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思想通史 第四卷 上-第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某些原则来从事于进一步的曲解。王安石的“新学”代表了带有非品级性的
色彩的庶族集团,而与那些坚持古旧等级身分的豪族地主(如司马光的论阶
级一文即为代表)展开了学术的斗争。从这一点讲来,王安石是直接继承着
柳宗元、刘禹锡的传统的,例如在临川先生文集中对创设“道统”的韩愈批
判最多,而对柳、刘却说:“余观八司马,皆天下之奇材也。。。至今士大
夫欲为君子者,皆羞道而喜攻之;然此八人者,既困矣,无所用于世,。。 
而其名卒不废焉。”(文集卷七一读柳宗元传)因为从唐代以来的一些唯物
主义者,每代都有参加政治的革新运动的。
在王安石的思想中,显明的唯物主义世界观集中在洪范传、字说和道德
经注三部书里。王安石袭用了古代哲学的某些范畴,提出了唯物主义的自然
史观,从而对古代哲学的某些范畴加以改造和发展。
首先,王安石肯定物质是第一性的,认为天地万物是由五种元素构成的, 
那就是五行:水、火、木、金、土。天地万物都由五行的变化而生成,而所
谓“行”就是运动,就是发展变化。他说: 
“有阴有阳,新故相除者,天(按即自然)也。”(杨龟山先生集
字说辨引字说) 
“五行,天(按即自然)所以命(名)万物者也。”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五行也者,成变化而行鬼神(按即奇迹),往来乎天地之间而不
穷者也,是故谓之‘行’(按即运动)。”(均见文集卷六五洪范传) 
五行或五种处在运动中的元素各有自己的属性或其特殊的表征。这种属
性或其特殊的表征,概括为时、位、材、气、性、形、事、情、色、声、臭、
味等范畴。例如水之“性”为“润”,其“位”为“下”;火之“气”为“炎”, 
其位为“上”;木之“形”为“曲直”;金之“材”为“从革”;土之“人

事”为“稼穑”。他说:“五行之为物,其时,其位,其材,其气,其性, 
其形,其事,其情,其色,其声,其臭,其味,皆各有耦。” 
“水言润,则火熯、土溽、木敷、金敛,皆可知也。[性] 
“火言炎,则水洌、土烝、木温、金凊,皆可知也。[气] 
“水言下,火言上,则木左、金右、土中央,皆可知也。推类而反
之,则曰后、曰前、曰西、曰东、曰北、曰南,皆可知也。[位] 
“木言曲直,则土圜、金方、火锐、水平,皆可知也。[形] 
“金言从革,则木变、土化、水因、火革,皆可知也。[材] 
“土言稼穑,则水之井洫、火之爨冶、木金之为械器,皆可知也。
[人事] 
“润者性也,炎者气也,上下者位也,曲直者形也,从革者材也, 
稼穑者人事也。”(洪范传) 
按照上列说法推衍起来,除开其在社会关系上的傅会,则自然运动的五
行的属性或表征可以系统地列表如下: 
五行属 性 或 特 殊 的 表 征
序列名称时位材气性形事情色声臭味
一水冬下'北' 因冽润平井洫鹹
二火夏上'南' 革炎熯锐爨冶苦
三木春左'东' 变温敷曲直械器酸
四金秋右'西' 从革凊敛方械器辛
五土长夏中央化烝溽圜稼穑甘
王安石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变化的,五行的“行”就是运动变化,就是
往来而不穷的范畴,所谓“往来乎天地之间而不穷者也,是故谓之‘行’。” 
天地万物之所以运动、变化,据王安石讲,由于“有耦”、“有对”。
所谓“有耦”、“有对”,就指对立,就指矛盾。五行的一切属性皆各“有
耦”,推之一切事物皆各“有耦”,无所不通,可见“有耦”、“有对”是
带有普遍性的,贯串于自然界,贯串于人事(性命道德),贯串于一切事物。
耦之中又有耦,故“万物之变遂至于无穷”。这样看来,王安石已经洞察到
事物之发展变化是由于“行”的统一物中有对立的“耦”。他说: 
“五行之为物,其时,其位,其材,其气,其性,其形,其事,其
情,其色,其声,其臭,其味,皆各有耦,推而散之,无所不通,一柔
一刚,一晦一明。故有正有邪,有美有恶,有醜有好,有凶有吉。性命
之理,道德之意,皆在是矣。耦之中又有耦焉,而万物之变遂至于无穷。” 
(洪范传) 
“有之与无,难之与易,长之与短,高之与下,音之与声,前之于
