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汗盗汗出。凡自汗、盗汗皆是阳虚之征,各书具称盗汗为阴虚者,是言其在夜分也,夜分乃阳气潜藏之时,然而夜分实阴盛之候,阴盛可以逼阳于外,阳浮外亡,血液随之,故汗出,曰盗汗。医者不知其为阳虚,不能镇纳阴气,阴气外越,血液亦出,阴盛隔阳于外,阳不得潜,亦汗出。此旨甚微,学者务须在互根处理会。咳吐白痰,真阳一衰,则阴邪上逆,逆则咳嗽作。白痰虽非血,实亦血也,由其火衰而化行失职,精气不得真火煅炼,而色未赤也。近来多称陈寒入肺[1],实是可笑。腹满不实,阴气闭塞,阳微不运故也。面黄肌瘦,真火衰则脾土无生机,土气发泄,欲外亡,故面黄,土衰则肌肉消,以脾主肌肉故也。腹时痛时止,阳衰则寒隔于中,阻其运行之机,邪正相拒,故进痛时止,大便溏泄,胃阳不足,脾湿太甚故也。困倦嗜卧,少气懒言,皆气弱之征。种种病情,不可枚举,惟有甘温固元一法,实治虚劳灵丹。[眉批]知非氏曰:虚劳之人,五神无主,四大不收。夫五神者,五官之神也,五官不能自为用,其中有主之者,《仙经》曰:譬如弄傀儡,中有工机轴是也。四大者,地、水、火、风也。毛发爪指、皮肤者,地也:津、液、涎、沫者,水也:运转、运作者,风也:暖气者,火也。然此四大全要元神、元气为主宰收摄。虚劳之人,元神昏散,视听混淆,是五神无主宰。元气耗散,举止疲惫,是四大[2]不收摄。夫人身元阳为本,是生真气,真气聚而得安,真气弱而成病,虚劳者,真气耗散,元阳失走,迨至元阳尽,纯阴成呜呼死矣。钦安指出大法,惟有甘温固元,是姜、附、草,不是参,芪、术,学者不可不知也。
昧者多作气血双补,有云大剂滋阴,有等专主清润,有等开郁行滞,不一而足,是皆杀人不转瞬者也。予非言大而矜,妄自争辩,实不得不辩也。
'1' 肺 原本作〃〃,据文义改。
'2' 大 原本作〃牙〃,据文义改。
… 64 …
厥 证
按厥证一条,有阳厥,阴厥之别。阳厥者何?由其外邪入内,合阳[1]经热化,热极则阴生,阳伏于内,阴呈于外,故现四肢冰冷,或脉如丝,或无脉,其人虽外见纯阴,而口气必蒸手,小便必短赤,精力不衰。法宜清热下夺为主,如大小承气,调胃承气汤等是也。
阴厥者何?由其正气已虚,阴寒四起,阴盛阳微,闭塞经络,阳气不能达于四肢,故见四肢冰冷,其人目瞑倦卧,少气懒言。法宜回阳祛阴,如四逆汤,回阳饮之类,此阴阳生死攸关,不容不辩。[眉批]知非氏曰:阴证发厥,内伤已极,诸人能认,治多不谬。惟阳证发厥,热极成寒,仲景有厥证用白虎之条,人多不辩。钦安此论,两两对言,重在热厥一面,学者能认出热厥,评者之心亦慰矣。
谵 语
按谵语一证,有阴阳之别,不可不知。阳证之谵语,由其外邪伏热,热乘于心,浊火乱其神明,神明无所主,蕻人口中妄言,必见张目不眠,口臭气粗,身轻恶热,精神不衰。轻者可用导赤散加黄连,重者可用大小承气汤,三黄石膏汤。
阴证之谵语,由其正气已衰,阴邪顿起,神为阴气蔽塞,则神识不清。其人多闭目妄言,四肢无力,倦卧畏寒,身重汗出,即有欲饮冷水一二口者,其人无神,定当以回阳为准,切不可以为饮冷,而即以凉药投之,则害人多矣。须知积阴在内,生有微热,积阴一化,热自消亡,此处下手,便是高一着法。
'1' 阳 原本作〃汤〃,据文义改。
… 65 …
予曾经验多人,不问发热、汗出、谵语、口渴饮冷,但见无神,便以大剂回阳饮治之,百治百生。[眉批]知非氏曰:谵语本是神昏气沮,此论精当,治法绝妙,后言不问其证,决之早也。但见无神,眼之明也。便以大剂,手之快也。百治百生,效之必也。学者先要学此手眼。
女科门
