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时期伊朗文坛较为冷落,没有产生引人注目的传世之作。比较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伊朗诗人或者具有伊朗血统的诗人,在舒毕思潮的鼓舞
下,用阿拉伯文所写的诗歌。伊斯玛伊尔·本·叶撒(?-719)、白沙尔·本·布
尔德(714…784)、伊本·穆格发(724—759)、艾布·努旺斯(759—813)
和伊本·鲁米(836—896)等是这类诗人的代表。
阿拉伯帝国在伊朗的直接统治维持了百余年。从。。 9世纪初起,阿拔斯王
朝势力日渐衰落,在伊朗境内接连建立一些地方政权。这些地方政权的创立
者大多是阿拔斯王朝大臣或者贵族,他们往往在表面上仍臣服于巴格达朝
廷,但在实际上却具有相当的独立性,有时甚至于威胁到巴格达朝廷的存在。
这时的地方政权有如下几个:塔希尔王朝(820—872),统治霍拉桑地区;
萨法尔王朝(9世纪后期),统治霍拉桑、赫拉特、克尔曼、法尔斯、伊斯
法罕等地区;萨曼王朝(874—999),统治霍拉桑、塔巴里斯坦、赫拉特、
河中(阿姆河和锡尔河中间)等地区;伽色尼王朝(962—1186),统治霍拉
桑、塔巴里斯坦、河中、印度北部等地区;此外,巴格达的布韦希王朝,则
统治伊朗西部。这些封建政权一面互相争战,一面也在自己势力范围之内从
事建设,有的(如萨曼王朝和伽色尼王朝)还很重视文化和文学。达里波斯
语文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发展和繁荣起来的。
统治伊朗西部。这些封建政权一面互相争战,一面也在自己势力范围之内从
事建设,有的(如萨曼王朝和伽色尼王朝)还很重视文化和文学。达里波斯
语文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发展和繁荣起来的。
为
808年向哈里发马蒙献诗的阿卜·阿拔斯·姆鲁兹是第
一位达里波斯语诗人;有人认为汉泽列·巴德葛期(?—834)写出了第一首
达里波斯语诗歌,据说他的诗曾被一个驮夫吟诵;还有人认为亚古伯·列斯
(868—878在位)曾下令让大臣穆罕默德·本·瓦西夫用达里波斯语写诗,
瓦西夫是达里波斯语诗歌的首创者,等等。综合这些说法,我们可以大致推
定,达里波斯语诗歌创作始于
9世纪初,而在萨曼王朝时代开始得到迅速发
展并逐步走向繁荣,因为迄今为止我们所知最初几位用达里波斯语写作的著
名诗人都与萨曼王朝宫廷有关。这些诗人是鲁达基(850—940)、塔吉基(?
—977)、拉贝埃(生卒年不详)、菲尔多西(940—1020)、昂萨里(961—1029)、法罗西(?—1037)和玛努切赫里(?—1040),其中以鲁达基
和菲尔多西最出色。
鲁达基的全名是阿卜·阿卜杜拉·贾法尔·本·穆罕默德·鲁达基,又
称鲁达基·撤马尔甘迪。他生于撒马尔罕附近的鲁达克村(鲁达基是鲁达克
人之意),有人说他先天失明,有人说他后天失明,总之后来人称他为盲诗
人。他自幼聪慧过人,据说八岁时就能默诵《古兰经》,吟咏诗歌,演唱民
歌,声音婉转嘹亮,所到之处大受欢迎,正像他日后在《老年怨》中所回忆
的那样:“你不知,那时,我走遍世界——哼着歌儿,象只夜莺。”他是萨
曼王朝时期的著名宫廷诗人,达里波斯语诗歌的奠基者,抒情诗(卡扎尔)、
四行诗(鲁拜)、颂诗(卡斯台)和叙事诗(玛斯纳维)等主要诗体的创立
者,拥有“波斯诗歌之父”的美称。《老年怨》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
写得哀切动人,既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诗人生活的宝贵资料,又可以作为一首
颇为教益的诗歌供读者品味和鉴赏。在这首诗里,诗人用大量篇幅描绘自己
才貌超群、风流倜傥、春风得意的青年时代,那时,“我没有妻子儿女,没
有家庭的累赘;生活得逍遥自在,一切都我素我行”;那时,“我的诗歌—
—誉满整个世界;‘霍拉桑诗人’——便是我独享的美名”。到结尾处,诗
人的笔锋突然一转——“然而现在年华已逝,我已变成了另外的模样——拿
