多。深悔蹉跎,深悔蹉跎。” 
  “当年曾觉得这首词的情调太消极,现在年纪大了,才感觉到其中的深意,才觉得许多事情没有做得更好——我本来是可以为国家、为他人做出更多的贡献的。”坐在十几平米的办公室内,倪光南怅然感慨。 
  “让历史回复到本来面目” 
  因为10年前的那段恩怨,倪光南不得不存活在各种文本之中。 
  每一段历史,总要让某些人来肩负责任,以便于让另外一些人轻装前行。2000年初,刘韧写了一篇2万多字的文章:《柳传志心中永远的痛》,算是为那场长达数年的“柳倪之争”暂时划上了句号。但让倪光南至今郁闷的是,在文章中自己似乎变成了一个“忘恩负义的人”。刘韧在文章结尾的一句话耐人寻味:“抱歉,不能写出一篇让倪总满意的文章。” 
  让人疑惑不解的是,在有些人眼里“固执已见”的倪光南,为什么在联想公开解聘他之后的1999年9月6日,会通过Internet发出一封“请不要解聘我的工作成果”的“求饶信”?倪光南解释:“作为一个科技人员,我属于弱势群体,他们控制舆论对我进行声讨,当时我的压力很大。经过‘文革’的人都很清楚,首先要学会保全自己。有问题是迟早会清楚的,但需要一点时间,所以我想先把这事放一放。” 
  在提到孙宏斌入狱事件时,倪光南甚至为自己庆幸:“我在公司里面并没有太多的权,我从来不批财务条,报销不是我自己签,都是别人签的,这样对我来讲反而也有好处。你最多把我开除、把股份拿掉了事,要不然就很难说得清。”   
  孰是孰非(16)   
  在2004年的岁末,一些不同的声音又开始涌现。在另外一次采访时,经济学家左大培为倪光南大声“叫冤”:“联想股份制改革产生了一批亿万富翁、富婆,但作为对联想创业贡献仅次于柳传志的倪光南,为什么一分钱都没有分到?” 
  几乎在所有人的眼里,倪光南总是那么谦和有礼,甚至有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位中国工程院的大院士,竟然“像小学生一样站起来回答问题”。但在他心中,却一直有一个结、也有一个永远的痛。倪光南表示,成不成为富翁自己不在乎,“但作为科技人员,我一生追求的就是实事求是,我希望让历史回复到本来的面目。” 
  20年之前,在1984年深秋的一个夜晚,王树和、柳传志、张祖祥三人一筹莫展,不知刚创办一个月的计算机公司何去何从?第二天清晨,三人模仿三国孔明、周瑜、鲁肃,在手心的纸条上写上各自思考的应对之策。三张纸条同时打开,分别是“倪光南”!“倪光南”!“倪光南”! 
  而在20年之后的这个冬夜,在结束采访之后,他拿出一本新书,在扉页上工整地写下:“倪光南,2004年12月20日”,然后送给了记者。这本书厚达353页,作者是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育琨,书名叫:《失去联想》。 
  个人小档案姓名:倪光南职务: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究员、联想集团首任总工程师出生:1939年8月1日籍贯:浙江省镇海市学历:1961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主要经历:作为我国最早从事汉字信息处理和模式识别研究的学者之一,提出并实现在汉字输入中应用联想功能。主持开发的联想式汉字系统,较好地解决了汉字处理的一系列技术问题,于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所在企业亦由计算所公司改名为联想集团。随后又主持开发了联想系列微型机,于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后联想微机成为联想公司的主要业务。上述二项拳头产品,创造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致力于在中国推进开放源代码的Linux操作系统,以及基于国产CPU和 Linux的网络计算机等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产品。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第五部 对话篇   
  对话篇(1)   
  黄光裕:“他们骂得很离谱” 
  “他们叫我黄校长” 
  张小平(下简称张):注意到一个场景——你一出现在会场,有好几个女孩子惊呼:“黄光裕好酷啊。”你是如何看待企业家的人个魅力? 
  黄光裕(下简称黄):(笑)我觉得自己在个人形象方面一般。我个也不高,长相也没有特别过人的地方。 
  张:你觉得一个聚人气的企业家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黄:首先,我做事目标十分明确,阶断性目标一定要清晰,长远目标一定要模糊。一个人做事不要太杂,轻易不要去做一件事情,但你决定做了就一定要有耐心;其次,做事之前你要估算清楚,自己的无形资产有多少?有形资产有多少?但有形资产只是一种润滑剂,无形资产才是真正的财富。国美原来的有形资产很有限,但在运用无形资产方面做得比较好。社会的无形资产支撑了国美的发展,让国美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越来越大,反过来国美又把这些回馈给社会。国美给社会所带来的东西,已经远远超过了国美从社会索取的。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比如说就业,直接在我们公司领工资的有5、6万人,而在公司上班的已经超过10万人,今年利税估计有6个亿。 
  张:很多人说你霸气太重。 
  黄:我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霸气,只是有做不完的事情,所以我走路特别快。 
  张:看来你是没时间为任何崇拜你的女孩子停留了。 
  黄:(大笑)如果看到起眼的,我会考虑该不该留步。 
  张:你喜欢做“教父式的人物”吗? 
  黄:所谓教父,是指我过于严格。我做了19年,在中国有这种历史的廖廖无几。有人说国美是零售连锁企业的黄埔军校,叫我黄校长。零售连锁业最关键的在于可以复制,如果不用很严厉的手段把每个环节都做到非常纯熟,那搬到别的地方就会变味,连锁不了。几万名员工、几百家店,开到最后每家店都不一样,买卖还怎么做?他们说这些话太片面,他们不了解这个行业,不尊重这个行业的个性。 
  张:国美在快速发展,你本人是如何不断充实自己以适应这种发展的? 
  黄:我现在只能在工作中学习。 
  张:有没有上一些什么课程,或读一些什么样的书? 
  黄:很希望这样做,但实在抽不开时间,精力很难顾及到。 
  张:有没有什么人让你特别崇拜? 
  黄:我觉得每一个人都是我的老师。我信奉一点:每一个人都有对和错,但在别人身上错的在你身上并一定是错,别人身上对的到你身上也并不一定对。对错是根据你所处的环境来进行判断的。 
  张:你平时上网去搜索“黄光裕”三个字吗? 
  黄:常常去搜索。 
  张:最让你生气的文章是什么? 
  黄:说我们是“黑社会老大式的企业文化”。文章看完了后你会发现,他是为了骂我而骂我,骂得很离谱,没有一点逻辑性。有些文章完全是同行整出来的,是对手在中伤我。但我觉得,最缺德的不是我的同行,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