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气象谚语-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两条谚语合在一起意思是一朵乌云冲上天必然会刮风下雨,但是这种风雨很快就会过去,因而用不着吃惊害怕。

    白天由于地面受太阳光照作用,地面温度急剧上升,引起近地层空气首先被烘热,气温也升高,气体膨胀变轻开始上升形成对流。对流发展到凝结高度以上时便有淡积云生成。随着太阳越升越高,近地层空气温度也越升越高,热力对流也越来越旺盛,淡积云就发展成浓积云,再向上发展达到冻结层高度以上便生成积雨云,这就是农谚中指出的“一朵乌云冲上天”或“一朵乌云在天顶”的情形。发展到积雨云以后由于里面上升气流非常旺盛,云滴大量合并成雨滴,当它移来时就会造成强烈的刮风下雨天气,这样就造成了地方性热雷雨。由于这种积雨云范围有限,一般不会很大,很快就会移走,另一方面由于刮风下雨积雨云中积聚的能量被大量消耗后,积雨云也失去了再发展的能力而归于消散。于是天气就开始变好,所以不必吃惊。


云做被,夜不寒。
    大家很可能都有这样的感觉,晚上如果天上布满云,那末气温就下降不了许多,因而也就显得暖和些。相反,晚上如果晴天无云,气温就下降很快,在初春晚秋甚至有霜出现。这又是为什么呢按理说晚上天空阴云密布应当更冷些才对吧!其实不然,“云做被”一语道破内中的奥妙所在。晚上天空密布的云层所起的作用就像被子作用一样。
    被子盖在身上会觉得暖和,这是人们生活中的一般常识。被子盖在身上为什么会暖和呢盖上被子觉得暖和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被子使人体上的热量不易散失所致。由于人身体上热量不易散失,才使人觉得暖和些。

    我们知道空气的大部分热量是来自地面长波辐射来增暖自己的,地面的热量又来自太阳的光照。晚上太阳下山,地面上得不到太阳光照,但自身又不断地通过辐射散热,因而温度不断下降。如果晚上天空晴朗无云,地面以长波形式向天空辐射,散失热量就会毫无阻挡地进行,因而晴朗无云的夜晚会感到冷些。如果晚上天空密布云层,像棉被一样盖住大地,情况就在不相同了。晚上地面辐射的热量由于云层的阻挡会反射回空气层,这样就增加了气温,气温增加的结果又给地面以影响,使它降温变慢些。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辐射反射只在地面与云层中间进行,热量很少散失,因而气温就不易下降,所以在有云的夜晚就不会很冷。



楼梯云,晒破砖。楼梯云,晒破沟。
    楼梯云指的是滚轴状的层积云或高积云。这种云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一定高度上存在稳定的逆温层,而在逆温层底部的冷空气内水汽易于集中经常处于近饱和状态。这时如果逆温层底部存在波动气流的话,波峰处由于空气抬升,绝热冷却水汽凝结成云;波谷处绝热下沉,增温水汽蒸发不易生云。于是就生成楼梯一样的一层云隔着一道蓝天,一层云隔着一道蓝天向远处伸展开来。这种云由于上面有逆温层存在,因而不可能再向上发展,所以一般情况下不会下雨,而波动气流一旦消失,云就可能趋于消散,所以有“楼梯云,晒破砖,晒破沟。”之说。


早上浮云走,晚上晒死狗。早上浮云走,响午晒得欢。
    在晚上当天空晴朗万里无云时,强烈的地面辐射冷却经常影响到近地层空气也引起强烈辐射冷却,当低层空气中水汽比较充沛时,由于冷却作用地面或近地层空气经常生成雾或层云。早晨,太阳从东方逐渐升起,阳光把地面烘热,也使近地层空气温度逐渐上升,于是原来形成的雾滴、云滴的小水滴又重新被蒸发而成水汽。雾、层云就慢慢地被抬升而变成碎层云,这种碎层云由于高度低看上去移动就显得比较快,造成早上“浮云走”的情景。这种碎层云由于是雾或层云抬升过程中变成的,因而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升高,气温进一步增暖,雾滴、云滴也进一步消散。碎层云也就消散了。

    由于形成这种现象的天气系统一般是在高压区内单一气团控制下的天气,所以一般说来总是晴好的。


早上朵朵云,下午晒死人。夏日多晴云。疙瘩云,晒得欢。
    这几条谚语中所指的云都是晴空中的淡积云。为什么淡积云会象征晴天呢我们必须从形成淡积云的几种情况来看。

