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条道路,对国民党内战政策也有所批评。储安平主编。1946 年9 月1
日创刊
于上海,1948 年12 月24 日停刊。其前身为《客观》,1945 年11 月—
—1946
年4 月在重庆出版。
《中国革命史辞典》这样评价《观察》'3': '3' 马洪武等主
编《中国革命史辞典》,档案出版社1988 年3 月。
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刊物,1946 年9 月1 日在上海创刊,周刊,主编储
安
平。前身为《客观》杂志,该刊标榜坚持“不偏不倚”的政治路线,
经常
登载一些不满国民党的言论通讯,要求“自由、民主、进步、理性”,
但
也反对共产主义和共产党。该刊对国民党统治地区反对美蒋反动派的
进步
学生运动采取了某种程度的同情态度,但又认为青年学生容易“偏狭
冲动”。
1948 年12 月24 日,被国民党政府勒令停刊。
《中华民国史辞典》对《观察》的介绍稍为详细'4': '4'尚
海等主编《民国史大辞典》,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年9 月。进入90 年
代以后,有关中华民国史的辞书中对储安平和《观察》的评价有所改变,基
本持一种较为客观的态度,只引事实,不加评价,如陈旭麓、李华兴主编的
《中华民国史辞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年8 月第1 版,徐友春主编《民
国人物大辞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
前身为1945 年11 月在重庆出版之四开本《客观》周刊。1946 年9 月
1日
在上海改名,由储安平主编。观察周刊社发行。以“独立的、客观的、
超
党派的”刊物自诩,主张本“民主、自由、进步、理性”放言论事。
内客
有专论、特稿连载、科学丛谈、观察通讯、文学、艺术、戏剧、音乐、
书
评、出版、转载等。撰稿者有王芸生、伍启元、蔡维藩、冯友兰、张
东荪、
卞之琳、潘光旦、张印堂等。1948 年12 月25 日出第5 卷第18 期后被
迫停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49 年11 月1 日在北京复刊,至1950 年
5月
出第6 卷第14 期后终刊。
《民国史大辞典》以两个条目介绍了《观察周刊》和《观察》:
宣传“第三条道路”的代表性刊物。1946 年9 月1 日在上海出版。储
安
平任主编。其前身是《客观》杂志。此刊的作者主要是一些资产阶级
自由
主义的知识分子。《观察》周刊创刊时宣称他们“大体上代表着一般自
由
思想分于”,“背后别无组织”,“无党无派”,是个“发表政论”而不
从事政治活动的刊物。该刊物经常刊载一些不满国民党统治的言论通
讯。
要求“自由、民主”,但也反对共产主义与共产党,刊登对共产党与解
放
区的片面的甚至是歪曲的报道。《观察》周刊对国民党统治区的反对美
蒋
的学生运动采取了某种程度的同情态度,但又认为青年学生容易“偏
狭冲
动”。该刊在资产阶级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广泛流传,起到了一定
的
影响。
另一条解释为:
抗战胜利初期出现的一种代表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倾向的刊
物。
周刊。1946 年9 月1 日创办于上海。主编为储安平。主要撰稿人大多
是资产
阶级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该刊在刊登不满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同时,
亦对
共产党及解放区作了一些片面甚至歪曲的报道:在对国统区学生反蒋
的爱
国民主运动表示同情的同时,又称学生易“偏狭冲动”等。该刊自称
大体
上代表一般自由思想分子,不属任何党派。1948 年12 月24 日被国民
党政府
查封。
引述资料是繁琐的,而且我知道我所能见到的资料也极其有限,但我
希望读者能够注意我的这个思路。因为1949 年以后,中共对待历史的方法
