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杭州坊巷录-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牌楼 
  东接城隍牌楼巷,西至元宝心。长200米,宽4米。旧称四贤祠巷,因巷内旧有“忠节祠”,祀伍员(伍子胥,春秋战国时吴国大夫)、褚遂良(唐初大臣、书法家)、岳飞、于谦四位先贤。俗称“十五间楼”,为南宋韩?胄阅古堂遗址。韩?胄(南宋大臣,封平原郡王),南宋庆元年间,他看中这块吴山下的宝地,凿山建园开洞疏泉,建“阅古堂”。将吴建山通下的泉脉名“阅古泉”。邀请当时已79高龄的诗人陆游为之作《阅古泉记》。 
  白莲花寺 
  前东起新华路,西至长庆街。旧名褚上巷、白莲花寺,建于后晋开运元年(944)吴越钱王弘佐所建,名华藏院。宋治平年间,改名妙慧院。咸淳年间,僧祖显诵经持戒,地产白莲,因赐白莲妙慧寺额。 
  白马庙巷 
  在紫阳(瑞石)山麓,南起严官巷,北折东与中山南路相接(邻太庙巷),长256米,宽2。5米。宋称粮料院巷,属寿域坊。南宋时,建白马庙,故名。白马庙祭祀“白马”,当时传说“泥马渡康王”的神话:宋高宗赵构未当皇帝时为康王,被金兵追杀至江边,有白马渡他过江,至此地饮井水化为泥,原来此马乃彼岸庙中泥马(此类神话实质是为封建帝王上台舆论)。现白马庙已不存在,巷名依旧。 
  仙林桥直街 
  在中山北路之东,宋属安国坊,因有仙林寺得名。仙林寺建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隆兴元年(1163),孝宗赐额曰“隆兴万善大乘戒坛”,淳?三年(1243),理宗赐额曰“飞天法轮宝藏”。元至正年间,张士诚尝据为军器局。明洪武四年(1371)重建,置僧纲司治,有司即其钟楼为郡城昏昕之节。明正德年间,徙其钟更铸置朝天门(即鼓楼)。民国18年(1929),寺内办起学校,即今下城二小前身。仙林寺西,清代有梅花禅院。 
  包龙桥巷 
  西出建国北路,在招宝堂东。宋时高宗幸归德寺,闻潮声而回,遂改寺额曰“潮鸣天地”。寺中竹树清幽,荡水澄澈,颇具山林之胜。寺后的小桥名回龙。包龙桥巷称回龙巷,后建庙,曰回龙庙巷。 
  皮市巷 
  以皮肆所聚得名,又名福佑巷。据《西湖游览志》卷十三:“?平巷,今为皮市面上。内有上四眼井、下四眼井、玉阳庵。”宋时为茅山河滨,四眼井为唐邺候李泌所开六井之一。 
  永康巷 
  西出建国北路,东折南接羊千弄。相传宋高宗赵构南渡为金兵追急,曾在此牧羊宿夜,后赐名“永康”,因以为名。 
  西牌楼 
  西出建国南路,东有旌德观。旌德观宋时建在西湖南山第一桥??映波桥堍,名先贤堂,亦名集贤堂,纪念自先秦至北宋1000余年出生或生活在杭城的名人39位,有高士许由、隐士严光、书法家褚遂良、吴越王钱?、诗人罗隐、潘阆、林逋等,后易额曰旌德观。宋末兵燹后,至元时迁于西牌楼。旋废。明成化十一年(1475)道士许道昌复建观,仍用旧额前殿奉东加靖王温琼(杭城俗呼温元帅),后殿为先贤祠,仍祀许由等。先贤祠右为天女祠,祀汉孝女曹娥等人。 
  西府局 
  在旗纛庙西,因织染局(掌供御用袍服的织造)在府西,故名西府局。清末局废,改为民居,而名称沿用至今。 
  百井坊巷 
  凤起路北为百井坊巷,百井坊巷宋时属招贤坊,元改兴贤坊。吴越王钱?在祥符寺北凿井九十九眼,号称百井,巷因此而得名。 
  竹竿巷 
  东起永丰巷南端,西至延安。安宋名纯礼坊,也名后洋街、竹竿巷。相传宋时杭城编篱插花之细竹在此集市,故名。 
  竹椅子巷 
  宋代时称总宁巷。东里,为南宋东城新门所在处,南宋时新瓦(即四通馆瓦)在此。清代时称竹椅子巷。因其巷形如竹椅而得名。 
  竹园山 
  荷花池头巷西侧为竹园山,隐隐隆起,独趋而北,为吴山一脉。南宋安抚赵与■竹山阁于其上。竹园山俗称狗儿山,盖勾山之讹。清雍正进士、通政使陈兆?曾居于此,自号勾山,其屋名“勾山樵舍”。其孙女陈端生是清代卓有成就的女作家,其作品《再生缘》前十七卷就是在此写成的。现院内勾山犹存,小山上那座青砖楼台,已非当年旧物了,今称勾山里。 