来拐杖吧!我须拄杖荷袋、行乞为生”,与前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产生了
强烈的效果。此外值得称道的是,诗人并未把这种变化归于“时运倒转”等
偶然原因,而认为是“循环旋转”的宇宙不停运动的规律,即所谓“新的事
物——随着时光变得陈旧;腐朽衰老——随着时光获得新生”,这就赋予了
这首诗以浓厚的哲理味道,具有发人深思的效果。
菲尔多西是萨曼王朝和伽色尼王朝时期的著名诗人,也是伊朗文学史上
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全名是阿卜尔·卡赛姆·曼苏尔·本·哈桑本·沙
拉夫沙赫。菲尔多西生于伊朗霍拉桑图斯城巴惹村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受
过良好教育,通晓巴列维语和阿拉伯语,研读历史、神学和哲学典籍,具有
很高语言素养和文学素养,并且亲自动手搜集民间传说。这些都为他日后所
从事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菲尔多西几乎把他的毕生精力都倾注在
《列王纪》(又译《王书》)的创作上了,据说这部长达六万联句的民族史
诗占用了他
30余年的时光,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我
30年辛劳不辍,
用波斯语拯救了伊朗。”他开始写作是在。。 10世纪。。 80年代中期,1009年完成
初稿,1015年修订,其后又修订一次。当他动笔时霍拉桑还在萨曼王朝的统
治之下,但到他完成时霍拉桑已是伽色尼王朝的领地了。萨曼王朝的国王是
伊朗人,支持菲尔多西创作民族史诗,传说菲尔多西所凭借的散文本《王书》
就早萨曼王朝霍拉桑总督命令大臣召集各方人士整理出来的。伽色尼王朝的
国王是突厥人,而突厥之前身突朗则是伊朗的主要敌手,再加上宗教派别的
纠葛(伽色尼王朝国王属逊尼派,菲尔多西属什叶派),所以伽色尼王朝的
玛赫穆德并不赞赏菲尔多西的《列王纪》。虽然菲尔多西不得不在史诗开头
上加上“对玛赫穆德国王的颂词”,玛赫穆德仍然很不愉快,甚至下令处死
菲尔多西,迫使诗人到处流亡,在流离失所的状况下度过了晚年。非但如此,
当诗人去世后,由于图斯宗教领袖们的反对,他的遗体竟然不能按照惯例葬
入公墓,只能埋在自家后院。直到 1934年后,才为诗人建造了陵园。
用波斯语拯救了伊朗。”他开始写作是在。。 10世纪。。 80年代中期,1009年完成
初稿,1015年修订,其后又修订一次。当他动笔时霍拉桑还在萨曼王朝的统
治之下,但到他完成时霍拉桑已是伽色尼王朝的领地了。萨曼王朝的国王是
伊朗人,支持菲尔多西创作民族史诗,传说菲尔多西所凭借的散文本《王书》
就早萨曼王朝霍拉桑总督命令大臣召集各方人士整理出来的。伽色尼王朝的
国王是突厥人,而突厥之前身突朗则是伊朗的主要敌手,再加上宗教派别的
纠葛(伽色尼王朝国王属逊尼派,菲尔多西属什叶派),所以伽色尼王朝的
玛赫穆德并不赞赏菲尔多西的《列王纪》。虽然菲尔多西不得不在史诗开头
上加上“对玛赫穆德国王的颂词”,玛赫穆德仍然很不愉快,甚至下令处死
菲尔多西,迫使诗人到处流亡,在流离失所的状况下度过了晚年。非但如此,
当诗人去世后,由于图斯宗教领袖们的反对,他的遗体竟然不能按照惯例葬
入公墓,只能埋在自家后院。直到 1934年后,才为诗人建造了陵园。
《列王纪》是世界著名史诗之一。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菲尔
多西是与弥尔顿、莎士比亚、薄伽丘、但丁并列的第一流诗人。在伊朗文学
史上,《列王纪》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在这部史诗之前,伊朗尚未出现过
大规模的叙事诗,只有若干神话传说、勇士故事和历史故事保留在有关文献
和人民口头创作中,这些都成为菲尔多西从事创作的素材。在这部史诗之后,
伊朗许多诗人创作叙事诗都从菲尔多西笔下汲取营养,不仅从他这里获得材
料,而且在形象、构思、手法和语言上接受他的影响。
从。。 11世纪上半叶到。。 12世纪末叶的百余年间,统治伊朗的是塞尔柱王朝
(1037—1194)。塞尔柱王朝的建立者是突厥人。在塞尔柱王朝统治时期,