后,是皆不免有所对”(道藏本彭耜道德经集注引王安石道德经注天下
皆知章第二。以下简称道德经注) 
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相反又不可以相无,这就是“有对”的意义,这就批
判了过去唯心主义以“无对”为精神统一的诡辩,然而直到解放前夜,梁漱
溟还拿封建学者所咀嚼的“无对”,自夸为新发明,对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
进行恶毒的攻击。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里指出:“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

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我们还不能要求王安石知道这种辩证法的精髓,但无可否认,他抽象地猜到
了这种道理,形式地洞察到事物发展的原因。他说: 
“善者恶之对也,有善必有其恶。”(道德经注不尚贤章第三) 
“盖有无者,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也,故非有则无以见无, 
而非无则无以出有。”(同上,道可道章第一) 
“无春夏之荣华,无秋冬之凋落。”(同上,曲则全章第二二) 
“轻者必以重为依,躁者必以静为主。”(同上,重为轻根章第二
六)
“有阴有阳,新故相除者,天(按即自然)也。有处有辨,新故相
除者,人也。”(杨龟山先生集字说辨引字说) 
相反的两面不可以相无,有了东才见出西,有了有才见出无,如果没有
春夏的繁茂荣华,也就见不出秋冬的凋谢零落。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里指示
我们说:“原来矛盾着的各方面,不能孤立地存在。假如没有和它作对的矛
盾的一方,它自己这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没有生,死就不见;没
有死,生也不见。没有上,无所谓下;没有下,也无所谓上。没有祸,无所
谓福;没有福,也无所谓祸。没有顺利,无所谓困难;没有困难,也无所谓
顺利。。。一切对立的成分都是这样,因一定的条件,一面互相对立,一面
又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这种性质,叫做同一性。” 
从毛泽东同志在哲学上的总结,反观王安石对自然事物矛盾的认识,我们看
到了王安石思想的明锐处。但是,必须指出,王安石所猜到的东西,只是处
于中世纪发展阶段的时代精神,其所概括的形式真理,还不是具体的。
王安石曾据自然现象运动的矛盾两极,如弱与强、静与动,来解释老子
“反者道之动”章的形而上学,进而把老子所谓“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
无”之说,作了有无对立互生的唯物主义解释,他说: 
“风之行(按指运动)乎太虚,可谓弱矣;然无一物不在所鼓舞,无一
形不在所披拂。。。水之托于渊虚,可谓弱矣;然处众人之所恶,而攻坚者
莫之能先。。。反非所以为动,然有所谓动者,动于反也;弱非所以为强, 
然有所谓强者,盖弱则能强也。。。言动则知反之为静,言弱则知用之为强。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亦若此而已矣(按别处明白提出有无为对
立物。)”(焦竑老子翼引) 
王安石似乎也猜测到了“矛盾的事物的互相转化”。他说:“有无之变, 
更出迭入。”(道德经注道可道章第一)所谓“更出迭入”,就是有可以转
化为无,无可以转化为有。这样,坏事也就可以成为好事,好事有时也可成
为坏事。王安石解释“故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说道: 
“天道亏盈而益谦。唯其益谦,故损者乃所以为益;唯其亏盈,故
益者乃所以为损。”(同上,道生章第四二) 
王安石把运动的基本形式概括为两种:相生和相克。相生所以相继,相