  红门局 
  为明永乐年间所建织造局,因局大门用红色油漆漆之,故称。其范围甚大,南宋时的台谏宅、太常寺、敕令所等官署旧址都在内。织造局毁于清中叶,后成为民居。 
  后市街 
  南宋时为太平坊,称新街巷、新街和后市街。宋时多歌馆及平康诸坊。中段原为南宋理宗潜邸(今省商业总公司所在地),理宗即位后改为龙翔宫。元至元年间改为寿宁寺。元未,张士诚占为军器局。明初复为寺。清康熙年间改作行宫,故有“行宫前”之称。后市街北首为凤凰寺后门。 
  羊千弄 
  永康巷东南,南宋时为富景园,皇家牧养处,豢养千头,牧羊者居屋子成弄,曰“羊千弄”。 
  羊坝头巷 
  原东起中山中路中段与平津桥相对,西至定安路中段与涌金路相对,长396米,宽3米,自扩建西湖大道后,仅剩一角。古时,这里是海滨,为防海潮侵袭,在此修建防海大塘,称“洋坝”,故而这一地带称“洋坝头”。今改巷名,讹为羊坝头。宋代称这条巷名坝西巷,属市西坊,为繁华街市一段。《咸淳临安志》记载:“市西坊,俗称坝头,又曰三桥街,今为市曹。” 
  羊血弄 
  保康巷北有羊血弄,在青年路东侧,南通开元路,转北至积善坊巷,东通中山中路,原曾与保康巷相通。羊血弄,《乾道临安志》有记载,称“乐众坊?南棚巷“,俗称虎跑泉巷,清称羊血弄,民国时称玄坛里、玄坛弄,也曾并入保康巷,建国后复称羊血弄。 
  江山弄 
  西出武林路,清代时名蒋纱弄,又名涨沙弄,民国时改江山弄。《北隅掌弄》载明末有蒋昆玉者,织机为业,能织出轻薄如蝉翼的丝绸,名声鹊起,誉震杭城。织造局称为“皓纱”,老百姓则叫“蝉翼纱”,远销日本、印度。 
  安乐桥 
  横跨东河,南宋为拱形石桥,现已改成钢筋混凝土平桥。据《梦梁录》卷七载:安乐桥,宋名福济桥,又名广泽桥。明清时称安乐桥。据《西湖民间故事》记载,南宋时,王佐断臂劝陆文龙归宋,宋帝封之为安乐王,并在菜市河(今东河)边修建王府。王佐为方便河两岸居民往来,用建王府剩下的材料建造此桥,居民怀恩,取名安乐桥。 
  兴忠巷 
  以油局桥为界,分为上、下兴忠巷。下兴忠巷,原有杭州扇子会馆,有扇业祖师殿,供有琢、砂、磨、糊、折等业的先辈艺人462人。重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它可说是杭扇历史发展的见证。 
  贡院 
  为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时举行乡试或会试的场所。南宋时,贡院在贯桥西、新庄桥东。元时设在祥符桥(均在今中山北路以西凤起路段)。明洪武初迁府学西,后再迁登云桥北(今杭州高级中学址)。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科举停办后,浙江巡抚张曾 利用旧贡院改建成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 
  孝子坊 
  与荷花池相对为孝子坊,别名周孝子弄。相传南宋初,理学家周敦颐之孙,奉周之遗像避金兵之乱,来杭居此,他片刻不离祖像,并在清波门外立周敦颐祠,人称孝子,坊以此得名。 
  孝女井 
  庆春路北、延安北路东有孝女井古迹。孝女井即孝娥井,又称银瓶井。据《金陀续编》载:“岳飞有一女孝娥。孝娥自幼聪颖,通书史知大义。父先死于冤狱,他恸哭欲绝。含愤叩阙上书,被逻卒所阻,怨恨之下,抱着父亲生前留给她的银瓶投井。明正德十四年(1519),按察使梁材筑亭覆之,榜曰“孝娥井”,俗称孝女井。后亭废井湮。 
  严官巷 
  高士坊巷北是严官巷,据钟毓龙《说杭州》记载,巷内南宋有严姓医士,尝为孝宗治愈痢疾,孝宗赐以金杵臼,并给以官职,巷由此得名。 
  戒坛寺巷 
  西出武林路,又名南庵弄,巷内旧有戒坛寺,据《龙兴祥符戒坛寺志》载:“龙兴、祥符、戒坛、古一寺也。……吴越时,于此立戒坛院,乃有戒坛之名。 
