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朗的天〉》,载《文汇报》。
春节前夕陪同周恩来同志观看北京人艺演出的《明朗的天》,并与剧组
人员座谈。周恩来肯定编演是成功的,并同剧组谈了知识分子改造问题。
2 月9 日写信给《明朗的天》剧组全体同志,对他们在五十多场演出中
取得的成绩表示赞扬,感谢他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并希望他们继续努力。
2 月21 日在《人民日报》发表《胡风先生在说谎》。
2 月21 日投入全国掀起的保障世界和平、反动核武器签名活动,并写《我
签了名》。
3 月2日在北京人艺剧院接待苏联剧作家亚叶·考涅楚克和夫人万·勒·华
西列莫斯卡姬来访,并与北京人艺部分同志座
3 月7 日,与茅盾、老舍、曹靖华等在作协同考涅楚克座谈。
3 月17 日陪同考涅楚克及其夫人观看北京人艺演出的《雷雨》。之后,
同导演、演职员会见并座谈。
3 月20 日陪同苏联戏剧家普·列斯里夫妇观看北京人艺演出的《雷雨》。
列斯里说:让鲁妈答应四凤跟周萍走,是违背伦理的。其结果势必使观众不
再同情鲁妈,这样的处理应作些修改。
3 月文化部、全国文联和剧协联合发起组织“梅兰芳、周信芳舞台生活
五十周年纪念会”,曹禺应邀担任筹委会委员。
4 月11 日出席在天桥剧场举行的“梅兰芳、周信芳舞台生活五十周年纪
念大会”。
4 月13 日出席中苏友协、作协举办的马雅可夫斯基逝世二十五周年纪念
会。
5 月25 日在《文艺报》发表《凡是敌人最害怕的,我们就要做》。
6 月至7 月以全国人民代表的身份,视察了北京清河农场、中国人民大
学等处,并先后发表了散文《朽木生出了绿芽》、《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摇篮》
等。
7 月5 日至30 日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并发言。发
言摘要发表在《人民日报》 (7 月29 日)上。
8 月作《极其巨大的胜利》,载《戏剧报》。
8 月四幕剧《家》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
8 月29 日与郭沫若、茅盾等四十余人组成洪深同志治丧委员会。
9 月初法国著名作家保罗·萨特来中国访问,曹禺和老舍、周立波、艾
青等同他会见并交谈。萨特对中国戏剧剧种的多样性和表现方法的新奇颇感
兴趣。
9 月接受《文艺报》记者三次采访,并整理写成《曹禺谈 (明朗的天)
的创作》,载《文艺报》第17 期。
9 月作散文《美妙的声音》,赞美人民广播事业。载《迎春集》。
10 月出席中国剧协为欢迎苏联作家协会书记处第一书记苏尔克夫一行
组织的座谈会。
10 月女儿万欢出生。
10 月作散文《在幸福的祖国的天空下》,庆祝建国六周年。
载《迎春集》。
10 月接待由市川猿之助率领的日本歌舞伎访华团,并观看了歌舞伎《劝
君帐》。就其访问成功对日本听众发表了广播谈话,表示祝贺。
11 月作《必须认真考虑创作问题》,载《北京文艺》第10 期。
指出:戏剧家必须考虑创作问题,满足人民需要,反映迅速发展的社会
主义建设面貌。
12 月为日本新协剧团演出《明朗的天》作《 (明朗的天)在日本演出的
祝词》。
1956 年
1 月与陈白尘、赵寻、贺敬之一起,为作协编辑、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独
幕剧集》 (1954—1955)撰写序言。指出:独幕剧在反映现实斗争,批评落
后现象等方面均有所发展,但也存在着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
2 月参观北京体育馆、龙须沟、百货大楼等场所,作散文《半日的“旅
行”》,抒发对首都建设成就的欣喜之情。
2 月为迎接全国青年文学创作者会议召开,作《不断努力,写更好的作
品》。载《文艺报》第3 期。
2 月27 日至3 月6 已出席作协第二次理事扩大会议,作了以反对公式化
为中心的发言。
3 月30 日出席《剧本》月刊举行的1954、1955 年独幕剧获奖剧本授奖
大会,并讲话。指出:独幕剧写作是条好路子,它可锻炼我们集中、精炼的
能力。希望大家更多地练习,更好地掌握这一艺术形式。
4 月5 日《明朗的天》获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剧本创作一等奖。
4 月9 日至15 日与老舍、陈白尘等参加话剧观摩演出会的在京剧作者的
剧本座谈会,并发表了意见。
5 月17 日与茅盾等二十四人组成来之的同志治丧委员会,并于19 日参
加了追悼会。
4 月18 日、19 日在中国剧协第四次常委理事会扩大会议上,被选为创作
委员会委员。
4 月23 日至27 日与老舍等人出席在京举行的全国文化先进工作者会
议。24 日,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会见了全体代表,并合影留念。
4 月28 日至5 月1 日《雷雨》于印度尼西亚万隆由健华学习社在华侨中
学礼堂演出。
4 月29 日至5 月10 日出席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
夏陪同刘少奇观看北京人艺在怀仁堂演出的《雷雨》,刘少奇赞扬说:
“深刻,深刻,很深刻!”
