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裡,康有為思索一個可以泯除所有民族主義爭端之世界政府存在的可能性,以及設想一個綜理人類從出生到死亡的福利國家。「杖珉娭疅o不相通矣,」康有為言道,「如氣之無不相周矣。」(裕模┒鵀榱讼詣e的差別待遇,康有為主張在政治集會上男女衣著無異;此外,康有為亦建議,以每年訂立「交好之約」取代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立約雙方均有權決定是否續約,此一交好之約同樣適用於兩男或兩女之問。但這些預言論著大都仍屬手稿形式,當時僅有少數人能一窺康有為思想之全豹。
廣州人梁啟超是康有為最忠盏淖冯S者之一,曾與康有為參加一八九五年的進士科考。在情感上,梁啟超不似康有為那般熱切擁護光緒皇帝或清朝皇族;在政治上,梁啟超一度轉而激進,欲以自由的藥石針砭中國腐化與墮落的病疾。但梁啟超終究還是從「法國大革命」的暴力激情中退卻,指陳「法蘭西自一七九三年獻迹麪奚葬幔敝烈话似摺鹉晔极@饗者,猶非其所期也。今以無量苦痛之代價,而市七十年以來未可必得之自由。即幸得矣,而汝祖國更何在也。」(裕澹
梁啟超同樣憂懀е袊傩丈形礈蕚涑袚裰鞯呢熑巍K钟H眼目睹美國唐人街的生活而更形悲觀:對梁啟超而言,唐人街的華人各自為政、怯懦,社會條件極差。所以梁啟超在公開集會上以他強烈的說服力,在各類報紙上以感情豐沛的筆鋒,鼓吹建立一強盛的中國,在強勢的民族領袖領導之下,促使每一個人,包括女性在內,形成有教養的市民。他寫道,為了實現這種積極而團結的市民社群理想,中國需要某些擁有鋼鐵般紀律的人物以扭轉積弱不振的頹勢;譬如斯巴達(Sparta)領袖李克各斯(Lycurgus)或是英人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中國應該暫時忘卻世界上有像盧颍蛉A盛頓這類的人物。但梁啟超並未寬恕克倫威爾弒君的行徑,他不斷頌揚君主立憲的美德,仿若君主立憲制度的確能同時帶來進步與經濟發展。他的政治理念展現在小說、戲劇、散文裡,吸引大批海外華人的目光焦點,並在中國廣泛傳播。他喚醒走向改革與復興。
為數眾多的中國人轉向歐洲各類社會主義與無政府主義議睿纬闪烁鼮榧みM的看法,但較缺乏渲染力且不見華麗辭藻。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發展和實邸妒攀兰o的歐洲蓬勃興盛,甚至迄至一八八三年馬克思身後仍然持續不衰。一八八九年,多數形塑於馬克思主義者理論、但意識形態各異的各個社會主義政黨與工會組織,聯合組成「第二國際」(Second International),總部設於布魯塞爾 (Brussels)。雖然第二國際支持「議會民主」的概念,但它亦尋求戰爭開展國際社會暴動的可能性,不放過每一個引爆社會主義革命的機會。第二國際的成員是接受馬克思社會革命之必然性的論眨
中國最早討論馬克思的文章出現在一八九九年一份刊物上*。文中總結馬克思的論點,在於窮人應繼續罷工以逼迫富人,並深信富人階級的力量將可能超越國界遍及世界五大洲。(裕Я┮痪拧鹞迥甓韲锩闯桑屇切┮暽郴逝c滿清皇帝同為獨裁君主的中國人精神為之一振,同時激起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興趣,認為它似乎能為中國提供一個步向現代世界的機會。於是中國人開始研讀一本一八九九年出版後被迻譯成中文的日文著作,即《近世社會主義》(Modern Socialism),書中指出,馬克思「以深遠之學理,窮究經濟之基礎〕,「故於多數之勞民,容易實行其社會主義,得多數雷同之贊助,而其事易底於成。」(裕撸
