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时机策动政变,再度攻占议会大厦,逮捕议员,解散议会,恢复了卡扎尔
王朝的统治,扑灭了这场革命运动的烈火。
伊朗文学就是在社会发生剧烈动荡,民主思想广泛传播,革命浪潮波及
全国的背景下,打破中占文学后期的低落局面,翻开现代文学史的第一页的。
早在。。 19世纪上半叶,伊朗就创办了报纸,设立了高等学院,培养了一批具有
民主思想并掌握科学知识的人才。到了19世纪下半叶,相继出现了阿洪德扎
德(1811—1878)和密扎尔·玛利库姆汗(1833—1908)等启蒙主义者,促
进了伊朗文学的诞生。前者明确主张当代作家不应再写《蔷薇园》式的作品,
而应当创作于今人有利的戏剧和小说;后者创办《法律》报,大力宣传自由
民主思潮,颇受进步知识分子欢迎。
立宪运动为现代文学的发展开拓了道路,提供了舞台,成为现代文学历
史的正式起点。在立宪运动时期,伊朗的现代新闻出版事业得到空前发展,
文学创作也迅速繁荣起来,成为推动革命的动力。诗人巴哈尔对当时的文学
作过如下的描述:“作为革新与革命时期,顾名思义,标志着这一时期特点
的是革命的思想与革命的文学。散文作品与诗歌作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产
生了新的诗风,即以朴实的语言和深挚的感情创作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政治
诗取,出现了各种流派的诗人以及形形色色的诗歌创作。同时,旧形式也继
续加以利用,所以在颂歌与抒情诗方面也有所革新。”事实诚然如此,这时
的文学创作从思想内容到表现形式都产生了巨大的、深刻的变化,使伊朗文
学的面貌为之焕然一新。思想内容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文学创作摆脱封建宫廷
的狭小囵子,走上与人民大众结合,与革命运动结合的道路,热情讴歌站在
革命斗争前列的英雄人物,真实表现厂大群众奋勇投身革命的感人事迹,尖
锐揭露本国统治者的腐朽残暴,猛烈鞭挞外国侵略者的横行霸道等,成为伊
朗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崭新主题。表现形式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上:
一是诗歌体裁的革新,即除了继续利用旧诗体和民歌体之外,又创造了自由
体的新诗,以适应表现新内容的需要;二是散文的地位迅速提高,即由于散
文更适于表现日趋复杂多样的现代生活,更适于说理、论证和叙述,因而其
重要性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甚至逐渐成为与诗歌并驾齐驱的文体,从而改变
了历来以诗歌为主体的传统格局;三是现代波斯文学语言的诞生,即以古典
文学语言为基础,广泛吸收人民大众生动活泼的日常用语,再加上诗人作家
的精心加工提炼而成的现代文学语言。
朗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崭新主题。表现形式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上:
一是诗歌体裁的革新,即除了继续利用旧诗体和民歌体之外,又创造了自由
体的新诗,以适应表现新内容的需要;二是散文的地位迅速提高,即由于散
文更适于表现日趋复杂多样的现代生活,更适于说理、论证和叙述,因而其
重要性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甚至逐渐成为与诗歌并驾齐驱的文体,从而改变
了历来以诗歌为主体的传统格局;三是现代波斯文学语言的诞生,即以古典
文学语言为基础,广泛吸收人民大众生动活泼的日常用语,再加上诗人作家
的精心加工提炼而成的现代文学语言。
巴哈尔一生写有三万行左右的诗篇。他是从古典诗歌向现代诗歌过渡时
期的诗人,既善于利用旧诗体,又善于创造新诗体,用以表现时代的内容,
传送时代的精神,因而许多优美诗篇不胫而走,众口交诵。
除巴哈尔外,立宪运动时期的著名诗人还有阿什拉芙尔丁(1871 —
1934)、德胡达(1879—1955)、阿里夫(1882—1934)和拉胡蒂(1887—
1957)等。
阿什拉芙尔丁在立宪运动时期创办的讽刺杂志《北风》是当时众多出版
