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旦打仗,谁肯给你拼命;军队里的武器,“件件购自外洋”,而且型号各一,前膛后膛,德制粤制,搞不清楚;最要命是,装备混乱,阵法陈旧,这些士兵拿着新式武器茫然不知用法,还是习惯使用原来的大刀长矛,这怎么能胜任现代战争?
为此,胡燏棻提出了编练新军的四个办法:一是训官之法,即在各省设立武备学堂,挑选各地的武生武举,只要文化还过得去,年龄又不太大,便选入学堂,聘请洋人教习三年后经考核发给文凭,随后分派到各军营;二是练兵之法,即在招募新兵的时候,由各地方官负责登记新兵的家庭地址等情况,杜绝逃兵现象,新兵到营后先检查身体,不合格的立刻清退。三是放饷之法,即防止统兵将领克扣士兵的粮饷,改由各粮台直接发给;四是简器之法,即统一各项枪械武器,防止各种制式的冲突浪费。(来新夏:《北洋军阀史》)
1894年底,胡燏棻便屯驻马厂募兵训练,开始编练了新军3个营,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各兵种如步兵、骑兵、炮兵和工兵都齐了。由于样子看上去还不错,清廷便让他扩大规模。由此,胡燏棻便于第二年移驻距天津东南70里处的新农镇,也就是后来著名的小站(练兵)。小站原是淮系周盛传、周盛波所统领盛军的练兵场,在消灭捻军后,盛军在此驻扎了二十多年。后来甲午战争爆发,盛军开赴前敌,因为平壤之战时盛军继任统帅卫汝贵临战溃逃而被处斩,盛军亦由此全部溃散。胡燏棻便在此地编就新军10营,包括步兵3000人,炮队1000人,马队250人,工程队500人,共计4750人,号称定武军。
定武军的士兵,大都是从山东、天津等地经过仔细挑选招募而来,这支军队在编制、训练、战术、武器等方面完全摈弃了以往练军和湘淮旧军的习惯,而是“一切操练章程,均按照西法办理”。这里的所谓西法,其实指的就是德国陆军的模式,其中也有一些德国军官在此担任教习。除此之外,胡燏棻也从天津武备学堂中招募了不少优秀的毕业生如何宗莲(当时担任总教习)、曹锟、田中玉等人来军营中担任军官或教习。
就当时而言,定武军是一支全新的部队,它不仅武器装备新,阵法训练也全是按照德国操典进行。可惜的是,这支新军建军刚一年,还没有焕发出它全部生机的时候,它的开创者胡燏棻却被调离前去督办津卢铁路,而他的接替者便是大家所熟悉的——袁世凯。
袁世凯的话题先按下不提,先说说南方的另一支新军。在北方定武军编练之时,两江总督张之洞也向朝廷上奏,请求在南京编练一支按洋法操练的新军,这就是后来的自强军(也叫南洋新军)。自强军的兵种和定武军类似,也分为步骑炮工四兵种,分别为步队8营,每营250人;马队2营,每营180骑;炮队2营,每队200人;工程队1营,每营100人,总计2860人。
自强军在1896年开始招兵买马,主要从江北和江浙一代挑选士兵,张之洞认为江北人体格比较强健,因此多分入马队和步队;而江浙一代的人比较聪明,主要分到炮队和工程队。当时新军的待遇很好,军饷饭食衣物等各方面条件都远胜于防军和湘淮勇营。
张之洞是儒学大师,特别注重士兵的文化素质,美国人鲍维尔在《1895-1912年中国军事力量的兴起》中就曾提到,张之洞招的士兵大多会写能读,许多人的文化水平都还不错。不过自强军刚刚建立,张之洞便被调任湖广总督,自强军也被继任的刘坤一续办。不过,刘坤一对新军似乎没什么大的兴趣,在此后的几年中,自强军并没有扩充,后来这支南洋新军的兵员和素质也远不如北洋新军。
1901年,清廷下令将自强军调往山东,划归袁世凯节制操练。由此,自强军便成为袁世凯掌管的军队,后来在编练北洋陆军的时候,自强军被编为第四镇(师),此是后话。
三、乱世奸雄,袁老四如鱼得水
胡燏棻编练的定武军为袁世凯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也许很多人会问,袁世凯怎么运气这么好,这刚长熟的桃子怎么就让他给摘了呢?