    夏日多晴云,夏天早晨若天气晴好,地面由于受太阳光照作用,迅速增温,近地面空气也由于受地面增温后长波辐射的影响,温度也迅速增高,近地面空气就膨胀变轻而上升,这就是热力作用而产生的对流。上升气块在上升过程中绝热冷却到一定程度,空气中水汽便会凝结成云,生成淡积云。如果这时空气层结很不稳定,淡积云还可以向上发展成淡积云、积雨云。但是如果空气层结很稳定,淡积云就无法向上发展,这样就形成了一块块孤独发散的淡积云,漫无秩序地飘浮于空中形成天上朵朵云的景象,而淡积云是肯定不会下雨的,因而天气也就自然而然地为晴好天气。

    淡积云的另一个成因是可以由雾在消散过程中抬升而形成的。有雾的天气一般是好天气象征,那未由这样的天气形势而产生的淡积云也自然是好天气的征兆了。

    如果早晨我们看到淡积云,而随着太阳升高,淡积云很快发展成为浓积云,那么情况与上面所讲的就不一样,就不一定能够成为好天气的标志了。


天上扫帚云,三五天内雨淋淋。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上有云像羽毛,地上风狂雨暴。马尾云,吹倒船。

    钩钩云指的是钩卷云,扫帚云,马尾云、羽毛云指的是毛卷云。有系统归入的钩卷云、毛卷云往往是生于锋面前部或低压槽前部,气旋上空高空气流前方。

    在暖锋前部,暖湿空气沿锋面爬升,暖湿空气在上升过程中绝热冷却逐步达到饱和,水汽凝结成小水滴而生成云,开始时暖湿空气湿度大凝结高度低,在低层空气中大部分被凝结成低云,而后空气就逐渐上升,剩余水汽大部分在中空又被凝结成中云。空气再继续爬到高空,这时空气中水汽含量已经很少,但因那里气温很低,空气中水汽还是处于饱和状态而凝结成高云,开始是卷层云,再上去因为水汽太少而不能形成整片而且很厚的云层,只能生成稀薄透亮的毛卷云或钩卷云了。因为这种云是在暖湿空气沿锋面爬升过程中形成的,因而云的来向很明显是从某一方系统侵入的趋势,并不是杂乱无章,毫无规则零星孤悬于空中某一部分。

    低压槽前或气旋区域。由于在这样天气系统区域内辐合气流非常旺盛,造成强辐合带,在辐合区内上升气流很强烈,有时足以把暖湿空气抬举到很高的高度,当抬到冻结层高度以上时,水汽就会冻结成冰晶而形成高云,同时由于高空风很强,可以把水汽沿着高空气流方向吹送到很远的地方形成卷云、钩卷云。因而在这些气旋或低压槽区前部很远的地方都可以看到毛卷云、钩卷云。因为它的形成也是从一个方向向某一个方向深入,因而我们看起来也就有强烈的系统侵入感觉,云彩辐辏于天空某一点。特别是台风前部更是这样。台风中心区内(不是指台风眼)强辐合气流往往可以把水汽带到很高很高的空中,又顺着上空气流吹向很远地方,有经验的海边渔民因而可以从卷云的来向判断台风将要来临而作好船回港的准备。

    不论是暖锋前部的钩卷云、毛卷云,还是低压槽前或气旋前部而形成的毛卷云、钩卷云都预示着这些新的天气系统将要移来影响本地,当它移来时刮风下雨是常见的天气现象。因此天气也都预示着一个转坏过程。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上扫帚云,三五天内雨淋淋。马尾云,吹倒船等都说明天气有一个转坏过程,是有一定科学根据的。

    是不是所有毛卷云、钩卷云都说明天气必然要转坏呢其实不然,对任何事物都要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例如伪卷云在消失阶段蜕化成毛卷云,不但不能说明天气要转坏,反而说明天气要转好!冷锋后部的卷云也都具有这类性质。因此看到此类云时能结合当时天气形势共同分析,把握性就更大些。


