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74-普济方-第26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内经曰。血气者。人之神。恐怖者。血气不足。而神气弱也。脉形似循丝累累然。面 
白脱 
问曰。人不饮。其脉何类。师曰。脉自涩。唇口干燥也。 
(涩为阴。虽主亡津液。而唇口干燥。以阴为主内。故不饮也。) 
问曰。人愧者。其脉何类。师曰。脉浮而面色乍白赤。 
(愧者。羞也。愧则神气怯弱。故脉浮而面色变改不常也。) 
问曰。经说脉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谓也。师曰。脉者。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 
气也 
骨者 
(菽。豆也。难经曰。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 
者。 
之至 
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者。肾气也。若见损脉来 
至。 
(脉经曰。冷气在胃中。故令脉不通。下利不见脉。则冷气客于脾胃。今尺中时一小见。 
为 
复 
问曰。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也。师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 
纵。 
名曰 
(金胜木。水胜火。纵者。言纵任其气。乘其所胜。横者。言其气横逆。反乘所不胜也。 
纵 
) 
问曰。脉有残贼。何谓也。师曰。脉有弦紧浮滑沉涩。此六者名曰残贼。能为诸脉作病 
也。 
(为人病者。名曰八邪。风寒暑湿伤于外也。饥饱劳逸伤于内也。经脉者。营卫也。营 
卫者 
则脉紧。中暑则 
曰残。害良曰贼 
问曰。脉有灾怪。何谓也。师曰。假令人病。脉得太阳。与形证相应。因为作汤。比还 
送汤 
又问曰 
(医以脉证与药相对。而反变异。为其灾可怪。故名灾怪。) 
问曰。东方肝脉。其形何似。师曰。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 
也。 
(难经曰。春脉弦者。肝东方木也。万物始生。未有枝叶。故脉来濡弱而长。故曰弦。 
是 
假令得纯弦脉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脉如弦直。是肝脏伤。故知死也。 
(纯弦者。为如弦直而不软。是中无胃气。为真脏之脉。内经曰。死肝脉来急益劲。如 
新张 
南方心脉。其形何似。师曰。心者。火也。名少阴。其脉洪大而长。是心脉也。心病自 
得洪 
(心旺于夏。夏则阳外胜。气血淖溢。故其脉来洪大而长也。)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 
反 
病在里也。脉来头小本大者。故名覆。病在表也。上微头小者。则汗出。下微本大者。则为 
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心脉来盛去衰为平。来微去大。是反本脉。内经曰。大则邪至。小则平。微为正气。 
大为邪气。来以候表。来微则知表和。去以候里。去大则知里病。内经曰。心脉来不盛去反 
盛。此为不及。病在中。头小本大者。即前小后大也。小为正气。大为邪气。则邪气先在里。 
今复还于表。故名曰覆。不云去而止云来者。是知在表。脉经曰。在上为表。在下为里。汗 
者心之液。上微为浮之而微。头小为前小。则表中气虚。故主汗出。下微沉之而微。本大为 
后大。沉则在里。大则病进。内经曰。心为牡脏。小肠为之使。今邪甚下行。格闭小肠使正 
气不通。故不得尿。名曰关格。脉经曰。阳气上出。汗见于头。今关格正气不通。加之头有 
汗者。则阳气不得下通而上脱也。其无汗者。虽作关格。然阳气未衰。而犹可治。) 
西方肺脉。其形何似。师曰。肺者。金也。名太阴。其脉毛浮。是肺脉也。肺病自得此 
脉。若得缓迟者。皆愈。若得数者则剧。何以知之。数者南方火。火克西方金。法当痈肿。 
为难治也。 
(轻虚浮曰毛。肺之平脉也。缓迟者。脾之脉。脾为肺之母。以子母相生。故云皆愈。 
数者。心之脉。火克金。为鬼贼相刑。故剧。肺主皮毛。数则为热。热客皮肤。留而不去。 
