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facebook-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纳缁峄恢质欠窒淼纳缁峄琒NS是指后者。社会网络化的意思,就是分享化,所以社会网络化服务的实际意思,是分享服务。社会网络是社会资本的别称,社会资本就是可分享资本。

    这样的感觉就对了。细想一下,是不是SNS的每个行为,都具有分享的内涵?1000万人聚在一起,是在分享同一个主题;两个人聚在一起,也是在分享同样的体验。如果只说社会化,不说是专有的社会化,还是分享的社会化,就成为新旧不分了,就抓不住SNS的实质。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将来不应再把SNS说成社会化网络服务。

    馈赠型经济(又称为礼品经济)才是SNS真正革命性的意义所在。产权倒过来了,从专用变为分享,不是革命是什么,这无异于是对工业社会根基的撼动。Facebook的力量在这里。

《》  相关内容 推荐序二(2)

    抓住这个纲,再读《Facebook效应》,就一通百通了。

    观察互联网这么多年,我有一个体会,一种模式往往在第一个创造者那里,最能体现出真经。后来的模仿者往往把经念歪,让人们搞不明白这件事的精髓

    1

    TheFacebookEffect

    是什么。对SNS来说也是这样,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吐露的真言,最接近SNS的本义。扎克伯格在解释Facebook的初衷到底是干什么时,反复提及印第安人的冬宴(在人类学中叫“夸富宴”)。

    “你知道馈赠型经济吗?”扎克伯格问道,“在一些不太发达的地区,相较于市场经济,这是种非常有趣的非主流经济形式,我拿出一些成果分享给大家,出于感激和表达慷慨之情,人们会回馈给我一些东西。整个文化就建立在这种彼此的馈赠框架下。”

    作者通过与扎克伯格的对话最终了解到:“事实上他的意思是,他视每个人在Facebook上的表达为对另一个人的‘馈赠’。”也就是说,不是社会化,而是分享,才是SNS的魂。

    分享的对象,不光是简单的产品、服务,对它们来说,馈赠只是从等效用的交换变为等价值的交流;一旦分享到资本和权力,还涉及到社会组织从等级型向对等型的转变。如书中所引加里。哈梅尔所说:“正在网络上发生的社会变革将会完全颠覆我们判断一个组织是大还是小的方式。”在政府和市场之外,出现了第三种组织——网络。书中举了山列纳软件公司和路透社由于社会网络化而出现的“削弱掌权者的力量”的有趣情况。

    分享在人类历史上,经历了一个从现实到空想,又从空想变为现实的发展过程。在原始礼品经济中,分享是一种不发达的现实。在工业化经济中,分享变成了彻底的空想,只有专用是现实的。在高科技礼品经济中,分享又从空想变为现实。

    支配这种文明转变的关节点在哪里呢?比较一下人民公社大锅饭和Face…book,为什么一种分享是空想,另一种却成了现实,就可以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看分享对象的性质,是否具有共同消费性。大锅饭中的馒头不具有共同消费性,吃一口就少一口;而Facebook中的信息和体验具有共同消费性,越分享越增值。

    那么分享对象的性质,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这本书没有说,我可以告诉你答案。这就是一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工业社会以物质资本为基础,这决定了专有的产权形式,不是资本专有,就是社会专有;网络社会以社会资本为基础,这决定了分享的产权形式,既不姓社,也不姓资(托夫勒认为二者都属于第二次浪潮),社会网络扬弃了社会和资本的矛盾,变成全社会人人所有。生产力的进步表现在从以物质资本为主,以物质需求满足为主,转向以社会资本为主,以文化需求满足为主。从不可分享事物,转向了可分享事物。SNS就

    1

    是越分享越多的模式。

    有意思的是“我一定要投资这家公司”这一章。人民公社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无法实现的分享,在这里,却变成资本家争先恐后要投资Facebook这种分享模式,令人感慨生产力的威力。生产力不够先进,分享就只能是空想——谁叫你非得分享吃一口少一口的东西呢;生产力达到了社会资本自然而然成为主要资源时,想不分享都难,当梅特卡夫法则成为生存法则,网络价值随参与分享的节点呈指数增长时,连资本家都眼馋了。在这里,每个资本家都想参与进来,实际上是在不自觉地埋葬他们自己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专用资本转向社会资本。当参与普遍化后,他们将不再是资本家,而是“社会资本”的“家”,即以社会资本为生的家伙。他们投资的是用来分享的社会网络,提供的是社会网络化服务,通过分享服务获得想要得到的东西。