这事说来话长。袁世凯(1859—1916),字慰庭,号容庵,他的这一生,说起来还真挺复杂。袁世凯出生于河南项城,那老袁家在数百年间原本也是默默无闻,后来也不知是他家祖坟的篙子翘了还是文曲星路过他家,这袁家突然忽喇喇的发了——乖乖,父子进士,弟兄举人,一门两代四贵人,了不得啊。于是项城袁家也便成了望族。
父子进士,弟兄举人,本来和袁世凯都没有直接关系。这所谓的父子进士,指的是袁世凯的叔祖父袁甲三和堂叔袁保恒(袁甲三的长子),这对父子分别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比曾国藩早一届)和道光三十年(1850年,比李鸿章晚一届)中了进士;所谓的弟兄举人,指的是袁甲三的次子袁保龄和袁世凯的叔叔袁保庆(袁树三的次子,袁甲三的侄子)分别中了举人。
古代人说科举是“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大家想,当年这科举考试是何等的难考,那举人进士可都是千里挑一、万里挑一的,当时的读书人考不中是正常,考中了那才是稀罕。袁家不过区区两代人,一下子就出了两个进士,两个举人,真是发大了。
不过,老天爷又是公平的,这袁家虽然显赫,但家里做官的却大都命不长。比如袁世凯的叔祖父袁甲三,当年也和曾国藩一样文官从戎,和太平军捻军厮杀,干的是刀口上舔血的营生,靠着无数颗人头,才染红了头上的顶子——大概杀气太重,只活了57岁便见了阎王。袁甲三的两个儿子,袁保恒和袁保龄,这进士老爷和举人老爷两人寿命更浅,分别在52岁和48岁便告离世。
说完了袁甲三家,再来说说袁世凯家。袁世凯的祖父袁树三是袁甲三的长兄,他老人家只是个秀才,和弟弟袁甲三相比差得太远。不过,袁树三的儿子袁保庆也中了举人,也算是争了口气。不过,这袁保庆有一遗憾,那就是年近四十依旧膝下无子,于是便从他的兄长袁保中那里过继了一个儿子。袁保中也是个秀才,他在功名上不如弟弟袁保庆,但他能生儿子,一口气生了六个,这过继给弟弟的就是老四。
这老四是谁呢,估计不说大家也知道,这就是鼎鼎大名的袁世凯啊。
袁老四的运气着实不错,他七岁的时候便跟着嗣父袁保庆生活。袁保庆虽然是个举人,但官运不错,曾经在济南和南京等地为官(做过盐法道,大概是厅级干部)。可惜的是,袁家的魔咒对这个举人大老爷依旧有效,袁保庆活到44岁便去世了。无奈之下,袁保庆的遗孀牛氏只好带着十四岁的袁世凯回到项城老家,偏偏第二年他的生父袁保中又因病去世。虽然袁家乃官宦世家,吃穿不愁,但此时的袁世凯母子活脱脱就是孤儿寡母了。
这时,袁世凯的运气又来了,他的堂叔袁保恒见他们母子可怜,袁世凯年纪又小,而这个进士大老爷身下也只有一个独子,于是便把袁世凯接到北京(当时袁保恒在翰林院做编修)去跟随他读书,让他走科举之道。于是,十五岁的袁世凯便去了北京。
只可惜的是,虽然堂叔袁保恒是个翰林,但在他的严格教导之下,袁世凯在考举人的时候仍旧是两试不中。据沈宪祖在《容庵弟子记》中说,袁世凯在第二次参加科举考试而名落孙山后,他在羞愤之中将以前所作的诗文全部付之一炬,说:“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这话难道是袁世凯最先说的?),乌能龌龊久困笔抵砚间自娱光阴耶?”
