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阅读改变人生-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用一种最平的办法在叙述。

 
陈村书缘(2) 
巴丹  
 

  ◆我会读完它。它就放在我的床头柜上,有时候会翻几页,而且不着急,读这部书就跟写长篇一样不是很着急,因为它不像《基督山恩仇记》或者福尔摩斯的小说。

  ◆它有很多是人生的感悟,它只不过是在通过不同的道具向你阐述,这会儿是通过抽烟,那会儿是通过吃饭,它讲的是差不多的事情,你在读它的时候不是因为某种情节的连贯性而对它感兴趣,那可能违反中国人阅读的习惯,中国人一般都是喜欢有故事的,喜欢让你悲  
伤莫名或者欣喜若狂的东西,而《追忆似水年华》不是这样的,因为人生不是这样的,它跟我们的人生有些相近,我想人生大多数时候都是平稳的,很少的时候是跌宕起伏的,大多数时候是灰色的,很少的时候是有光亮的。这部书你看完以后还会经常地翻翻它,因为它对你说的事情是永远存在的。

  ◆这是你读得一种书,但是有时候是不一样的,我们有幸生活在大师之后,我们人类的历史上积累了那么多优秀的作品我们都应该去看一眼,也许那儿是你要到达的最好的地方。

  ◆这本书给我的最多的东西是什么呢?是一种安静。我在想,人生本身像一条大河,一条大河进入成熟期之后不是波澜壮阔的,它是很平静的,表面上甚至看不出水的流动。我想,这本书就是这样的东西,而不是那种喧嚣、奔腾、一泻千里,就是在那么平稳的流动,而且是有力的。

  ◆对,你读着读着就进入它的一个东西。就像有一次我坐船,在武汉上船以后就不能适应它的速度。因为平常我都是坐汽车坐飞机,火车都很少坐,你想这船速有多慢啊,我没事就拿把椅子坐在船尾看河岸,岸上有个人在走,然后船慢慢地超过他,超得是很缓慢很吃力的,我心里其实是有点焦灼的,但过了一天以后慢慢就适应了这个速度,船就是应该这么开的,就应该是这样缓慢的,让你不必着急地就把周围的风景尽收眼底。读这本书也是一样,一二百页之后你就慢慢地进入了它的语境,这是你能够适应它的奥秘,你想,就这样下去吧。这时候你就不贪图什么了。

 
陈村:躺着读书(节选) 
巴丹  
 

  读书的最佳姿势不是在课桌前,而是枕上。凡读书人都知此诀窍。身体安静了,脑瓜才活跃得起来。何况读书也是一类占有,当然以躺卧为首选姿势。能有资格躺在自己身边的,不能不是密友。自己能不拘礼仪躺着相会的,也是密友。无拘无束的,平平等等的,心心相印的。推想开去,放在床头而不嫌的,必是人们心爱的物件。

  人的生命过于短暂。人的目力不远,听力不深,舌头不长。人的欲望无限。感谢书中的  
天地,延伸了人的感官,时间与空间顿时化作眼前的小小的平面。

  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却不是生命的方式。

  因此,对书的诅咒历来也是空前的。问题的根本不在于个别的坏书,而是这种生活方式。书迷是为读书而读书。读书的生活,除了生产酒后饭余的谈资,并不生产书。人类容不得这样的纯粹的消费者。我很想以一个“读者”的身份了此一生,然而又必须当一名“作者”。没有“作”是“读”不成的,人不能饿着读书。
 
陈村语录 
巴丹  
 

  我爱好书。只有一种想与之亲近的冲动。当你将身子放平,带着思想的欲望和摩挲书页的快感与其共享你生命中的时间时,你将无意追寻任何意义和见识,你只有一份过后才能体味的愉快。

 
巴丹:网上话语权 
巴丹  
 

  “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是一句名言。在网上真是爽呀,想怎么叫,就怎么叫,汪一声也好,汪两声也行,尽管叫。无论何人,都有平等的话语权。这里,你和作者是平起平坐的。这使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有了分野:网上没有霸权,没有权威,人人平等。