物中战斗力最强烈、个性最鲜明的期刊之一。这份杂志所发表的讽刺诗都出
自他的笔下,其数量多达两万余联句,这些诗不仅充分发挥了打击不良现象
的作用,而且在运用民歌形式和人民口语方面获得了可喜的成果。
德胡达是立宪运动时期另一份重要刊物——《天使号角》的主要撰稿
人,相继发表许多诗歌和短文,抨击封建主义的黑暗统治和帝国主义的野蛮
侵略,思想大胆泼辣,形式生动活泼,很受时人欢迎。
阿里夫是立宪运动时期又一位颇有影响的诗人。他精通音律,能够弹琴
唱诗,声音优美动人。在立宪运动期间,他常在群众集会上登台演唱自己的
诗歌,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他最善于写小调,即利用传统的民歌形式,填进
自己创作的新词,使之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正如有的文学史家所指出
的那样,他的小调中有着追求自由的灵感、痛苦的感情和浓郁的爱,这一切
与其强烈的爱国激情相结合,再加上他那优美的歌喉,所以对听众的感染力
很强。
拉胡蒂是立宪运动时期激进的民主主义诗人。在立宪运动高潮时,他积
极投身其中,并且写了一系列充满革命激情的诗篇:当立宪运动遭到挫折后,
他被当局通缉,并被判处死刑,因而长期过着流亡生活,但仍没有停止诗歌
创作;到苏联定居之后,又写诗歌颂社会主义建设,揭露法西斯的罪恶。
极投身其中,并且写了一系列充满革命激情的诗篇:当立宪运动遭到挫折后,
他被当局通缉,并被判处死刑,因而长期过着流亡生活,但仍没有停止诗歌
创作;到苏联定居之后,又写诗歌颂社会主义建设,揭露法西斯的罪恶。
伊朗二三十年代的文学便是在这种极其艰难的社会条件下继续向前进
的。作家恒拉里后来在谈到这个阶段文学发展的困难境况时写道:“在过去
的专制时期,没有出版自由,实行严格的检查制度,甚至抒情诗也要受到检
查,报刊监督部门给诗人下达命令,不要写情调感伤的诗歌。在这样黑暗的
年代,伊朗人被责成表达欢乐的情绪,被指令抒发对当时称之为伟大领导者
的感情,甚至于青年恋人也无权表达对自己情人的某种不满。”在这个阶段,
进步的文学创作更加接近现实生活和人民大众,反映广大乡村农民的痛苦生
活、城市下层民众的贫困境遇和成千累万妇女的悲惨命运,成为作品的基本
主题。就文学作品的体裁而言,诗歌继续繁荣不衰,同时以小说为主体的散
文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诗歌领域,除了巴哈尔、阿什拉尔丁、德胡达、阿里夫和拉胡蒂等在
立宪运动中涌现出来的诗人继续从事创作活动之外,又有一批新秀登上诗
坛,埃师吉、伊拉治·密尔扎、帕尔温·埃堤萨米和尼玛尤师奇等堪称其中
之佼佼者。由于社会环境恶劣和个人遭遇不幸(有的诗人惨遭暗杀,还有的
诗人甚至被缝上了嘴),在他们的诗歌中业已见不到立宪运动高潮时期那种
澎湃的热情和昂扬的精神,着重表现的是对祖国和民族命运更深入的思索,
对祖国和民族灾难更深广的忧愤。在艺术表现方面,他们力求创新,不断创
造新的诗歌形式,不断纳入新的诗歌语言。
埃师吉(1893—1924)是热情饱满、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坚决反对帝国
主义者侵略伊朗的罪恶活动,大胆揭露伊朗反动派出卖祖国的可耻行径,因
而被迫流亡伊斯坦布尔。1918年归国后,他的诗歌创作进入高潮时期。1919
年,他曾写诗一针见血地指出,当时签订的英伊条约乃是将伊朗拍卖给英国
人的交易。其后,他又用诗歌的形式戳穿礼萨汗自立为王的野心。反动势力
恨透了这位直言不讳的勇敢无畏的诗人,终于在。。 1924年派人将他暗杀,当时
他只有。。 31岁。
伊拉治·密尔扎(1874—1925)出身王族,一度做过宫廷诗人,获得“诗
人之冠”的称号,之后转入政府机关任职。他的诗歌大部分写于。。 1915年至
1925年间。《母亲》和《老板与雇工》是他流传最广的两首诗,前者歌颂母
亲的伟大,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后者以雇工的口
吻谴责老板的狂妄自大,具有一定进步意义。他善于运用民众的口头语言,
被人誉为“我们时代语言最优美、最明白晓畅的诗人”。
帕尔温·埃堤萨米(1906—1941)是伊朗现代杰出的女诗人。她的诗作
以感情丰富和笔法细腻为特色。在《伊朗妇女》和《孤儿的泪》等诗篇中,