  助圣庙巷 
  助圣庙前,东起助圣庙巷北端,西至新华路北段。宋时就有助圣庙前地名,有助圣庙,祀前贤褚遂良。后东端南延伸,谓助圣庙巷,明称冯道巷,南起威乙巷,北至助圣庙前。姚靖《西湖志》:“助圣庙,以祀唐仆射褚遂良者。” 
  岳官巷 
  东起新华路,西至六克巷。明代称小打铁巷、学官巷,民国时叫岳官巷。岳'官巷8号吴宅为杭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相传前明中叶,孝廉殳云桥与从弟殳龙山并官司训,曾居此地,因以学官名巷。其屋明季为高文清所得,后又转让给翁开之,乾隆年间又售屋于孙葑,孙氏建松寿堂,藏收甚富。咸丰间,屋归云贵总督吴仲云,故称吴宅。吴氏后代科举不绝,时人誉学官巷吴家为武林门第之冠。 
  饮马井巷 
  营门口往东,有饮马井巷。明代进称张司马巷,清代称饮马井巷。明代时有张司马住在巷内,后因读音上的误传,“司”先解为“希”,又解化为“义”,“义”又解化“饮”,而巷里恰有一口井,才形成“饮马井巷”一名。 
  青云桥 
  在贡院前南、登云桥东为青云桥。所在地近贡院,取“青云直上”之意名街。《杭都杂咏》:“旧有陈云杓刻石,林云楼装池(装裱古籍或书画),沈茂才笔,许虚白笺诸市,每值科场赶者皆聚于此。”应试者跨登云桥,过青云街,进入贡院蟾宫折桂。 
  直大方伯 
  宋代时名中班街,与金鸡岭相机对。与南班巷同为宋宗室子弟所居。明仁宗时布政使应朝玉在巷内建大宅邸,布政使又称方伯,因名大方伯里。宅邸跨越横、直两条巷,故又有横、直大方伯之称。 
  直吉祥巷 
  宋名夹墙巷,因其巷处于南宋东城墙与德寿宫墙之间,故名夹墙巷,元沿用,也叫达达城上路。清代时为上吉详巷。巷旁有清道光二年(1822)建造的栖流所,为收养无家可归的贫民,收殓倒毙殍尸等的慈善机构。光绪五年(1879)改为迁善公所,为关押人犯之所。凡无业游民、讹赖匪徒及掏摸小窃各犯,由府县暨保甲局审明,并无重情者,即送该所收管。 
  机神庙巷直街 
  东对羊坝头巷,西至饮马井巷口,因巷内有机神庙而得名。庙建于清雍正中,祀黄帝臣伯余,后毁于火,乾隆四十年(1775)九月重建,咸丰十年(1860)又毁,同治年间再次重建。宣统年间,杭州绸业工会在庙中开办观成简易小学堂,后改为饮马井巷小学。 
  林司后 
  在贡院前东、新华路西的林司后,宋时为翰林司营所在,故名。翰林司属光禄寺,主办果实茗药,进冰雪。翰林司营保护翰林司。 
  花楼牌巷 
  元代有沙子中居此,其二子同登进士第,郡守为建牌坊,曰联桂坊,花牌楼之名源此。 
  松木场 
  位于体育场路西端的曙光路与保?路北段交汇处的松木场,宋进为柴场,亦名棕毛场。有松木场河连西溪、余杭塘河,通运河,原来舟楫如梭。元明以降,每年二、三月间嘉(兴)湖(州)两郡及苏南等地的农妇村姑,乘船来杭进香多泊舟于此,故松木场河有香荡之名。明徐霞客游杭亦在此处登岸。香客云集,茶馆、旅馆、杂货铺因运而生,形成松木场市。 
  板儿巷 
  南宋时,此地为东城外,南宋皇帝在此建富景园,俗名东花园,又称东御园。园近处有百花池,张士诚拓杭城时圈入城内,故元末有百花池上巷之称,讹传为“白花蛇散巷”。明朝时,巷内多木材作坊,改名板儿巷。清时,分段称上、中、下板儿巷。民国34年(1945)杭日战争胜利后,上、中、下板儿巷统称建国南路。 
  武林门 
  在武林路北端偏西,地处下城、拱墅、西湖三区交界,相传有虎林山,亦名虎陵山,吴音讹为武林山,高不过三丈,广不足百步,乃北山之余脉。自隋唐起,此地为京杭运河南端码头、贩米、运货、进香之人昼夜不绝,渐成闹市。元休有“北关夜市”之誉,魏标《湖墅杂诗》卷下:“栉比居 物价昂,北关夜市验丰穰,更深尚未入烟散, 应须用驻防。”足见商贾辐辏之盛。 
  忠清巷 
  忠清巷地名始于明代,《成化杭州府志》:“升平坊,本名忠清里,入褚家塘。以明正德十六年(1521)里人胡世宁请御只唐凤仪为王琦、项麒二公建坊,以旌其清,并唐褚公遂良之忠,故名。嘉靖二十六年(1547),布政使李默并勒世宁名于上。” 