克所以相治。相生相继,指事物在转化中的生长和赓续,如春为木,夏为火, 
木生火,故春以后继之以夏。相克相治,指相对立的物的矛盾和斗争,如水
克火,火克金之类。王安石借用不甚确切的古代形式,加以改造说: 
“其相生也,所以相继也;其相克也,所以相治也。语器也以相治, 
故序六府(按左传文七年:水火金木土糓,谓之六府)以相克;语时(按
指春夏秋冬四时)也以相继,故序盛德所在(按指五德)以相生。”(洪

范传) 
运动的特殊形式,又随着不同的事物而有所不同,用他的不确切的说法, 
如木的运动形式是“变”,土的运动形式是“化”,水的运动形式是“因”, 
火的运动形式是“革”,金的运动形式是“从革”。变、化、因、革、从革, 
是不同事物的不同运动形式。王安石说: 
“所谓木变者何?灼之而为火,烂之而为土,此之谓变。” 
“所谓土化者何?能熯,能润,能敷,能敛,此之谓化。” 
“所谓水因者何?因甘而甘,因苦而苦,因苍而苍,因白而白,此
之谓因。” 
“所谓火革者何?革生以为熟,革柔以为刚,革刚以为柔,此之谓
革。” 
“金亦能化,而命之曰从革者何?可以圜,可以平,可以锐,可以
曲直,然非火革之,则不能自化也,是故命之曰从革也”(同上) 
王安石对物质和运动的理解是有局限的一种“直率地解释事物的真象” 
(自然辩证法,页一六四)的结果。尽管中世纪的科学发展水平还不高,科
学还只是“片断的无联系的研究”(同上,页一五八),但是唯物主义思想
就从这种“片断的无联系的研究”的基础上概括成为一种理论体系,并对自
然界和人事予以朴素的直率的解释。王安石的唯物主义思想很明显地反映出
对事物的低级认识的(日常经验的)直率的理解,例如火革,他说“革生以
为熟,革柔以为刚,革刚以为柔”,就是从食物烹煮、器械陶铸爨冶得来的
朴素的结论。食物经过火,由生变熟;陶器经过火,由松脆变成坚硬;金属
经过火,由固体变成液体。虽然他是从科学的低级水平来理解的,但就其直
率地解释物质运动而言,就显出了唯物主义的特性。
王安石认为物质世界的运动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这规律叫作“道”。道
是自然而然的存在,自生自化,是物质世界变化的普遍原则。他说: 
“道者,万物莫不由之者也。”(洪范传) 
“有无之变,更出迭入,而未离乎道(按指必然性)。”(道德经
注道可道章第一) 
“道者天(按指自然)也,万物之所自生,故为天下母。”(同上, 
天下有始章第五二) 
所谓“道”又从何而来呢?王安石认为“道”是无始无终的客观存在, 
它在天地之先,而又无所不包。王安石对这种伊璧鸠鲁式的泛神的“道”加
以解释道:
“吾不知‘道’是谁所生之子,象帝之先。象者,有形之先也;帝
者,生物之祖也。故系辞曰:‘见,乃谓之象。帝,出乎震。’其道乃
在天地之先。”(同上,道冲章第四) 
“道”既然是象帝之先,“象”又是一切有形的初始,帝(蒂)是一切
果实之所从来,而道则是“象”、“帝”的最先本源。
他又说: 
“惟‘道’则先于天地而不为壮,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同上, 
含德之厚章第五五) 
“道之荒大而莫知畔岸。”(同上,绝学无忧章第二○) 
先于天地而不为壮,长于上古而不为老,是从时间来规定的,但是这并
不是说超时间的东西,而是说并不局限于所知的历史时间以内。荒大,莫知

畔岸,是从空间来规定的,但是这并不是说超空间的东西,而是说范围广大, 
含弘一切。从这里,或者有人怀疑王安石的“道”相似于道学家所讲的“道”, 
但我们看了他的另外说法,就知道他是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观点。在他看来, 
“道”不是有形的物,它是矛盾着的两个对立面的统一体。“道”又是天(自
然)的同义语,是和万物同时而生的。他说: 
“道有本末,。。本者出之自然,而不假乎人之力,而万物以生也。” 
(文集卷六八老子) 
“道非物也,然谓之道,则有物矣,恍惚是也。”(道德经注孔德
之容章第二一) 
“道者天也,万物之所自生,故为天下母。”(同上) 
“天与道合而为一。”(同上,致虚极章第一六) 