是这样两种:一、从自己固有的意识形态出发,对于自己不利的东西进行批
判,二、对曾经存在过的东西视而不见。
《观察》在1949 年以后的命运即是如此,对它的批判远比对它的遗忘
要持续的长久,这种对待历史的态度,使得许多曾经存在的事物在寂寞中被
封闭起来。通过以上所引述的1949 年以后中国文献中出现过的《观察》,人
们可以从中思考这个曾经产生过巨大影响(特别是在知识分子中)的刊物,
在1949 年以后被遗忘的大致情景。《观察》和储安平被人重新提起和能够给
予正确评价是1985 年以后的事。最初是出现在几位往日朋友的日记和年谱
中。
储安平在青年时期,喜欢文学,所写多为散文、小说和对外国文学的
介绍性文字。
《鲁迅日记》1929 年6 月21 日记有:“寄安平信并稿”。这个安平即储
安平。安平作为笔名,《观察》时期也用过,但极少。《鲁迅全集》日记注释
有关于储的简略介绍,说储是“《奔流》、《北新》的投稿者”。鲁迅当时在上
海主编《奔流》,储曾投过稿,所以有此记载。储后来未在《奔流》上发表
过文章。《北新》发过3 篇。最早的即是《布洛克及其名著——〈十二个〉》,
为一篇介绍性的评论。文章末尾署写作日期为“二八之春,某日下午”。这
期《北新》是1928 年5 月16 日出的,储尚不足20 岁。
1936 年,储安平在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本小说
集《说谎者》。
他在书前的自序中说:“最后,我得感谢家璧,这一个集子的能够出版,
全赖他殷勤的鼓励和督促。”当时储不到30 岁。
赵家璧是储在上海光华附中和大学的同班同学。赵在1988 年2 期《新
文学史料》上写有《和靳以在一起的日子》,其中引述了他1935 年北上组稿
的日记,在5 月29 日至31 日的日记中记下了他在途经南京时和老同学储安
平见面的详细情况,他们还一起去看望了当时在南京的小说家张天翼。特别
引入注意的是赵对储的评价,虽然不便多言,但简短的注解中能见出他对储
的怀念,他毫无顾忌地说了他与储的关系,并说储“反右斗争开始,被错划
为右派。据说‘文革’期间已逝世”。赵的评价是很有力的,因为知情人都
知道,储实际上是少数几个未获平反的右派之一。“据说”二字,可见两位
老友已失去联系,读来令人叹息。
1988 年3 期《新文学史料》连载叶圣陶的日记《在上海的三年》。在1948
年9 月22 日的日记中载有关于储安平的情况。当时吴晗从北平来沪,几个
朋友相聚。“傍晚,至观察社,应储安平之招。”吴晗和叶圣陶虽然没有列在
当时《观察》的“特约撰稿人”中,但与储的交情不错。吴晗曾多次给《观
察》写稿,还在《观察》丛书中出版了《皇权与神权》一书(与费孝通共同
署名,收入他的5 篇文章)。叶圣陶没有在《观察》上写过文章,但他对储
安平和《观察》的评价很高。在当天的日记中他写到:“储安平请客单上印
有三事,别开生面:一、客不多邀,以五六人为度。二、菜不多备,以够吃
为度。三、备烟不备酒。曾参观其社友工作情形,十数人方将出版之杂志插
入封套,预备投邮。其出版日为星期六,而今日星期三已印就,定阅者于星
期五即可收到。又以纸版分寄台湾北平两地,因而该两地与上海附近同样,
可于星期五阅读。此君作事有效率,可佩。
《观察》销售数至六万份,盖为发行量最多之一周刊矣。”叶至《观察》
社时,已是它的尾声,不久即被国民党查封。据储安平在一份报告中说,《观
察》停刊前发行量已超过10 万份,可见是有读者的。陈福康《郑振铎年谱》
中记载:“到上海将近解放前的一段时间,白色恐怖更加严重,几个进步期
刊的编辑人,经常到星期六晚上、轮流充当东道主,每次约在跟上次不同的
地点,秘密聚餐,相互交换一些有关解放战争和文化艺术界意外遭遇的信息。
参加秘密聚餐的,有《中学生》编辑叶圣陶、徐调孚,《世界知识》编辑冯
宾符,《观察》编辑储安平,《文艺复兴》编辑郑振铎、李健吾等。”
在储安平生前的众多好友中,对他一生不幸遭遇表示过怀念和给予正
确评价的是冯英子和徐铸成。他们在80 年代初期分别写了《储安平的〈客
观〉和〈观察〉》、《储安平采访三条件》及《我的同乡》'5'。1985 年以后,
随着钱钟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普及,在有关钱钟书的研究资料中,也常有人
提到钱钟书的朋友储安平及钱钟书当年为《观察》写的随笔,但令人遗憾的
是钱钟书获得巨大声誉之后,我们没有看到他为储安平这位曾在兰田师院一