7 月6 日为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家》剧组作关于此剧创作的报告。
7 月24 日与杨朔一起前往印度新德里,参加亚洲作家会议筹备会。
7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8 月9 日由新德里飞往东京。参加禁止原子弹、氢弹大会,在羽田机场
受到了日本戏剧界朋友千田是也、杉村春子、泷泽修、木下顺二、山本安英
等的欢迎。并同当地的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座谈,加深了解日本人民对遭
受原子弹轰炸的沉痛感情,对军国主义罪恶的痛恨心理,以及渴望和平反对
战争的信念。在九州岛更目睹了美国占领军残害日本人民的暴行。
8 月24 日在东京都拜访了日本剧作家久保荣。于东京特意拜访了秋田雨
雀先生。二十多年前,正是在他的推荐下,使《雷雨》日译本得以在日出版。
曹禺说:“我终于能够当面向他表达我深情的感谢了。”秋田雨雀先生热情
地接待了曹禺,并为之题字留念。在赤坂普林斯旅馆,还接待了《雷雨》日
译者影山三郎,并与之合影留念。
8 月31 日应影山三郎的要求为之题字:“我很荣幸。”
9 月10 日作《难忘的印度》,载《人民日报》。
9 月13 日回到北京。离日前夕,两个老年战犯冒着大雨赶来送信,托曹
禺等带给在中国照顾过他们的朋友。其中一个将近六十岁的战犯,对曹禺说:
“我是一个被救活的人,我得了重病,你们找了最好的大夫给治好了。这个,
你们觉得不算什么,但从此我才懂得我该做一个有人道心肠的人,有正义感
的人。这是我在中国当战犯的时候学来的。”此外,还接待了日本十二个市
长。他们表达了渴望到中国观光的心愿。
9 月18 日为苏联《文学报》作《我们撒下了和平的种子》,并载《人民
日报》。
9 月为抗议美军在日本的罪行,作《征服不了的》,载《迎春集》。
10 月为外文出版社《雷雨》英译本作序,序中说:“《雷雨》是一个描
写当时现实的剧本。如今,苦痛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部戏仅存留下它的历
史的现实的意义。每想到这一点,我的心上便不由得浮起一种快乐、兴奋的
感情。因为我写《雷雨》的时候,我最深切的愿望,已经实现了。”
10 月作《汗和眼泪》,对美国占领军残害日本人民的不幸表示同情。此
文载《人民文学》第12 期。
10 月经修改的《明朗的天》 (三幕六场),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0 月深感社会活动频繁,据报道:“一个星期只有四个半天才较轻闲,
是他的写作时间。在他脑子里,孕育已久的一个剧本——反映私营工商业社
会主义改造的——至今没有动笔。其中一些材料也需深入生活再作补充。”
曹禺说:“一个作家抛开了笔,是最痛苦的,无论如何,总要写一些。”
11 月作《不可磨灭的印象》,载《迎春集》。
11 月为抗议英法入侵埃及,作《埃及,你一定胜利》,载《剧本》第12
期。同时,参加了抗议游行,向英国大使馆递交了“抗议书”。
12 月5 日作《致一个日本姑娘的信》,载《文汇报》。此信写给寿美子,
向她讲述了中国和平美好的生活,希望她到中国来。
12 月在作协主席团会议上,和茅盾、老舍、邵荃麟、刘白羽等被选为书
记处书记。
12 月接受《剧本》记者采访,谈剧本《家》的创作问题。他说:《家》
“不大忠实于原著”,它以“觉新、瑞珏、梅小姐三个人物的关系作为剧本
的主要线索”,“着重突出反封建婚姻这一方面”,描写“这三个善良的青
年在婚姻上的不幸”。
1957 年
3 月接待《文艺报》记者张葆莘采访,谈生活创作道路。关于人物创造,
曹禺引用列文的话说:“‘我所谈的,不是我想出来的,而是我感到的。’
这个‘感到的’在创作上非常重要。一个人在生活中所看到的,总是个别的
真实的人,不可能是一个概括了许多共性的人。如果写作时,不是从那个具
