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
自己的私权,不是为了国家的福利,但是,既要行宪,得把国家放在
第一,
一切爱国的人都有发言论政的权利,一切爱国的人都有办报办刊物的
权利,
没有人可以剥夺人民这种权利。我们反对政府一切摧残舆论的行为和
任何
摧残舆论的意图,我们希望政府认真检讨自己的作风,封报馆封刊物
的作
风,是万万要不得的。
二、现在大家不满意政府是事实,然而政府应当平心静气地想想,你
们过去所做所为,对於国计民生,有何改善?今日所作所为,对於当
前局
势,又有什么补救!今日一般国民,想到国家前途的暗淡,目睹一般
子民
的流离,无不悲从中来,欲哭无泪!在这种情形之下,要叫大家不讲
话,
不出悲愤之言,这是做得到的事吗?在政府里供职的朋友,或者接近
政府
的朋友,平时一开口就希望我们多做建设性的建议,其动机固不能为
不善,
但是请问,今日的时代是一个建设性的时代吗?请问今日政府自身,
又在
做些什么建设性的工作?假如政府完全在做破坏性的工作,我们发为
设建
性的言论,政府能采纳吗?又能施行吗?我们一直的态度是希望结束
内战,
这难道不是天字第一号的建设性的建议吗?然而政府能采纳我们这个
建议
吗?今日普天之下,皆无饭吃之民,无衣穿之民,无屋住之民,我们
现在
建议,请政府给无饭吃的人以饭吃,无衣穿的人以衣穿,无屋住的人
以屋
住,这不是又一个天字第一号的建设性的建议吗?然而,政府能采纳
之而
一一见之於行吗?再退一万步说,就说本刊三卷十三期所刊陈之迈先
生所
作“中国行政改革的新方向”一文,此文曾引起国内外读者广泛的重
视,
并誉为极有建设性的文字,然而该文发表以来,已八阅月矣,政府果
会采
纳实行吗?政府果能励精图治,做几件富国利民的事,则又何惧乎民
间舆
论之抨击;假如政府百事不为,只管自私,则又何能以一手而堵塞天
下之
怨诟!今日大局日非,政权浮动,政府欲加紧其政治控制,取缔一些
不利
于政府的言论,就其自私之立场言之,固未尝不近情近理,但就解决
国家
之困难而言,因南辕北辙,无补实益。假如政府害怕一般社会的动乱
因而
影响其政权,则政府应以有益方法,以苏民困,民困得苏,社会之动
乱自
平,此与封不封报纸杂志,风马牛毫不相关。重庆抢米,是出於报纸
杂志
煽动的结果吗?宁波抢米,又是出於报纸杂志煽动的结果吗?老实一
句话,
今日造成社会普遍不安的就是政府;政府自身在制造社会的不安,而
反将
其责任嫁移到我们言论界身上,可谓不平之至。我们不相信封了一个
新民
报,再封一个“观察”,社会即能趋於安定。文汇报被封,业已一年,
社
会秩序又何尝因文汇报被封而稍改善。我们在此忠告政府,你们要挽
回你
们的颓局,就得全盘检讨,痛改前非,人民受你们的迫害,已经到了
历史
上少见的程度,假如你们以为封几个报纸刊物就能挽回你们的颓局,
那就
大错特错!
最后,我们愿意坦白说一句话,政府虽然怕我们批评,而事实上,我
们现在则连批评政府的兴趣也已没有了,即以本刊而论,近数月来,
我们
已很少刊载剧烈批评的文字,因为大家都已十分消沉,还有什么话可
说?
说了又有什么用处?我们替政府想一想,一个政府弄到人民连批评它
的兴
趣也没有了,这个政府也就够悲哀的了!可怜政府连这一点自知之明
也没
有,还在那儿抓头挖耳,计算如何封民间的报纸刊物,真是可怜亦复
可笑!
