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思想通史 第四卷 上-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论,王安石新学具有何等气魄震慑他的论敌,是很明显的。
再从新学学派本身对王安石的评价,更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得全面。陆佃
是王安石的及门弟子,也共同参加了三经义的修撰工作。在陆佃的陶山集里, 
有对王安石的学术地位的较多的评述,摘引如下: 
“淮之南,学士大夫宗安定先生(胡瑗)之学,予独疑焉。及得荆
公淮南杂说与其洪范传,心独谓然。于是愿埽临川先生之门。后予见公, 
亦骤见称奖,语器言道,朝虚而往,暮实而归,觉平日就师十年,不如
从公之一日也。”(陶山集卷一五,傅府君墓志) 
“某初学为己,方不逮人。偶多在于门墙,遂少窥于阃奥。雨而无

盖,护商也之非;风乎舞雩,嘉点尔之志。具蒙善秀,深被乐成。”(陶
山集卷一三,除中书舍人谢丞相荆公启) 
“唯公之道,形在言行,言为诗书,行则孔孟。”(陶山集卷一三, 
祭丞相荆公文) 
“进已见大儒之效,退将为百世之师。” 
“天锡我公,放黜淫詖,发挥微言,贻训万祀。”(陶山集卷一三, 
江宁府到任祭丞札荆公墓文) 
陆佃从学安石最久,陶山集卷三丞相荆公挽歌词所谓“绛帐横经二十秋”, 
足以为证,因此,他对安石的了解是比较深切的。当然不免有对老师的过分
推尊处,但陆佃后来也被列入元祐党籍,是安石政敌所引为同调的人。再看
陆佃所作书王荆公游锺山图后,更可窥见王安石生平治学讲学的神情风格, 
实跟道学家的“褒衣博带,规行矩步”完全异趣。
“荆公退居金陵,多骑驴游锺山。每令一人提经,一仆抱字说前导, 
一人负木虎子随之。元祐四年六月六日,伯时见访,坐小室,乘兴为予
图之。其立松下者,进士杨骥,僧法秀也。后此一夕,梦侍荆公如平生, 
予书‘法云在天,宝月便水’二句。‘便’,初作‘流’字,荆公笑曰, 
不若‘便’字之为愈也。既觉,怅然自失。念昔横经座隅,语至言极, 
迨今阅二纪,无以异于昨夕之梦。”(陶山集卷一一) 
蔡卞是安石的女婿,也是安石的学生。蔡卞在新学学派里,地位很高,其所
著毛诗名物解,直承安石字说,书至今犹存,还是一部好书。蔡卞对王安石
的评价,见于蔡京所作安石传: 
“自先王泽竭,国异家殊。由汉迄唐,源流浸深。宋兴,文物盛矣, 
然不知道德性命之理。安石奋乎百世之下,追尧舜三代,通乎昼夜阴阳
所不能测而入于神。初著杂说数万言,世谓其言与孟轲相上下。于是天
下之士,始原道德之意,窥性命之端。”(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后志二) 
所谓“奋乎百世之下,追尧舜三代”,所谓“通乎昼夜阴阳所不能测而入于
神,。。世谓其言与孟轲相上下。于是天下之士,始原道德之意,窥性命之
端”等等,这从今天来看,是明显地争夺道学之席。但从经学历史的发展来
看,这些话是并不十分过分的。三经义的反传注学风,自应有其历史地位。
而道德性命之学,为宋道学家所侈谈者,在安石的学术思想里,开别树一帜
的“先河”,也是事实。赵秉文滏水文集透露了此中消息: 
“自韩子言仁义而不及道德,王氏所以有道德性命之说也。然学韩
而不至,不失为儒者,学王而不至,其蔽必至于佛老,流而为申韩。” 
(原教) 
“自王氏之学兴,士大夫非道德性命不谈,而不知笃厚力行之实, 
其蔽至于以世教为‘俗学’。而道学之蔽,亦有以中为正位,仁为种性, 
流为佛老而不自知,其蔽反有甚于传注之学。此又不可不知也。”(性
道教说) 
此虽贬辞,却真实地道出了“新学”在学术思想史的地位,所谓“俗学”正
是与异端“新学”相对的别称。
千年以来,在封建的正统思想的压制下,王安石的“新学”没有得到应
有的注意。而资产阶级学者则非历史主义地把王安石思想又作了各种歪曲, 
今天应该把这个千年“未发之复”,疏理清楚,并作出总结。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生宋真宗天禧五年辛酉(公元一○二一年),

卒哲宗元祐元年(公元一○八六年),年六十六。关于他的生卒年岁,依蔡
