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杭州坊巷录-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历史文化内涵。 
  油局桥 
  丰乐桥由北为油局桥,宋名新桥,因有油蜡局设此,又名油蜡局桥。明代始称油局桥。南宋时此地有柴场市肆,设兵防于此。 
  宝善桥 
  位于体育场路东段,跨东河。为乾隆二年(1737)茅静远等创建,同治八年(1869)又经濮贻孙重修。茅静远工书画,晚年皈佛,法名宝善,因以名桥。 
  草芝巷 
  东出泗水坊桥,北为虎头牌,西及延龄门直街(坍墙口),民国时称慈幼路,现名人民路。此地相传为南宋韩(世忠)蕲王故第,其址元代时为蒙古协领署,清咸丰年间毁。 
  祠堂巷 
  祠堂巷南北贯穿高银巷,原为南新街,为南宋后新辟的街巷,明民族英雄于谦宅在此,后其宅改为忠祠,巷名改称祠堂巷。(22钱)于谦幼年居此,就读于吴山三茅观,每日清晨从大井巷环翠楼登山,风雨无阻。从小就聪明过人,七岁时,僧兰古春见而奇之,曰:“此救时宰相也!”自23岁入仕途,至60岁被害,官至极品,一生清正廉明。被害时抄家,除朝廷赐给的以外无他物。连诬陷他的权奸都目瞪口呆了,皇帝也后悔杀错了忠臣。遣人送他的遗体返乡安葬在西湖三台山麓,平反昭雪后,建旌功祠于墓旁。 
  城隍牌楼 
  东起中山南路北段、西接四牌楼。南通大马弄,北接十五奎世。长330米,宽5米。宋称吴山庙巷,属保民坊,明代称城隍庙街;清称城隍牌楼;民国称城隍牌楼巷。《西湖游览地》卷十三:“保民坊,即城隍庙街,西通金地山。宋有司农寺,太府寺,将作监、军器监,诸司、诸军审计司。”清时康熙、乾隆南巡来杭,多次登吴山,此为上山辇道。《仁庙五巡江南日录》:“康熙四十四年(1705)乙酉(农历)四月初四日,皇上乘轿,皇太子、宫眷出行宫,由大街过鼓楼,进城隍牌坊,上吴山,幸紫阳山,各处游玩。午后仍幸城隍牌坊,回行宫。”现从此巷上吴山之石板铺设的台阶,平整、宽敞,可见当年御驾辇道气派。 
  奎垣巷 
  在开元路与浣纱河相交处有一条仅300米长的奎垣巷。奎垣巷北至开元路中段,宋时称石榴园巷,因巷内有石榴园而得名。巷内兴安里38号,有一古庭园,名丁家花园,为宋时石榴园遗址。此园于清乾隆时巡抚王?占为别墅,后王家败没,改为宁绍、嘉松两分司署。园之一半为山东盐运司丁阶寓所得,改名为丁家花园,后又归旗人固鲁坚,曾更名为固园。园内古木参天,奇石拔地。现花园比原来缩小,有奇石嶙峋的假山,有池塘约半亩,有古珊瑚朴一株,树干可两人合抱,已有四百多年树龄。民国时,园内增建现存的西式别墅,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家陈其采(陈英士胞弟)在杭任职,一直居此。丁家花园现为杭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柳营路 
  柳营路南端与开元路相交。涌金门,北宋开宝年间建柳洲寺。据《西湖新志》载:“南宋时自涌金门至钱塘门,沿城五里,洲堤遍插垂柳。”故名柳洲。清时,路在清旗营西南隅,近柳洲。民国时拆营筑路,便从“柳洲”和“旗营”各取一字拼成路名,故名柳营路,又名柳莺路。 
  柳翠井巷 
  钟公桥北是柳翠井巷,亦为吴越抱剑营故址。南宋时名妓柳翠住此,柳尝开一井,遂有此巷名。 
  孩儿巷 
  东起中山中路,西至武林路。宋称保和坊砖街巷,又名泥孩儿巷,巷内多泥孩儿铺,七夕卖“摩目侯罗”,披以彩服,饰以金珠,斗巧争奇。解放前后,此种“摩目侯罗”市井还有兜卖。元称孩儿巷,清袭称。宋陆游寓居孩儿巷和山子巷间,明万历间兵部侍郎宋应昌曾居孩儿巷。巷西原建有经略华夷坊,俚称西牌楼。(46钱)孩儿巷的重要历史文化价值,还在于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曾写下了名闻遐尔的不朽诗篇:“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通江桥 