我们愿意在此告诉一切关心我们的朋友们,封也罢,不封也罢,我们
早已
置之度外了。假如封了,请大家也不必惋惜,在这样一个血腥遍地的
时代,
被牺牲了的生命不知已有多少,被烧毁了的房屋财产也不知已有多少,
多
少人的家庭骨肉在这样一个黑暗的统治下被拆散了,多少人的理想希
望在
这样一个黑暗的统治下幻灭了,这小小的刊物,即使被封,在整个的
国家
的浩劫里,算得了什么!朋友们,我们应当挺起胸膛来,面对现实,
面对
迫害,备不顾身,为国效忠,要是今天这个方式行不通,明天可以用
另个
方式继续努力,方式尽管不同,但我们对於国家的忠贞是永远不变的!
储安平的这篇言辞激烈的文章发表以后,不知什么缘故,居然平安无
事,直到5 个月以后,1948 年12 月24 日,《观察》才遭不幸。
从12 月21 日起、关于查封《观察》的消息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具体,
《大公报》一天三次询问《观察》是否已经收到查封命令。23 日,一家夜
报终于以“《观察》封门”的标题发表了第二天由国民党上海警备司令部、
上海市警察局、社会局派人送来的国民党内政部的查封命令'13':
'13'林元《碎布集》第401-402 页。
查《观察》周刊,言论态度,一贯反对政府,同情共匪,曾经本部予
以警告处分在案。乃查该刊竟变本加厉,继续攻击政府,讥评国事,
为匪
宣传,扰乱人心,实已违反动员勘乱政策,应按照总动员法第二十二
条及
出版法第二十三条之规定,予以永久停刊处分。相应电请查照办理,
饬缴
原领登记征送部注销。
当时储安平已离沪赴北平,找一些知识分子商量《观察》今后的命运
了,在沪照料《观察》事宜的是林元、雷柏龄和笪移今。
此次查封《观察》的由头是1948 年10 月出版的《观察》上发表了一
篇南京特约记者的军事通讯《徐淮战局的变化》。这篇文章的内容是阐述战
争进行中的变化因素和所谓国军“大捷”、“共军”溃退的喜讯,报道了国军
统帅部在这一战中的战术改变和新武器的大量使用,因而造成共军的“大量
伤亡”以及“听说美国方面曾向当局作‘调用日本兵来应争的建议’,飞虎
将陈纳德的请缨”;以及“分析陈布雷之死与翁文灏之拖”等等。蒋介石认
为这篇通讯泄漏了军事秘密,以致国军在淮海战役大败,于是下令查封《观
察》杂志社,追捕那个“《观察》南京特约记者”。至此,《观察》杂志被迫
停刊,1992 年作为当事人唐宝璋曾撰文详细回忆了《观察》被查封的情况
'14'。 '14'唐宝璋《民主杂志〈观察〉封闭前后》,上海《上海滩》
月刊1992 年第7 期第42-46 页。
四、《观察》的复刊和终止
《观察》的复刊工作在1949 年5 月23 日上海解放以后,当时林元和
雷柏龄从南京出狱回到上海,并和储安平联系商量《观察》的复刊工作。这
时中国的政治中心已经移到了北平,所以储安平决定留在北平筹备《观察》
的复刊工作。
据林元回忆,当时领导和联系《观察》复刊工作的是代表中共的胡乔
木、胡愈之、范长江、胡绳等人。1949 年5 月以后,储安平曾向中共请求
复刊《观察》,胡乔木将《观察》的情况向周恩来做了请示汇报,周恩来的
意思是说,既然有那么多的读者,当然可以复刊。这样《观察》在1949 年
11 月1 日复刊了,并由周刊改为半月刊。复刊后的《观察》出至1950 年5
月16 日的第14 期后,奉命改为《新观察》,是为《观察》第6 卷。复刊后
的《观察》编辑部设在北京交道门北吉祥胡同。
《新观察》的第一位主编是黎澍、第二位主编是杨赓,来自四野新华
总社。原《观察》社留在《新观察》的编辑只有林元一人。《新观察》筹备
时,储安平曾和黎澍碰过几次头,杨赓来了以后,储安平就完全不来了,后
来储安平调任出版总署新华书店总店副总经理,至此,储安平完全离开了他
壮年时期倾其心血创办的《观察》。
五、《观察》的消失
《观察》在国民党时期维持了将近3 年,虽然最终被查封,但《观察》
的精神和品格却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观察》持的是自由主义的中间立场,
无党无派,走的是中间路线。在《观察》时期,它对国民党腐败政治的揭露
和批判为当局所不容,由于共产党当时正在崛起,与衰落的国民党相比还能
给人一点朝气,但在《观察》时期,储安平对共产党一直保持有清醒的认识,
他在著名的《中国的政局》和《评蒲立特偏私的、不健康的访华报告》等文
中一直认为共产党的崛起是由于国民党的腐败养大的,国民政府的腐败无能
使大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它失去了信心,政府腐败和无能加强了左派的力
