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我们繁忙的生活里
不断记起又不断遗忘
在丢失与获得之间,常常
一个眼神
一个哭泣或
一个小小的细节
锁在心的抽屉里
怎么也忘不掉
而一年、十年或
整个漫长的一生
却很容易就忘掉了
石头的生命
在我们身边
石头无处不在
从采石场到粉碎机,石头
被凿成石子,辗成粉末
惨白色的僵冷和沉重
血凝固了脉搏停止
再不会呼吸和欢笑
连最后的哭声也卡在喉咙里
其实它们不是石头
是石头的骨头
所触摸到的
全是无边的死寂
你见过真正的石头吗
它是火,是水,是光
喷薄着燃烧的激情
掀动通红的翅膀
飞翔,奔腾,一路歌唱
犹如辉煌的太阳
对于无际的时间
生命是短暂的
长久的是死亡
不灭的声音
深夜
没有任何声音
比这更恐怖
随着纸屑、瓦砾和玻璃碎片
她在奔跑
她的声音在奔跑
是呐喊,是哭号,是呼唤
大街上,坚利而悲楚的声音
使人颤栗
听不清它的含意
却听清像炸裂的石头
或像嗜血的刀子
愤怒地抽打和宰割着
人间和这座城市
这声音是从一个老妈妈嘴里喊出的
她在奔跑
她的声音在奔跑
从声音,你能想象
她的头发、眼睛和身影
也许这不是声音
是她把她的
心、肝、肺和胆的碎块
抛掷给你
或是从身体喷出的血
深夜,所有门窗
都闭着眼,倾听
没有一盏灯
只有惨白的惊恐不安的风
紧跟着她
她在奔跑
她的声音在奔跑
谁也没法测量她痛苦的重量
使零下十度的严寒
又低了十度
她是疯子
她不是疯子
三十多年前她跑过去
现在那声音仍在我耳边
炸响
街 头
天沉着脸,咬着牙齿
撒下横飞的大雪
要把城市严严实实埋起来
把它的全部黑色藏起来
让它们隐去
街头一个七岁的孩子
瑟瑟地颤抖着
用冻红的小手翻开
白雪覆盖的污黑的垃圾
寻找吃食
在喧腾的人间挣扎着
在呼啸的风雪中挣扎着
一个七岁的孩子
弯着腰,幽灵般
寻找自己的生命
酒楼中,油亮的烤鸭和热气腾腾的火锅
离他很远
水晶色里踡卧的小蝦
离他很远
奶油蛋糕上傲立的一颗红樱桃
离他很远
天鹅绒、白桌布、酒杯、灯光和眼睛
离他很远
只一只瘦瘠的老狗
紧紧地偎倚着他
不肯走开
睡着的婴儿
他躺在妈妈怀里
妈妈用无边的爱紧裹着他
他吃饱奶,睡了
白嫩的皮肤
包着凝脂的脸
淡眉和软发贴在额角
每个毛孔溢出的都是奶香
也许他就是一滴乳汁
或一朵花蕾
或一颗浆果
小心涨破和溶化
看他嘴角抽动着浅笑
他想什么呢
他有梦吗?梦见了什么
他有思想和记忆吗
除了会哭
会无端地蹬动小腿
会用小嘴寻找妈妈的乳头
会尿湿软褥
还会什么呢
他不懂
世界很大
人很多
头上有云和风雨
他不懂
人生、名利、情感、悲欢、恩仇、荣辱和苦乐
不懂可怕的战争
更不懂自己会衰老和死亡
现在他来到这个世界
我们该欢迎他
这个属于自然长链中的一个小环子
属于历史
也许他是世界的中心
太阳也要围绕他旋转
明天,他将会跑会飞
会建设新世界
今天,看见这个甜蜜的婴儿
使我加深了对爱和生命的理解
想家的鸟儿回来了
