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共產主義積極分子,他們的人生進程與求生存的策略:中國城市商業、社會生活的特伲约霸谠忈尅⒄蔑@現代性時,城市所展現的轉變模式;毛澤枺高^操縱歷史評價和高壓手段,以塑造其英雄形象;一九三七年對日抗戰爆發前後,共產黨員與國民黨民族主義分子的地下鬥爭。
至於一九四九年以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部分,我們可以注意:最近解密檔案所披露有關一九四九年在莫斯科和一九五○年韓戰爆發時毛澤枺c史達林兩人的關係;可以被視為是逐步引向一九五七年大躍進邉又豢煽咕艿膬仍谝蛩兀婚_啟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的(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心理動機;鄧小平領導下經濟彈性政策的漸進發展;共產黨政府所公佈的農業政策與農民本身自發性創新之間的關聯性;二十年來思想與文化領域的多元發展。
我盡量把這些新發現融入第二版之中,並增補新的一章,來涵蓋自一九八九年到一九九八年這段時期。為了控制第二版的篇幅,我做了許多割捨,少則略微剪裁,若我覺得可以刪減,多則一頁,甚至一整節。其結果,新版不僅內容更新,分量也較第一版為輕·此外,為使本書更容易閱讀,我在新版中先引入基本的經濟和人口分析,改變論述國民黨和共產黨那幾章的架構,以不同的形式來呈現各種外交政策的議睿瑏K重新安排節次,來呈現自一九五八年大躍進到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的過渡。
若干第一版的讀者和評論家希望能依論睿蚋拍畹男蛄小⒍皇且姥甏捻樞騺斫M織本書的內容,也希望本書能更為關注廣泛性的社會趨勢以及各個政治中心以外地區的經驗。他們也企盼拙著能多重視時下流行的各種西方理論,像是後現代主義(postmodemism )、底層研究(suba studies) ;以及新馬克思主義(neo…Marxism )學派繁衍出的各種支系。對於這些建議,我還是不改初衷。畢竟,教歷史的老師和學歷史的學生在探究事情何以發生之前,必須先知道事情是何時發生。中國社會內部醞釀的各種力量當然會影響領導人或接班人的觀念和生活,外國強權加諸中國的力量或觀念也會有所影響。不過我還是認為,以這種歷史導論的方式,立足中心往外看待這種種衝擊,是最為恰當的。若是強依理論準則來篩選、組合歷史材料、雖然有些讀者會蒙其利,但卻會讓別的讀者迷惑、窒礙不前;從當前西方文化世界的性伲鼇砜矗裉炝餍械睦碚摬痪靡部赡軛壷绫謱稀
所以,在新版本的架構,中心像是一面透鏡,讀者可以之來觀照中國人經驗的大千世界。讀者若想對個別章節有更清楚的了解,可參考(英文版)附錄的進階書目。中國欲在驚濤駭浪中探索她在這個世界的定位,一九八九年是如此,一九九八年也仍是如此。我期盼,新版的《追尋現代中國》將能引領新的讀者以同理心、以及對中國人覺得迫在眉睫的議睿兴J識,來跟隨中國人的探索。
推耍蛞 許伴雲(中央研究院院士)
史景遷先生是中國研究的高手。在美國的漢學家中,他以文筆優美、敘事清楚著稱。他原籍英國,受過英國教育的經典訓練,因此語文根柢深厚,落筆文采斐然,不是一般美國學者能望其項背。史氏更令人欽佩之處,則是其洞察的史識,是以他能由一個焦點透視一連串的變化。他的早期著作,有一本是以清代一個民婦的生死當著眼處,鋪陳清代的社會與文化。他的《天安門》( 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一書,其實是從天安門的學生邉樱纤莅倌陙碇袊R分子的志業與活動。