鱼鳞天;不雨也风颠。鱼鳞天;不过三。云势若鱼鳞;来日风不轻。
    鱼鳞天指的是天上的云细小如鱼鳞;整齐地排列在天上;它是一种高云;亦是我们平常称之为卷积云的那种云。这种云应与“鲤鱼斑”有所区别,鲤鱼的鳞片很大,而一般鱼的鳞片却很小,云块的大小是这两种云之间区别的重要标志,农谚却形象地说明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形成“鱼鳞天”与“鲤鱼斑”云的天气形势却迥然不同,预兆的天气也大不相同,前者天气变坏,后者天气晴好 。
    我们知道地球上水汽分布一般集中于近地层空气中,这是因为水汽的来源主要是靠江、河、湖、海蒸发作用而把水汽引进空气之中的缘故。而上层空气中的水汽主要靠空气扰动而把低层空气中水汽带入上层空气,很明显上层空气中水汽只能是越来越少,高空中水汽更少,因为一般的空气扰动是不足以把水汽带到很高的空中。没有水汽就不可能生成云这个道理是很明显的。既然在很高的天空中(6000~9000米)出现密布的卷积云,说明有很强的扰动或抬升作用(不论是本地或远离本地的地方),把空气中的水汽输送到很高的空气层中,这种情况一般产生于离本地有一定距离的地方有一强辐合带(如低压槽或气旋中心)或锋面(如暖锋)的作用。另外卷积云的生成还说明高空中处于不稳定状况存在着扰动或波状气流,这种不稳定能量也会慢慢地给中层、低层空气以强烈影响,使整层空气都不稳定起来。

    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离本地有一定距离的强辐合带或锋面都会慢慢移来,同时空气层结在上层不稳定层影响下也会变得越来越不稳定,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将使天气逐渐转坏,风雨也随之影响本地,鱼鳞天不雨也风颠讲的就是这个意思。“鱼鳞天;不过三”是说出现鱼鳞天后不出三天天气即要转坏,从鱼鳞天的出现到天气转坏一般是用不了三天的时间。

    “鱼鳞天”是指布满全天(即使不布满全天,也须布满大部分天空)的卷积云,而且一般是有系统侵入的。这不应与局部地区,天空个别部分出现少量卷积云混为一谈,因为少量的而又没有系统性的卷积云只是说明高空中有局部不稳定状况,这种不稳定状况是否会发展波及整层空气尚不很清楚,因而不能把这种情况下的卷积云也看成风雨的前兆。另外卷云、卷层云消亡之前也可能蜕化为卷积云,这种卷积云很薄而且也正在消散,因而也不能看成是风雨前兆,相反它却是晴好天气的标志。冷锋后部也可能产生卷积云,它也是处于消散阶段。因而出现卷积云是否是象征坏天气的鱼鳞天,主要还应当看云的发展情况,要看云的发展全过程,决不能只看一时一地的情况,就作出武断的判决,如果这样,在预报上是要摔跤的。


天上鱼鳞斑,晒得地皮翻。瓦块云,晒死人。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今夜斑斑云,明天晒死人。今晚花花云,明日晒死人。
    这六条农谚所指的云就是我们平常所看到的透光高积云,这种透光高积云明亮洁白,一块块整齐排列在天空,云块与云块之间可见蓝天。云块本身团块清爽,因此看上去块头较大,像鲤鱼鳞片或瓦片一样整齐地排布于蓝天之上。
    这种高积云一般产生于单一气团内部,中高空有较明显的逆温层,因而低层水汽易于在逆温层底下集中,这时如若在逆温层底部有波动产生,水汽较足,而本身高度又不是很低,在波峰区内空气上升绝热冷却,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而凝结出水滴形成云,在波谷处由于盛行下沉气流,空气在下沉过程中绝热增温,水滴蒸发,相对湿度变小因而不利于云的生成。这样就形成了一块块排列整齐而有规则的云块,同时又由于有逆温层作用,波峰处上升气流所形成的云不可能在逆层中得到发展,因而这种云不可能进一步对流发展,只能形成透光高积云。

    既然形成这种云是在稳定层之下,由于局部波动、对流、扰动而产生的云,而这种局部波动、对流、扰动又在稳定层的抑制下不可能发展,以后随着波动减弱,稳定层加强,云也会慢慢地消散。因而它的存在一般是好天气的征兆。

   应当注意在上述情况下发展的透光高积云,不可能发展成蔽光高积云。如果我们看到的透光高积云,云块随着时间而逐渐变厚增大,阴影部分也变大,进而连成一片而发展成蔽光高积云,那么就不可能是上述天气形势所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可看成是晴好天气的象征,相反很可能是坏天气的前兆。