则为痈疡。经曰。数脉不时。则生恶疮。) 
问曰。二月得毛浮脉。何以处言。至秋当死。师曰。二月之时。脉当濡弱。反得毛浮者。 
故知至秋死。二月肝用事。肝脉属木。应濡弱。反得毛浮者。是肺脉也。肺属金。金来克木。 
故知至秋死。他皆仿此。 
(当春时。反见秋脉。为金气乘木。肺来克肝。夺旺脉而见。至秋肺旺。肝脉则绝。故 
知至秋死也。) 
师曰。脉肥人责浮。瘦人责沉。肥人当沉。今反浮。瘦人当浮。今反沉。故责之。 
(肥人肌肤浓。故脉当沉。瘦人肌肤薄。故脉当浮。今肥人脉反浮。瘦人脉反沉。必有 
邪气相干。使脉反常。故当责之。) 
师曰。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此皆不治。决死也。若计其余 
命死生之期。期以月节克之也。 
(脉经曰。阳生于寸。动于尺。阴生于尺。动于寸。寸脉下不至关者。为阳绝不能下应 
于尺也。尺脉上不至关者。为阴绝不能上应于寸也。内经曰。阴阳离缺。精气乃绝。此阴阳 
偏故皆决死。期以月节克之者。谓如阳绝死于春夏。阴绝死于秋冬。) 
师曰。脉病患不病。名曰行尸。以无王气。猝眩仆不识人者。短命则死。人病脉不病。 
名曰内虚。以无谷神。虽困无苦。 
(脉者。人之根本也。脉病患不病。为根本内绝。形虽且强。猝然气脱。则眩运偃仆而 
死。不曰行尸而何。人病脉不病。则根本内固。形虽且羸。止内虚尔。谷神者。谷气也。谷 
气既足。自然安矣。内经曰。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 
问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谓也。沉为纯阴。翕为正阳。阴阳和合。故令脉滑。关 
尺自平。阳明脉微沉。食饮自可。少阴脉微滑。滑者。紧之浮名也。此为阴实。其人必股内 
汗出。阴下湿也。 
(脉来大而盛。聚而沉。谓之翕奄沉。正如转珠之状也。沉为脏气。故曰纯阴。翕为腑 
气。故曰正阳。滑者。阴阳气不为偏胜也。关尺自平。阳明脉微沉者。当阳部见阴脉。则阴 
偏胜而阳不足也。阳明胃脉。胃中阴多。故食饮自可。少阴脉微滑者。当阴部见阳脉。则阳 
偏胜而阴不足也。以阳凑阴分。故曰阴实。股与阴。少阴之部也。今阳热凑阴。必熏发津液。 
泄达于外。股内汗出。而阴下湿也。) 
问曰。曾为人所难。紧脉从何而来。师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脉紧也。 
假令咳者。坐饮冷水。故令脉紧也。假令下利。以胃中虚冷。故令脉紧也。 
(金匮要略曰。寒令脉急。经曰。诸紧为寒。) 
寸口卫气盛。名曰高。 
(高者。暴狂而肥。内经曰。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卫为阳气。卫盛而暴 
狂者。阴不胜阳也。针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卫气盛 
为肥者。气盛于外也。) 
营气盛。名曰章。 
(章者。暴泽而光。营者。血也。荣华于身者也。营盛。故身暴光泽也。) 
高章相搏。名曰纲。 
(纲者。身筋急脉直。营卫俱盛。则筋络满急。) 
卫气弱。名曰 。 
( 者。心中气动迫怯。卫出上焦。弱则上虚。而心中气动迫怯也。) 
营气弱。名曰卑。 
(卑者。心中常自羞愧。针经曰。血者。神气也。血弱。则神弱。故常自羞愧。) 
卑相搏。名曰损。 
(损者。五脏六腑之虚 也。卫以护阳。营以养阴。营卫俱虚。则五脏六腑失于滋养。 
致俱 
卫气和。名曰缓。 
(缓者。四肢不能自收。卫气独和。不与营气相谐。则营病。内经曰。肝受血而能视。 
足受 
营气和。名曰迟。 
(迟者。身体重。但欲眠也。营气独和。不与卫气相谐。则卫病。身体重而眠。欲眠者。 
卫 
迟缓相搏。名曰沉。 
(沉者腰中直。腹内急痛。但欲卧。不欲行。营气独和于内。卫气独和于外。营卫不相 
和谐 
者。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生。 
血 
(缓为胃脉。胃合卫气。卫温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开阖。卫和气舒。则颜色光润。 
声 
正 
趺阳脉滑而紧。滑者。胃气实。紧者。脾气强。持实击强。痛还自伤。以手把刃。坐作 
疮也。 