    什么是Facebook效应?就是从社会原子化向社会网络化的转变,就是由此带来的网络效应从技术上的可能性转变为社会上的可能性,就是越分享越多的效应。

    1

《》  相关内容 写在前面的话(1)

    在收集撰写《Facebook效应》一书的资料时,我得到了Facebook及其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的全力配合。没有他鼓励我写作,并且毫无保留地与我合作,就不会有这本书的问世。在创作过程中,我经常告诉自己,也告诉别人,为如此坦率的人写一本书是多么开心的事。即使遇到尴尬的问题,他也会尽力作出回答。

    马克。扎克伯格接受了我的多次采访,而Facebook公司的另一些重要人物也为我的采访安排了充裕的时间。

    几乎没有一位Facebook发展历程中的相关人士拒绝接受我的采访。而对这样的支持,他们没有向我提出任何交换条件。据我所知,Facebook公司既没有要求也没有得到任何批准出版权,在本书付梓以前,公司的管理层从未要求过审读书稿。

    Facebook公司的员工在面对我所提出的尤为尖锐的问题时,常常会不再作答,转而征询经常坐在他们身边的公司公共关系顾问的意见。但结果无一例外,Facebook公司的公共关系顾问们都是积极鼓励他们回答我的问题。而且,我与许多人的谈话都是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进行的。

    衷心感谢这些为本书出版贡献了心力的人们,因为他们我才能交出一部让大家满意的作品。

    本书的贡献者

    Facebook公司

    马克。扎克伯格(MarkZuckerberg),Facebook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达斯汀。莫斯科维茨(DustinMoscovitz),马克。扎克伯格的校友兼盟友,Facebook联合创始人之一。

    克里斯。休斯(ChrisHughes),扎克伯格大学好友,Facebook联合创始人之一。

    亚当。德安杰罗(AdamD’Angelo),扎克伯格高中时的好友,曾同扎克伯格一起研发了Synapse和音乐推荐软件,曾任Facebook首席技术官。

    马特。科勒(MattCohler),耶鲁大学音乐系毕业,Facebook早期的灵魂人物。

    谢丽。桑德伯格(SherylSandberg),Facebook首席运营官。

    克里斯。考克斯(ChrisCox),Facebook产品副总裁。

    查玛斯。帕里哈皮提亚(ChamathPalihaptiya),Facebook负责增长和国际化的副总裁。

    丹。罗斯(DanRose),Facebook商业开发副总裁。

    吉迪昂。余(GideonYu),Facebook首席财务官。

    戴夫。莫瑞(D*eMorin),扎克伯格密友,Facebook高级平台经理。

    亚伦。西锡格(AaronSittig),编程员,一流的平面设计员和排版高手,Facebook网站的美术设计兼程序员。

    麦克。墨菲(MikeMurphy),Facebook广告销售主管。

    兰蒂。扎克伯格(RandiZuckerberg),马克。扎克伯格的姐姐,在Facebook做高级市场推广。

    克里斯。凯利(ChrisKelly),Facebook公司的法律顾问。

    加雷思。戴维斯(GarethD*is),负责监督Facebook平台上的游戏。

    达夫。费特曼(D*eFetterman),程序员。

    安尼卡。弗拉戈特(AnikkaFragodt),扎克伯格的私人助理。

    斯科特。玛利特(ScottMarlette),退出了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系的研究生学习,Facebook早期招募的高级员工之一。

    杰夫。罗斯柴尔德(JeffRothschild),大型商业软件公司Veritas的创始人之一,退休后开始担任Facebook的顾问。彼得。泰尔(PeterThiel),Facebook董事之一。

    其他员工:

    卡罗琳。阿伯拉姆(CarolynAbram)、阿迪特亚。阿加沃(AdityaAgarwal)、伊森。比尔德(EthanBeard)、鲁奇。桑格威(RuchiSanghvi)、凯文。科勒兰(KevinColleran)巴里。施尼特(BarrySchnitt)、麦克。斯科洛普夫(MikeSchroepfer)、查理。切沃(CharlieCheever)、达夫。费特曼