*譯裕б唬捍丝飸獮椤度f因公報》。一八九九年,《萬國公報》第一二一、一二三期連載了篇睿秊椤创笸瑢W〉的譯文,譯者為李提摩太( Timothy Richard)、蔡爾康。文中曾簡略提到「安民新派」(即該文譯者對社會主義的中譯)、「德國的馬克偲」。
一九○六年,馬克思的《共產黨宣言》被摘譯成中文,相較於英文或德文的版本,這個中文節譯本饒富詩意,較少激烈的語眨!豆伯a黨宣言》的著名結論,即「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僅是伽鎖。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被翻譯成:「於是世界為平民的,而樂愷之聲乃將達于淵泉。噫來,各地之平民,其安可以不奮也。」(裕О耍@位譯者*指出,基於中文的「工人」〔worker〕意義範圍並未含括勞動農民〔laboring peasants〕,而「平民」〔mon people〕則可,故他以平民一詞來翻譯英文的無產者。)
日本社會黨於一九○六年成立之後,中國人對於社會主義理論的興趣更有依附的對象。雖然有組織的中國社會主義政黨到一九一一年才出現,但通曉日、英、法、德各國語言的學者江亢虎開始有系統地研究社會主義。江亢虎曾任袁世凱的教育顧問,且是一位熱切的女性主義者。一九○九年,他還曾出席在布魯塞爾召開的第二國際大會。
也有部分中國人趨向無政府主義,特別是巴枯寧( Bakunin)與克魯泡特金( Kropotkin)的理論,這些理論批判了現代國家觀念的架構,強眨麄體的角色、文化變遷的力量,以及革命過程中群眾參與的重要性。一九○六年,一群栖居巴黎的中國人(譯按,張靜江、李石曾、吳雅暉、張繼等人)組織無政府主義團體「世界社」( New World Society),出版《新世紀》(New Era)刊物。這批無政府主義者亦大都與孫逸仙的同盟會有所聯繫,所幸當中一名成員擁有一家豆腐廠、飯館,他們的資金總是不虞匱乏。無政府主義者的目標十分廣泛且充滿烏托邦色彩:取消政治權威與軍隊;廢除所有法律;消除階級差異;消滅私有財產與資本。無政府主義者主張各式促進革命的方法:寫傳單、組織群眾團體、舉行罷工、發起抵制洋貨、煽動群眾動亂,或者罔顧道德良知,採取暗殺手段。此時,另一個中國無政府主義團體崛起於枺ㄗg按,指劉師培與其妻何震的「社會主義講習會」,其機關刊物為《天義報》),特別重視傳統社會中的女性權利,他們反對現代主義,服膺農業文明。托爾斯泰(L。Tolstoy)是這個團體的英雄,他們正視農民在革命過程所扮演的角色,探討的議睿ㄔ谵r村地區形成社群生活和結合農業、工業完善農業經濟的可能性。
最後是孫逸仙。自一九○五年之後,其主張兼迹父锩古c反清的組織易名為「同盟會」。孫氏的若干追隨者係恐怖主義者,力倡暗殺;但大多數均主張共和革命的理念。他們誓言反清到底,身為「民族主義者」,他們圖求中國自西方與日本所施加的沉重經濟束俊蝎@得解放。有些人也是堅定的社會主義者,他們企望中國走出「封建」遺緒,邁入嶄新的、進步的發展階段,但又能避免資本主義的弊端。孫逸仙的同盟會會員中有不少女性,倡導各式議睿逡詮娀栽谛轮袊鶓缪莸慕巧O逸仙與華南一帶的秘密會黨也有接樱K救司驮谝痪拧鹚哪杲浫艘椋尤搿溉蠒沟南耐姆謺瑏K仰賴旅居美國、加拿大海外華人中三合會會員的贊助。
*譯裕В哼@位中譯者即是朱執信,本文所引之中文翻譯,見氏著〈德意志社會革命家小傳〉的文章。
基本上,孫逸仙是民族主義者,擁護共和政體,不過其中亦蘊涵了社會主義的要素。一九○五年,孫氏曾拜訪位於布魯塞爾的第二國際執行局,聲稱他的黨是社會主義政黨,並希望成為第二國際的會員。當時比利時的一家報紙就曾引述孫逸仙的談話,孫期盼中國「引進歐洲的生產模式與使用機器,但又能戒除這過程中所產生的弊端。」為了防範資本主義的弊病,中國人應該「在未來建立一個洠в腥魏钨|變的新社會。」這位記者寫道,「他們承認我們文明的優點,但拒絕淪為我們文明的受害者。」(裕Ь牛