量。
《观察》的言论以揭露国民政府为主,在客观上有利于当时的中国共
产党,但必须指出,这种对共产党的同情并非来自于对共产党本身的信仰和
支持,不是的。对当时一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来说,他们对共产党的认识尚
不能说幼稚,他们热爱这个国家,希望她强大,健康地走向民主政治的道路,
这种强烈的民族感情有时使他们的理性多少受一点影响,就拿储安平来说,
为了揭露国民党在经济上的失败,他甚至承认过苏联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成
就,在评蒲立特的访华报告那篇文章中也多少流露出了对苏联的好感和对美
国的排斥,对于这样一个比较纯粹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这一切充满矛盾地
统一在储安平身上。他在壮年时期,以自己犀利的笔向专制制度开战,然而
他们的最终选择也给人们留下了很多疑点。在国民党的高压之下,他可以说
冒着很大的风险抗议对《观察》的查封,然而在《观察》复刊号上,他又基
本上否定了自己的过去,这其中有多少是出于政治压力?有多少是出自真
诚?我们一时不好妄下结论,但在储安平转变的过程中的确有很多令人深思
的东西。国民党明令查封《观察》,他敢于抗议;共产党让《观察》复刊,
难道他就能那样很诚服地把思想转变过来?要知道1948 年12 月查封《观察》
到1949 年11 月《观察》复刊,这其间不到一年的时间,一个成熟的自由主
义知识分子能在这一年时间内放弃自己青年时代业已形成的理想和追求吗?
储安平很快离开了《观察》,也许他已经预感到他当年所说的国民党执政自
由是多的问题,而共产党掌权自由是有无的问题将要成为现实了。告别《观
察》,对储安平来说也许是一种被迫的选择,也许是一种理智的表现,当年
在重庆办《客观》都不愿受人管制的储安平,在一个很快变成舆论一律的环
境中他还能有什么举动呢?也许是国民党统治时期对言论管制的松懈使共产
党警觉,所以1949 年以后一切有关新闻、出版和传播的观念全都改变了,
绝对不许私人染指新闻和出版业,这是一个意识到新闻自由威慑力的政府做
出的选择,这种选择中包含了对自己政治能力的绝对不自信和对人民大众的
绝对不信任。
1949 年后中国部分文献中出现的储安平与《观察》
1949 年后,曾经影响甚大的《观察》开始被人遗忘,尽管由它而来的
《新观察》还存在,并且在当时中国同类型的刊物中它还是比较能说真话也
受到读者欢迎的,而且它一直保持了它的半月刊形式,在1949 年以后的中
国以半月刊形式存在的刊物已不多见。
《观察》的被遗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共对这个刊物的态度,或者
说反映了对整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态度。八年抗战,五年内战,被战争的
硝烟搞得疲惫不堪的中国人渴望安定,渴望和平,渴望能在平静的日子里建
设国家,强大民族。国民党的专制和腐败深深地伤害了大批自由主义知识分
子的心,他们开始向“左”看,他们无论在理智上对共产党作怎样的评价,
但在情感上,在与国民党的对比中,多少把新希望寄托在了一个新执政党身
上。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历史的关键时刻,由于过分强烈的民族情感,
使他们在共产党崛起的时刻,放松了对这个执政者本质的认识,也许是轻信
吧,他们以复杂的心情回到新政权的怀抱中。然而,他们很快就失望了。1949
年以后,对于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打击莫过于言论自由的废止,他们在国民
党时期曾经享受过自由办报、自由办出版社、自由地批评政府的权利,虽然
不断遭到粗暴的干涉、查封,但毕竟没有完全把言论的渠道堵塞。但1949
年以后,这一切都消失了。接踵而来的肃反运动,批判俞平伯的《红楼梦研
究》,批判胡风,批判胡适,使多少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开始怀疑自己所做的
选择,这一切大概与他们曾经怀抱的理想大相径庭。特别是对胡风的批判。
胡风本是一个左倾的共产党人,但未经本人同意,公开刊布个人的私人信件
已属不可理解,更进而以此定罪,怎么能不激起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反感呢?
