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禅宗哲学象征·txt-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38则 
    与“错认驴鞍桥为阿爷下颔”同样愚痴的是“认贼为子”。《楞严经》卷1: “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圆觉经》:“认一切我为涅槃故,有证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以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 禅宗对“认贼为子”的迷误提出尖锐的批评,指出,生起取舍之心,悖离本心,是认贼为子:“舍妄心,取真理。取舍之心成巧伪。学人不了用修行,真成认贼将为子。”《证道歌》“寻常可以说得道理,分别得行处,尽是情识边事,往往多认贼为子。”《大慧录》卷19向外寻求,执着声色,是认贼为子: “听不出声,见不超色,如斯过患,实可怜生。殊不觉知,认贼为子。”《黄龙四家录·晦堂心》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不谙此理,执着外境,把纷纭迁变生灭不已的外境当作自己的本心,将妄心错认为真正之悟见,就是认贼为子。 
    《涅槃经》卷27:“如蚕作茧,自生自死;一切众生,亦复如是。不见佛性,故自造业,流转生死。”《妙法圣念处经》卷1:“自作自缠缚,与蚕等无异。”《楞伽经》卷3:“凡愚妄想,如蚕作茧,以妄想丝,自缠缠他。”众生以无穷无尽的妄想之丝自缚其心,如春蚕作茧,在无始妄想状态中相续执着,难舍难离。同书卷4谓:“妄想自缠,如蚕作茧,堕生死海,诸趣旷野,如汲井轮。” 痴迷众生以欲望之茧,将自己牢固缠缚,飘堕在深不见底的生死大海,流浪在渺无际涯的旷野,犹如汲井辘轳,轮回不已。在佛教看来,一切众生的寿夭、贫富、愚智以及所处环境的违顺、苦乐等,都是唯人自招。众生如蚕,不断吐出烦恼丝,使三界六道的茧子越来越厚实,自我束缚,而难以出离。对这种痴迷,禅宗形诸浩叹:“听不出声,见不超色,如蚕作茧,自萦自缚。十二时中,无片时快乐,至竟终成废人。”《密庵语录》“向不迁境上,虚受轮回。于无脱法中,自生系缚。如春蚕作茧,似秋蛾赴灯。”《宗镜录序》 
    “渴鹿乘阳焰”也是禅宗常用的象征。“阳焰”是《华严经》等大乘经典常用的譬喻,犹《庄子·逍遥游》中的野马尘埃。春初原野上日光照映浮尘而四散,渴鹿见之误以为水,狂奔而去,但无论如何也喝不上。佛教用这则寓言象征人的迷妄之心。《说无垢称经》卷1:“是身如阳焰,从诸烦恼渴爱所生。”《楞伽经》卷2:“譬如群鹿,为渴所逼,见春时焰,而作水想。迷乱驰趣,不知非水。” 《大智度论》卷6:“如焰者,以日光风动尘故,旷野中如野马,无智人初见谓为水。”大安示众谓:“若欲作佛,汝自是佛。而却傍家走,匆匆如渴鹿乘阳焰,何时得相应去?”《传灯》卷9《大安》自己本身就是佛,如果四处奔走像渴鹿追逐阳焰,则永无出离之期。“阳焰”之喻,以其生动奇警,而为禅僧诗客喜于讽咏,如寒山诗:“但看阳焰浮沤水,便觉无常败坏人。”《全唐诗》卷806又:“阳焰虚空花,岂得免生老。”同上庞蕴《杂诗》: “焰水无鱼下底钩,觅鱼无处笑君愁。”《庞居士语录》卷上道川颂: “空花阳焰,幻梦浮沤。一笔勾断,要休便休。”《颂古》卷5冶父川颂 法真颂:“今者妄身当在何,不应焰水更寻波。”同上大隋真颂权德舆《酬灵彻上人以诗代书见寄》:“已取贝多翻半字,还将阳焰喻三身。”《全唐诗》卷321白居易《和梦游春诗一百韵》:“觉悟因傍喻,迷执由当局。膏明诱暗蛾,阳焰奔痴鹿。贪为苦聚落,爱是悲林麓。”同上卷437又《读禅经》:“空花岂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同上卷455 