按女科与男子稍有不同,以其质秉坤柔,具资生之德,而有经期、胎前、产后,病情与男子不同,其余皆同。诸书分辩详,实可择取。予于女科一门,亦稍有见解,因于闲暇,又从而直切畅言之,以补诸书未言之旨,恐见解不当,高明谅之。[眉批]知非氏曰:女子之病,多于男子,奈何多多一病耳。虽曰五漏成体一,两耳不须治一,两乳不须治一,经水则其要也。治之奈何,在知本,知本于太阴,无他谬巧矣。夫太阴者,月也。三五而盈,三五而缺。盈者,阴进,为阳,主长。缺者,阳退,为阴,主消。阳长阳消,以阳为运用。长者生之,徒升发不泄;消者死之,徒降下不留,月事以时下。一月一降,为不病之恒,降下无所苦,又不爽其期,谓曰月信。苟阳失健运,则坤中之阴精不藏,如先期而至,是月受日魂未足,阴中阳微,不得谓为有火,而用苓、连、知、柏。如后期而至,是月受日魂未足,阴中阳虚,阳虚阴亦无准,不得谓为有寒,而用四物、桂、附。淋漓不断者,少则非崩,崩者多而不止,皆由元阳行德不下,以致阴精流溢不守,不得仅以热论,色紫成块,色淡不鲜,同为阳气不足。将行腹痛,行后腹痛,均是阳虚气凝。至于处子、妇人经闭不通,皆由虚损,先宜扶阳,继须通利。通利之方,桃核承气汤,不遗余力,若姑息养奸,百日而劳瘵成,不可救药矣。非医之过而何?所有带证,处子、妇人,皆多患此,不在经证之例,亦非带脉为病。非白淫,即寒湿,浊恶不堪,法宜升散,不宜燥熯,致烁阴精,皆治本之决也。至于内伤外感,亦能伤太阴而有以上诸条,触类而伸之,比类而参之,有形证,有理路,何患无治法乎。钦安分门别类,博学而详说之,妙在窥透阳不化阴之玄理,反复论辩,只重一阳字,握要以图,立法周密,压倒从世诸家,何况庸手。知非良深佩服,而胎前不言证,归于六经矣,产后不言,法尽于阴阳矣,知非亦可无言矣。
… 66 …
经水先期而至或十七八九日,二十四王日者是也
按经水先期而来,诸书皆称虚中有热,为太过,为气之盈,多以四物汤加芩、连、阿胶之类治之,以为血中有热,热清而血不妄动,经自如常。予谓不尽属热,多有元气太虚,血稍存注,力不能载,故先期而下。其人定见面白无神,少气懒言,稍有劳动,心惕气喘,脉细而微,亦或浮空。此等法当温固元气为主,不得妄以芩连四物治之。果系可服芩连四物者,人必精神健旺,多暴怒,抑郁,言语、起居、动静一切有神,如此分处,用药庶不错误。
经水后期而至或三十七八日,四五十日,及两三月者是也
按经水后期而至,诸书称为虚中有寒,为不及,为气之缩,多以桂、附之类加入四物汤治之,以为血中有寒,寒得温而散,血自流通,经即如常。予谓不尽属寒。其中多有暗泄处,不可不知。暗泄者何?其人或常自汗不止,或夜多盗汗,或常流鼻血,或偶吐血,或多泄水,或饮食减少。如此之人,切不可照常通经、赶经法施治,当审其病而调之。如其人当经期将至,前四五日,常自汗出者,是气机上浮而不下降,汗出即血出也,察其是卫阳不固者固之,如芪附汤,建中汤是也。察其系内有热伏,热蒸于外,而汗出者,宜凉之,如益元散,生地四物之类治之。
若是盗汗,察其系阴盛隔阳于外,阳气不得藏,气机上浮,故盗汗出,法宜收纳,如封髓丹,潜阳丹之类。察其系血分有热,热蒸于外,盗汗亦作,法宜清润,如鸡子黄连汤之类。
若是鼻血、吐血、审是火旺,逼血外行,自有火形可征,
… 67 …
法宜清凉,如桃仁、地黄、犀角汤之类。审是阳虚不能镇纳阴气,阴血上僭外越,自有阳虚病情可考,不得即为倒经,而妄用通经凉血止血之方,惟有扶阳抑阴,温中固土为准,如甘草干姜汤,潜阳,建中等汤。
若是时常泄水,饮食减少,多由元气下泄,阴血暗耗,法宜温中收固。况饮食减少,生化机微[1],天真之液不能如常流注,学者须知,切切不可见其经之后至,而即以通套等法施之。
其中尚有外感寒邪,闭束营卫气机,亦能使经期后至。可按六经提纲治之。更有经期将至,偶食生冷,或洗冷水,亦能使经期后至,须当细问明白,切不可粗心。
经来淋漓不断
按经来淋漓不断一证,有元气太虚,统摄失职者;有因冲任伏热,迫血妄行者。
