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google真相-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已经利用从这次攻击中所获取的资料,改善基础设施及架构,提高Google及我们用户的安全。从个人用户来说,我们建议他们在自己的电脑上安装信誉好的反病毒和反间谍软件程序,给他们的操作系统安装补丁,并更新所使用的网络浏览器。在点击即时信息和电子邮件的链接时,或要求在线提供个人密码等个人资料时,要保持警惕。



第6节:来自美国的“炸弹”(5)


2006年1月,虽然我们对一些搜索结果将受到审查而感到不适,但为了加强与中国用户的联系以及建立一个更为开放的互联网环境,我们还是发布了Google。从发布之日起我们就有着明确的运营思路…我们将仔细审视中国的运营环境,包括新法律的发布以及对我们所服务领域的其他规定。如果我们认为我们无法取得既定目标,我们将毫不犹豫的重新考虑我们在中国的发展策略。

这些未经报道的攻击和监视已使我们得出结论,我们应重新审视我们在中国的业务运营。我们已决定我们将不再继续审查Google上的搜索结果,且如有可能的话,未来几周内我们将与中国政府就我们是否可以依法运营一个未经过滤的搜索引擎展开讨论。我们认识到这可能意味着我们不得不关闭Google,并有可能关闭我们设在中国的办公部门。

声明发表后,2010年1月13日上午,Google中国陷入混乱。Google总部关闭了数据库,中国员工无法登录内部网站和全球数据库,停止了Google中国总部的正常招聘工作。关闭数据库使中国员工无法工作,甚至无法上传代码,意味着Google中国的实际停业,立即引起了中国员工的不安,也让员工感到不被信任,。据有些Google员工描述,他们处于半停工状态,无所事事。有的员工准备跳槽,猎头公司也行动起来前来挖人,许多猎头公司接到顾客的授意,高薪挖角Google的员工,甚至把信息发到一些高管的手机上。

2010年1月14日9点半,Google的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与主管系统基础工程部门的副总裁比尔库格伦共同主持了Google中国全体员工的视频会议,他们通报了Google关于是否退出中国的态度,一是在尽力与中国政府沟通,二是Google做好了退出中国的准备,可能随时退出中国。当一位Google中国负责政府关系的员工质疑如果Google退出,将让多年的政府公关努力付诸东流时,布林只是简单地说了一句,感谢你们的努力。

最有意思的就是会议由布林来主持,布林一直是顽固派,也是Google内部一直强硬指责中国、威胁退出中国的代表人物。会后,全体员工吃了散伙饭,下午大家集体观看了Imax版本的电影《阿凡达》。按照Google以往在其他地区关闭办公室的惯例,总部会根据员工所在的项目和兴趣,在全球范围内为其寻找一个岗位。如果员工因为个人原因无法接受安排,也可以拿到一笔丰厚的补偿金,将依据工作年限的长短获得相应赔偿,老员工将获得“N+5”或“N+6”个月的薪资补偿;新员工将获得“N+1”或“N+2”个月的薪资补偿。同日,Google中国召开了另外一次会议,这次会议主要为Google退出中国做准备,主要是产品移植。网页搜索、地图和音乐在内的各主要产品团队,被要求启动“紧急计划”,要求评估将各自在Google上的产品移植到Google的平台的工作量,并制定执行方案。


第7节:来自美国的“炸弹”(6)


2010年1月15日,Google CEO施密特接受美国《新闻周刊》采访,专门就Google退出中国一事做出解释,坚持认为Google在中国很不自由,不过Google仍然希望中国政府做出让步,不接受自我过滤。同时,施密特也释放出善意: “我们可以与中国政府继续协商,取得一致后留在中国市场”,“要知道,我们还有许多工程师、程序员及其他人员在中国,我们爱中国和中国人民,这不是针对他们的”。