霜过暖,雪后寒。
    有霜以后的天气与有雪以后的天气一般都处于冷高压系统内,天气一般都很晴好,那末为什么会产生霜过暖与雪后寒的现象呢

    既然霜后天气多为晴好天气,因而虽然在冷高压控制下,由于白天天上无云,太阳光照射强烈,温度相对提高也比较快,而冷高压如果比较稳定也会逐步变性。另外,我们所看到的霜都是很薄的一层蒙在物体表面,溶化这些霜不需要多少热量(霜溶化过程也要吸收热量),所以说霜后天气一般较暖和,当然这个暖也是相对而言,并不是说温度会升得很高。而雪后虽然天气形势与霜相同,也有一个晴好天气和强烈的太阳辐射。但是雪量远比霜量大,溶化霜量用不了多少热量,这可以从再大的霜当太阳出来不久后便会消失看出来。但是溶化大量雪所要的热量也非常大,雪几天都溶化不完。另一方面雪可以把大量阳光反射回大气,地表、雪面所以吸收的热量很少。这样雪在溶化过程中就大量地吸收空气中的热量使气温降低,天气变冷。所以农谚说“下雪不冷化雪冷”正是这个意思。由此可见霜后的天气远比雪后天气来得暖。



一夜春霜三日雨,三夜春霜几日晴;春霜三夜白,晴到割大麦;一朝有霜晴不久,三朝有霜天晴久。
    霜是冷高压控制下春秋季常见的天气现象,前面已经说过形成霜的过程,不论那一种霜都是空气被冷却后多余水汽碰到冷的物体表面凝华而成的。因此冷空气势力越强也就是说冷高压势力越强,温度越低形成的霜越历害,持续时间越长。相反,冷空气势力比较弱,那么形成的霜也不会很大,持续时间也不会很长。一夜春霜三日雨,一朝有霜晴不久。都说明冷空气势力不是很强,温度不是很低,因此只能形成一日的霜,由于冷空气势力不大,容易移走。冷空气(弱高压)移走之后,本地转受低压控制,天气就会转坏。相反如果连续几个晚上都有霜出现,说明冷高压势力较强,较强的冷空气比较稳定,不易变性,一般能维持一段较长的时间,三夜春霜几日晴就是这个意思。



霜加南风要下雨;霜下东风一日清。
    霜一般是寒潮冷锋南下扫过本地以后产生的现象(辐射霜例外,但也是在冷高压控制下)。所以它一般吹西北风,而且当冷锋移过后,在高压区内风速也见减小。因此一般不会吹南风或东风。如果在霜后出现南风或东风,说明暖空气势力加强向北顶进,就会造成暖锋前部吹东南风的形势,而后随着暖锋移来,高压也就将逐渐移出本地,低压逐渐移来。锋区内和低压控制下的天气多为阴雨天气。因此霜加南风要下雨 。霜下东风一日晴是说霜后吹东风只晴一天,以后就要转阴雨。


雪下高山,霜打洼地;雪落高山,霜砸平地。
    此谚语告诉我们高山容易下雪,洼地容易结霜,这又是为什么呢

    空气温度的垂直分布情况一般是高度越高,气温越低,相反高度越低,气温越高。由于这个原因,当地面气温还在0℃ 以上时,高山上温度已经在0℃或0℃以下了。云底离地面高度从几百米到几千米不等,云底的温度也比地面低了许多。在冬天云内温度更低,云内水汽凝结成雪花开始降低,如果此时近地面空气温度在零度以上,那末雪花在降落过程中会逐渐溶化,到地面时早已成为雨点而不是雪,但是此时虽然地面温度在零度以上而高山上的气温却早已在零度以下,雪降落在高山上之前尚末能溶化,因此高山上仍然下雪。也就是说在冬天如果地面上下雪高山上肯定下雪,而地面上不下雪,高山上也有可能会下雪。在夏天,如果高山很高也可能下雪。这就是雪下高山。

    而霜不是从天上降下来的,而是近地层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而成的,因此它与空气温度垂直分布关系不大。我们知道空气越冷,密度越大,比重越重。而空气是一个流体,冷空气往低处流,这样最冷、最重的空气就会往最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