(趺阳之脉。以候脾胃。滑则谷气实。是为胃实。紧则阴气胜。是为脾强。以脾胃一实 
一强 
痛也 
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 
(经曰。浮为虚。内经曰。大则病进。浮则为正气虚。大则为邪气实。在尺。则邪气关 
闭下 
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 
(伏则胃气伏而不宣。中焦关格。正气壅塞。故吐逆而水谷不化。涩则脾气涩而不布。 
邪气拒于上焦。故食不得入。) 
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搏。必成瘾疹。身体为痒。痒者。名泄风。久 
久为 
(痂癞者。眉少发稀。身有干疮而腥臭。内经曰。脉风成为疠。) 
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气微。迟者。营中寒。营为血。血寒则发热。卫为气。气微则 
心内 
(卫为阳。营为阴。弱者卫气微。阳气不足也。迟者营中寒。经中客邪也。营客寒邪搏 
而发 
趺阳脉大而紧者。当即下利。为难治。 
(大为虚。紧为寒。胃中虚寒。当即下利。下利脉当微小。反紧者。邪胜也。故云难治。 
经 
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 
也。 
(弱者。阳气不足。阳能消谷。阳气不足。则不能消化谷食。缓者。胃气有余。则胃中 
有未 
谷。 
趺阳脉紧而浮。浮为气。紧为寒。浮为腹满。紧为绞痛。浮紧相搏。肠鸣而转。转则气 
动。 
(浮为胃气虚。紧为脾中寒。胃虚则满。脾寒则痛。虚寒相搏。肠鸣而转。转则膈中之 
气因 
使阴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营气不逮。荣卫不能相将。三焦无所仰。身体 
痹不 
噫而 
(人养三焦者。血也。护三焦者。气也。营卫俱损。不能相将而行。三焦无所根据仰。身 
体为 
不足。 
三焦因 
中焦 
归者 
谷。 
口。 
趺阳脉沉而数。沉为实。数消谷。紧者。病难治。 
(沉为实者。沉主里也。数消谷者。数为热也。紧为肝脉。见于脾部。木来克土 
。为鬼贼相刑。故云难治。)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衰。涩者。营气不足。卫气衰。面色黄。营气不足。面色青。 
营 
(卫为气。面色黄者。卫气衰也。营为血。面色青者。营血衰也。营行脉中为根。卫行 
脉外 
咳逆 
趺阳脉浮而芤。浮者。卫气衰。芤者。营气伤。其身体瘦。肌肉甲错。浮芤相搏。宗气 
衰微 
(经曰。卫气盛。名曰高。高者。暴狂而肥。营气盛。名曰章。章者。暴泽而光。其身 
体瘦 
皮、 
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疏。疏则其肤空。缓者。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谷入 
于胃 
(卫为阳。微为亡阳。脉微者。卫气疏。卫温分肉。肥腠理。卫气既疏。皮肤不得温肥。 
则 
于 
成 
密 
卫气疏。则气不循常度。三焦绝其常度也。) 
趺阳脉微而紧。紧则为寒。微则为虚。微紧相搏。则为短气。 
(中气虚且寒。气自短矣。) 
少阴脉弱而涩。弱者微烦。涩者厥逆。 
(烦者。热也。少阴脉弱者。阴虚也。阴虚。则发热。以阴部见阳脉。非大虚也。故生 
微烦 
者。 
趺阳脉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肤硬。 
(脾胃为营卫之根。脾能上下。则水谷磨消。营卫之气得以行。脾气虚衰不能上下。则 
营卫 
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迫。上入胸膈。宗气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下。 
热 
(尸厥者。为其从厥而生。形无所知。其状若尸。故名尸厥。少阴脉不出。则厥气客于 
肾。 
五 
呼 
不 
股 
为 
期 
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 
(寸微为亡阳。尺紧为阴胜。阳微阴胜。故云虚损。又加之多汗。则愈损阳气。是阴常 