因元气太弱者,或由大吐、大泻伤中,或过服宣散、克伐,或房劳忧思过度,种种不一,皆能如此。其人起居动静,脉息声音,一切无神,法宜温固,如附子理中、黄芪建中、香砂六君之类。
因冲任伏热,热动于中,血不能藏,其人起居动静,脉息声音,一切有神,法宜养阴清热,如黄莲泻心汤,生地芩连汤之类,总要握其阴阳,方不误事。
经水来多而色紫成块
按经水紫色成块一证,诸书皆称火化太过,热盛极矣。多以凉血汤,及生地四物加芩、连之类,法实可从,其病形
'1' 微 原本作〃征〃,笔误,据文义改。
… 68 …
定是有余可征。若无有余足征,而人见昏迷、困倦嗜卧,少气懒言,神衰已极,又当以气虚血滞,阳不化阴,阴凝而色故紫,故成块。不得妄以清凉施之,法宜温固本元为主,如理 加香附,甘草干姜汤,建中汤之类,方不为害。总之众人皆云是火,我不敢即云是火,全在有神无神处,仔细详情,判之自无差矣。
经水来少而色淡
按经水少而色淡一证,诸书皆称血虚,统以四物加人参汤主之,以为血虚者宜补其血。予谓此证,明是火化不足,阳衰之征。阳气健则化血赤,阳气微则化血淡。阳气盛则血自多,阳气衰则血自少,乃一定之理,法当扶阳以生血,即天一生水的宗旨。何得专以四物人参汤,一派甘寒之品乎?此皆后人不识阴阳盈虚之妙,故有如此之说也。予见当以黄芪建中汤,当归补血汤加附子,或甘草干姜汤合补血汤,如此治此,方不误事。
经水将行而腹痛
按经水将行腹痛一证,诸书皆言血中有滞也,多用通滞汤,及桃仁四物汤。予思此二方,皆是着重血中有滞也。如果属热滞,此二方固可治之。苟因寒邪阻滞,以及误食生冷,又当以温中行滞为主,无专以此二方为是。如此分处治去,庶不至误事。
经水行后而腹痛
按经水行后腹痛一证,诸书皆云虚中有滞也,统以八珍汤加香附治之,亦颇近理。予思经后腹痛,必有所因,非外
… 69 …
寒风冷之侵,必因内阳之弱,不概以气血两虚有滞为准,又当留心审察。如系外寒风冷,必有恶风畏寒,发热身痛,仍宜发散,如桂枝汤是也。若系内阳不足,则寒从内生,必有喜揉按、热熨之情,法宜温里,如附子理中加丁香、砂仁之类。
予常治经后腹痛,其人面白唇淡者,以甘草干姜汤加丁香、官桂治之,或以补血汤加安桂治之,必效。
妇人经闭不行或四五十日,或两三月者是也
按闭经一证,关系最重,诊视探问,必须留心。如诊得六脉迟涩不利者,乃闭之证。若诊得六脉流利,往来搏指,妊娠之兆,切切不可直口说出。先要问明何人,看丈夫在家否?如丈夫在家,称云敝内,他先请问,方可言说是喜,不是经闭。设或言寡居,或方言丈夫出外,数载未归;设或言室女年已过大,尚未出阁。访问的确,审无痰饮证形,痰疾脉亦多滑利。虽具喜脉,切切不可说出,但云经闭。如在三两月内,不妨于药中多加破血耗胎之品,使胎不成,亦可以曲全两家祖宗脸面,亦是阴德。即服药不效,而胎成者,是恶积之不可掩,而罪大之不可解也。倘一朝遇此,主家向医说明,又当暗地设法,曲为保全,不露主角,其功更大。设或室女,于归期促,不得不从权以堕之。不堕则女子之终身无依,丑声扬,则两家之面目何存?舍此全彼,虽在罪例,情有可原。自古圣贤,无非在人情天理上,体会轻重而已。
予思经闭不行, 亦各有所因。有因经行而偶洗冷水闭者,有因将行而偶食生冷闭者,有因将行而偶忿气闭者,有因素秉中气不足,生化太微而致者,有因偶感风寒,闭塞而致者,不可不知。
… 70 …
因洗冷水而闭者,盖以经血之流动,全在得温以行,得寒而凝,理势然也。今得冷水以侵之,气机忽然闭塞,血液不流,法当温经,如麻黄附子细辛汤、阳旦汤、或补血汤加丁香、肉桂之类。
因食生冷而闭者,诚以天真之液如雾露之气,全赖中宫运转,血自流通。今为生冷停积中宫,闭其运转之机,血液故不得下降。法当温中,如理中汤加砂仁、丁香、肉桂,或甘草干姜汤加丁香、胡椒之类。