上翔考证,见蔡著王荆公年谱考略;宋史本传有误,今不取。
王安石的父亲王益,是一个历任多年县主簿、县令、知州、州通判等地
方官的亲民官吏。据临川先生文集(以下简称文集)卷七一先大夫述,王益
“自祥符八年(公元一○一五年)得进士第,为建安主簿”,后“为判官临
江军”,“领新淦县”,“知卢陵县”,“移知新繁县”,“知韶州”,丁
忧,“服除,通判江宁府”,宝元二年(公元一○三九年)卒官。除丁忧而
外,王益服官时间当在二十年左右。王益死时,王安石已是一个十八岁的青
年。王安石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是在父亲身边度过的。父亲做地方官的工
作,对王安石会发生影响。先大夫述里记录了王益做地方行政工作的思想作
风,这种思想作风,颇有似于日后的王安石,文章里也反映了儿子对父亲心
折的情绪。文章说道: 
“为建安主簿,。。县人不时入税,州咎县。公曰,孔目吏尚不时
入税,贫民何独为邪?即与校至府门,取孔目吏以归,杖二十,与之期
三日。尽期,民之税亦无不入。自将以下皆侧目。为判官临江军,守不
法,公遇事辄据争之。。。豪吏大姓至相与出钱求转运使,下吏出公。” 
从这里可以看出,王安石的父亲和豪吏大族这样一些品级性地主阶级处
于矛盾的和对抗的地位。
王安石的家庭没有什么田产,王益的官职也还不够使家庭取得显赫的社
会地位。对于家庭经济情况,王安石的诗文里屡次有所提及: 
“人间未有归耕处,早晚重来此地游。”(文集卷一三登越州城楼, 
时作鄞邑满秩而归) 
“内外数十口,无田园以托一日之命,而取食不腆之禄以至于今不
能也。。。愿殡先人之丘冢,自托于管库,以终犬马之养。”(文集卷
七四上相府书) 
“今也仕则有常禄,而居则无常产。而特将轻去其所以为养,非所
谓为人子事亲之义也。”(文集卷七四上曾参政书) 
“亲老口众,寄食于官舟,而不得躬养,于今已数月矣。早得所欲, 
以纾家之急,此亦仁人宜有以相之也。”(文集卷七四上欧阳永叔书) 
“某到京师已数月,求为一官以出。既未得所欲,而一舟为火所燔, 
为生之具略尽。所不燔者,人而已。”(文集卷七四与孙侔书) 
由此可见,王安石是从一个寒素的庶族家庭出身的。若按九等户来评比,他
的家世的阶级或等级地位是不高的。他的一家生活,依靠官禄来维持,所谓
“仕则有常禄,而居则无常产”,所谓“取食不腆之禄”。这样的小官僚阶
层,在北宋中叶为数不少。他们如果不做官,没有官禄,生活就很困难。王
安石曾概括地叙述这种人的生活情况说:“某常以今之仕进,皆为诎道而信
身者。顾有不得已焉者,舍为仕进,则无以自生。”(文集卷七七答张几书) 
他们或者有少量田产,但是“又田入不足”(文集卷七四答吴孝宗书)。王
安石的家庭正是这样的典型,在候差期间,一家老幼几十口寄食于官舟。官
舟为火所燔,就“为生之具略尽”,“所不燔者,人而已”了。由于小官僚
阶层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使王安石更容易接近和了解农民的生活。在皇
权对品级性地主之间的斗争里,他们很容易扮演拥护皇权的角色。他们企图
从品级性地主那里夺取农民,归于皇权的直接控制。而夺取农民的手段,就
是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缓和阶级矛盾,对农民作若干让步,一方面打击品级

性地主的无限制的兼并、掠夺,借以维持皇权和品级性地主之间的相对平衡。
同时,这样的庶族地主,就其在封建法律规定之下的身分而言,是没有
特权的,因而他们和农民之间有一些共同的利害关系,可以同情于农民的苦
难生活;然而他们一旦在仕进之中取得了品级地位,取得了特权,又可以为
拥护绝对皇权——最高地主的父权,而和农民处于对抗地位,所谓保甲法就
是证明。所以,他们的历史地位是可以名之为半“非品级性地主”。
王安石二十三岁初登仕牒以前的生活,集中反映在他的忆昨诗里。文集
卷一三忆昨诗示诸外弟说: 
“忆昨此地相逢时,春入穷谷多芳菲,短垣囷囷冠翠岭,踯躅万树
红相围。幽花媚草错杂出,黄蜂白蝶参差飞。此时少壮自负恃,意气与
日争光辉,乘闲弄笔戏春色,脱略不省旁人讥。坐欲持此博轩冕,肯言
孔孟犹寒饥! 