在。 
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以胃 
无谷 
(卫。阳也。微为卫气微。故云亡阳。营。血也。濡为营气弱。故云亡血。弱为阴虚。 
虚则 
阳气 
无谷 
问曰。濡弱何以反适十一头。师曰。五脏六腑相乘。故令十一。 
(濡弱者。气血也。往反有十一头者。五脏六腑共十一也。) 
问曰。何以知乘腑。何以知乘脏。师曰。诸阳浮数为乘腑。诸阴迟涩为乘脏也。 
(腑阳也。阳脉见者。为乘腑也。脏阴也。阴脉见者。为乘脏也。) 
夫人迎。左手关前一分是也。肝胆之位。脉紧盛。伤于寒。在结喉旁一寸半。动脉应手 
是穴 
脏主。 
兼属 
夫太 。在足内踝骨上动脉陷中。伤寒何以须诊太 脉耶。太 穴。是少阴肾之经。男 
子以 
阴病 
也。 
本。 
叶枯矣 
不吐者 
将枯槁 
夫冲阳。一名会源。在足跗上五寸。骨间动脉上。去陷谷三寸。伤寒何以须诊冲阳脉耶。 
答 
其清者为营。营。血也。浊者为卫。卫,气也。营行脉中,卫行脉外。阴阳相贯,循环无端。 
胃为水谷之海。土禀四时 
以察其胃气之有无也 
缓时一止复来。曰结。 
聚气痞。忧思所成。大 
动而中止。不能自还 
甘草汤。夫又据脉论云。伤寒治法。据脉为要。问证次之。证如此。脉亦如此。条例径行。 
若证热而 
理之。庶 
流通而无 
之无力。 
洪。但指 
邪。以行 
邪乘虚。 
夫外有脉。内无脉。为外实内虚。外无脉。内有脉。为内实外虚。虚实之义。随其脉之 
有无 
八难 
乘阳 
入 
以 
盛 
盛 
阳 
之 
氏 
损 
下 
有 
正恐阳盛入内。而误以桂枝汗之。内得热以助邪。外撤虚而损正。又安得而不毙。观古人发 
表之药多温。攻里之药多寒。则知阴阳虚盛之意微。非止为汗下设。正所以为用药寒温设也 
。可不明辨哉。 
伤寒治法。内则审脉。外则审证。大要辨表里虚实为先。病在表。有表虚。有表实。病 
在里 
缓。 
脉 
冷 
与 
赤 
同 
夫太阳属膀胱。非发汗不能愈。必用桂枝、麻黄。以助阳却邪。阳明属胃。非通泄不能 
痊 
热 
附 
阳 
阳 
有 
皆 
为毒瓦斯入脏。皆当下之。知乎此。则伤寒用药之法。随变随应而不穷矣。虽然。伤寒七日。 
传遍六经。此约法也。或首尾只在一经。或间传一二经而止。又不可拘。但据脉与外证验之 
。是为活法。 
发热憎寒体痛时。脉浮解表定无疑。不憎寒却频憎热。多汗咽干里下之。 
夫三阳外证。腰脊头疼热恶寒。目疼汗热鼻中干。耳聋口苦时干呕。胸胁肋疼寒热干。 
太阳证。腰脊强。头项痛。发热恶寒。若伤风。则鼻塞恶风。阳明证。目疼身热。鼻干。不 
恶寒。反恶热。自汗自出。不得卧。内实。大便难。少阴证。耳聋。胸胁痛。或口苦咽干。 
目眩。或往来寒热而呕。阳病。体轻脉轻。外证。壮热烦渴。大小便秘。头面有汗。昏愦气 
粗。扬手掷足。 
夫三阴外证。肠满肢温利不烦。舌干燥渴或憎寒。唇青舌卷多烦满。筋急囊间缩又挛。 
太阴证。腹满或痛。手足温。自利不渴。喉下干。少阴证。口燥舌干而渴。或口中和。 
皆恶 
筋急 
大小 
发躁 
胃解 
夫汗下温正法。太阳伤风。自汗恶风。桂枝汤。伤寒。无汗恶寒。麻黄汤。风寒俱盛。 
则以 
麻黄 
汗多 
汤。 
为 
腹 
舌不燥。及背恶寒者。并用四逆汤。小便白者。亦用四逆。始得病。脉沉。反发热。麻黄细 
辛附子汤。口燥咽干而渴。急下之。用大承气汤。厥阴脉微浮。为欲愈。不浮未愈。小建中 
汤。脉浮缓。如疟状者。囊不缩者。亦欲愈。桂枝麻黄各半汤。脉沉短者。囊必缩。为毒瓦斯 
入脏。可用承气汤下之。利不止。用四逆汤。三阴中寒。微则理中汤。稍厥或中寒下利。则 
干姜甘草汤。大段重者。用四逆汤。无脉者。用通脉四逆汤。六经惟少阴难治。大要以口燥 
而渴。别其热。脉沉而迟。别其寒。然亦有表里无热。但烦愦。默默不欲见光明。其脉沉细 
。或时腹痛。此可四顺汤。增加干姜。对之增损。理中丸亦可矣。凡阴证。白通汤。四逆汤。 
通脉汤条例。未敢遽用者。且以理中汤。甘草干姜汤代之。虽然。阴寒亦有毒。乃病气也。 
滞须行之。养正丹。金液丹。半硫丸。皆可疏利。又为要药。 
夫三部之位。左右手。去鱼际一寸。名曰寸口。去尺泽一尺。名曰尺部。两境之间。名 
曰关 
至关 
之数 
三阳 
上。 
不可 
(今人以男子尺脉常弱。女子尺脉常盛。谓之反。非也。男子阳有余。脉在上。尺脉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