她对深受压抑的妇女和无依无靠的孤儿表示无限同情;在《窃贼与法官》一
诗中,她指出窃贼不过是“窃物之贼”而法官则是“窃国之贼”,笔锋犀利,
鞭辟入里。她的创作继承了古典诗歌传统(特别是颂诗),形式完美,讲究
对仗,语言精美。
帕尔温·埃堤萨米(1906—1941)是伊朗现代杰出的女诗人。她的诗作
以感情丰富和笔法细腻为特色。在《伊朗妇女》和《孤儿的泪》等诗篇中,
她对深受压抑的妇女和无依无靠的孤儿表示无限同情;在《窃贼与法官》一
诗中,她指出窃贼不过是“窃物之贼”而法官则是“窃国之贼”,笔锋犀利,
鞭辟入里。她的创作继承了古典诗歌传统(特别是颂诗),形式完美,讲究
对仗,语言精美。
在小说领域,取材于历史事件的历史小说和取材于现代生活的社会小说
最初产生于本世纪。。 10年代,但出现公认的成熟作品则是。。 20年代初的事。贾
玛尔扎德(1895—) 1921年出版的《故事集》是伊朗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其中收入《波斯语甜出沙糖》、《政治人物》、《熊姨的友谊》、《毛拉古
尔帮阿里的心事》、《什么锅煮什么菜》和《维朗杜勃》等六篇作品,全部
使用明白流畅的现代语言,风格幽默,有的讽刺滥用外语词汇的倾向,有的
揭发某些宗教人士的虚伪,有的谴责俄国哥萨克兵的暴行,不乏积极意义。
姆沙法格·卡泽米(1902——) 1922至 1928年出版的《恐怖的德黑兰》
是伊朗第一部长篇小说。这部作品以男主人公法拉赫先与其表妹玛辛,后与
妓女埃法特的曲折恋爱故事为内容,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和妇女
的不幸。注重塑造人物,语言平实质朴,是这部小说在艺术表现上值得肯定
的地方。总之,贾玛尔扎德的《故事集》和姆沙法格·卡泽米的《恐怖的德
黑兰》在伊朗现代小说史上具有开创意义,为以后小说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在贾玛尔扎德和姆沙法格·卡泽米之后登上文坛的小说家有穆罕默
德·赫加泽依、萨迪克·赫达雅特、伯佐尔格·阿拉维等人,他们分别以各
具特色的创作丰富了伊朗现代小说的内容,推动了伊朗现代小说的发展。
穆罕默德·赫加泽依(1900-1970)在。。 20年代末和。。 30年代初相续出版
《胡玛》、《帕丽切赫尔》和《泽巴》等三部小说,以资产阶级中、上层妇
女生活为内容,其中虽然也对她们有所批评,可是态度相当温和。此外还写
有《沉思》、《镜子》、《旋律》、《高脚杯》等小品文集子,流传颇广。
穆罕默德·赫加泽依在语言方面很有造诣,善于熟练地使用纯正、朴实的现
代文学语言从事写作。
萨迪克·赫达雅特(1903—1951)是伊朗现代最杰出的小说家。他的创
作活动可以大致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1929—1941)有短篇小说集《活
埋》、短篇小说集《三滴血》、短篇小说集《淡影》和中篇小说《盲枭》等,
后期(1942—1950)有短篇小说集《野狗》、短篇小说集《活水》和中篇小
说《哈支老爷》等。前期创作含有若干颓废派因素,喜欢使用西方现代派表
现方法。如《盲枭》,通过“我”抒发作者内心的不安、烦闷和痛苦,表现
他痛不欲生的心理,情节是荒诞的,人物是虚幻的。后期创作完全转向现实,
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反映社会现实问题。如《哈支老爷》,以大地主、
大资产者的代表人物哈支老爷为中心,描绘了伊朗上流社会的百丑图,剖析
深入,发人深思。
大资产者的代表人物哈支老爷为中心,描绘了伊朗上流社会的百丑图,剖析
深入,发人深思。
伊朗文学自古至今已经有了 2000余年的历史,纵观伊朗文学的发展历
程,我们不难看出它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其一是在各种文学体裁中,诗歌得
到了充分的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叙事诗、抒情诗、颂诗、四行诗以及
短诗(卡特埃)、串珠诗(姆萨玛特)等诗体竞相发展,达到了很高的艺术
水平,并且产生了广泛的世界影响。究其原因,则与伊朗民族的心理气质、