史氏也擅長於由個別歷史人物作為焦點,上下左右,論述其時代的變化及諸於文化與社會因素交織為一時風流人物,他曾經描述康熙、洪秀全、毛澤枺纳剑捌涑霈F的背景、因素。在他的筆下,有宏觀的歷史大框架、歷史人物的行為與性格,於是歷史是活生生的人生,而不是乾燥的排比史事。
史景遷先生是西方文化孕育的漢學家。由於他有西方文化的修養及知識,他在觀察中國的歷史時,也會將西方的角度編織於中國的變化中。他有一本名著《大汗之國:西方眼中的中國》(The Chan's Great Continent),即介紹歐洲人對於中國的評價及不同時代人物對中國的愛憎與褒貶。史氏對於利瑪福Ъ霸谌A耶穌會士的研究更是兼具從中國化與西方文化交流的研究中,找出一層一層的折射與映照,其中有過濾,也有選擇,甚至有铡猓灾袊幕芯空叩脑~彙來說,他的研究正是將文化交流所發生的discourse,一層又一層地揭開―這一工作,不是為了還原,而是彰顯歷史發展的過程。
有了這些專著的研究工作為基礎,史景遷先生才能寫成這一本中國尋索「現代」的歷史。本書分為五個大段落;在每一個段落,史氏都十分注意當代人物的思想背景及思維的方式。例如,為了處理中國近代的幾次革命,他花了不少筆墨討論達爾文生物演化論,以及這一理論與社會進化論之問互為影響的過程。於是掌握了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在文化方面持「進步」的理念,在政治方面給予社會主義成長的溫床。
不過,史氏並不只以思想與文化為其主睿诮膸讉分段,他都分別提出社會與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數,既作當時情形的說明,也提供時間軸線上可為比較的尺度。例如,從清末洋務邉拥臉I績,南京時代的十年建設,中共建國第一個五年計畫的成果,以至鄧小平改革開放以後的發展。合在一起看,讀者可有清楚的數據,觀知中國經濟發展的曲折途徑及其整體的方向。
正如史氏在他幾本專著中擅長的手法,在本書中,他描寫歷史人物的性格,也往往從細節見到性格,於是這些人物不是平面的面譜,而是有笑有淚的活人。康有為、孫中山、毛澤枺荚谒墓P端復活了。中國的歷史學傳統,本來盼望史德、史識、考訂,與文筆四項並重。中國史學的祖宗,太史公司馬遷,其文筆之優美,使《史記》不僅是歷史記載,也是文學作品。這一傳統,自從清代考證之學獨擅勝場,文章之美,已不受重視。史景遷先生的著作,堪為我人借鏡。國內史學界同仁,當可見賢思齊,有所激勵。
一本好的歷史著作,當有作者自己的觀點,太史公所謂「成一家之言」,亦是聲明其觀點自有獨特的角度。為此,我們不能要求任何歷史著作都滿足不同讀者的願望。雖然如此,我還是不能不表示自己的一些遺憾!我屬於在抗戰中長大的一代,我們對於那一時代的記憶刻骨銘心,永不能忘。有人詢問「抗戰的意義何在?」,我的答覆是「中國人九死一生,幾乎亡國,而不肯投降,只為了打出一個門國格」。」民族主義是中國當年歷史的主眨J肪斑w先生的大作於抗戰一役,著墨不多。抗戰八年,單以人命的損失、軍民傷亡即數千萬人,工業基礎全遭破壞,本書於中國犧牲之慘重洠в薪o予應有的敘述。這是我個人深以為憾的省墨!
本書的茫j,把整個中國的發展線索放在大陸,於是台灣部分的中國,只佔了很少的比例。中國與中國社會的走向現代,五十年來的台灣發展,在中國歷史上仍是重要的一部分。這一遺憾,不能向本書求全責難,我們自己不能逃避補足的責任。
本書以魏京生出獄及朱鎔基矢志發展經濟為發展一章的結束。史景遷先生提出了一段期許,盼望中國人能從文化遺產與歷史教訓中尋求意義,走向和諧的現代化,並提供中國人的新視野,供人類世界抉擇。他在第五部的敘言中,也向中共提出忠告,要中共自己記得他們曾經許諾終結不平,開拓未來美景;他更盼望他們不要自己成為進步的最大障礙!這兩段結語,母寧是全書精神所注。這一位畢生研究中國文化與中國歷史的西方學者,畢竟不是僅將中國作為研究課睿麑χ袊煌樯睿械n,也有期許。為此,我向史景遷先生致敬,也致謝!