伊朗达里波斯语文学在萨曼王朝和伽色尼王朝时代呈现发展和繁荣局面的基
础上,又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新的进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时伊朗
境内由长期分裂状态进入基本统一状态,从而给兴起于伊朗东部霍拉桑地区
的达里波斯语文学提供了向伊朗其余地区扩展的条件。事实上,伊朗西部和
南部的达里波斯语文学也正是在这时开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诗人纳塞尔·胡
斯鲁曾在他的《旅行记》里记述过这样一件事情:1045年,他在大不里士见
到了西部诗人卡特兰,当时卡特兰正在热心诵读东部诗人的诗集,同时卡特
兰还向他请教某些诗句的含义。这个具体事例生动地说明了达里波斯语文学
由东部向西部扩展的过程。除此之外,塞尔柱王朝的统治者虽然不象萨曼王
朝和伽色尼王朝的统治者那样重视文学,塞尔柱王朝宫廷诗人的地位不如以
前那样高,颂诗的成就也不如以前那样大;但塞尔柱王朝的统治者也并不特
别轻视文学,他们仍然给宫廷诗人以一定的地位,使颂诗得到适当发展。就
诗歌的思想倾向而言,如果说上一时期充满爱国热情的英雄史诗和为帝王歌
功倾德的倾诗占据主要地位的话,那么这一时期令人瞩目的则是含义深刻的
哲理诗、具有神秘色彩的苏菲派诗歌和充满浪漫情调的爱情诗。这时的著名
诗人有纳塞尔·胡斯鲁(1004—1088)、欧玛尔·海亚姆(1048—1122)、
萨纳伊(1080—1140)、阿塔尔(1145—1221)、古尔冈尼(?—1073以后)、
安瓦里(?—1187)、哈冈尼(1126-1198)和内扎米(1141—1209),其
中以欧玛尔·海亚姆和内扎米名声最大。
(1037—1194)。塞尔柱王朝的建立者是突厥人。在塞尔柱王朝统治时期,
伊朗达里波斯语文学在萨曼王朝和伽色尼王朝时代呈现发展和繁荣局面的基
础上,又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新的进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时伊朗
境内由长期分裂状态进入基本统一状态,从而给兴起于伊朗东部霍拉桑地区
的达里波斯语文学提供了向伊朗其余地区扩展的条件。事实上,伊朗西部和
南部的达里波斯语文学也正是在这时开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诗人纳塞尔·胡
斯鲁曾在他的《旅行记》里记述过这样一件事情:1045年,他在大不里士见
到了西部诗人卡特兰,当时卡特兰正在热心诵读东部诗人的诗集,同时卡特
兰还向他请教某些诗句的含义。这个具体事例生动地说明了达里波斯语文学
由东部向西部扩展的过程。除此之外,塞尔柱王朝的统治者虽然不象萨曼王
朝和伽色尼王朝的统治者那样重视文学,塞尔柱王朝宫廷诗人的地位不如以
前那样高,颂诗的成就也不如以前那样大;但塞尔柱王朝的统治者也并不特
别轻视文学,他们仍然给宫廷诗人以一定的地位,使颂诗得到适当发展。就
诗歌的思想倾向而言,如果说上一时期充满爱国热情的英雄史诗和为帝王歌
功倾德的倾诗占据主要地位的话,那么这一时期令人瞩目的则是含义深刻的
哲理诗、具有神秘色彩的苏菲派诗歌和充满浪漫情调的爱情诗。这时的著名
诗人有纳塞尔·胡斯鲁(1004—1088)、欧玛尔·海亚姆(1048—1122)、
萨纳伊(1080—1140)、阿塔尔(1145—1221)、古尔冈尼(?—1073以后)、
安瓦里(?—1187)、哈冈尼(1126-1198)和内扎米(1141—1209),其
中以欧玛尔·海亚姆和内扎米名声最大。
欧玛尔·海亚姆主要采用四行诗(鲁拜)的形式从事创作。这种短小精
悍的诗体是由鲁达基创立的,其后经过阿卜·赛义德·法兹尔丁·阿比尔赫
尔、巴巴塔赫尔、欧里扬和安萨里等苏菲派诗人之手逐渐加以磨炼,而欧玛
尔·海亚姆则进而将其提高了一大步,使其成为思想深邃、言简意赅的哲理
诗,并且对于后世伊朗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对于19世纪以后