  黑桥北有通江桥。通江桥,南宋时属裕民坊;明称保安桥;曾名庆元桥;清称通江桥。桥西为通江桥弄;桥东为镇东楼。据《西湖游览志》卷十三载:“(桥东)宋有都茶场、杂买务、榷货务、雄武营” ,北有太医局。《说杭州》载:“其地旧有紫极宫,传系宋保安门故址。”桥东宋时有三皇庙,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御史朱纨以庙及圣安仓改建清军察院,嘉靖二十六年(1547),海寇扰浙,设都御中提督军务。以此为行台,后为总兵胡宗宪改建成总兵府。 
  骆驼桥 
  宝善桥东北,旧时有骆驼桥,南对东大街(今建国北路),俗名乐渡桥、落渡桥。清时有丝织品专用装船埠头,每日在此装运绸缎经东河外运,来往船只川流不息。骆驼桥河下18号走廊墙上嵌有明代文徵明书写的苏轼《赤壁赋》石碑一通,碑高75厘米,宽43厘米,正体小楷,落款为“长洲文徵明书”,下有印三方,碑文共537字,字迹大部分清晰。 
  保康巷 
  开元路北为保康巷,俗称卖马巷,南宋女祠人朱淑贞曾居此。 
  姚园寺巷 
  西出建国南路,在郭东园巷南。宋初姚氏花园,绍兴年间,僧慈昌购园结庵,乾道时赐额姚园寺。淳?二年(1242)建膺福殿以奉理宗御容,名声大振。元季毁,洪武禄,僧大云重建。姚园寺巷一名高阳闾巷、羔儿巷,又名郭东巷,以其地近郭东园而讹。宋于此置城东巡检司寨。 
  狮虎桥 
  狮虎桥路西出武林路,有狮虎桥,宋代时名师姑桥。清康熙《仁和志》:“师姑桥,亦名狮虎桥。”桥跨清湖河(浣纱河)上,桥原位于狮虎桥路和狮虎桥河下交叉处,桥北有“惜阴书屋”,清学士陈缄安居。 
  钟公桥 
  钟公桥,本名宝剑营,亦作抱剑营,乃五代吴越国钱王屯军之地。 
  斜桥 
  宋志称西河(小河)斜桥,亦名中正桥。宋策选锋军有六寨,其一驻斜桥。《西湖游览志》:御街自正阳门至天水院桥折西至斜桥,长一万三千五百尺,铺石板三万五千三百有奇。元时,沿街居民侵窃占用,官道遂狭。明时改称武林桥。 
  祖庙巷 
  丰乐桥西南侧原有祖庙巷。宋时名七郎堂巷。七郎,指的是盐桥上蒋庙(蒋侯祠)之神,姓蒋名崇仁,排行第七,他的家及他家的祖庙就在此巷,故称七郎堂巷。又因他的祖庙也在此,所以叫祖庙巷。明初,有镇抚使署设在此。原巷中有杭城最古老的一座关帝庙。扇业会馆设于此巷。今古巷已不存,成为平海路的一部分。 
  耶稣堂弄 
  百井坊巷北为耶稣堂弄。耶稣堂弄宋为惠民西局,清时和民初称兴福寺巷。宋绍兴十七年(1147),左丞相薛昂以花药圃施与僧慧观筑庵,名“四择胜”;改建为佛刹。清咸丰十年(1860),美国传教士胡思登、郝理美来杭传教,杭州卢藩台拨给巷内荒地十余亩,建成礼拜堂和男女书房及宿舍五六幢,命名“天水堂”。后来,美国传教士司徙尔夫妇来主管天水堂。清咸丰十一年(1861)一度改叫耶稣堂弄。民国时美国驻华大使司徙雷登即出生于此。 
  洗马桥 
  洗马桥西出武林门直街。跨小河(已湮),近武林水门,旧名便桥,亦称钓桥。宋志称水门前桥为过军桥或小斜桥,然自清始只名洗马而不闻过军。洗马之名不知何出,但文人学士吟诗颇多。 
  莫衙营 
  陈衙营北为莫衙营、头营(巷),南为小营(巷)。南宋城郊驻五军,曰踏白、推锋、选锋、策选锋、游奕。这一带有游奕马军驻此,后遂以为地名。 
  积善坊巷 
  在羊血弄北侧,东通中山中路,对日新桥弄。宋时称积善坊、上百戏巷,其时有百戏伎艺聚集于此。民国初年,蒋广昌绸庄老板蒋海筹在此巷内建西式楼房,日伪时被伪杭州市何瓒占为寓所。何于民国28年(1939)1月22日晚被刺身亡。民国36年(1947)5月创刊的杭州《工商报》设在此巷6号。 
  彩霞岭 
  黑桥东的彩霞岭,南宋时设掌管盐茶钞合同的机构,因此,又名合同场。其实地此无岭,实为土堆。杭州谚语“有‘山’无山,有‘岭’无岭”,此为其中一岭。 