    “眼翳空花”、“水中捞月”等,也是执幻成真而导致本心迷失的象征。《楞伽经》卷2:“愚夫妄想生,如为翳所翳。”意谓如来藏兴起业识的作用,使本来明彻的心眼,犹如患病被翳所障,无法看透世事的真相。同卷又说:“譬如种种翳,妄想众色现。翳无色非色,缘起不觉然。”因为有翳病,眼里现出各种色相。这些色相,既不是有,也不是没有,是因翳病而发生。人们面对内外境界所生起的色相感觉,都是心病的变相,是依他缘起所生,根本没有真实的自性,但对此幻觉,人们却不自觉知。《楞严经》卷6谓:“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花。” 《圆觉经》:“妄认四大为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空中花及第二月。” 
    “空花”是空中之花。患有眼翳或用眼过度的人,会看到许多似花非花的幻影。实际上虚空本无花,它只是病眼者所产生的幻觉。禅宗借以喻虚妄之心所见的各种事物没有实体:“一翳在眼,空花乱堕。”《传灯》卷10《灵训》  “一翳在目,千花竞飞。一妄动心,诸尘并起。”《宗镜录》卷54众生之心迷惑狂乱,不知诸相非相,无中生有,执幻为实,遂引起无穷的烦恼尘劳。 “向翳眼人说空中无花,对狂病人说目前无鬼,徒费言语,终不信受。”同上卷64由于众生以幻为实,患得患失,从而导致了无尽的轮回之苦。 
    “空花”也是禅僧诗客最喜运用的喻象之一。《信心铭》:“梦幻空花,何劳把捉。”《传灯》卷30《僧璨》张拙偈:“随顺世缘无罣碍,涅槃生死等空花。”《五灯》卷6《张拙》法演《悼四祖演和尚》:“生死若空花,去来如鸟迹。”《古尊宿》卷22《法演》清远《坐禅》:“道本无瑕,拟心已差。才生朕兆,遍界空花。”同上卷30《清远》守初《法身颂》:“法法尽含真妙用,莫将眼病见空花。”同上卷38《守初》白居易《和梦游春诗一百韵》:“艳色即空花,浮生乃焦谷。”《全唐诗》卷437贯休《山居诗》:“举世只知叹逝水,无人微解悟空花。”同上卷837卢鉟《勖曹生》:“莫为狂花求眼界,须求真理定心王。”同上卷771宋祁《和成上人》:“披云示驶月,拂果去空花。”《全宋诗》卷206文彦博《送弥陀实师访积庆西堂顺老》:“禅心究实际,慧眼绝空花。” 同上卷277王安石《北窗》:“空花根蒂难寻摘,梦境烟尘费扫除。” 同上卷554张耒《冬日放言》:“浮世本幻妄,空华电露然。”同上卷1160朱松《书护国上方》:“久知喧寂两空华,分别应缘一念邪。” 同上卷1857范成大《病中不复问节序四遇重阳既不能登高又不觞客聊书老怀》:“如今衰飒悟空华,现在去来飞电走。”同上卷2268 
    水中之月似有而实无有,一如镜中之花影。《诸法无行经》卷上:“譬如镜中像,虽可目见而无有实。一切色亦如是。”《大智度论》卷6:“诸法因缘无自性,如镜中像。”水中本来无月,天上之月和地上之水因缘和合,就产生了水中月的幻相。因此人们应当了解一切现象“如幻、如焰、如水中月”,虚幻不实。《摩诃僧祇律》卷7载有井中捞月之典,譬喻愚者认幻为实,更起贪心去追逐,徒劳无功,身陷灾苦。镜花水月遂成为禅僧诗客喜爱讽吟的意象。《证道歌》: “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争拈得?”王梵志诗云: 
    观影元非有,观身亦是空。如采水中月,似捉树头风。揽之不可见,寻之不可穷。众生随业转,恰似寐梦中。《王梵志诗校注》卷3 
    人身本空,如水中月影,树头风声。众生不明身空之理,执幻成真,以假为实,身处梦中而不知其为梦。黄庭坚《沁园春》:“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着无由得近伊。”《红楼梦》第五回《枉凝眉》:“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都表达了执幻为实的枉然。 
    禅宗以“贪观天上月,失却掌中珠”《五灯》卷15《志先》讽谕贪求远处的、身外的东西,反而失去了近处的、身内的珍宝,象征参禅者悖离圆满自足的本心,迷己逐物。同类的象征有“贪观天上月,失却手中珠”同上卷19《道宁》,“贪观天上月,失却手中桡”同上卷10《德韶》, “贪他一杯酒,失却满船鱼”同上卷6《常察》, “贪他一粒粟,失却半年粮”。 《五灯》卷19《景元》。《颂古》卷19海印信颂婆子偷赵州笋:“虽是贪他一粒米,谁知失却半年粮。”卷27佛灯珣颂石霜迁化侍者入寂:“贪他一粒多年粟,失却家中万斛珍。”卷32长灵卓颂镜清雨滴声:“贪他蓑笠者,失却旧茅亭。”   

    二、“舍父逃走”