袁世凯的话颇有意思,当年洪秀全考不上秀才也曾撕烂了圣贤书,大骂:“再也不考清朝试,再也不穿清朝服,老子以后要自己开科取士!”——于是洪秀全就造反了。其实话说回来,那时考不中举人真是太平常了,比袁世凯年长一岁的康有为算是有才华吧,可照样五试不中,足足虚掷十六年的光阴!如此看来,科举顺利者如曾国藩、李鸿章多为守成之臣,而科举之路坎坷者如康有为、袁世凯则多有叛逆之心,或者说更有改革的需求和愿望,这便也在情理之中了。
袁世凯出身官宦世家,他还没到要去造反那一步。不过,袁世凯也知道自己不是科举这块料,于是他在结婚以后便放弃功名,另寻出路。1881年5月,袁世凯跑到山东登州,投靠了嗣父袁保庆的拜把兄弟吴长庆。吴长庆当时统率庆军六营驻防在登州,督办山东防务,袁世凯去后便在庆军营务处任会办一差。
在军营的日子里,袁世凯还曾拜在吴长庆幕府、后来的状元郎张謇门下学习,但袁世凯的文章“文字芜秽,不能成篇”,让张謇无从删改,深以为苦(袁世凯和张謇的故事颇为有趣,另文撰述)。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袁世凯虽然文章写得糟糕,但处理起军务来却如鱼得水,井井有条,似乎天生就是干实事的料。如此看来,在局势变幻不定的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袁世凯投笔从戎倒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
1882年8月,朝鲜局势动荡,突发“壬午兵变”。在朝鲜国王的请求下,清廷派庆军入朝鲜弹压。袁世凯在朝鲜帮办军务的时候崭露头角,以整顿军纪和镇压兵变有功,为朝鲜国王所看重,并获得清政府奖叙五品同知衔。袁世凯在朝鲜充分展示了他的军事才能,他帮朝鲜训练了一支五千人的德式新军,令朝鲜上下大为慑服。后来,这支新军在朝鲜“开化党人”政变时发挥了重要作用,袁世凯协助国王控制了局势并镇压了亲日的“开化党人”,日本在朝鲜的势力也因此大受挫折。
袁世凯在这些事件中的出色表现,给李鸿章等朝廷大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袁世凯便被清廷任命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的全权代表,一举成为朝鲜的“监国”大员,而此时的袁世凯不过二十六岁。当时的朝鲜也是内外交困,内有各派势力矛盾重重,外有俄日英美势力的窥渗,在如此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袁世凯在朝鲜洋务军事一把抓,倒也从容应对,游刃有余,这比一般的举人进士要强得多了。正因为袁世凯的优异表现,朝鲜国王还特赐了他四个朝鲜美女,其中一个还是贵族女子。
十九世纪的最后十年,朝鲜风云变幻,袁世凯能力虽强,但帝国主义的力量更大,特别是日本更是对朝鲜势在必得。在甲午战争爆发的前一年,袁世凯被升为浙江温处道(挂名官衔),但仍留在朝鲜。随后的一年中,朝鲜东学党起事,日军在清军应邀进入朝鲜后也大举进入,由于清廷在朝鲜问题上决策屡屡失误,局势终于不可挽回。就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前夕,袁世凯见势不妙,最终设法找了个机会落荒而逃,回到天津。
战争爆发后,袁世凯被派赴东北前线,仍旧以浙江温处道的名义协办前敌营务处,负责筹拨粮饷,联络各军。由于练军和湘淮旧军在战争中节节败退,朝野人士交章上奏,争相向朝廷献言练军之法。说到练军,那些士大夫当然都是些纸上谈兵的书生之见,哪里比得上袁老四经验丰富、能力突出?
以袁世凯当年在朝鲜练就新兵的经验,让他做个前敌营务处会办,实在是有点屈才。袁世凯当然也不甘心,他利用朝廷急于速练新军的心理,组织了一批人帮他翻译外国军事教材,包括训练方法、编制、营中制度等,然后他结合当年的练兵经验,草拟了《练兵要则十三条》、《新建陆军营制饷章》、《募订洋员合同通稿》等在朝廷大员们中间广为散发,为自己赢得了知兵治事的赞誉。当时很多朝廷大员,如恭亲王奕䜣、庆亲王奕劻、兵部尚书荣禄、军机大臣李鸿藻,还有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等地方督抚,都对袁世凯交口称赞,一致推荐。
这真是奇了。要说上面的那些大员,那可都是当时朝廷最显赫的权臣,怎么会对这不过三十六岁的袁老四如此看重呢?要说呢,这袁老四的确是有两下子,姑且从他的《练兵要则十三条》说起吧!