孫逸仙不改其志,繼續嘗試以武力推翻滿清政權。一九○六至一九○八年間,同盟會指導或鼓動至少七次反政府行動:三次發生在廣枺瑢O逸仙在此地的聯繫網絡依然十分綿密;其餘則出現在湖南、雲南、安徽、廣西。縱使每一次舉事均遭到清廷鎮壓而宣告失敗,但孫逸仙在海外華人的心目中依然深具領袖魅力,他接收了先前康有為的支持者,使他的革命資金源源不絕。大部分的獻金來自孫逸仙於美國、加拿大與新加坡演講時聽眾的慷概解囊,而在新加坡更有幾位富有的華商大力贊助。另外,孫逸仙也出售債券給那些支持他未來政權的人士,承諾假使取得權力之後,他們將可獲得十倍於現在投資金額的報酬。(或許孫逸仙並不曉得,此種作法並非由他所首創,林清在一世紀前的叛亂就曾採用過類似的策略。)
雖然他的計畫模糊且失敗連連,但孫逸仙依舊百折不回、積極鼓吹,堅定推翻滿清的立場。到了一九一一年夏天,同盟會的積極成員已由一九○五年的四百人左右增加為近一萬人。其中多數是在日本留學的學生,經由孫逸仙或其追隨者的吸收而入會,返國後在自己的家鄉繼續秘密鼓動反政府的風潮。若干同盟會的成員擔任甫成立的諮議局代表,有些則加入新軍行列或在新軍裡擔任軍官;他們在新軍中以革命言論或提供物伲T因,積極尋找未來的志同道合之士。這個摻雜著憤怒、挫折、夢想,與金錢的混合物是極具爆炸性的。
清朝的敗亡
一連串肇致國祚兩個半世紀的清朝政權傾覆的事件是從一九一一年十月九日,武漢三鎮之一的漢口市一次意外的炸彈爆炸所樱鼊印5牵@次爆炸事件若不是因立憲主義、鐵路、軍隊、滿人權力與列強入侵等問睿鹑珖鴦觼y,它也許不過是一孤立事件、而為人所遺忘。
自一九○四年以來,幾個激進的中國青年團體於漢口和鄰近的武昌市散播革命種籽,而這群激進的中國青年有許多人曾卜居日本,少數還是同盟會的成員。這兩座城市與漢陽構成三聯市,其中擁有大批的工人與長江沿岸的船員、現代學堂、新軍組織,還有清朝政府官吏,這使武漢三鎮成為政治與社會的實驗所。革命黨人的長程目標是推翻滿清政權、「復國仇」、「興中華」。(裕
短期的策略則是滲透進新軍之中,協眨萝妰炔扛髅孛軙h黨人的政治行動。革命黨人的滲透與吸收新會員均是在文學社或共進會之類團體綿密管道的掩護下進行的,以會社的名義舉行小型會議以及進行個人意見的交流。若有個別會社遭到地方官吏的眨椋锩h人便立即解散該會社,再到他處以別的名稱另起爐灶。迄至一九一一年秋天,湖北新軍中有五千到六千人已被武漢三鎮各式會社所吸收,總數約佔所有兵力的三分之一。
十月九日的爆炸事件是一群革命黨人正在漢口的俄國租界區製造作彈所引起。他們如同之前上海的反清煽動家,知道外國帝國主義的保護可躲避清廷的巡警,但這次爆炸的威力引起地方官員的眨椤J軅顕乐氐闹反者(譯按,孫武)被同志送至醫院,清廷巡捕搜查革命黨人的總部,發現其餘三名革命黨人,立即將之處決。地方官吏取得軍人與其他加入革命會黨的名冊。於是革命黨人認為,要是不能夠馬上起事,組織將會曝光,而有更多的革命黨人將因此喪命。
率先採取行動的是武昌的工程第八營,他們在十月十日早晨叛變,並佔領軍械庫。城外的輜重營與砲兵隊亦參加起義。這些軍隊對武昌的要塞發動一次成功的襲擊,當天,又有三支新軍隊伍加入舉事行列。滿人湖廣總督瑞徵與漢人「統制」(譯按,張彪)無法召集效忠軍隊扼守總督衙門,落荒而逃出城。十月十一日,革命黨人又自武昌橫渡長江,在武漢三鎮的漢陽發動一次成功的叛變,並隨同第一營佔領漢陽的兵工廠與鋼鐵廠。漢口的部隊則是在十月十二日褐竿而起。
當務之急是讓德高望重的聞人承擔指摚錆h叛軍與領導革命邉拥闹刎煷笕巍R驗槲錆h三鎮並洠в型藭馁Y深領導幹部,而其他地方上革命會黨幹部又不適合擔任,叛軍一致推舉諮議局的議長(譯按,湯化龍),但被他慎重婉拒。於是叛軍轉而選擇一位深得人心的湖北新軍「協統」黎元洪出任都督。他本人雖不是革命黨人(最初,他是在搶口的威茫旅銖娊邮苓@項職位),但卻似乎是一個出色的人選,因為他一方面得軍心,與諮議局的代表關係不錯,並積極參與收回鐵路利權邉樱瑳r且黎又熟諳英語,有能力安撫在武漢的大批外國人。