去年岁暮,北京郊区河湖水库间有无数鸟群来此越冬
想家的鸟儿回来了
整个天空
一颗颗想家的心都是生命和翅膀
一起掠过大城的门窗
左翼扯起蓝天流云
右翼撩起碧波白浪
想家的鸟儿回来了
几千只,几千只
白羽毛的,花翅膀的
蓝脖颈的,红脚掌的
一双双眼都兴奋得发亮
衔来几千粒、几千粒春的种子
送给长城,送给果园
用不了多久,舒青的
大地就浸透花香
想家的鸟儿回来了
赤着脚跋涉过千里万里
把穿烂的鞋丢在了哪儿
把撑破的伞丢在了哪儿
卷起的长路已埋进烟云里
连同昨天的梦和风雪的喧响
想家的鸟儿回来了
纵情地泅游、嬉水、滑行、飞翔
趾尖缀着的水珠有虹的色彩
毛羽下的心不住摇荡
感谢你们滚烫的激情
用歌融化冻土
用爱表达渴望
把这座城擦得更洁净
然后就驮在脊背上
我的民族的文字
文字,我的民族古老的文字
从生命混沌初开的部族
从岩穴角落和密林枝杈
开始呼吸的
我的民族的文字
谁能告诉我
它的存在比万古的河流
哪个更古老
比我心头不息的血
哪个更久长
当它从深山裸壁
从苔藓水迹
从甲骨和熔铸的青铜中
站起来向我遥望
我便听见它向我传播的
遥远的回响
艺术的智慧
哲人的论断
仁者的深思
勇者的谋略
一粒粒闪烁在
历史幽深的长巷
我的先民的深不可测的思想
比星斗更亮
今天,直到陆地和海洋的尽头
都能看见它
蕴含着我的民族基因和肤色的
被赭石和朱砂点染的
不朽的图象
感谢你
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的符号
我的民族的古老的文字
使我的心灵找到黎明
哦,我的一朵朵永不凋谢的
玫瑰
2004。2年于北京
斜晖(外一首)
■ 严 观
看着阳光漫散 忽然惊觉的梦
在眼前轻轻碎裂
一次又一次 无法追索的梦
在金光里逃逸
飞鸟的进军
在震荡的晚钟声里消失踪影
院子里的狗躁动凶猛
什么使一条狗感到这样的迷狂?
人迹渺茫里沉醉遥远的国度
绿色中的黄昏
晦暗的道路,精神的羁靡
奋斗,生的欢乐
总也无法放在一个可见的维度
而所谓的过去
那注满文字的点滴生活的遗漏
飞蝠般逃逸的动作、思绪
那历史 张着怀疑的眼神
抖索着双手
穿着空无的针线
预言、命运与判决
听任倾听者的屈服
头戴羽翎的使者
还在跟随权威的引领
就快降临
世上最美的微笑
已在屋檐下顺着雨水
化身金合欢的叶脉
是晦暗的、无法侧度的深渊
群山的萎顿,河床的翻卷
山脚下衰老的人
望着阔大混噩的流水
面孔中写满亡灵的密码
双手展示着
自然对人的冷酷
而群体,杂沓的脚步
在朝向某种时分时分外整齐
瘴毒盘踞的、密林遮蔽的山体
有人躲在帐篷后沉睡
她的迷离梦境、她的静谧之美
游移而青葱的男人
在万世过后
荣耀悬挂在另一个向度
世界、精神有时钝突
有时锋锐而飘忽
却不在人前宣读证言
只希望奇迹出现
而奇迹只与纯粹有关
灵迹,显示……
活在水里的鱼
一些草丛里的小蛇和蚱蜢
另一些更恐怖的生物
而心欢快时
就有飞鸟的翱翔,异兽的追逐
淫荡的苍蝇
在他沉醉时咿嗡乱飞
在空中就开始交配
时代转眼就到了当今!