“丙子从亲走京国,浮尘岔并缁人衣。明年亲作建昌吏(建昌应作
建康),四月挽船江上矶。端居感慨忽自寤,青天闪烁无停辉,男儿少
壮不树立,挟此穷老将安归?吟哦图书谢庆吊,坐室寂寞生伊威。材疏
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旻天一朝畀以祸,先子泯没予谁依?精
神流离肝肺绝,眦血被面无时晞。母兄呱呱泣相守,三载厌食锺山薇。
屡闻降诏起群彦,遂自下国趋王畿,刻章琢句献天子,钓取薄禄欢庭闱。
身著青衫手持版,奔走卒岁官淮沂。。。。。” 
诗里大体叙述其二十三岁以前的三段生活。第一段十六岁以前,有一个时间
在故乡临川,那时王益以知韶州丁忧在家,时间约在明道癸酉(公元一○三
三年)至景祐丙子(公元一○三六年)。诗所谓“此时少壮自负恃,意气与
日争光辉,乘闲弄笔戏春色,脱略不省旁人讥。坐欲持此博轩冕,肯言孔孟
犹寒饥”。第二段十六岁至二十三岁,初从父至京师,第二年以后,随父任
通判江宁府。这段时间,安石发奋学习,希踪稷契。王益卒官以后,一家从
此寄居江宁。服丧期间,随二兄入学为诸生,与李通叔相识,“然后知圣人
户庭可策而入也”(文集卷八六李通叔哀辞)。第三段二十二岁、二十三岁。
庆历二年(公元一○二四年),安石登杨宝榜,进士甲科,授扬州签判,诗
所谓“身著青衫手持版,奔走卒岁官淮沂”。
由于生活只靠官禄,所以只能“钓取薄禄欢庭闱”。而最后统治者屡次
“降认起群彦”,希踪稷契的王安石也就“刻章琢句献天子”了,上下之相
需也如此。中唐以后,社会经济发生了些变动,阶级力量从新配置,庶族地
主跟皇权逐渐紧密结合起来。“钓取薄禄”以取得特权身分是庶族地主的必
然的生活道路和政治道路。从唐杨炎至宋王安石是典型地表现出的历史实
例。
从庆历三年到嘉祐五年(公元一○四三——一○六○年)这十八年里, 
王安石做了多年州县官吏,其间三次还朝,担任京官如大理评事、殿中丞、
群牧判官之类,但是总共不足五年。在外任地方官吏的十多年间,他签判扬
州,知鄞县,通判舒州,知常州,提点江东刑狱,担任了各种不同的地方行
政工作或司法工作。这十多年外任,对王安石的政治生活,是一种教育和锻
炼。他看到品级性地主阶级以及有特权的官僚贵族的土地兼并在农村剧烈地
进行,看到无特权保护的下等农户或贫苦的农民把饥饿的婴孩抛弃路旁,看
到在苛税重役下农民丧失生产的能力,看到吏胥的侵渔贪墨,看到严酷的自
然灾害给农民以沉重的打击,看到饥荒的岁月富人闭籴不出。这一切,对一

个“希踪稷契”的进士说来,不能不成为他要求政治改革的刺激因素。他写
了一系列的诗歌,叙述这种情况,并提出改革政治的希望: 
“先王有经制,颁赍上所行,后世不复古,贫穷主兼并。非民独如
此,为国赖以成。筑台曾寡妇,入粟至公卿。我尝不忍此,愿见井地平。
大意苦未就,小官苟营营。三年佐荒州,市有弃饿婴。驾言发富藏,云
以救鳏茕。崎岖山谷间,百室无一盈。乡豪已云然,罢弱安可生?兹地
昔丰实,土沃人良耕。他州或呰窳,贫富不难评。豳诗出周公,根本讵
宜轻。愿书七月篇,一寤上聪明。”(文集卷一二发廪) 
“三代子百姓,公私无异财,人主擅操柄,如天持斗魁,赋予皆自
我,兼并乃奸回。奸回法有诛,势亦无自来。后世始倒持,黔首遂难裁。
秦王不知此,更筑怀清台。礼义日已偷,圣经久湮埃。法尚有存者,欲
言时所咍。俗吏不知方,掊克乃为材;俗儒不知变,兼并可无摧。利孔
至百出,小人私阖开,有司与之争,民愈可怜哉。”(文集卷四兼并) 
“贱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丰年不饱食,水旱尚何有?虽无剽盗
起,万一且不久。特愁吏之为,十室灾八九,原田败粟麦,欲诉嗟无赇。
间关幸见省,笞扑随其后。况是交春冬,老弱就僵仆。州家闭仓庾,县
吏鞭租负,乡邻铢两征,坐逮空南亩。取资官一毫,奸桀已云富。彼昏