  郭东园巷 
  郭东园巷西出建国南路,与斗富三桥相对。宋时有郭东园、皇府园。其地南宋时有东御园(即富景园),宋孝宗退居德寿宫后,改名为重华宫,后宪圣太后居,称慈福宫。南宋诸帝常幸东御园,中缀奇花异石,有孔雀园、茉莉园等景观,囿豢珍禽,莳弄异草。凿有大池(百花池),四季草木斗艳,故板儿巷旧名百花池上巷。元末张士诚扩城揽入城内,里人称郭东园。 
  高士坊巷 
  杭州卷烟厂北,有高士坊巷,曾名清平山巷、晏公庙巷和凤鸣巷,宋称仁孝坊。高士坊巷,因北宋高士徐复(冲晦处士)居山南岭上而得名。 
  高银巷 
  与清河坊毗连的融和坊,俗称灌肺巷,是南宋著名的珠子市场,买卖动辄以万贯计,故后人称它为高银巷。 
  康裕坊 
  大井巷东为康裕坊,南宋时在此设有御史台,是中央监察机构,有“天子的耳目之官”的称号。下设朝堂以及台院、殿院和察院三大院,官职设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等。御史台之西,南宋东西八作司设此。八作乃泥作、桐油作、赤白作、竹作、砖作、瓦作、石作、井作,隶属于将作监(专司京师内外营造修理),八作司员住此。后讹为?(虫+八)蜡子巷。 
  清吟巷 
  下华光巷以东有清吟巷,明称清宁巷,清光绪时称今名。宋时皇城司亲从、亲事等指挥营设此。“皇城司”是南宋负责保卫皇宫和管理皇宫迁中军械等事务的机构,故清吟巷西端有一条南北向小巷称皇亲巷。晚清,体仁阁大学士(即宰相)王文韶辞官后在此巷建宅,为建宅第占了原清吟巷,在宅前另辟一巷即为清吟巷。 
  涌金池 
  涌金池原是连接西湖和运司河的小河。吴越王时,金华令曹杲所凿,后作水门。杨蟠诗:“涌金春色晚,吹落碧桃花。一片何人得,流经十万家。”后唐清泰三年(936)五月,水门改称为涌金门。水门原有水闸,称涌金闸,遗址在今老年公园濒湖处。《水浒传》第一百十四回涌金门张顺归神,指的就是此门。 
  望江路 
  原望江街为杭城一条千年古街,为钱塘江南北往来渡口道路之一。南宋绍兴年间,建东城于今望江路与建国南路相汇处西侧的竹椅子巷,设城门称新门,又称东新门,是进入“御街”(今中山路)的一条主要通道。元张士诚拓建杭城时,向东拓宽至今望江门铁路西侧,改称“永昌门”(今望江门),因有宋演教寺建于此路东端,故元末称为“演教寺前”。清康熙五年(1666),因闯王李自成年号“永昌”,改名为“永昌门”。东有南桥草桥,俗呼“草桥门”,相传古时祝英台来杭读书,与梁山伯在此结为兄弟,故有“草桥结拜”的故事。望江门外江涂田野,乡民以种菜为业,日常担菜进城,供应市民,因而有“望江门外菜担儿”之谣。 
  菜市桥 
  菜市桥位于庆春路东段,跨东河,在万安桥北、太平桥南。南宋时在东青门(菜市门)外,以菜市门名桥。淳?《临安志》:“城东菜市桥,菜市门外。”元末张士诚扩城始圈入城内。明志以庆春门名之,故菜市桥亦称庆春桥。桥东西两侧为船埠,运载城乡物资,桥边米行、货栈、果铺、杂馆众多,遂成菜市桥市。 
  梅花碑 
  东起城头巷,西至佑圣观路,南通道连长寿弄,北通道连水亭址。长210米,宽6米。梅花碑的所在地原为南宋德寿宫的一部分,明代在这里设有署理木税的南关工部分司。明末,潞王来杭居于南关分司内。当时该署庭院内有梅树和芙蓉石等景物,因而议事厅有“梅石双清”的题额;厅南有一石碑,上面刻有明代著名画家蓝瑛和孙挞画的梅花和石,称为“梅花碑”。后来乾隆帝来杭,见后十分喜爱,将碑移至北京圆明园内,另摹一石留在杭州。民间遂称此处地名为梅花碑。 
  葵巷 
  葵巷泛指建国中路与解放路东段交叉处附近地域,现为区片名。宋时尚为城外的一条小巷。清乾隆间,工部郎中汪启淑于巷中之假山弄筑葵园,遂改名为葵巷。清光绪十八年(1892)巡抚嵩骏在巷北建建“敷文讲学之庐”(为今杭七中前身)。清著名文学家袁枚(原籍慈溪)曾居此。 
  紫城巷 