和胡燏棻一样,袁世凯对旧军队的弊政是了然于胸,但他比胡燏棻更胜一筹的是,他在朝鲜可是有成功的实践经验的。由此,袁世凯提出的《练兵要则十三条》更加具体,更加到位。
先看第一条,讲的是军律第一,规定士兵必须要背诵,并在营中设立执法处,练就一支节制之师;
第二条是军饷发放,杜绝营员克扣而由粮台直接发给,这个办法与胡燏棻的设想相同,也许袁世凯是借用了其想法。但是,袁世凯多留了一手,那就是士兵领饷后必须接受操练检查,防止冒名顶替或者滥竽充数;
第三条是枪械统一管理;
第四条是设立军事学堂和派遣军事留学生,培养军事人才;
第五条是制定募兵标准,如新兵的年龄、体格要求等;
第六条是教导士兵忠义之道,类似于在部队中设立政委;
第七条是改习洋操,并定每年演习;
第八、九、十条是请病假、事假和抚恤制度;
第十一条是军衔品级制度;
第十二条是训练的奖惩制度;
第十三条是改进军服问题。
这《练兵要则十三条》加上《新建陆军营制饷章》和《募订洋员合同通稿》,其实就是袁世凯对编练新军的一整套设想,包括军制、饷制、器械、募兵、教育、奖惩、营制、聘请洋教习等,当时确实让那些不知新军为何物的朝廷大员们大开眼界,称赞有加。由此,袁世凯便也被调入督办军务处,以备顾问。
进了军务处后,袁世凯编练新军的机会便唾手可得了。恰好这时编练定武军的胡燏棻被调去督办津芦铁路,袁世凯乘机上下活动了一番,督办军务处的领导恭亲王奕䜣、庆亲王奕劻、翁同龢和荣禄等人便联名保荐袁世凯接替胡燏棻前往小站练兵,当时声望正隆的李鸿藻大学士还给了袁世凯极高的评价,说他“家世将才,娴于兵略,如令特练一军,必能矫中国绿防各营之弊”。有了这些朝中大佬的保荐,事情当然好办。
保举袁世凯的奏折上去后,很快引起了光绪帝的兴趣,他随即批示说,“温处理道袁世凯既经王大臣等奏派,即著派令督率创办,该道当思筹饷甚难,变法匪易,其严加训练,事事核实,倘仍蹈勇营习气,惟该道是问。”
由此,袁世凯便屁颠屁颠的跑到天津小站练兵去了,这也是他真正的发迹之始。
四、练军有方,世凯兄是有两手
1895年12月,袁世凯到小站正式接管了定武军,随后又在山东、河南等地招来了2000多名淳朴强健的农家子弟,将原定武军的兵额招足到7300人,并将之改名为新建陆军。
袁世凯在编练新建陆军的时候,完全按照德国陆军的建制,以步兵为主,分步兵、炮兵、工程兵、骑兵四个兵种;全军分编为左右两翼(相当于旅),翼下设统领(旅长)一名,统领下设分统一名,协助统领训练步炮骑兵各营;营下设统带(营长)一名,统带下设帮统一名,协助统带工作;在兵员配置上,左翼步兵两营,炮兵一营;右翼步兵三营,骑兵一营;另有工程兵一营;营以下设队(相当于连),队下设哨(相当于排),哨下设棚(相当于班),层层管辖,以便于指挥。
新建陆军以营为作战单位,每营军官约46人,士兵约1000名,文书、委员各6名,每营还配有两名军医。除此之外,各营还有护勇、号兵、伙夫、长夫等非战斗人员,人数加起来大概也有三四百人。
为了把新建陆军建成一支模范军,袁世凯花重金聘请了包括退役军官沙尔在内的十几位德国教习,并规定全军使用统一的新式步枪、马枪和快炮,其中大都为德制或奥制的标准化枪械,这为部队的后勤保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增强了这支军队的战斗力。
袁世凯在管理军队方面很有一套。他一到小站,便立刻设立督练处,下设参谋、执法和督操三个营务处和中军、文案等职。在督练处之外,袁世凯又设立了一整套的军队后勤保障体系,包括粮饷局、军械局、洋务局、转运局、军医局和教习处等机构,这些机构都有明确的人员编制,职责也十分清楚。
袁世凯治军相当严厉,他亲自制定了新建陆军《斩律十八条》,要求士兵严格遵守,其中包括:“临阵回顾、退缩及交头接耳私预压者斩;遇差逃亡,临阵诈病者斩;结盟立会,造谣惑众者斩;持械斗殴及聚众哄闹者斩;黑夜惊叫疾走乱伍者斩”,等等。袁世凯制定的军纪严密,包括募兵、行军、操典、驻扎等,都有详细的规定。而且,袁世凯对军队管理极严,日则督操,夜则巡营,从不懈怠。有一晚袁世凯巡营,偶然发现一士兵偷食鸦片,袁世凯当场拔出佩刀将之手刃,全营为之震惊,自此营中再无人敢食鸦片。
袁世凯在军营中以身作则,他和普通士兵一样,着军服、扎皮带、穿马靴、挂佩刀,一副赳赳武夫的样子。在平时的训练中,袁世凯经常亲临现场观看操练,某次阅兵时突然下起大雨,他手下的军官要给他打伞,他坚决不让,说:“士兵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