自然规律独立存在,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天地万物的变化、发展, 
是“不召而自来”的。因此他又说: 
“阴阳代谢,四时往来,日月(道藏本缺三字,据道藏辑要本补) 
盈虚,与时偕行,故不召而自来。”(同上,勇于敢则杀章第七三) 
既然一切事物都依照自然规律而运动,因此,人们就可以通过掌握自然
规律而掌握一切事物,那怕至大、至多、至隐、至惑的事物,都可以掌握。
王安石说道: 
“六合之内,万物之间,不能逃其数(按指决定规律),故不用筹
算。”(同上,善行章第二七) 
“是故君子之学,始如愚人焉,如童蒙焉,及其至也,天地不足大, 
人物不足多,鬼神不足为隐,诸子之支离不足惑也。是故天之高也,日
月星辰阴阳之气,可端策而数也。地至大也,山川丘陵万物之形,人之
常产,可指籍而定也。”(文集卷六六礼乐论) 
“易曰:‘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盖天地之
数不过乎五行,五行之数皆本乎阴阳。五行之数足以制鬼神而行之。” 
(周礼详解卷二四引) 
“万物莫不有至理焉,能精其理,则圣人也。精其理之道,在乎致
其一而已。致其一,则天下之物可以不思而得也。易曰:‘一致而百虑’, 
言百虑之归乎一也。”(文集卷六六致一论) 
这里所说的“一”虽然具有思辨哲学的空洞形式,但就其逻辑形式而论, 
“一”和“百”指的是一般和特殊的范畴。日月星辰阴阳之气既然可端策而
数,山川丘陵万物之形、人之常产既然可指籍而定,鬼神阴阳之数、天地方
物之理既然都可以掌握,这就对人类能掌握自然规律具有着强烈的信念。毫
无问题,这是唯物主义世界观至认识论的有机联系。
在王安石看来,天地之间,一切都听由自然规律的支配,而客观世界好
象是没有偶然性的。这里,虽然表现出一种机械观点,但就他以为天地之于
万物不存在什么仁爱关系而论,这就打击了有神论的诡辩,否定了最高主宰
神的存在。王安石说道: 
“天地之于万物,。。有如刍狗。当祭祀之用也,盛之以筐函,巾
之以文绣,尸祝斋戒,然后用之;及其既祭之后,行者践其首迹,樵者
焚其肢体。天地之于万物,当春生夏长,如其有仁爱以及之,至秋冬万
物凋落,非天地之不爱也。”(道德经注天地不仁章第五) 
冲破目的论的神秘观念,王安石认为人事也是总摄于天道之中,人应该

“继天道而成性”,而人道的极致就是天道。他说: 
“五事,人所只继天道而成性者也。”(洪范传) 
“天者,固人君之所当法象也,则质诸彼(天)以验此(人事), 
固其宜也。”(同上) 
“人道极,则至于天道矣。”(道德经注致虚极章第一六) 
“‘道之将兴欤?命也;道之将废欤?命也。’(按语出论语宪问
篇孔子言,下面是王安石的批判)苟命矣,则如世之人何!?”(文集
卷六七行述) 
除开人君和天道的封建关系,王安石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命题,即人们
固然不能左右自然规律,但是却能“继天道而成性”。因此,对于天道,不
是消极地服从定命,而是积极地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作用。这里,王安石居
然敢于否定孔子以来儒家的命定论,确是一个对传统的迷信所作的大胆的批
判。因此,虽然王安石在洪范传中论到皇帝对自然的关系,提倡绝对皇权主
义,但他强调“人事”而否定灾异,却是健康的思想。虽然他在理论体系中
包含着机械论的因素,但却没有陷入命定论,这一点是对古代唯物主义的重
大的修正。他说: 
“道有本有末。本者,万物之所以生也。末者,万物之所以成也。
本者,出之自然,故不假乎人之力,而万物以生也。末者,涉乎形器, 
故待人力而后万物以成也。夫其不假人之力而万物以生,则是圣人可以
无言也、无为也。至乎有待于人力而万物以成,则是圣人之所以不能无
言也、无为也。。。故圣人唯务修其成万物者,不言其生万物者。。。 
夫道之自然者又何预乎?唯其涉乎形器,是以必待于人之言也、人之为
也。”(文集卷六八老子) 
这里又批判了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5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