《》  相关内容 写在前面的话(2)

    (D*eFetterman)、安尼卡。弗拉戈特(AnikkaFragodt)、内奥米。格雷特(NaomiGleit)、乔纳森。海里格(JonathanHeiliger)、马特。雅各布森(MattJacobson)、梅根。马克斯(MeaganMarks)、斯科特。玛格丽特(ScottMarlette)、卡梅隆。玛洛(CameronMarlow)、扎维尔。欧利文(J*ierOlivan)。

    Facebook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外部人士以及关心Facebook的人

    吉姆。布雷耶(JimBreyer),投资人,阿克塞尔合伙公司最知名的合伙人。

    正是在他的委托下,凯文。埃法西才找到到了社交网站Facebook。凯文。埃法西(KevinEfrusy),投资人,阿克塞尔合伙公司的一名资深合伙人。Facebook创始之初,他就看到了这个小公司光辉的前景。正是由于他的坚持,阿克塞尔合伙公司的股东们才愿意为Facebook注入大量资金。

    罗恩。康韦(RonConway),硅谷著名天使投资人,Google和Facebook的早期投资者。乔纳森。阿伯拉姆斯(JonathanAbrams),程序员,社会化网络Friendster创始人。

    马克。安德森(MarcAndreessen),硅谷受人尊敬的投资者兼实业家,扎克伯格的亲密顾问。

    丹。格雷厄姆(DonGraham),《华盛顿邮报》公司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的导师。

    崔西娅。布莱克(TriciaBlack),Facebook的广告代理商Y2M公司的一位主管。

    马克。平卡斯(MarkPincus),“部落”(Tribe)网站从前的创始人,六度社交网络专利的共同拥有人,也是Facebook早年的投资者;美国当前最知名社交网络游戏开发商ZyngaCEO。

    罗宾。里德(RobinReed),为创业公司招聘的著名猎头,曾为Facebook招聘到了不少人才,为公司的成长做出了贡献。

    比尔。盖茨,微软创始人。

    扎伊尔德。阿米德(SaeedAmidi),硅谷的技术开发中心PlugandPlay投资人。

    马克。安德森(MarcAndreessen),互联网浏览器之父。蒂姆。阿姆斯特朗(TimArmstrong),AOL首席执行官。萨米尔。奥罗拉(SamirArora),广告网络GlamMediaCEO。

    汉克。巴里(HankBarry),Napster公司CEO。

    汤姆。贝德凯尔(TomBedecarre),互动营销公司AKQACEO。

    吉娜。比安奇尼(GinaBianchini),社交网站Ning创始人兼CEO。雷内。波凡尼(ReneBonvanie),Networks全球营销副总裁。

    苏米特拉。达塔(SoumitraDutta),《全球信息技术报告》主要撰写人,IN…

    SEAD商学院对外关系系主任。

    塞思。戈尔茨坦(SethGoldstein),网站的CEO。

    雷德。霍夫曼(ReidHoffman),美国知名商务人士社交网站|LinkedIn|创始

    人兼CEO。丽贝卡。雅各比(RebeccaJacoby),思科的首席信息技术官。

    布鲁斯。杰菲(BruceJaffe),曾在微软负责并购的高管,微软的第3号人物。

    麦克。拉泽罗(MikeLazerow),社交网络广告公司BuddyMedia的创始人。

    山姆。莱辛(SamLessin),公司创始人兼CEO。

    麦克斯。拉夫琴(MaxLevchin),美国在线支付网站Paypal创始人。

《》  相关内容 序言  Facebook效应(1)

    哥伦比亚的巴兰基利亚港现在正处于2008年新年后的假期之中。在沙滩边的庄园里,奥斯卡。莫拉莱斯(OscarMorales),这位性情随和的电脑天才、土木工程师正和他的家人一起度假。尽管现在正是假期,但在他所处的国度中那些黑暗的地方,人们却像一名叫做艾曼纽尔(Emmanuel)的小男孩那样时刻承受着生活的煎熬。

    克莱拉。罗哈斯(ClaraRojas)6年前被劫持到哥伦比亚的森林里,艾曼纽尔是她4岁的儿子,在她被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FARC)游击队劫持时出生。