也有人曾经尝试把握某一种存在
也有人毫不眷恋
革新和保守
各以自己的方式啜饮过去之水
回忆定格
是那么确定无疑
而羁旅中的行者
还在抚摸驼峰上的珠宝、搭袋里的美人
那远去的城垛,宫阶上的饮宴
犹如沙滩上的弃舟
仗剑侠士的茫然四顾
偶尔有村夫的农耕
会犁开文明的遗迹
翻开辉煌的碎片
那烙下的印记
纯朴的知识 高尚的粗野 仗义的风范
容易勾起人对确切的怀念
带来些许的满足
但有些事无法令人安泰
有些爱无法令人释怀
追寻明天 总失落在今日
一长串日月悄然隐去
手中抓握的明天
只能等着明天变质
明天那样近
拉着真理襟角的握紧的小手
明天来了
明天就在现时中粉碎
而昨日无法挽回
昨日只能在垂首中回味
对幸福的模糊回忆?
向对面的一个人会心地努努嘴
南非霍屯督维纳斯
2002年8月8日,南非总统和成千上万名南非当地人在离开普顿城以东470英里远的偏远山谷中,参加一位名叫撒拉·巴特曼的古代女子的葬礼。这位被世人称作“南非霍屯督维纳斯”的女子,死了已有186年。在生前,她被西方殖民者骗到欧洲,一直被关在笼子里像动物一样裸体展出,并最终成了妓女,贫病而死。在她死后,她的尸体和生殖器官被制成标本,继续在法国博物馆里展览。“南非维纳斯”遗骸回归故里,得力于南非政府与法国政府长达7年的外交谈判,最终法国政府迫于外交压力,归还了藏在法国博物馆中的遗体。撒拉·巴特曼身上披着传统的南非毛皮披风,头上盖着被香草薰过的头巾,手脚上带着树叶制成的镯子,装进一个被芦荟花圈覆盖的松木棺材,被安葬在伊斯顿凯普一个多石的山谷——盖蒙图谷里。
美丽是一种暴露在外的脆弱
撒拉·巴特曼,18岁的霍屯督族黑种女孩
这长在南非洲原野上的地球之花
似乎注定了要被移栽
这样美丽的尤物
如果不是长在荒僻的山野
在她不明事理的时候
就会被送进酋长的后宫
而新的水土,看起来更肥沃的水土
使她承受着一朵花所能承受的全部命运
从英国舰船上走下的外科医生
一个文雅的白人
眉目间有一种掌控一切的威严而又亲切和善
他那手拿烟斗的动作
烟斗中喷出的白烟
和烟熏过的胡髭下的嘴唇
很快就在她的耳边灌满甜言蜜语
受到重视的女孩多么快慰
她不知道自己是深山中罕见的珍宝
而有备而来的强盗
是专盯着珍宝来的
她上了舰船
心中充盈登堂入室的喜悦
而这时
那来自文明世界的充满诱惑的手
开始拨弄她的肉体的琴弦
那挺直的鼻梁令她晕眩
她感到自己慢慢破碎
而碎片在这个男人的身上聚拢
她成为他的人而再无自身
船抵埠
辉煌的伦敦展现眼前
那是梦幻中的城堡,传说中的宫殿
令她炫惑的伦敦
而这里的国民也对她一样震惊
她是如此与众不同
如此幼稚,又是如此的美
没有人会因为她的肤色
因为她偏离常规的漂亮而否认她的美
万人空巷
为了争睹她的风采
争睹一个“不同的人”
而这个非凡的“活的宝物”
如果只能一个人拥有
伦敦人会将他撕碎
一种“另类”的美
而这种美可以亵玩
这是强国子民的“福利”
她与他分开
而他没有忘了向驯兽师讨回转手的英镑
她哭泣,她反抗
她用克瓦桑语和有限的英语咒骂
但她的反抗是如此无力
何况她面对的是一个国家——
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
她被囚禁
囚禁她的是比树枝坚固得多的铁栏
她刚在男人的臂弯里
领略了伦敦人的“热情”
认识了伦敦的文明
而铁栏是另一种她可以触摸
可以直接感觉到的
赤裸裸的
冰冷彻骨的文明
国民的意志变成了驯兽师的鞭子