随后几天,Google态度似乎出现软化,Google上下没有人发表评论。2010年1月17日,美国彭博社和英国路透社报道称,Google已否认关闭Google中国网站和办事处。彭博社采访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Google女发言人,她说,Google在中国的雇员仍在工作,未来也准备继续工作下去。路透社说,Google否认退出中国,称仍在遵守中国政府的审查制度。Google态度软化,可能内部仍然存在争议,应该是其内部的斗争还在激烈进行,因为他们意识到退出可能造成巨大后果,一个可能后果就是担心竞争对手百度会加强在中国的地位,同时,退出中国可能是一场Google形象的灾难,引起中国网民的厌恶。另外,退出对未来的业务有致命的影响,一旦退出,多年经营的成果付之一炬。从头再来,将是十分困难的事情。

随着态度的软化,Google中国的内部网站已从2010年1月19日起开始恢复正常使用,Google内部员工认为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许多人也许认为Google或许回心转意,务实派又占据上风。

天有不测风云,美国政府又插手此事,形势急转而下。

在Google内部态度开始软化、Google中国重新开展业务的时候,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和总统奥巴马跳上Google退出之争的战车,向中国政府发出挑战的信号。

2010年1月21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华盛顿发表“网络自由”的演讲,数次批评中国,批评中国对网络信息进行管制,并呼吁中国对Google及其他美国公司受到的网络攻击展开彻底调查。

2010年1月22日,白宫发言人说美国总统奥巴马对Google遭遇“袭击”一事感到“困扰”,他要求中国对安全疏漏做出“解释”。值得一提的是,奥巴马在上台之初,就被称为“互联网总统”,而Facebook、Youtube、Twitter、Google等美国重要的互联网站都在奥巴马当选中出了大力,李开复曾透露,奥巴马在竞选之初筹款,4500万美元来自网络。

2010年1月29日和2月25日,中国政府本着负责的态度,邀请Google两度与中国政府有关机构会谈。中国政府告诉Google,审查是一个不可谈判的法律问题,只要在中国经营,就要遵守中国法律。Google强硬坚持其不接受审查的立场,其寻求治外法权的要求没有改变。


第8节:来自美国的“炸弹”(7)


2010年2月2日晚,美国参议院批准了一项要求中国就“Google事件进行解释和调查”的决议。当天早些时候,参议院司法委员会人权与法律事务小组主席、民主党参议员杜宾透露,已致函30家科技公司提交“在华人权报告”,为本月内举行的Google事件的国会听证会做准备。

2010年2月12日,Google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在加州出席“2010TED大会”时表示,希望找到让Google继续在中国运营的模式。显然,即使最顽固的家伙,实际还是希望留在中国,不过他要的是一种“运营的模式”就是治外法权。

2010年3月10日,Google CEO施密特公开表示,与中国政府的谈判将“很快”就有结果,并重申“不愿再继续审查中文搜索结果”的意志。此前,Google已经选派包括亚太区政府事务负责人罗斯?拉杰尼斯与中国政府谈判。

2010年3月22日下午,Google中国北京总部热闹异常。由于Google的声明已经2个多月了,闹得满世界沸沸扬扬,来自许多世界各地的记者聚集在位于北京海淀区五道口清华科技园的Google中国总部科建大厦周围,他们焦急地等待最后的消息。Google北京总部拉帘谢客,大厦包括食堂在内的所有办公室均关闭窗帘以遮挡视线,Google员工也相当沉默低调,不与外界接触,当天Google员工极少出门。就连本大厦其他公司的员工也限制外出,外来的送水送花的人都不能进门,搞得形势极为紧张。

北京时间2010年3月23日凌晨3时3分,Google公司高级副总裁、首席法律官大卫?德拉蒙德公开发表声明,正式宣布将搜索服务由中国内地转至香港。

美国佬的“炸弹”终于扔出来了。

中国政府迅速做出反应。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于2010年3月23日在北京表示,Google事件是一个商业公司的个别行为,不应该把这个问题和中美关系挂钩。中国政府鼓励和推动互联网的开放,同时依法管理互联网,这也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中方在网上要防止的是那些对国家安全和社会公众利益有害的信息的传播。任何在中国境内经营的外国企业都要遵守中国的法律和规定。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局负责人3月23日凌晨指出,外国公司在中国经营必须遵守中国法律。Google公司违背进入中国市场时作出的书面承诺,停止对搜索服务进行过滤,并就黑客攻击事件影射和指责中国,这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坚决反对将商业问题政治化,对Google公司的无理指责和做法表示不满和愤慨。

