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来的就是阴雨天气。
天上豆荚云 地下晒煞人
荚状高积云,云体扁平,边缘截然分明,形如豆荚,群众叫“豆荚云”。这种云常于下午至傍晚,在天边出现几片。它是在局部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的汇合处形成的,并孤立地存在,表明大气没有剧烈的扰动,因此天气稳定少变,是连续晴天的预兆。如果在荚状高积云出现后,跟随它的有毛玻璃云,这时的豆荚云,是在冷暖空气交界面的前方形成的,却是阴雨天气的预兆。
大华晴 小华雨
“华”,是围绕在日或月周围的美丽光环,环内圈呈浅蓝色;外圈常为褐红色。“华”是由于日或月的光线通过这些云层中的小水滴或细小冷晶,使光发生衍射而形成的。如果“华”圈渐渐扩大,表明大气逐渐稳定,将是维持继续晴天的预兆。当“华”圈渐渐缩小,那是表明大气变为不稳定,将转阴雨天气。
天上鱼鳞斑 晒谷不用翻
'日期:2006…03…10' 来源:山西省气象局办公室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鱼鳞斑”,一般在三、四千米的高空出现,是由很多灰白色的小云块,有规律地排列而成。整个云块比较薄,中心稍厚,看上去中心灰暗,边缘较薄而明亮。一明一暗宛如一片片鱼鳞,又象房顶上的瓦片,群众叫它“鱼鳞斑”或“瓦块云”。这种云多是在高气压控制的条件下,大气较稳定,是在中空逆温层下形成的云,是晴天的预兆。
云绞云 雨淋淋
在同一时间内,空中存在着互相重叠高低不同的云,云的移动方向极不一致,同时多少伴有一些破碎云片,互相穿行,显得混乱。出现这种云绞云的混乱状况,多是处于低气压的前方,空中存在着扰动气流而成的;或者是冷暖空气在本地交锋而产生的。这两种条件下,水汽充足,大气不稳定,云层很厚;常有积雨云存在;会下雨,还会出现雷雨,同时伴随有较大的风。
蜘蛛张网补网 兆天晴
蜘蛛靠张网捕虫生活。刮风下雨天气,往往冲坏蜘蛛网,同时空气潮湿,蜘蛛网粘性差,往往不易捉到小虫。所以在风雨到来之前,它便躲避到比较安全的地方。当风止雨停,天气将要转晴好时,才又出来补网和张网,以便捕食小虫。因此,当看到蜘蛛补网张网活动时,则预示天气将向晴好方面转换。
乌头云 白头雨
“乌头”是浓积云的一种,“白头”是积雨云的一种。这两种云常在夏天出现。“乌头”云,云底平,顶部隆起,主要是由水滴组成,云底和云顶显得浓黑。“白头”云顶部凸起;呈白色。两种云比较;“乌头”云不如“白头”云发展旺盛,因此一般下雨不大或不下雨,只刮一阵风,所以叫“乌头风”。如果“乌头”云发展旺盛;变成“白头”云,便造成较强烈的雷雨,所以叫“白头雨”,它还常常伴有大风。
天上赶羊 地下雨不强
“天上赶羊”是指积云在消退过程中,被风吹散产生的白色破碎不定型的散片云,象被赶的羊群一样迅跑。这种现象多出现在冬春季节,由于北方冷空气南下逼近本地,且移动速度快,风力大,降雨一扫而过;雨量不多;然后本地受冷高压控制,天气转晴。
钩钩云 雨淋淋
“钩钩云”,一般出现在七、八千米以上的高空,云丝向上,一端带有小钩。这种云由冷晶构成,所以云色乳白而透亮,在气象学上叫作钩卷云。常出现在北方冷空气或高空低气压影响之前。当出现钩卷云,云量增加;云层加厚,就预示冷空气或高空低气压逼近,不久就下雨了。如果钩卷云逐渐消散,那是由于高空低气压离开本地而移去。所以又有“钩钩云消散,晴天多干旱”的谚语,预兆未来是晴天少雨。
浅谈廿四节气
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用他们敏锐的洞察力,考察了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关系而总结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在古代,节气简称为气,这个气字实际是天气气候的意思。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雨水为正月中,后人就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合十二个月纪的节气而为廿四节气。它们的名称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为了便于记忆,我国人民群众中流行着这样一首歌,叫廿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两暑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
下半年来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
最多不差一二天。
乍看廿四节气的名目杂乱无章,其实条理分明,可以把它们概括为三类:
第一类是反映季节的。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表明季节,划分一年为四季的。二分、二至是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因为是从天文角度上来划分的,所以适用于我国全部地区。四立便不尽然。尽管也从天文上反映季节的开始,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的季风性和大陆性都极为显著,各地气候悬殊,因此各地四季开始日期和其持续时间并不相同,有些地区四季分明,有些地区不甚明显,甚至某一整个季节都不出现。例如黑龙江省瑷珲以北和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带便没有夏季。青藏高原上流传着:“六月暑天犹着棉,终年多半是寒天”。华南福州以南没有冬季,有些地区几乎全年都是夏季,真是“草经冬不枯,花非春亦放”,“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云贵等高原又是一番景象,冬短而无夏,昆明就有“四季如春”之称。所以四立虽是从天文上划分得来,却有很强的地区性,它不能适应于全国。