  国货路 
  在见仁里北侧,东出青年路,西抵延安路,路长372米,路宽8米,两侧人行道宽狭不一。清时为“八旗兵营”营内道路,以泗水坊桥而取名泗水坊巷。民国初易名泗水路。20年代末随着“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兴起,又改称国货街。1981年改名为国货路。 
  金衙庄 
  是解放路东端与环城东路交叉处一带地域的区片名。明隆庆二年(1568)进士、福建巡抚金学曾在此建别墅而得名。清顺治时,其中一半归户部右侍郎严沆所有。沆事母至孝,取“皋 鱼风树”之意,故又名“皋园”。皋园曾自称“古树当轩,流泉绕户”,有“杭州第一好园林”之称。园内华屋山丘,点缀井然,芭柳瘦石,相映成趣。内有梧月楼、小沧浪、墨琴亭、绿雪轩、芙蓉亭、怡云亭等构筑。当时为东城八景之一的“太湖垂钓”亦有其中。嘉庆道光年间,另一半归文渊阁大学士章煦。章氏子孙守此业达百年之久。后为六合县令舒晚山得之,改名舒园。不久又转让给江南河道总督严少农。严死后,园归颜姓所有。太平天国后,园由吴晓帆、万芭轩、濮少霞、许缘仲集资赎归,称为四间别墅。民国以后日渐衰败。 
  金钗袋巷 
  金钗袋巷,南起镇东楼东长400米,宽4米,宋称保安巷。南宋时榷货务部茶场、杂货场,杂买务均设在此。“榷货务”相当于现代的“专卖局”。 
  金鸡岭 
  指直大方伯、金鸡岭一带的地域。金鸡岭,是南宋京城旧城基。“金鸡”殆为“京基”之讹,又以城基较高,故以岭来形容,称金鸡岭。 
  金祝牌楼 
  在松木场东南,今体育场路的西段。明时有灵卫庙,在松木场小溜水桥东,俗称朱金祝庙。宋建炎四年(1130),金兵南下,高宗弃城出走。钱塘县令朱跸,县尉曹金胜、祝威组织军民率部迎敌,在葛岭北麓湖上编竹覆泥为途诱敌,敌骑不知,至此纷纷“蹄踺而踣,折者鳞叠,横尸山委”。后来金酋完颜弼得奸细为导,由南边进入杭城,金、祝寡不敌众,被俘后慷慨就义。百姓感其忠义,收尸葬于近郊,并立祠祭祀。宋淳?年间赐庙额为“灵卫”,俗称金祝庙。后人又在庙东一里处建牌楼,称金祝牌楼。 
  闹市口 
  又名闹市口巷,民国时改称为营门口。南起涌金路(今西湖大道)中段,北至开元路中段。解放后成区片名,泛指人民大会堂南侧、营门口与涌金路东段一带。宋名妙心寺巷。明有游击府。清顺治五年(1648)圈地建旗营,地为来薰门口,故称营门口,满营进出森严,市民去西湖必在此绕道(涌金路)才能出涌金门,而旗人去西湖亦由此门出入,故热闹成市,遂有闹市口之称。 
  河坊街 
  河坊街东起佑圣观巷,西至南山路,长1571米,宽8米,穿越中河和中山中路,此街在南宋时是横穿御街的繁华街道。早在五代吴越国时代,河坊街西段开流福沟、涌金池,引湖水进城;又在吴山脚下凿井,得甘泉,自是生齿日繁。北宋时,此地已是邑屋华丽,民物阜繁。南宋定都杭州,升杭州为临安府,徙府治于街西端净因寺故址。德寿宫则建于街的东端,御史台、秘书省等中央重要官署则分布于朝天门西北街的中段;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的府第遍布后市街、清波门一带,此街商铺林立,更加繁华,成为当时行政、经济、文化中心。清河坊??河坊街??大井巷这块三角地区,历来被称为“金三角”,特别是晚清至民国初,其区域内涌现出一批名店名产闻名遐迩,为张小泉剪刀、孔凤春的香粉、张允升的丝线、宓大昌的旱烟、王星记的扇子,并称为“五杭”,还有胡庆余堂的药丸、朱养心的膏药、万隆的火腿、翁隆盛的茶叶、边福茂的布鞋、方裕和的南北货、王润兴的盐件儿、状元馆的面条、西乐园的烧卖。久而久之,清河坊的“四拐角”成了这些名店的代名词。清河坊这条街,阅历近千年的变迁,沉积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油局桥 
  丰乐桥由北为油局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