  在作家里,陈村对网络的态度是十分前卫的,甚至做了版主。及至后来,不堪其弊,视  
之为附累,也是自然而然的。但是,在网络上,陈村猛然发现,网络赋予了每个人同等的话语权,它是网民话语的平台,话语权均分给每一个人。虽然以往每个公民都有发表作品的“权利”,可以以向媒体“投稿”的形式行使自己的话语权,但是话语权始终没有泛滥,因为“编辑”作为话语权的“签证官”控制了拥有话语权的人的数量。

  现在好了,网络成为失语者的天堂,只要你想说,你就可以通过比特方式最便捷地把自己的话语传播给其他的人。话语权被无限度分散,造就了这个话语权的“滥言时代”。这里是无序的,甚至目前也无法可依。于是,这里可以恣意任性,可以不具真名,点了火,放了炮,拔腿就跑。他们导致了话语秩序的终结。当我们访问任何一个网站的帖子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偏激的、狂妄的、谩骂的、泄愤的话语总是有无数的喝彩者,相反,理性的声音在那里却显得微弱。有人说,这不正是网络存在的意义所在吗?读书人常常把自己当作公众代言者,久而久之,便有了话语霸权的瘾,公众反而成为失语者。在网络上,大家哇里哇拉地喊起来,乱糟糟搅作一团,还真让读书人狗咬刺猬,没地方下嘴呢。

  的确,我们不能不为平民话语权的获得而欣慰。曾经有这样一个“异想天开”的实验:几只小白鼠被关在笼子里,漫无目标地跑跳嬉戏,体能被无目标地消耗。于是,人们想出了一个主意,把它们分别约束在只能容身子向上爬行的小的旋转轮中,造型有点像老式的水车,几只小白鼠并行登着轮梯,便形成一种合力,竟然可以拉动一辆小车。小白鼠们杂乱无章的跑跳嬉戏被强制而整齐划一,产生效能了。它们生命的本意也就在于它们自主、自我的生活本身,在于它们的自由的权利。在网上,发言的快意也在于此。但,你仅想做一个大吼大叫大哭大笑甚至破口大骂的网民吗?如果你希望提升自己的声音,那你就必须了解语境,规则,必须理性、智慧。而到达这样的境界,你必须借助于阅读。实际上,读书的真义就在于,能够兼收并蓄,透过世事的迷雾,进行理性的判断和升华,从而获得真理。平民和精英,本出于同源,然而,文质甚殊。

 

池莉:阅读使生命的历程更久远  
   
  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土壤,那么阅读就像阳光。

  池莉的生活分成三大部分:阅读、行走、写作,各占三分之一时间。她阅读比较广泛,在她家里,你可以找到不少关于哲学等社会科学的书﹔行走就是旅行﹔除了小说,她也写一些散文。她说:“这就是我的生活‘老三篇’。”
 
 
书约池莉 
巴丹  
 

  池莉是百变的小说家。她拒绝承认自己有所谓创作的风格。她说一个人的所谓风格,是别人看出来的。“我从来不知道我是什么风格,也从来不有意去形成或者改变什么风格。我的写作宗旨是始终不变的:这就是对于中国人人性的挖掘和表现。具体到每一部作品,由于取材的局限,其视角、语感、结构等等艺术技巧,肯定都会不同,都会求新求变。”

  她一直喜欢关注那种复杂的人生矛盾,关注那些比较集中的人群中各种冲突比较集中的  
阶段。虽然每一个作家每写一部作品都在寻找新的形象、新的刺激,但这种刺激绝不是表面上的,而在于内心。她的小说大多取材于寻常百姓的凡俗生活,呈现本真的原生状态。朴实流畅的语言风格,冷静客观的叙述态度,使她成为中国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她的小说放弃终极理想,面对琐屑的现实,以“零度情感”叙写“此岸”的生存状态,来揭示平凡生活的生命本质。
 