    FARC共劫持了700名人质,其中包括哥伦比亚总统候选人英格丽特。贝当古(IngridBetancourt),她是在2002年竞选时和罗哈斯一起被劫持的。

    对于被FARC劫持的人质的境遇,哥伦比亚人普遍感到同情和悲伤,同时也担心这些凶残而又势力强大的革命军下一步将会毁灭这个国家。艾曼纽尔的情况最近受到了大众的广泛关注。邻国委内瑞拉的总统乌戈。查韦斯(HugoCh*ez)已经在尝试和FARC进行谈判以求释放贝当古等人。12月底,事件突然有了进展,游击队声称他们将很快向查韦斯移交罗哈斯和她的儿子艾曼纽尔以及另外一名人质。对于一个几十年来倾全国之力与武装游击队抗争的国家来说,这是个极好的消息。“人们期待着礼物,期待着奇迹,”32岁的莫拉莱斯说道,“而艾曼纽尔事件就是一个标志。整个国家都觉得这是很有希望的,‘请让艾曼纽尔重新获得自由。我们会将这件事当作是FARC给我们的圣诞礼物。’”

    查韦斯出动了两架直升机进入哥伦比亚的丛林,预计人质将会在30号释放,但是一直到新年时艾曼纽尔都没有获得自由。1月1日,哥伦比亚总统阿尔瓦罗。乌里贝(AlvaroUribe)在国家电视台上发布重大新闻,称艾曼纽尔并不在哥伦比亚革命武装的手中。原来艾曼纽尔早些时候病得很重,于是FARC将他从他母亲罗哈斯那里带走,然后丢给了一位农民。1月4日的DNA测试结果显示,他就是真正的艾曼纽尔,而在同一天FARC也发表声明称,他们手上已经没有那个男孩了。艾曼纽尔现在意外地回到了政府的手中。

    整个国家依然处于假日之中,人们有大量的时间来看有关可怜的艾曼纽尔的新闻。而白天在沙滩上休息时,莫拉莱斯和他那些关心政治的家人就一起讨论下面会发生什么事。“人们会因为这个孩子是安全的而感到高兴,但是我们却他妈的非常生气。”莫拉莱斯说道,“很抱歉我说了脏话,但是我们真的感觉到被FARC侮辱了。他们怎么能用一个根本不在他们手上的孩子和我们谈判?这样实在太过分了。他们打算耍我们到什么时候?”

    莫拉莱斯特别想做些什么,于是他登录了Facebook。尽管Facebook并没有提供西班牙语的服务,不过在哥伦比亚有很多像莫拉莱斯那样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们的英语也非常熟练。莫拉莱斯在Facebook上有一个用了一年多的帐号,在上面有他的西班牙语个人信息,还有很多大学和高中好友。他几乎每天都会在Facebook上泡着。

    莫拉莱斯在Facebook的搜索栏输入“FARC”四个字母后按回车却没有任何结果。没有群组、没有活动、没有相关的帖子,而已有的那些群组却都只关注世界上阳光的一面。当谈到FARC的时候,哥伦比亚人却都是愤怒而又畏缩的,这实在是一个禁忌的话题。结果导致整个国家都被劫持了,而这种状态将会保持几十年。

《》  相关内容 序言  Facebook效应(2)

    莫拉莱斯花了一整天时间犹豫是否在网上公开讨论这一话题。后来他打算冒一次险,并在1月4日建立了一个反对FARC的群组。“这就像一种治疗,”他说道,“我必须表达出自己的愤怒。”他在简介中写下了他建立这个群组的目的——站出来反对FARC。他自称是个“电脑迷”,擅长进行图像处理,于是便制作了一个竖着的哥伦比亚国旗作为群组的图标。他在图标上面加上了四条标语,每条都比前面一个大——反对绑票、反对谎言、反对杀戮、反对FARC。“我想在人群中怒吼一声,”他解释道,“是时候来和FARC抗争了,现在发生的事情简直让人难以忍受。”

    但是他该如何给这个群组命名呢?在Facebook上人们给群组起的标题大多是诸如“我打赌我能找到100万个讨厌乔治。布什的人”此类,但莫拉莱斯不喜欢这样的标题,尽管他觉得这100万的想法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