許悼雲謹序
二○○一年四月四日清明
推耍蚨 陳國棟(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時報出版公司要我為史景遷老師的《追尋現代中國》寫一個序,一時把我拉回到當年在耶魯的往事回憶。特別是史景遷老師提起這本書是在「那布勒斯披薩店」與「十字校園圖書館」完成寫作的,而在多年前,我也曾在那些地方留連。
《追尋現代中國》一書的英文版交付印刷是一九八九年年底的事。那時距我把博士論文提交給學校當局、束裝回國才兩、三個月吧!倒算回去的一整年,我自己也在為博士論文的寫作奮鬥;再繼續倒算回去一年(一九八七―一九八八),我在倫敦的印度辦公室圖書檔案館( India Office Library and Records)收集論文資料。看來好像也洠颤N機會看到這本書的成長。
事實倒未必如此。因為史景遷老師正是英國人,老家就在倫敦肯欣頓花園( Kensington Garden)附近。我在那裡時,他回家探望母親,與我約在國會俱樂部(Athenaeum)見面時,已曾和我談過寫這本書的事。更直接的是:我不得不在最需要時問寫作的時刻擔任史景遷老師講授的「中國近現代史」( Modern Chinese History)這門課的助教。一九八八―一九八九那年,我們拿這本書的書稿當教材。
史景遷老師在耶魯大學部教「中國近現代史」這門課,大約從一九七○年左右就開始了。這是一學期的課,兩年才開一次,修課的學生真是如過江之鯽,多得不得了。為了確保學習品伲看伍_課都要找很多助教,隨班上課,然後幫學生做課後輔導。因為助教需求量大,我的領域又靠近,因此每次都跑不掉。
在《追尋現代中國》的英文版出版以前,美國各大學差不多都用徐中約的《現代中國的興起》( The Rise of Modern China)當課本。我第一回當史景遷老師的助教時(一九八五年秋、冬),也是那樣的。可是隨著時問下移,徐中約的書開始變得有點過時,社會上期待一本新的綜論性的中國近現代史。史景遷老師教這門課已經很多年,他的文筆更是好得洠г捳f。於是,在完成《胡若望的疑問》( The Question of Hu)一書後,史景遷老師就開始了《追尋現代中國》的寫作。
史景遷老師在「那布勒斯披薩店」裡寫作,他用筆寫。他的筆跡雖然不能說極度潦草,卻也只有熟悉的朋友能辨認。但他不用煩惱。在一九九五年耶魯歷史系的大秘書佛羅倫斯(Florence Thomas) 女士退休以前,她總是能幫他整理出一份漂漂亮亮的打字稿―史景遷老師自己是不打字的。
史景遷老師的文筆好,在他出道後不久即已受到肯定。但他為什麼文筆好,其實還有「用筆來寫」這個小訣福А壷恢ЧP,找一個讓思緒可以自由馳騁的空間,振筆直書,文思自然泉湧。
對詩人或散文作家言,要這麼做顯然並不困難,而且說不定還正是他們普遍採用的方式呢!可是這對歷史學家來說很難:對學院派的歷史學家而言,更幾乎是種夢想。
先別說人們越來越倚賴電腦吧。只說歷史學家的職業習性通常叫他們被資料左右著工作的空問。寫作過程中,隨時都有需要去找出出處,必須字字有來歷、言說有依據。他們需要經常查資料。於是他們的書房才是最佳寫作地點。然而在書房裡,寫作的思路卻也就經常被查閱資料的便利所打斷。
史景遷老師幸免於此。然而這不表示他不科學、不尊重史實。他博采周諮、反覆詳讀相關的著作,其實早將素材融會於心中:而片片段段的念頭也早在腦海中蕩漾。於是,在「那布勒斯披薩店」角落的一張黝黑的小桌子上,他把他獨到的見解,按照既定的構思,讓文字在稿紙上沙沙作響。「用筆來寫」,完成一個一氣呵成的草稿。接下來的工作才是查證必要的細節,於是工作現場當然就轉移到「十字校園圖書館」了。經過幾回修改,初稿漸次成形。他的博士班學生自然成了第一批讀者,然後就成了我們的試教教材。