鞭子抽灭了她燃烧的灵魂
在伦敦的剧院里巡回表演
展示各种不堪入目的姿势
伦敦人端详她、抚摸她、丈量她、抠摸她
当她独自一人的时候
达官贵人就轮流来插入她
直到她不再新奇
驯兽人将她带到巴黎
巴黎人对宿敌的慷慨大为惊喜
可怜的撒拉·巴特曼
有一天她也不再使巴黎人新奇
驯兽师将她抛在街头
她不被观赏,也就没了口粮
她只能凭自己的肉体
在下等人的口袋里觅得几个可怜的法郎
终有一天她的躯壳肮脏得叫人躲避
她只能提前死亡
26岁的尸体倒毙在巴黎的街上
她的生如此沉重
她的美如此不令人尊重
而她的死亡使巴黎得到了解脱
死亡使她再一次有了价值
一朵花凋亡过程的戏剧般的凄清
她的曾经如此轰动的“声名”
如此非凡、却可以任人亵玩的美
在外科医生的解剖刀下再一次支离破碎
她的尸体
她的大脑和生殖器
被浸泡在溶液里
成为博物馆的展品
而根植于人心深处的
人类的尊严
在200年后的非洲
终于以国家的名义发出声音:
归还撒拉·巴特曼
归还遗体
让她回归故里
让她体面地安葬
漫长的谈判
巴黎历史博物馆终于不情愿地
史无前例地空了一件展品
对巴黎,对欧洲
这或许是件好事
下一个200年后
还有谁知道“南非霍屯督维纳斯”呢!
异性的村庄
■ 陈 冰
风与竹林
风,是季节变换的标签。
风呼呼刮过的时候,总意味着某种季节的来临。我从风的冷暖中窥视四季的变更,也窥视那个村庄里村人不同的脸。
起风的时候,风,从土岗上,从外婆与四舅家的斜坡上,从两家的缝隙里,一路欢歌,长驱直入,硬生生地撞到村西头斜坡上的一排石洞里。夏天,石洞里有不知名的虫子和狗尾巴草,张开的石洞,不声不响地接纳了到处乱撞的风,把风吸进深处,再慢慢地化作气,吐给村庄的肺。冬天,石洞里躺着红薯和萝卜,守门的是一块坚硬硕大的石板,刺骨的风会被石板反弹回去,伤痕累累地落到底下的水塘里,让刚才还波光粼粼的水,顷刻间结成寒气逼人的冰,把村庄凝固在落寞与寡欢之中。
时间在风向中悄悄流逝,而那一片竹林,在风中摇晃之后,总是生机勃勃、容纳万物。
风首先是从东头刮起的。
外婆家是东头的第一家,与坐东朝西的四舅家打横,形成一个有趣的直角。直角的一条线上站着四舅一家,另一条线上站着这个村庄所有的人家。四舅不是外婆的儿子,村庄所有的人虽跟外公同姓,但不是同一个先人。不知道外婆一家是如何来到这个村庄的,打我记事的时候起,外婆一家就是孤立的,受人排挤的。外婆总对我说,我们虽然跟他们一个姓,但我们的先人并不住在这个村庄。这个村庄里有五大户人家,这五个儿子是一个爹爹生的。他们全是一家人,我们家的先人埋在邻村的山坡上呢!那山头我们看得见,最高最陡最清郁。对面的山坡上还有一片鲜嫩的竹林,不知名的鸟,不分季节地筑巢。
外公会说,看,我栽的竹子。
外公说这话时,神情永远是自豪的。外公是过继子,他的祖先在另一个村庄,与此地相隔不远。外婆三岁的时候,作为童养媳被抱养。因此外婆说话永远都比外公底气足,外婆肩负着繁衍子孙的重任。我估计,外公一辈子都有异乡人的感觉,要不然,他不会对我的外婆那么言听计从(当然也可能因为爱情),也不会对着茂盛的竹林,让不愧为男人的自豪溢于言表。事实上,先后到来的外公外婆,都是异乡人。他们的到来,并没有拯救这个家族,只不过延缓了房屋的破败,而为另一个家族的繁衍贡献了力量。他们已经预示了这个家族的消亡。
村庄的第一棵竹子是外公栽的,它因此而繁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