起共事的朋友写出一点怀念文字'6'。 '5'见冯英子《报海忆旧》第
53 页,山西书海出版社1991 年3 月,徐铸成《风雨故人》第89 页,浙江
人民出版社1985 年8 月版。冯英子1993 年还写了《不要回避》一文,对储
安平的被遗忘表示不理解,见1993 年11 月30 日《上海盟讯》第4 版。
'6'见爱默《钱钟书传稿》第173-175 页,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
年3 月第1 版,《钱钟书研究》第3 辑第201 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 年5
月。
应当说在1957 年以后,首先从正面对储安平和《观察》杂志给予高度
评价的是戴晴的报告文学《储安平与“党天下”》。戴晴作为一名记者,访问
了储安平生前的一些朋友,为研究者保存了一些资料,但戴晴的作品不是学
术研究,所以在引证资料和一些叙述上有差错,但我们如果要讲储安平和《观
察》研究,不应当忘记戴晴最初的努力'7'。
在戴晴之前,钟叔河先生1986 年为岳麓书社主编《风凰丛书》,将储
安平的两本专著《英国采风录》和《英人法人中国人》合为一集出版。钟叔
河在“出版说明”中说:“谨以新刊本书作为对这位抗战期间在湖南从事教
育工作和新闻工作,在五十年代又担任过新中国出版局长的前辈知识分子的
纪念。愿他安息”'8'。出语平淡,却意味深长。 '7'戴晴《储安平
王实昧梁漱溟》,江苏文艺出版社1989 年6 月第1 版,此前对储安平给予公
正评价的还有千家驹《千古奇冤的“章罗联盟”》见台湾《传记文学》第65
卷第56 页。《宋庆龄女士的“肺腑之言——1980 年7 月28 日致中共中央建
议信》,见台湾《传记文学》第39 卷第2 期第61 页。
'8'《英国采风录》“出版说明”,岳麓书社1986 年9 月第1 版。此前,
蔡尚思主编《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5 卷中,收入了储安平《中国的
政局》及为《客观》周刊中“客观一周”所写的几则短论,这是49 年以后
相对集中收录储安平文章的资料。
学者张啸虎1944 年夏天入复旦大学新闻系就读,1948 年他四年级时,
被储安平邀请到《观察》杂志社工作,当时储安平兼任复且大学新闻系的教
授。张啸虎曾写过一篇《忆储安平先生与〈观察〉周刊》的文章,他说:“国
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和爱国民主人士,都重新活跃起来,每当我从报刊上读
到他们的言论,通过荧屏重睹他们的面容,备感亲切和欣慰,但又往往涌起
一点怅悯,不禁心中默念:安平老师,您到哪里去了呢?这几年来,我一直
想写一篇纪念储安平老师的文章,但究竟是‘怀念’还是‘悼念’呢?老是
捉摸不定,因为我至今尚未确知他的下落,也不能断定他是否尚在人间”'9'。
张啸虎这篇回忆文字对储安平的一生和他的思想倾向都作了实事求是的评
价。 '9'见《读书》1986 第11 期149 页,还可参阅王火《学者张
啸虎与<中国政论文学史稿〉》,四川《读书人报》1993 年6 月2g 日第4 版。
进入90 年代以后,中国学术界开始重新发现和重视储安平与《观察》
在自由主义思潮中所起的作用。
汪荣祖在《自由主义与中国》一文中认为:“更具自由主义色彩的是储
安平的《观察》集团”。“储安平及其《观察》尤为自由派批评的重镇,比之
当年的《新月》,批评更为广泛,更为尖锐,自由主义的旗帜也更为鲜明,
又是一场自由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的思想斗争”'10'。许纪霖在一部研究张君
劢和黄炎培的专著中即留意过储安平的言论'11',在论述1945 年至1949 年
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参政情况时,他说:“最具权威性的要数1946 年9
月创刊的《观察》周刊。这份由储安平主编,标明‘民主、自由、进步、理
性’八字宗旨的时评刊物云集了一批最著名自由主义作者,以坦率、公允和
智慧的笔调吸引了全国大量知识分子读者,。。左右着舆论界自由主义运动
的风向”'12'。沈卫威在研究胡适在《新月》时期所进行的人权与约法论争