美国《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站随后发表评论文章

Google的没头脑和中国的不高兴

3月23日,Google宣布不再继续审查Google的搜索结果,并将访问Google的中国内地网民导向了设立在香港且未经审查的Google。Hk。在与中国政府斡旋两个多月后,Google最终选择主动败下阵来。 

正如Google的声明中所言,中国政府曾明确表示,“自我审查是一个不可谈判的法律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Google试图以国际国内舆论来给中国政府施压的做法,是一种“没头脑”的表现。Google没有认清中国政府改革开放的内在逻辑。中国走的是渐进式改革的路径,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过程。按照林毅夫的解释,如果制度变迁落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会在民间产生许多不合法却可能合理的获利机会,为了得到获利机会带来的好处,新的制度安排将被创造出来。 

同Google“没头脑”相对应的是中国政府和部分公众的“不高兴”。Google事件恰恰发生在中美关系比较微妙的时期,从奥运会、西藏问题再到人民币汇率,中国已经对西方社会的不断指责和挑衅相当“不高兴”,这削弱了Google推动中国网络自由主张的号召力。Google事件不仅涉及到网络自由这个人权维度,还涉及到国家安全这个族权维度。让中国公众在人权和族权之间选择,结果自然于Google是不利的。

曾任Google亚洲区首席营销官的王怀南对此事评论道,“我乍闻此消息,对此感到吃惊、无奈和悲哀。” 王怀南认为他曾经与中国各级相关部门有过接触,认为相关部门还是有胸襟和度量的,Google采取这种方式过于情绪化。



第9节:要挟求特权,审查为遮羞(1)



二、要挟求特权,审查为遮羞

Google退出中国市场的根本动机是商业利益,正如Google的一位员工所说,他们更关心金钱。Google退出的炒作主要是为了两个目的:

一是在中国得到治外法权,配合美国政府的外交目标。

二是掩盖在中国的商业失败。混淆视听,把责任推给中国政府,掩盖多年在中国经营的失误,减轻来自投资者的压力。

第一,Google要特权,但没有得逞。

我们分析Google的两个声明,这两个声明的目的不同。

第一个声明,即2010年1月12日声明就是向中国政府要特权。

首先说,我们受到攻击。不但说Gmail受到攻击,还说别的二十几家公司都受到来自中国的黑客攻击。其中特别强调,攻击不是利用Gmail的安全漏洞,而是利用的木马。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为方便美国安全部门查询用户信息,Google的Gmail,给安全部门特意留了后门。

声明接着建议用户保护自己的信箱,摆出一副关心用户的样子,试图赢得用户的同情。

声明又说,其实Google本来就不想来中国,现在不得不来了,但是我们还是随时可以走。

最后,Google终于说了实话,要与中国政府谈判,走不走看谈判的结果,就看你中国政府了,如果不审查了,我就不走了,还审查我,对不住,我就走了。



第10节:要挟求特权,审查为遮羞(2)


一副大爷形象。

Google总认为自己来中国,是给中国面子,一副舍我其谁的横蛮态度。Google也许一直认为自己留在中国,就是给了中国很大的面子。

第二个声明,2010年3月23日声明的中心思想就是特权没要到,我只好走了。

首先,Google说Gmail受到攻击;网络言论自由受到侵犯,一开始就扣上一个政治大帽子。

接着,说Google要停止自我审查,要退出中国,到香港去。

又说,我们难啊,与中国政府谈判,叫政府不要审查我们了,可政府说,这个法律问题不可谈。

最后说,我们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到香港去,会影响用户使用有关的产品,有些产品还用不了,对不住,不是我的责任。