第二类是反映气候特征的。直接反映热量状况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它们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暑的程度以及暑热即将过去等都很确切。直接反映降水现象的有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此外,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虽说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也反映出温度逐渐下降的过程,和每个节气温度下降的程度。先是温度开始降低,水汽凝露较多;以后温度下降更甚,不仅露更多,而且凉起来,但还未结冰;最后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从农业生产上看,这三个节气的热量意义大于它们的水分意义,具体而生动。
第三类是反映物候现象的。小满、芒种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的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向天地万物通报春回大地的信息。
大寒宜冷不宜暖
今年1月21日是农历“大寒”,也是24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节气的前期是“四九”天,农历腊月初八的腊八节也在其间,这时天气严寒,有“腊七腊八,冻掉下巴”的说法。大寒节气的后期进入“五九”天,在广东南部农事季节较早的地区,将要开始准备春耕了。
大寒宜冷不宜暖。大寒暖,则对农业生产不利,这方面的谚语,广东有很多,如“大寒猪屯湿,三月谷芽烂”、“大寒牛眠湿,冷到明年三月三”、“南风送大寒,正月赶狗不出门”等等,这些谚语表明,大寒节气天气暖湿,预示阳历2…4月份的低温阴雨严重,对春耕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寒潮、寒流不是两兄弟
寒潮是指北方的冷空气象潮水一样大规模地奔流过来的意思,所经之地的气温在24小时内猛降10度以上,同时过程最低气温在5度以下,寒潮一般都伴有大范围的大风天气,大风之后,严寒便接踵而至,会给渔农、交通、建筑、花卉甚至人们的健康带来危害,所以,寒潮来到之前气象台要发出寒潮警报。如果达不到上述标准则称之为冷空气,只需要发冷空气消息提请大家注意就可以了。
寒流是指海洋里的海水从高纬度海区向低纬度海区的大规模流动现象。寒流虽然对沿海地区的气候有一定影响,但寒流到底不是寒潮。当寒潮或冷空气南下时,人们会有一股股寒流入侵肌肤的感觉,大家通常把寒潮误称为寒流,其实是习惯性的语言错误。
立春节气谚语多
新千年第一个“立春”节气恰逢龙年除夕,由于“立春”位居二十四节气之首,表明春季从这一天开始,故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关于“立春”与天气、农事之间关系的民谚较多。请看:
立春晴,雨水匀。
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
立春之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
雨淋春牛头,七七四十九天愁。
水淋春牛头,农夫百日忧。
立春打了霜,当春会烂秧。
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
腊月立春春水早,正月立春春水迟。
年逢双春雨水多,年逢无春好种田。
。。。。。。
这些是各地流传已久的民谚,其中有些较灵验,有的则不然,或者在甲地灵验,但到乙地就相反,因此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
古代的二十四节气已不合农时
我国古代用阴历,阴历有闰月,运用二十四节气定农时,是起了一定的作用。现在通用阳历,节气的日期每年都在那几个日期不变,各年相差也不过一两天。可是气候变化年年不同,依固定的日期耕种,就不合理了。
竺可桢先生于1931年5月9日作“亲月令”的演讲,他说我国古代的二十四节气,原产生于黄河下游,因年代久远,气候变迁,不仅与其发源地现今情况不合,更不能适用于全国。他列举自己在南京所观测的9年物候记录,制作新的月令,以供农业耕种参考。
为了革新,现在应进行下列两项工作。一是以温度和物候两者划分物候季。在温带地区,一年中春、夏、秋、冬四季,周而复始地循环。人们为了利用自然,就以不同方法划分四季,如天文季节、气候季节和物候季节等。如根据物候划分季节,则对于农业生产比较实用。因为物候现象的出现,各年迟早不同,有了当年物候现象的日期与物候指标相比较,就可以直接知道当年的季节是提前还是延迟。中国温带地区物候季的划分,定为日平均温度(以下同)3°C为春季开始,19°C为春末夏始,19°C以上为夏季,10°C以上为秋末,10°C以下为冬季。根据上述各温度指标,以相应的物候现象为物候指标,大都把春、夏、秋三季各分为3个季段,冬季分为2个季段,全年共分为11个季段。四季划分的物候指标,如北京初春开始时为昆明湖解冻,北海冰融,山桃芽开放,羊胡子草发芽,其日平均温度为3°C。初春的物候指标,各地区大都为野草发青,旱柳、垂柳、绦柳发芽,迎春花始花,榆树始花等。仲春大都有旱柳、垂柳展叶、始花,加拿大杨始花,山桃、毛桃、李树等始花。季春有紫荆始花,毛桃盛花,刺树芽开放等。
二是以自然历预测农时。我国现在所作的自然历是把一年四季划分为几个物候季段,在各季段中顺序排列物候现象,在自然历中一目了然。自然历中的植物、动物、农作物的物候期,基于各种物候现象的出现,有其顺序性和相等性,知道前一种物候现象出现的日期,就可预测后一种物候现象未来出现的日期。