体的个别的人出发,而只是从某一类人出发,首先想到的是那概括了的共同
的东西。立志要从这些抽象的概念创造出典型来,那就比较容易走上‘简单
化’的道路。有时不但写不出典型,甚至也写不出活的人物来。作者在事先
不可能知道他笔下的人物是不是典型,或者是什么典型,这只是事后由批评
家与读者判断出来的。”访问记以《曹禺同志谈创作》为题,载《文艺报》
第2 期。
年初应人民文学出版社之约,对话剧《原野》、《蜕变》、《家》进行
修改,拟出版《曹禺剧作选》第二集。但未能出版。
3 月《家》在上海重新上演,赵丹撰文《写在 (家)的演出之前》。
3 月《雷雨》、《日出》、《北京人》、《家》陆续在首都舞台上演。
3 月《北京人》由新组建的北京广播电视实验剧团在北京儿童艺术剧院
演出。这是建国后第一次演出该剧,导演蔡骧,主演李晓兰、梅承藻、纪维
时等。周恩来看演出,因接待外宾来得较晚,特请剧组把“天塌了”这场戏
重演一次。“总理看完后问,台词中‘把好的送给别人,坏的留给自己’这
句话,是不是新加的?导演说,原来就有。总理说,那就好。又说,作者对
那个时代的人,理解深。总理还谈到封建社会的罪恶,说公演这出戏,有教
育意义。”
4 月去上海视察。据随访的《剧本》记者颜振奋报道:曹禺正在构思一
部新的剧作,“在他视察上海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情况时,访问了许多工
商业者,也认识了一些朋友。显然有多少人多少事使他激动。他的新作的背
景,不是1934 年他初次见到的上海,而是今天的新上海。剧中主人公不再是
被太阳留在后面的人们,而是在太阳下欢呼的人们。”另外,也向记者谈了
他的戏剧创作历程和创作经验。后由记者写成:《曹禺创作生活片断》,载
《剧本》第7 期。
4 月29 日与上海话剧界人士就“双百”方针问题举行座谈。座谈记录以
《希望百花之一的话剧更加繁荣》,载《解放日报》。
6 月《雷雨》修订本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7 月1 日至15 日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
7 月大型文学期刊《收获》于上海创刊,曹禺被聘为编委。
7 月《明朗的天》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7 月“反右”运动开始,作《你为什么这样》,载《剧本》第8 期。
8 月1 日在作协党组扩大会议第九次会议上发言,后发表,题为《我们
愤怒》,载《迎春集》。
8 月8 日作《原子弹下的日本妇女》,载《北京日报》。
8 月14、15、23 日出席文化部、中国剧协联合召开的首都话剧界座谈会。
8 月15 日作《灵魂的蛀虫》,载《人民日报》。
9 月9 日作《人与人——昨天和今天》,载《中国青年报》。后改为《北
京——昨天和今天》,收入《迎春集》。
9 月《日出》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10 月与文艺界人士133 人联合签名,抗议美国操纵联合国把所谓“匈牙
利问题”列入大会议程。
10 月作《巴豆、砒霜、鹤顶红》、《从一件小事谈起》。前者收入《迎
春集》;后者载《人民文学》第10 期。
10 月为北京人艺上演苏联名剧《带枪的人》作《十月革命与带枪的人》,
载《戏剧报》第21 期。
11 月作《和平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载《文艺报》第35 期。
11 月至12 月苏联先后有九个剧院同中国剧协、北京人艺联系,要求上
演《雷雨》。其中有卡罗斯州话剧院、伯力高尔基剧院、赤塔市剧院等。
冬去汤山农业生产合作社深入生活。结识了合作社负责人郝春如、饲养
员王德禄、张兰英等一批农村朋友。并与他们一起劳动,受到农民赞许。
1958 年