試教是為了瞭解讀者的反應!史景遷老師是一位十分在乎讀者的作家。因為在乎讀者,因此在動筆時始終把讀者放在心上,特別是那些對中國歷史有些好奇、卻又所知無多的人。為了幫助這些人理解,或者加深他們的印象,他在敘事之餘,往往會來段對比。好比說,在提到中國歷史上由於政治權力高張,因此宗教勢力相對受到壓抑,而城市也洠в歇毩l展的機會,這時候他是拿歐洲來對照著說的。美國或其他英語系的讀者,多少會有點歐洲史的底子,這樣的對照也真能幫助瞭解。又如,在提到滿清入關與後續征服過程中,滿洲軍隊的邉勇肪時,他也巧妙地藉由說明這樣的行進途徑與一九四九年共產黨統一中國時的模式如出一轍,從而加深讀者的印象。
於是,親愛的中文本讀者!你們不難明白:史景遷老師的令名部分得自於他使用英文寫作在文字與風格上的成功―英語世界的讀者是他寫作時心目中預期的訴求對象。那麼,你們一定要問:把史景遷的作品譯成中文,還能保存多少文字的精髓與風格的特色?是的,是會有相當大的影響!所以,任何喜歡史景遷的人,最好讀一讀原著。
然而,拋開文字與風格不論,有中譯本可以批樱В匀皇羌䴓O幸一福的事情。讀者當然因此省掉一些力氣,而且本書的優點本來也不只是寫作上的優美而已。
史景遷老師讀書甚多,而且「很會讀書」―真正能夠抓住作者的重點。這從他經常為《紐約時報》、《泰晤士報》等書評專欄寫作就看得出來。正因為這等能力,他也嫻熟地掌握住西方人研究中國文史的茫齽印6凇蹲穼がF代中國》這本綜論的大著裡,他總在最適當的地方採用或批判一九八九年以前已經出現的形形色色的議睿c觀點。詳讀此書,一方面可以分享史景遷老師多年的心得,一方面也可以迅速掌握西方「近現代中國研究」的學術史。
溫洽溢先生為這本書的中譯工作花了很大的功夫,譯筆也流利通暢。外國書譯成中文時,把意思正確地說到,本來就很夠了。可是學術書,尤其是有關中國歷史的書,讀者總期待譯者能找出原來的用字。溫先生已經盡了很大的力,雖然還有不少地方洠в型耆_到這個嚴格的要求。幸好這種「還原」文字的問睿瑏K不十分干擾閱讀。
近年來史景遷老師的書在臺灣與大陸地區似乎都很受歡迎,中譯本已經出現了很多種。這本《追尋現代中國》可能是涵蓋面最廣、篇幅也最大的一本。做為學生輩的我當然覺得它的出版是件可喜可賀的事,更希望中文世界的讀者也能從閱讀的享受中獲益良多。
二○○一年一月二日,寫於荷蘭萊頓大學
第一部 征服與鞏固
十六世紀末,明朝似乎正是國力鼎盛之時,其文化與藝術成就璀璨奪目,城市與商業生活繁榮富庶,中國人在繪畫方面的技巧與絲綢、瓷器的製造能力,令當時歐洲人望塵莫及。即便如此,一般仍習于視「現代歐洲」崛起於此時,然而,我們卻不太能說現代中國發軔於此。正當西方世界競相縱橫七海、拓展世界的知識視野之際,此刻的明朝統治者不僅嚴令禁止海外探險,阻絕了可能因此獲得的知識,還採取一連串自毀長城的行政措施,不到五十年,明朝即告覆亡。
晚明國家與經濟結構組織的渙散,業已開始在各個不同層面浮現。財政入不敷出,朝廷無法如期發出軍餉。士兵的逸逃鼓勵虎視眈眈的北方部族進犯。歐洲白銀的流入對中國造成超乎預料的經濟壓力。官偅芾聿簧疲鞛乃钠穑瑢е罗r村人口普遍營養不良,疫癘叢生。盜俜淦穑瑓R而為寇,他們之所以嚕Ь凵搅郑瑹o非只為了苟活於亂世。到了一六四四年,所有這些不利因素紛紛彙聚成流,肇致明思宗自縊身亡。
在動盪之中重建社會秩序者,既不是揭竿而起的農民,亦非已經對明朝離心離德的士紳官吏,而是突破北方邊防,自稱「滿人」的女真部落。滿人早在伺機入侵中國之前,就已成功地將軍事與行政單位融為一體,整合成一種層級節制的緊密組織,滿人的勝利得力於此。隨著此一制度的建立,以及大批明朝降將貳臣權充滿人的政治顧問,滿人遂於一六四四年乘機進犯中原。
成千上萬軍隊的轉戰邉樱蝗鐫M人當時所感受到的,讓我們見識到中國江山的嬌燒撸煛K奶幣褋y的中國農民,以及明朝的殘餘勢力,各自據地以抵抗滿人的掃掠。滿人自北南下、由枺蛭鞯恼鞣J剑饕且姥袊酱ǖ牡乩硇蚊玻瑫r將各區域的政治與經濟地緣中心融入新的國家結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