时说:“同时还吸收一个青年作者储安平——他虽不谈政治,且多是写作文
艺作品,但《新月》的精神贯注了他,为他15 年后创办《观察》,打下了精
神基础”'13'。冯英子在《回忆储安平先生》一文中,对储安平一生的信仰
有如下评价:“安平这个人,他受过英国的教育,相信英国的制度,他以为
威斯敏斯特那一套章法,是一种民主,因此一谈心,他终以为这是可以效法
的,他才气纵横而骄傲绝顶,万事不肯下人,其实归根结蒂他只是一个书生,
当别人在引蛇出洞时,他却自投罗网,竟以身殉,这不仅是知识分子的悲剧,
也是中国的悲剧。”'14' '10'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杂志第
2 期第35、36 页,1990 年12 月出版。
'11'许纪霖《无穷的困感》第286 页,上海三联书店1988 年6 月第1
版,另外,还可参阅孙琴安、李时贞《毛泽东与名人》下卷第870 页,江苏
人民出版社1992 年2 月版。本书虽多是资料性的,也有不确之处,但也提
供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事实,比如储安平的下落,本书比较全面地汇集了几种
传闻。
'12'《二十一世纪》第6 期第40 页,1991 年8 月出版。
'13'沈卫威《论胡适关于人权与约法的论争》,见《民国档案》1994 年
第1 期第97 页。
'14'冯英子《回忆储安平先生》,见山西《黄河》杂志1994 年第2 期
第76 页。
1949 年后,储安平基本上是作为一个报人或政治人物为人所知的,至
于他在三十年代的文学创作,特别是散文写作基本上被忽视了。姜德明曾著
文介绍过储安平在30 年代的一项重要文学活动,即他主编《文学时代》的
情况'15'。后来人们在论述“新月派”的散文成就时,对储安平的散文多数
能予以关注'16'。叶永烈在一篇记述罗隆基的纪实文学中也对储安平在《新
月》时期的文学创作给予评价,他认为储安平这时写了不少“文笔优美的小
说、散文”'17'。1994 年上海《文汇读书周报》刊载了储安平的一组散文
和陈子善的介绍文字,是近年来对储安平文学生涯的一次重要评价'18'。
'15'姜德明《储安平编(文学时代)》,《新文学史料》1989 年第3 期第203
页。
'16'可参阅王孙选编《新月散文十八家》,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年11
月出版,张放、陈红编《朋友心中的徐志摩》,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 年7 月,
朱寿桐《以“感美感恋”心态走出名士传统——新月派散文的绅士文化特性
考察》,1994 年第1 期《文学评论》。
'17'叶永烈《沉重的1957 年》,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 年12 月第1
版。
'18'1994 年6 月4 日《文汇读书周报》第10 版。
从以上所引述的一些资料中,我们大体可以了解储安平及《观察》1949
年以后的命运,值得欣慰的是随着学术研究风气的转变,关于储安平和《观
察》的研究已开始引起研究者的兴趣,至少多数人已感觉到在中国现代历史
发展的过程中,储安平与《观察》有其不容忽视的重要性。
《观察》与《现代评论》、《新月》之关系
从严格的历史事实上看,《现代评论》和《新月》与《观察》是没有什
么直接联系的。因为《现代评论》和《新月》既没有与《观察》有任何承传
关系,它的编者也不是同一个人,但如果我们不计较具体的历史承传关系,
而从整个精神气质、文化品格以及对自由主义理想的追求上考虑,那么我们
就会看出《观察》与两个刊物在其文化精神上是完全一致的,我们甚至可以
说,《观察》在很多方面是借鉴了前两个刊物并有所创新的。《现代评论》和
《新月》诞生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和末期,而《观察》出现在40 年代中
期,其间已经过了差不多20 年的时间,这个时间上的差别是令人深思的,
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将近20 年的时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