池莉简介 
巴丹  
 

  池莉,1957年生于湖北,毕业于冶金医学院和武汉大学中文系。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现为武汉市文联主席,专业作家。主要作品有《池莉文集》(七卷),小说《来来往往》、《小姐你早》、《水与火的缠绵》、《不谈爱情》、《烦恼人生》、《有了快感你就喊》、《看麦娘》、《写到飞的境界》等,散文作品《怎么爱你也不够》、《真实的日子》、《给你一轮新太阳》、《老武汉》等,作品集《池莉小说精选》、《一夜盛开如玫瑰》、《生活秀》、《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等。曾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首届鲁迅文学奖、红河文学  
奖、小说选刊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大家”文学奖、湖北屈原文学奖、金凤文艺奖,以及《十月》、《人民文学》、《上海文学》、《中篇小说选刊》等刊物的优秀作品奖,共约50多项。多部小说被改编为影视作品,有各种文字译本。

  池莉生活的“老三篇”

  池莉的生活分成三大部分:阅读、行走、写作,各占三分之一时间。她阅读比较广泛,在她家里,你可以找到不少关于哲学等社会科学的书﹔行走就是旅行﹔除了小说,她也写一些散文。她说:“这就是我的生活‘老三篇’。”

  池莉读书语录

  我以为小说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它的根本属性是审美。阅读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审美的过程,欣赏的过程,感动的过程,震撼的过程,启智的过程;而绝对不应该是一种社会调查报告,更不是界定社会阶层的社会学分类。

 
 
池莉书缘 
巴丹  
 

  改变您人生的书是什么?

  我的人生并没有改变,从小热爱写作,现在依然热爱写作。但是我的世界观一直被所有阅读过的书籍在改造和提高认识。

  您青少年时期最喜爱的书籍是什么?

 
  我们的青少年时代书籍太少,喜爱所有能够弄到手的书籍。

  您为青少年推荐的书是什么?

  我不推荐。我认为要由自己的喜爱开始阅读。知道自己的喜爱吗?青少年要学会问自己这个问题,并且要求自己回答自己。

  您的读书格言是什么?

  一句老话:开卷有益。

  您读书的方法是什么?

  读读开篇的十行,再读读结尾的十行,如果不喜欢,就放下;如果喜欢,就读下去;如果很喜欢,就认真读下去;读了如果更喜欢,日后再安排时间反复读并且用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该书好在哪里?

  您读的第一本经典作品是什么?

  不记得了。这个世界上的经典太多了。

  对您的读书生涯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是谁?

  有阅读习惯与爱好的亲朋好友与语文老师。

  您最大的读书心得是什么?

  还是那句老话:开卷有益。

  您怎样看待读书与做人的关系?

  这个关系很复杂和微妙,更多与社会文明程度、社会体制、主流宗教有关。不过大约总是多读一点书,对于做一个明白人会有益处吧。

  您认为中小学阶段的读书量应为多少?

  课外阅读量每年应该有20本吧。

 
池莉:永远的浪漫(节选) 
巴丹  
 

  首先,让我们走得远远的。远远地,再回头,看一看,甚至都不用想,那千百年前的太阳,便又一次地升上了我们的天空。这的确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辈子,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拥有几辈子。尤其像这本书,如此直观和真切,具有高度的触摸感和细腻的体味性,完全可以使阅读者就像活了一百岁乃至更高寿。

  不知天远就不知地阔。不知山高就不知水低。不知他人的伟大就不知自己的渺小。不知  
社会历史的漫长就不知个体生命的短暂。这样的一些感受,不是我的独创,是通过这本书的写作对前人经验的再一回的领教。无数的前贤曾无数次地表达他们的生命体会,以期后人比他们生活得更好。毕竟生命比什么都重要。但是后人往往更多地对他们进行着单纯的艺术欣赏,或者把他们当作文艺理论和文学历史来研究。

  近代以来,中国人做学问,抽象成癖,高谈阔论,更在乎自己的声音是否响亮,很难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好管他人瓦上霜,不扫自家门前雪。使我们这些后来者,一出门便滑倒,与先哲前贤山高水远难得见面。朦胧的道理是知道的,精致的纹理是模糊的。这就需要我们付出惨重的人生代价,一天一天地过,一点一点地体验和辨析,逐渐逐渐懂得一些事理。然而,年纪也就一年一年地大了起来。等到老了,什么都明白了,可是一切都来不及了。真是亏得慌!所以,趁我们还活着,那就活得更明白一点,更透彻一点,更纯粹一点,更轻松一点,更自然一点,更良善一点,更个性一点,更享受一点。