1957 年,虽然大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是在未识破共产党的“阳谋”的情况
下讲了真话而惨遭不幸,但也必须看到,在1949 年以后不到10 年的时间里,
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已经开始对共产党的所作所为表现了强烈的不满,他们要
求更大的自由和民主,要求同人出版社,要求批评和监督政府的权利。他们
不曾想到共产党会把事情搞成后来那样的结局,因为他们是善良的自由主义
知识分子,以言论政,即使有所过失,想必共产党也能够理解,国民党时期
以言论政,他们至多也只能把你的嘴堵上,总不至将人身的所有权利都剥夺
吧?然而,他们想得天真了,后来的结果,使大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无论如
何也想不到自己何以遭受如此灭顶之灾,但这一切恰恰发生了,差不多20
年后,他们才重新获得做人的权利,然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失去了最宝
贵的年华,有很多人已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反右”的罪恶不在于它具体地
迫害了一批知识分子(当然这也足以构成其千古之冤),而在于摧残了“士
气”,摧残了知识分子勇敢地批评社会、监督政府的勇气。“反右”的结果使
中国整个知识阶层在很大程度上选择了以沉默来抗争的方式,而放弃了主动
出击,大胆批评政府的权利,直到今天,这种烙印还深深地影响着一大批年
轻的知识分子。虽然我不否认整个知识分子当中也有相当多的败类,是他们
紧跟权贵,落井下石,使大批正直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受难,但最根本的原
因在于:一个靠武装斗争和严密组织起家的政党,对于民主的恐惧,这种恐
惧的心理根源在于对自己所施行的一切的绝对不自信,对民主的恐惧是贪权
的必然结果。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像《观察》这样曾经宣传中间路线,走
第三条道路的刊物,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好的命运。
在1949 年以后的中国,对曾经存在过的报刊在专业之外享有广泛声誉
的大概就算是《新青年》了,其余的文化刊物基本已不再进入研究者的学术
视野。自由的学术领域也受到整个意识形态的控制,学术研究中选择的自由
随之丧失,我们看不到曾经存在过的历史,除了大批判,就是对自己往日事
业的肉麻吹捧,这是《星火燎原》和《红旗飘飘》的时代。
《观察》被人不断提起,不断引证的时候,是1957 年夏天储安平放言
“党天下”之后,为了寻找储安平反党的历史根源以证明他一贯是反党反社
会主义的,以便从中发现储安平的劣迹。在1957 年的夏天中,对《观察》
的详细评论大概要算《光明日报》的前主编常芝青了。他曾写过《“从联合
政府”驳储安平》'1'。《从储安平——〈观察〉看民主的个人主义新闻观点》
两篇长文,对《观察》做了完全否定性评价,属于大批判式的。1957 年以
后,《观察》基本完全被遗忘。1978 年以后,各种综合专业性辞书中一般也
不收《观察》这个条目,即令收入,也多数做了否定性的评价,至多是在否
定之后多少肯定它对国民党腐败政治的批评。为了给希望了解这方面情况的
研究者提供一个基本思路,我从几本常用的辞书中抄出有关《观察》的条目,
并略加评述: '1'分别见1957年8月16日《光明日报》头版和1957
年12 月1 日出版的创刊号《新闻战线》第9…29 页。
1983 年出版的《简明新闻学词典》这样介绍《观察》'2': '2'
余家宏等编写《简明新闻学词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 年12 月。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出版的刊物。宣传“民主个人主义”和第三
条道路,对国民党内战政策也有所批评。储安平主编。1946 年9 月1
日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