外国诗歌的发展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伊朗国内,欧玛尔·海亚姆的四行
诗对哈冈尼、欧贝德·扎康尼以及哈菲兹创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伊朗
国外,自。。 19世纪英国著名欧玛尔·海亚姆诗歌译者菲兹吉拉德的译本问世以
来,欧玛尔·海亚姆的四行诗不胫而走,迅速传播开去。
欧玛尔·海亚姆的四行诗以语言流畅、旋律优美、比喻巧妙、风格自然
为艺术表现特色,但更加令人瞩目的是其中所包含的广阔的思想、新颖的见
解和深刻的哲理。其基本内容可以归纳如下:探索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意义,
如“我们来去匆匆的宇宙,上不见渊源,下不见尽头。从来无人能参透个中
真谛,我们自何方来,向何方走?”否定地狱和天堂,批判宗教的教义,如
“一群人探讨宗教教义,另一群人思索人生不易之理。我担心有朝一日一声
呼喊:“无知的人们,这二者都不是真理!”揭露世道不公,谴责压迫仇恨,
如“如若天下事能用公正之尺衡量,如若人世生活令人满意舒畅,如若天地
之间尚有公平二字,正直人怎会有百结愁肠?”保持独立高尚人格,表示不
愿追求利禄,不肯随人俯仰,如“宁可如同兀鹰啃一块骨头,也不要作人食
客向小人乞求。宁可吃自家的一块面饼,也不要去讨悭吝者美味佳馐。”此
外也表现了人生时间短暂、应当及时行乐的思想。
“一群人探讨宗教教义,另一群人思索人生不易之理。我担心有朝一日一声
呼喊:“无知的人们,这二者都不是真理!”揭露世道不公,谴责压迫仇恨,
如“如若天下事能用公正之尺衡量,如若人世生活令人满意舒畅,如若天地
之间尚有公平二字,正直人怎会有百结愁肠?”保持独立高尚人格,表示不
愿追求利禄,不肯随人俯仰,如“宁可如同兀鹰啃一块骨头,也不要作人食
客向小人乞求。宁可吃自家的一块面饼,也不要去讨悭吝者美味佳馐。”此
外也表现了人生时间短暂、应当及时行乐的思想。
上
40个昼夜,不停地祈祷真主,不断地冥思
苦想。1209年,他逝世于甘泽。
内扎米所创作的诗歌数量相当可观。伊朗学者杜拉特沙赫认为,除《五
卷诗》外,他“写了许多其他体裁的诗歌约四万行,都很有特色,耐人吟诵;
特别是他的抒情诗更是诗意隽永,感人至深”。现在他已经出版的抒情诗共
有
194首,四行诗共有
68首,颂诗共有
17首。不过,内扎米的主要功绩还
不是创作这些诗歌,而是创作使他名扬千古的《五卷诗》。《五卷诗》是内
扎米从
1176年到
1200年间创作的五部长篇叙事诗的汇编。这五部长诗是《秘
密宝库》(1176)、《霍斯陆与西琳》(1181)、《蕾莉与马杰农》(1188)、
《七美人》(又称《七美图》,1197)、《亚历山大故事》(1200)。这些
长诗都是用叙事诗(玛斯纳维)体写成的,共约二万六千联句。其中以《霍
斯陆与西琳》、《蕾莉与马杰农》和《七美人》等三部讴歌男女爱情故事的
诗歌最为出色。如《七美人》的故事说:太子巴赫拉姆的父王去世,王位被
外人篡夺,巴赫拉姆不肯善罢甘休,决心夺回王位。祭司们用两头雄狮来考
验巴赫拉姆的勇气和力量。巴赫拉姆毫不畏惧,干脆利落地杀死了雄狮,登
上了王位。他主持公道,关怀百姓,维持和平,避免争端。一天,他外出打
猎,一箭将斑马的头和蹄串在一起,显出得意扬扬的样子。陪同打猎的妃子
法特涅却不以为然,说这不过是熟能生巧而已。巴赫拉姆勃然大怒,命令上
校将法特涅处死。上校暗地里将法特涅藏匿在自己的别墅中。这座别墅建在
山顶,自山下到山顶有
60个阶梯。法特涅每天早晨从山顶把一头小牛犊抱到
山下吃草,晚上再抱回山顶。如此持之以恒,终于成为能将一头大牛从山下
扛到山上的力士了。其后,巴赫拉姆来到上校别墅做客,上校让法特涅出面
表演扛牛。巴赫拉姆十分惊异,但却故作镇静地说,这没什么了不起,无非
是每日锻炼而已。法特涅当即答道,如果扛牛是每日锻炼的结果,那么一箭
将斑马和头和蹄串在一起不也是每日锻炼的结果吗?巴赫拉姆终于认出了法
特涅,当即决定将她立为王后。巴赫拉姆下令召来伊朗、中国、印度、花剌
子模、罗马、玛格拉伯、沙赫(位于欧洲中部)和苏格拉伯(位于土耳其、
保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