 

余华:选择书籍犹如 选择人生道路  
   
  善用书,可借前人之手脑眼耳心体,铸成新的自我,让人类文明的光芒越来越辉煌灿烂。

  余华,1960年出生,浙江海盐人。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唤》、《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中篇小说集《我胆小如鼠》,随笔集《灵魂饭》等多部。
 
 
 
书约余华 
巴丹  
 

  余华是“先锋派”的代表作家,早年的小说带有很强的实验性,以极其冷峻的笔调揭示人性丑陋阴暗,罪恶、暴力、死亡是他执着描写的对象,处处透着怪异奇特的气息,又有非凡的想像力,客观的叙述语言和跌宕恐怖的情节形成鲜明的对比,对生存的异化状况有着特殊的敏感,给人以震撼。他在20世纪90年代后创作的长篇小说与80年代中后期的中短篇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使他享有盛誉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逼近生活真实,以平实的民间姿态呈现一种淡泊而又坚毅的力量,提供了对历史的另一种叙述方法。死亡仍是其一大  
主题,极端化处理仍时隐时现。

 
余华简介 
巴丹  
 

  余华,1960年出生,浙江海盐人。曾就职于海盐县文化馆和嘉兴市文联,现定居北京从事职业写作。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唤》、《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中篇小说集《我胆小如鼠》,随笔集《灵魂饭》等多部。其作品已经被翻译成英、法、德、荷兰、意大利、西班牙、挪威、日、韩等文在国外出版。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的十部作品;《许三观卖血记》入选韩国《中央日报》评选的100部必读书。曾荣获意大利文学基金会颁发的1998年度格林扎纳·卡佛  
文学奖,以及澳大利亚詹姆斯·乔伊斯基金会颁发的2002年度悬念句子文学奖。
 

余华:执着阅读 
巴丹  
 

  在小学毕业的那一年,应该是1973年,县里的图书馆重新对外开放,我父亲为我和哥哥弄了一张借书证,从那时起我开始喜欢阅读小说了,尤其是长篇小说。我把那个时代所有的作品几乎都读了一遍:浩然的《艳阳天》、《金光大道》,还有《牛田洋》、《虹南作战史》、《新桥》、《矿山风云》、《飞雪迎春》、《闪闪的红星》……当时我最喜欢的书是《闪闪的红星》,然后是《矿山风云》。

 
  实际上像我真正有书可读的时候,已经十八九岁了,这是很可悲的。我读过一位伟大的诗人叫艾略特的传记,他在中学毕业的时候,古典的现代的名著几千部,他已经全部读完了,以后的时间他也不需要再读了。我到他这个年龄的时候,我才刚开始“读”。那时候我们中国的文学杂志虽然都很差,从文学质量上来看都不好,但是每一本杂志的发行量都很大。那时候还没有其他种类的杂志,只要是杂志,就是文学类的,什么破杂志都能卖30多万份。后来我读到了美国作家杰克·伦敦,他给一个文学青年写了封信,其中有一句话:你宁可去读拜伦的一行诗,也不要去读现在的一百多种文学杂志。那时候我马上就明白这一个道理: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垃圾上,应该去读经典的作品。从那时开始,我就买了大量的19世纪20世纪已经被誉为经典的文学作品……我有一个观点,就是作为一个作家他是否优秀,取决于他作为一个读者是否优秀。所以那几年我成为一个很不错的读者,读了很多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虽然我写的跟他们不一样,但我知道怎样去判断,如何去把握叙述的过程。这是比较重要的一段经历。

  在我年轻的时候喜欢读一些很费劲的小说,写的是《世事如烟》之类的作品,那时马原说我“把一个很好看的故事写得很不好看”。现在我发现,十多年前看得津津有味的《城堡》几乎看不下去,我喜欢的是能一口气读完的书,比如不久前我重读的《静静的顿河》,感觉与从前完全不同。并非我在阅读上变得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