因忿气而闭者,盖以忿争则气多抑郁,抑郁则气滞而不舒,气不舒,则血不流,故闭。法宜理气舒肝为主,如小柴胡汤加香附、川芎、麦芽之类。
因素秉不足,生化太微而致者,盖以不足之人,多病,多痰,多不食,或多泄泻,或多汗出,元气泄多蓄少,不能如常,应期而下。要知血注多,则下行之势易。血注少,则下行之势难。务宜看其何处病情为重,相其机而治之。或宜甘温,或宜辛温,或宜苦温,又当留意。
因外感风寒而闭者,按六经提纳治之,自然中肯。切不可一见经闭,即急于通经,专以四物加桃仁、红花、玄胡、香[1]附、苏木、丑牛之类,胡乱瞎撞,为害非浅,学者宜知。更有寡妇、室女经闭,要不出此,不过多一思交不遂,抑郁一层,终不外开郁行滞而已。
崩
按崩证一条,有阳虚者,有阴虚者。
阳虚者何?或素秉不足,饮食不健。或经血不调,过服清凉。或偶感风寒,过于宣散。或纵欲无度,元气剥削。如
'1' 香 原本作〃杏〃,据文义改。
…71 …
此之人,定见起居动静、言语、脉息、面色,一切无神。元气太虚,不能统摄,阴血暴下,故成血崩。实乃脱绝之征,非大甘大温不可挽救,如大剂回阳饮,甘草干姜汤之类。切切不可妄以凉血、止血之品施之。
因阴虚者何?夫阴之虚,由于火之旺,或忿怒而肝火频生,或焦思而心火顿起,或过饮醇醪,而胃火日炽。如此之人,精神饮食,动静起居,一切有余,缘以火邪助之也。火动于中,血海沸腾,伤于阳络,则妄行于上。伤于阴络,则妄行于下。卒然暴注,若决江河。急宜凉血清热以止之,如十灰散,凉血汤之类。切切不可妄用辛温,要知此刻邪火动极,俟火一去,即宜甘温甘凉,以守之复之,又不可固执。须知道血下既多,元气即损,转瞬亦即是寒,不可不细心体会。
带
按带证一条,诸书言带脉伤,发为带疾。《宝产》云,带下有三十六疾。《汇参》有赤白带,室女带下,胎前带下之别,《女科仙方》又分为五带,是就五色而立五方,亦颇近理。予常用其方,多获效验。予思万病不出乎阴阳,各家纷纷议论,究意旨归无据。后人不得不直记其方也。予细思阳证十居五六,即湿热下注是也。阴证十居六七,即下元无火是也。
湿热注者何?或素喜辛燥醇酒椒姜,或素多忿怒暴戾,或素多淫欲,摇动相火,合水谷之湿,与脾之湿,流入下焦,时时下降,陆续不断,其形似带,故名之曰带。其人定多烦躁,精神、饮食不衰,脉必有神,其下之物,多胶粘极臭者是也。法宜除湿清热为主,如葛根芩连汤,黄连泻心汤加茯苓、泽泻、滑石之类。
所谓下元无火者何?或素禀不足,而劳心太甚,则损心阳。
… 72 …
或伤[1]于食,而消导太过,则损胃脾之阳。或房事过度,而败精下流,则损肾阳。如此之人,定见头眩心惕,饮食减少,四肢无力,脉必两寸旺,而两尺弱甚,浮于上而不潜于下,其下之物,必清淡而冷,不臭不粘。法宜大补元阳,收纳肾气,如潜阳丹加敌纸、益智,回阳饮加茯苓、安桂,或桂苓术甘汤加附片、砂仁之类。更有五色杂下,不必多求妙方,总以大温大甘,收固元气为要。诸书所载,亦可择取。
求 嗣 约 言
大凡中年无子这人,宜多积善功,夫妇好生保养节欲,果然精神安舒,百脉和畅。务于天癸至三日内,乘其子宫未闭,易于中鹄,当交媾际,夫妇二人彼此留神,勿将心放他去,如此施之,百发百中。切勿多蓄媵妾,以取败德丧身灭亡之祸。[眉批]知非氏曰:人之生也,性赋于天,命悬于地,各有善恶,因缘以成报施,知非存而不论。
妊 娠
凡妇人经水不行,二三月内,腹中隐隐[眉批]知非氏曰:稳。微微频动者,乃有喜之征。设或无频动者,可用验胎法以验之。验胎方,归、芎各三钱,为末,艾汤吞,吞后腹频动,有胎定无疑。若是腹不动,脉息细详求。亦有四五月始动者。
妊娠产后诸疾约言
按妊娠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