这样,根据自然历与农作物播种期间和收获期相对应的物候指标,根据各地的自然历,如果预报某种农作物的播种期或收获期,只要发现有重叠的物候现象,根据这种物候现象即可作预测。
“雨水”,降雨渐多的节气
雨水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
雨水节气一般在2月19日前后,这时太阳已移达黄经330度。从气候规律上看,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湿度逐渐加大,加上冷空气活动仍较频繁,我国南方地区雨日与雨量均有明显增加,雨水节气算得上是名符其实了。
有关雨水的民谚不少,而且绝大多数认为雨水日有雨,天气才算“正常”,如:
雨水雨,水就匀。
雨水晴,水不匀。
雨打雨水节,二月落不歇。
雨水下雨春水好,雨水无雨春水少。
二月二,龙抬头
农历二月初二,是我国广大农村重要的传统节日。此时,春节刚过,田间农事活动即将展开,故“二月二”又称“春农节”、“农头节”。农谚曰:“二月二,农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依据气候规律,“二月二”之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温度回升,日照时数增加,雨水也逐渐增多,光、温、水条件已能满足农作物的生长,所以“二月二”也是南方农村的农事节。
据说,龙头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后来的黄帝、唐尧、夏禹等纷纷效法先王。到了周武王,这一习俗还被发扬光大;每逢二月初二,都举行盛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以后,“二月二”便定名为“农头节”。
“龙抬头”一说,最早见于明人刘侗《帝京景物略》:“二月二,龙抬头,蒸元旦,祭馀饼,熏床炕。。。。。。”至于抬头的为何是龙,又为何只与“二月二”有关,说法和故事就多了。民间认为,龙系吉祥物,主管云雨,而“二月二”则是龙欲升天的日子。此时,正值惊蛰节气,我国许多地方已进入雨季。这是自然规律,但古人却认为是“龙”的功劳,加之不少地方又将“二月二”视为土地神的生日,所以祭祀活动便名目繁多。明朝《宛署杂记》曰:“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清人让廉的《春明岁时琐记》载:“二日为土地真君生辰,城内外土地神庙,香火不绝,游人亦众。”
有关“二月二,龙抬头”的民间传说故事很多,这里不妨说一例。相传,武则天费唐立周称帝,惹得玉帝大怒,遂命令龙王三年不雨。龙王不忍生灵涂炭,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便将龙王逐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激龙王降雨之恩,天天对天祈祷,最后感动了玉帝,于二月二将龙王释放,于是龙王又抬起头来耕云播雨,滋润禾苗,造福农人。
这种“天上人间,融为一体”的民间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出古代农业受天气制约的现实以及耕者渴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正如农谚所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惊蛰”至,雷声起
'日期:2006…02…22' 来源:山西省气象局办公室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今年3月5日是农历惊蛰节气,仅从字面上看很多人就已知道这个节气所指的意思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上有最权威的解释:“万物出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可见,惊蛰者乃蛰虫惊而出走也。
惊蛰在传统上为春季的第三个节气,也即太阳在黄道上自黄经345°至360°的一段时间,每年3月5日(或6日)开始,至3月20日结束,大约15天。按照一般的气候规律,惊蛰前后,我省各地的天气已开始转暖,并渐有春雷出现,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出土活动。农谚“惊蛰至,雷声起”,说明到惊蛰节气,打雷的机会已大增;而“雷打惊蛰前,高山顶上好种田。雷打惊蛰后,烂泥巴里也种豆”,则是说第一声春雷若在惊蛰前打响,则雨水多,若在惊蛰后打响,则雨少天旱。
就广州而言,“惊蛰”时历年平均日气温达16…18度,在这个节气的15天内平均雨量约达40毫米左右,所以从“惊蛰”开始,广州地区一般不出现长时间的低温阴雨天气,是春播的有利时机。对山塘水库要注意蓄水和节约用水,这段时间将处于蔬菜春淡期,要认真安排好蔬菜的度淡生产。“惊蛰”期间天气变化较大,要及时添减衣服,以防感冒,还要注意饮食卫生,预防急性肠胃病的发生。
听民谚 识天气
异常的气候变化事件总会给人们留下异常深刻的记忆和思索。我国古人就曾对严寒等异常气候条件联系气候变化过细致的观察并形成民谚。
“夏有奇热,冬有奇寒”。夏秋时,当太平洋台风来袭之前多酷热,令田间鱼儿被晒死,民间视当年气温变幅增大,冬天有严寒之兆。
“奇热必有奇寒”。是指入冬之后如果持续温暖,则一旦冷空气南来,降温可能剧烈、持久。放眼于更长的时间范畴,世界连续数年暖冬,就得留心终归会来一个寒冬。
“日暖夜寒,东海也干”。这主要指半个月的天气。通常寒潮于冷空气笼罩下,天气整日晴朗,所以日夜温差大。
“奇寒必有奇旱”。奇寒本身就表明干冷空气势力特强,大气环流形势有利于冷空气继续频繁南下,暖湿空气萎缩退居外海。此种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