按照这个逻辑,声明就“合理”推论出,用户们啊,你们不能用Google,不能怪我Google,怪谁呢?用户们,自己想吧。

最有意思的的,Google最好留了一个尾巴,我们的队伍都在中国。

Google要特权,中国没有买账,最后搞得不可收拾,假意灰溜溜地走了。实际上Google并没有走。

第二,炒作审查混淆视听,掩盖中国业绩不佳的真实原因。

把责任推到中国政府身上,正好可以遮盖自身业绩不佳的尴尬。Google反复说,中国的审查让Google很多产品用不了,没有办法经营,所以,Google的业绩不断恶化。从百度的成功经验看,审查根本不是经营不好的理由。

Google一家是上市公司。公司的管理层要对董事会和股东负责。Google在许多市场上击败一个个对手,战绩辉煌。但在中国市场投入巨大,却被百度打得不能还手,市场份额越战越少,让Google管理层极其难堪,特别面对中国这样一个高速成长的市场,2007年、2008年Google在中国市场的收入增长超过100%,2009年的收入增长超过50%。,就是在同一块土地上,Google的市场份额却在萎缩,而百度的业绩不俗。特别美国IT行业的领军企业,微软加大对中国的投资,投资7亿建上海科技园,园区规划是9。6万平方米,可以容纳7000多名员工同时工作。在这样好的市场下,如此糟糕的业绩,Google管理层的确难于交代。

2006年,百度市场份额56。6%,占有率稳坐第一,Google以32。8%屈居第二,2009年时;市场份额仅为18。9%;市场份额大量蒸发,百度市场占有率达76%,比2008年增长了2。8%。最让Google恼火的是,作为Google中国本土市场上主推的Google,在Google中国2009年 18。9%的市场份额中,只贡献了1%,99%都是由Google贡献的。从市场经营结果来看,Google中国确实没有继续存在的理由,关掉Google是由市场决定的。这主要因为Google的搜索结果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无法同Google搜索引擎相比。正如资深互联网分析师洪波所说:“Google在中国已经运营了4年多,这些投入是白费了。” 


第11节:要挟求特权,审查为遮羞(3)


务实派与顽固派终于一拍即合,找到了一个共同点,指责中国审查。务实派用它来掩盖业绩的恶化,借以混淆股东的视听,减轻来自他们的指责,而顽固派则正好用来证明他们多年来的信念是多么英明。

这种一拍即合,一场轰轰烈烈的商业炒作就开始了。从种种迹象看,这次炒作显然经过精心策划。

与中国政府谈判更像是演戏,而不是真的要什么结果。Google 一边大张旗鼓地与中国谈判,一边暗地里做离开的准备。1月12日发表精心策划的声明后,跟中国数月谈判,还时不时地向媒体散布点消息,不停散布烟幕弹,施压压力。这边却在不断做退出中国的准备,谁还相信它在真心谈判。

退出如此高调,实在有违常理。走就走吧,何必老对别人唠叨,我走了,唯恐别人不知道。特别是Google在中国一点儿不成功,按照常理应该悄悄地离开才对。还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无能。在另外几个国家,Google市场份额也不高。俄罗斯本地搜索引擎Yandex份额达到了46%,Seznam控制着捷克63%的搜索市场,韩国的Naver本土份额约为60%,雅虎日本公司在日本搜索市场上的份额也超过了50%。没有听说Google要高调退出这些地方。Google为什么就在中国这么高调,故意搞得沸沸扬扬? 

审查并不是中国特有的制度。2010年3月24日,Google公共政策主管戴维森在美国国会及政府中国委员会作证。谈到全球审查时他说:“超过25个政府曾在过去几年屏蔽Google服务。自2007年以来,Youtube在十几个国家被屏蔽过。我们接到的报告称,我们的博客平台已在至少七个国家被屏蔽,我们的社交网站Orkut已在几个国家被屏蔽。”全世界都有审查,美国有《爱国者法案》,还有1996年的《防止儿童色情法》,1998年的《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