清廷積極部署以面對突如其來的危機,陸軍大臣廕昌啣命以北洋軍隊兩鎮的兵力清剿武漢。同時,滿人收起傲慢,召喚袁世凱並恢復他在一九一○年被迫「退休」前的職位。清廷相信,以袁長期領導北洋軍隊與豐沛的人茫坏┠戏降木謩莘定之後,必能節制這些軍隊。但狡滑的袁世凱等到他更能掌握情勢的發展,才接受督師的任命。
但局勢的發展急轉直下,已非任何個人或政治團體所能控制。一九一一年十月二十二日,陝西與湖南兩省的新軍叛變,大批滿人遭到屠戮,忠於朝廷的長沙將領被殺。這兩省諮議局的領導議員紛紛表態支持革命。十月最後一個星期內,又有三個省份祭起反清的大蠧。在山西首府太原,巡撫與其眷屬被殺害,議會與叛變的新軍同聲一氣;在江西省,商人、學生、教師聯合議員與軍官宣告脫離清廷獨立;遠在西南的雲南,武備學堂的教官起義並聯合新軍攻擊效忠朝廷的軍隊。
自十九世紀末以來,鐵路的軍事作用一再引起討論,現在雙方皆已能領略鐵路的軍事價值。清廷利用京漢鐵路火速咚筒筷犇舷拢倝何錆h的叛軍,山西的叛軍切斷廕昌軍隊欲作供輸路線的太原鐵路。在十月底,一位統制(譯按,張紹曾)斷然拒絕清廷命他率軍經由鐵路南下的命令,反而聯合其他將領向清廷發出十二條立憲要求的電文。其中較重要者有:在同年內召集國會,由該國會起草憲法,國會選出內閣總理大臣並由皇帝敕命,皇帝無權命令「就地正法,格殺勿論」,特赦所有「國事犯」,皇族不得任國務大臣,條約之締結與媾和由國會取決,後以皇帝的名義行之。
清廷在一週內大致同意這些條件。十一月十一日,即北京的國會議員選舉袁世凱為中國內閣總理大臣三天後,清廷發佈諭旨,命袁世凱為總理大臣,組織內閣。袁世凱接受這項任命後,即刻組織內閣,並以自己的黨羽出任重要閣臣的職位。
顯然政治局勢是朝向由滿人引導、近似康有為等人提倡的君主立憲政體發展,而非孫逸仙與同盟會革命黨人要求的共和體制。孫逸仙的支持者雖眾,但在中國欠缺統一的軍事力量,況且孫本人在一九一一年底事件爆發期間,正在美國籌募資金;他在前往堪薩斯市( Kansas City)途中,在丹佛市 (Denver)閱報得知武昌起義的消息。孫逸仙認為,當務之急是讓歐洲各國承諾在即將爆發的衝突中保持中立,是故,孫逸仙在返華之前先抵達倫敦、巴黎,與當地政府進行協商,而孫也獲得具體的政治成果,成功說服英國政府不再貸款給清政府。
整個十一月,袁世凱表現出一種巧妙的平衡,懀逯鴮Ρ毖筌婈牭挠绊懥獒岫埽瑢M人與革命黨人雙方施壓。歷經激戰後,清廷的軍隊再度佔領漢口與漢陽兩市(但並未克復長江南岸的武昌); 但相較於一省接著一省通電宣告附從革命黨人,這樣的戰果無助於緩和朝廷的壓力。在同盟會各領導人的鼓動下,孫逸仙的同盟會贏得民心的歸附。同盟會擴展組織規模,凝聚目標,在三個省份的革命邉又邪缪葜匾慕巧航K(十一月三日宣佈脫離清朝獨立)、四川(十一月二十二日)、山枺ㄊ率眨5谄漯N地區,同盟會僅是眾多反清聯盟的成員之一,這些地區的領導人大都來自新軍、諮議局,也有若干領導人是紳商出身。
經過數週戰況慘烈的戰役後,十二月初,滿人與效忠朝廷的軍隊在南京大敗,清廷的威信更加一蹶不振。南京在十四世紀曾為中國國都,自此之後南京即擁有其他城市所洠в械南筢绲匚弧D暇┏窍萋洌屩袊藨浧鹨涣奈迥旮M踯婈犜诖说氐氖。约耙话宋迦晏教靽能娛聰孬@。所以,攻陷南京城就成為同盟會鞏固自身勢力的全國性象徵。
監國攝政王載澧退歸藩邸,袁世凱接任內閣總理大臣,五歲幼帝溥儀的母后於是出面斡旋。但對許多人而言,這與慈禧垂簾聽政的作法無異,所以接受的人並不多。
就在一九一一年拢Q節當天,孫逸仙自法國循海路返抵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