  韶华巷向东有紫城巷,北出开元路。旧名纸成巷、纸陈巷,宋时巷内曾有造纸作坊。紫城从纸陈转化而来。元时何宗实居此,因何多胡子,故又叫何胡子巷。原紫城巷由两条巷交叉组成,民国时,南北向的称直紫城巷,东西向的称横紫城巷。 
  崇福庵 
  在菜市桥西、南河下,宋时有崇福庵,淳熙四年(1177)又改为无碍院。明万历年间,莲池师太因汤太素年十七出家,事母孝,能秉节,乃颜其额曰孝义庵,人们亦称为沈庵(莲池师太俗姓沈)。清同治四年(1865)。知府薛时雨以孝义庵改建为东城讲舍。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邵章、胡焕清等改为杭州藏书楼,次年于大方伯建屋,并增购图书,改名为浙江藏书楼,即今浙江图书馆之前身。 
  登云桥 
  仙林桥而北有登云桥。登云桥,宋名西桥,明改登云桥。宋时有平籴仓,贡院在其北。每棘闱榜发,获隽者由贡院赴布政司饮宴,鼓吹导引,必登此桥,取登青云之义,故有是名。 
  清波门 
  清波门是南宋杭城十三座城门之一,俗称暗门。吴越时称涵水门,宋代改名清波门。清波门外沿湖绿地原称柳州,南宋时建有御园??聚景园。据《武林旧事》载:“聚景园清波门外,孝守致养之地……淳熙中,屡经临幸。”园中有瀛春、揽远等堂,滟碧、瑶津等亭,柳浪、学士等桥,叠石为山,重峦窈窕,宋西湖十景中“柳浪闻莺”就在此。 
  惠民路 
  东起中河路,西至延安路。惠民路(巷)名由来有二说,一说,北宋时苏东坡在此设药局,有惠于民,因称。《咸淳临安志》载:有惠民北局设此。《西湖游览志》记载:明洪武十七年置医学于此。后市街西有宋龙翔宫,清康熙年间改建为行宫。 
  嵇接骨桥 
  上仓桥北为嵇接骨桥,沿南宋旧称,因时有嵇姓行医者住此,世传秘术,善治金疮、骨损,故名。又称州桥。《武林坊巷志》第三卷“嵇接骨桥”按:“嵇接骨桥,西出凤山门大桥,东通彩霞岭巷。人物有宋嵇清、元李衍、明嵇胜三人,钱思复附见。” 
  弼教坊 
  弼教坊现为区片名,在平海路东端与中山中路交接处南侧一带。今浣纱路至中山中路段,宋时称官巷。宋室南渡后,置睦亲宗学于此,地名睦亲坊,俗称狗儿山巷(民间传说有岳飞冤死后被狱卒葬尸于狗儿山螺蛳洞一说)。明代此地是按察使署所在,署前广阔,设两块牌坊,一曰“明刑”一曰“弼教”,弼教坊名由此而来。民族英雄张苍水于康熙三年(1664)九月七日就义于此。清巴方菘住弼教坊,著有《城西杂记》。 
  普安街 
  南对金洞桥,北达招宝堂,旧名菜市巷,宋有“东菜西水,南柴北米”之谣。民国时,与庆春路交叉处俗呼十字路口。宋时有城东瓦子(菜市瓦子)。招宝堂宋时为清平街。 
  锦衣一、二、三弄 
  锦衣一、二、三弄,东起建国北路,西至花灯巷,清名锦衣巷。《武林坊巷志》:“菜市桥东北有锦衣巷,在周都司巷之南,西出花灯巷,东达招宝堂街,疑当时周弟居其中,后人析而称之。”另说弄内有家裁缝铺,巧裁精缝,誉为锦衣。 
  新宫桥 
  新宫桥是河坊街穿过中河的桥,桥东是河坊街的东段。南宋为新开坊,清时称宗阳宫街,亦称新宫桥直街。此地原为南宋德寿宫一部分,度宗咸淳年间,以其中一部新建道宫,名宗阳宫,俗称新宫,路称宗阳宫街、新宫桥直街,桥亦以新宫名之。元以后渐成民居。桥东北沿河,名新宫桥河下,南沿河名靴儿河下,昔时,此地多靴鞋店,故名。宋枢密院曾设于此。相传施全刺秦之事即发生在此,后人为纪念施全分别在望仙桥西逸的十五奎巷,众安桥等地立庙纪念。 
  嘉树巷 
  在十官宅巷北,西起岳王路,东至中山中路,南宋时叫枣木巷,明、清依旧。巷西有石湖桥,宋时范成大居此,民国时河填桥拆。嘉树巷东首北侧,原有资福弄,内有宋忠烈二侯祠,祀宋岳飞之子继忠侯岳云和岳飞部将烈文侯张宪。明正德十五年(1520),巡盐御史刘栾拓大其基,参政邹虞《重建宋忠烈二侯祠记》。树坊,而正匾曰“宋敕封忠烈祠”。忠烈二侯祠又称资福庙。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