1 月《雷雨》英译本由外文出版社出版,译者王佐良、巴恩斯。
2 月5 日作《我们的春天》,载《人民日报》。
2 月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
2 月为北京人艺演出四个时事讽刺喜剧作《推荐‘时事’
戏》。
2 月《雷雨》在苏联塔什干高尔基话剧院连演五十场,场场客满。据初
步统计,《雷雨》在苏联各地已演出两千余场。
2 月14 日出席中国剧协理事会主席团第五次会议,讨论繁荣戏剧创作问
题,曹禺就挖掘创作潜力的问题作了发言。
3 月3 日至5 日出席文化部、剧协、音协、北京市文联召开的北京戏剧、
音乐创作座谈会,并就及时抓住现实题材的问题发表了意见。后以《让我们
的事业飞跃前进》为题载《剧本》第4 期。在第三天的会议上,许多团体许
多作家纷纷提出“跃进”的创作计划,而曹禺却以“十分慎重的态度计划今
年至少写出一两部剧本”。
3 月6 日参加作协书记处组织的《文学工作大跃进三十二条》讨论会,
讨论文艺工作“大跃进”问题。
3 月8 日苏联莫斯科中央运输剧院上演《雷雨》。导演柯索夫就剧本的
主题和人物提出五点看法写信给曹禺。曹禺复信,除表示祝贺外,并作了回
答。认为繁漪“是‘五四’以及所谓‘解放’的资产阶级女性”,而“周朴
园是由封建家族的子弟转化成功的资本家”。复信在《戏剧报》第9 期发表,
题为《关于〈雷雨〉在苏联上演的通信》。
3 月19 日作《如鱼得水,飞跃在“大跃进”的海洋里》,载《人民日报》。
3 月22 日《雷雨》在苏联莫斯科普希金剧院上演。导演波得罗夫。
4 月作《大跃进!为实现文学三十二条而斗争》和《我们的事业在飞跃
前进》,分别载《人民文学》第4 期、《剧本》第4 期。
6 月1 日《日出》在匈牙利裴多菲剧院上演。
夏因病在北京颐和园休养。陈毅前去探望,并同他谈心。
7 月24 日作《六亿人民警告你》,谴责美帝国主义侵占台湾。载《人民
日报》。
7 月30 日作《不退出,就消灭它》,载《中国青年报》。
8 月《雷雨》法文版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9 月8 日作《侵略者,小心你的脑袋》,载《人民日报》。
9 月自编散文集《迎春集》,收1950 年至1958 年所写散文及其他杂文
等,并附后记。北京出版社出版。
10 月1 日作散文《祖国在飞奔》,载《北京日报》。
10 月与邵荃麟、周立波、刘白羽等人,参加作协组织的作家大炼钢铁活
动。
10 月作《把侵略者埋葬在我们的领海里》,载《剧本》第10 期。
10 月作《必须减低稿费和上演报酬》,载《文艺报》。
11 月与田汉、夏衍、老舍、阳翰笙、陈白尘联合发表《我们热烈拥护降
低稿酬》,载《剧本》第11 期。
12 月作《伟大的文献——阅读〈毛泽东论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
老虎〉》,载《人民文学》第12 期。
1959 年
2 月28 日中国剧协举行老剧人座谈会,讨论话剧的提高和发展问题。曹
禺因病未能出席,作书面发言,题为《切忌“浅尝辄止”》。提出,必须重
视创作技巧的提高。认为对一个好的剧本要反复研究,找出“窍”来,要从
观众眼里看出什么是紧凑、简洁、震撼人心。看戏读书切忌“浅尝辄止”。
后发表于《戏剧报》第5 期。
3 月8 日与老舍等陪同周恩来、邓颖超、李先念观看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演出的《女店员》,并合影留念。
4 月《家》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5 月3 日出席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并在会上发言,题
为《提高戏剧艺术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