方怡然,自谓民父母。朅来佐荒郡,懔懔常惭疚,昔之心所哀,今也执
共咎。乘田圣所勉,况乃余之陋?内讼敢不勤,同忧在僚友。”(文集
卷一二感事) 
“婚丧孰不供,贷钱免尔荣。耕收孰不给,倾粟助之生。物赢我收
之,物窘出使营。后世不务此,区区挫兼并。”(文集卷一○寓言) 
在这些诗里,他梦想所谓“三代子百姓,公私无异财”的非等级制的生活, 
他“愿见井地平”,希望恢复所谓“井田”制度,农民都有自己的耕地。但
是三代历史情况并非这样,早已有了贫富分化,有了兼并,后世封建统治者
的法律,是特权的法律,它所操持的开阖赋予,之权,是通过等级式的剥夺
来实现的。于是出现了“丰年不鲍食,水旱尚何有”的贫苦农民的生活,于
是出现了“老弱就僵仆”,“市有弃饿婴”的惨酷情况。他谴责秦始皇筑女
怀清台,尊重富豪巴寡妇清,又谴责汉武帝让富人入粟买公卿。历史的车输
挽不回来,王安石的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又使他看不到更远大的将来,于是
他采取改良主义的道路,企图通过开明的政府权力,以摧挫兼并,由政府贷
钱助粟,解除农民的若干迫切困难,以达到缓和阶级矛盾的目的。这就是青
苗、市易、免役法的思想萌芽。封建的历史中,有各式各样的平均思想,有
最高皇族对农民控制政策之下的平均思想,也有官僚们企图挽救封建危机的
平均思想,更有农民要求土地所有权的平均思想。这里王安石的平均思想又
是一种典型,它代表了庶族地主而幻想争取身分地位上平等的改良主义。
王安石在鄞县,在舒州,在常州,也做了许多改革工作。据王偁东都事
略,王安石在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于民,立息以偿, 
俾新陈相易。兴学校,严保伍,邑人便之”。为了兴修水利,他巡视鄞县的
许多乡村。文集八三鄞县经游记叙述他在十一天里,周行十四乡,观察农民
凿石开渠,临决渠之口,泊舟堰下,观察了新渠,望海谋筑斗门,戒十四乡
之民以浚渠川之事,等等。在常州,也兴修了水利,但是没有成功。
为了救灾,王安石极力主张“发富民之藏”,以救“贫民”。如果富民
不服从,则“痛绳之”。他认为老子所说的“损有余以补不足”,是“天之

道”,应该“力行之”。文集卷七八,有与孟逸秘校手书九通,大都讨论这
一问题,并提到了下户和豪右的对立,可以跟前引发廪诗参看。手书说道: 
“昨日以旱事奉报,既而且以书抵王公,言今旱者皆贫民。有司必
不得已,不若取诸富民之有良田得谷多而售数倍之者。贫民被灾,不可
不恤也。”(书二) 
“岁饥如此!。。然闻富者之藏尚有所闭而未发者。窃以谓方今之
急,阁下宜勉数日之劳,躬往隐括而发之,裁其价以予民,‘捐有余以
补不足’,天之道也。悠悠之议,恐不足恤,在力行之而已。”(书四) 
“想按田劳苦。。。惟下户所得亦不多,又诚可哀。至于豪右,虽
所蠲至少,未为捐也。。。邑中但痛绳之,岂有不从者乎?按置一人, 
自然趋令矣。”(书五) 
王安石作地方官的时候,作风是很朴实平易的。他亲自巡视水利工程, 
又奖勉按田劳苦的孟逸秘校。梅圣俞宛陵集,有诗赠王安石赴常州任,用对
比手法描写了这位新赴任知州的朴素作风。诗里说: 
“。。今君请郡去,预喜民将苏。每观二千石,结束辞国都,丝韉
加锦缘,银勒以金涂,兵吏拥后队,剑挝盛前驱。君又不若此,革辔障
泥乌,款行问风俗,低意骑更驽。下情靡不达,略细举其粗。曾肯为众
异,亦罔为世趋。。。”(宛陵集卷五三送王介甫知毗陵) 
从此可知,王安石的理想在封建制社会必然要引向一种悲剧,特别是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5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