审美情趣、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特点有关。其二是文学与宗教的关系颇为密
切,受宗教的影响既广且深。在古代,主要是与琐罗亚斯德教有关系,受琐
罗亚斯德教的影响;在中古以后,主要是与伊斯兰教有联系,受伊斯兰教的
影响。
三、中南半岛佛教国家
——缅甸的文学
缅甸是佛教国家。长期以来,缅甸社会和文学的发展始终与佛教有密切
的关系。
缅甸位于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西侧,北部、东北部与我国云南省、西
藏自治区相连,东部、东南部与老挝、泰国为邻,南濒孟加拉湾,西部、西
北部与印度、孟加拉国接壤。缅甸是多民族的国家,其中缅人居多,约占总
人口的。。 65%,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使用缅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此外
还有克伦、掸、钦、克钦、克耶、孟和勃欧等。。 50多个少数民族。
缅甸最早的书面文学产生于。。 20世纪,距今约有。。 900余载。以下分为古
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两部分介绍缅甸文学的嬗变过程。
与佛教密切相关的古代文学
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几世纪,缅甸的原始社会即已走向崩溃,并向
奴隶社会过渡,出现若干王国,其中最早的王国是太公王国。1044年,阿奴
律陀统一缅甸全境,建立蒲甘王朝(1044—1287),经济发达,文化繁荣,
国力强盛,被认为是缅甸古代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在蒲甘王朝建立之前,佛
教已从印度传入缅甸;蒲甘王朝又进而确定以佛教为国教,蒲甘城内佛塔林
立,成为著名佛教圣地,因而缅甸早期文学便与佛教发生了密切的联系。
缅甸最古老的文学是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民间歌谣等口头文学。据
说这类作品为数相当可观,可惜由于保存不善,如今已经大部散佚,只有少
数材料留给后人。说明天文变化的神话《月蚀》,解释地理现象的传说《三
个龙蛋》,提们团结互助的故事《牛群散挨虎咬》,节奏明快且形式活泼的
儿歌、舂米歌、鼓曲和插身歌等,都不失为富有民族特色的佳作。如插秧歌,
描写农民不怕风吹雨打起早贪黑辛勤劳作的情景,其中有一首表现他们盼望
下雨的急迫心理——“插秧苗呀地枯干,难逢及时雨,苗儿萎又蔫。盼金雨
呀盼喜雨,透过蟠檀树,秋水望欲穿。”
一般认为,蒲甘王朝为缅甸书面文学历史之开端。蒲甘文学包括散文和
诗歌两部分。散文是指人们刻在佛教石碑和石柱上的名号、事迹的誓言咒语
之类。迄今发掘到的碑铭约有
1500方以上,其中最早的一方称为《妙齐提碑
文》(又称《耶娑古曼碑文》),用孟、骠、巴利和缅甸四种文字刻成,文
字简朴;以后的碑文则有所变化,内容逐渐增多,句子逐渐加长。这些散文
本身文学价值不高,但对考察缅甸文学发展历史具有一定意义。与散文相比,
这时的诗歌似乎文学性更强些,不过可惜的是只有几首流传下来,如无名氏
的《卜巴神山》、阿难多都利耶的《自然律》和无名氏的《翠湖颁》等便是。
《翠湖颂》全文如下:“碧波水寒,源自山间。粼粼闪烁,脉脉清泉。青萍
洁绿,婷婷玉莲。盘石岸边,妙语声喧。百鸟栖止,仙境神潭。”短小精悍,
有景有情,意境优美,堪称名诗。
l287年蒲甘王朝覆灭以后,缅甸开始进入封建割据的分裂时期,形成几
大民族各据一方的局面。自
1287年起至
1752年止的
400余年间,先后建立
了阿瓦、白古、东吁和良渊等王朝。这时缅甸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时快时慢,
时起时落,显得很不稳定。就文学形式而言,诗歌成就最高,先后创立了乐
歌、舞盾歌、赞歌、摇篮歌、四言长诗和谐趣诗等多种诗体,散文则有剧本、
小说等体裁。就文学内容而言,许多作品取材于佛教经典和佛教故事,特别
是作为上座部佛教重要经典之一《本生经》中的十大佛本生故事;此外也有
若干作品取材于宫廷生活、自然风光以及其他世俗生活。在作家方面,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