    禅宗以本心自性为“父”,舍离本心,追逐外物,就是“舍父逃走”。《法华经·信解品》谓,有人年幼无知,舍父逃走,在他乡流浪乞食。其父思子迁居,家道富有。后来其子来到父所,其父欲将家财全部传给其子,其子却不敢相认。其父为了使之心安,采用了种种方便手段。穷子虽受厚遇,仍然以为自己不过是 “客作贱人”,全无高尚之志。禅宗认为,众生正如穷子,因妄想邪念的盖覆而流转于迷界,向外求佛,而远离了自己的本心本性:“己灵独耀,不肯承当。心月孤圆,自生违背。何异家中舍父,衣内忘珠。”《五灯》卷18《希明》  神秀偈云: 
    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传灯》卷4 
    禅宗将世人“抛家日久,流浪年深”的行为“唤作背觉合尘,亦名舍父逃走” 《传灯》卷18《道怤》。 “舍父逃走”的“穷子”,即是“客作汉”。 《古尊宿》卷43《克文》:“众生本自具足,不假外求。如今人多是外求,盖根本自无所悟,一向客作,数他人珍宝,都是虚妄,终不免生死流转。”  《法华经》中的比喻,本意谓须菩提等声闻,虽耳闻大乘之法,尚未发大乘之心,禅宗借以喻悖离自性,不敢承当:“弃本逐末,区区客作,不如归去来,识取自家城郭。”《古尊宿》卷42《克文》禅宗对穷子归家充满着期盼, 《黄龙四家录·晦堂心》:“火云欲卷空,圭月渐成魄。穷子归未归,相将头尽白。”  通过种种机法,引导“穷子”归来,使之成为富足的主人。《黄龙四家录·晦堂心》:“何当诱取穷子归,令渠暗室生光辉。”《庞居士语录》卷下:“珠从藏中现,显赫呈光辉。昔日逃走为穷子,今日还家作富儿。”  百丈涅槃禅师示众说,大家为我开田,我为大家说佛法大义。众人开田之后,请他宣说佛法大义,禅师展开两手,众人罔措。鼎需颂: 
    大义开田创祖基,分明书契示传持。儿孙不肯遗先业,乞食年年役路歧。 《颂古》卷12懒庵需颂 
    众人的迷失,在于不知开田的本身即是“大义”,反而更求“大义”,犹如儿孙不肯继承祖父留下来的田产,反而到外边流浪乞食。只要识得家宝,即可归家稳坐。 
    “舍父逃走”的必然结果,是“反认他乡作故乡”。《楞严经》卷1载憍陈那领悟“客尘”二字而成就佛果。他的领悟是:“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行客投寄旅店,暂时寄居,不会安住。主人则安居不动,不会往来不定。因此憍陈那认识到,变动不住的是客人,安居不动的是主人。《楞严经》卷2亦谓:“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则无所去。”旅客寄住邮亭,暂住即离,不会常住,主人则不会离去。自性真心,也同这个道理一样。禅宗将迷失本心追逐外物的人,比喻为流浪在外的游子。游子作客既久,就会把自己追逐的六尘当作生命的本源,反认他乡作故乡。题为唐代贾岛的《渡桑干》诗云: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全唐诗》卷574 
    诗的前半写久客并州的思乡之情,后半写离故乡更远时的心理感受。并州距故乡咸阳已是千里迢迢,如今又要渡过在并州北部的桑干河,到离故乡更远的地方去,此时竟希望把并州当作故乡。诗歌抒写了作客他乡者离家乡更远这一特定情形下的普遍心理感受。禅宗截用诗的后二句,用来讽谕反认他乡作故乡的迷失。《楞严经》卷9:“众生不识本心,受此轮回,经无量劫,不得真净,皆由随顺杀盗淫故。”众生沉迷于有为法,不识本觉真心,堕入生死轮回。虽然经过漫长的时间,仍不能得到彻底的清净,这是因为他们随顺着杀盗淫三业去造作一切。北涧简颂此经文,即引贾岛诗为咏,以说明世人轮回不已,反认他乡作故乡的迷失《颂古》卷4北涧简颂。  
    禅宗在形容迷失时,还用“万里望乡关”、“白云万里”来象征。游子流浪在外,遥望乡关而归去无由,喻学人从语言文字等知见妄想上求禅,则难以归家稳坐:“若驰求知解义句,即万里望乡关”《祖堂集》卷5《义忠》,  “言锋若差,乡关万里”《五灯》卷13《真禅师》。 禅宗甚至将一切悟道言辞、迅疾机锋也同样看作是“万里望乡关”:“相逢不擎出,举意便知有,也是万里望乡关。”《古尊宿》卷40《文悦》 
    “万里望乡关”之时,白云遮断望乡眼,使得游子生起远离家乡的喟叹,故禅宗以“白云万里”象征学人难以明心见性,距道遥远。禅悟的境界是内证境界,一起心动念,就悖离了本来的家园,故圆悟谓“当阳晓示,只贵知归。才涉思量,白云万里”《圆悟录》卷1。 因为语言文字、棒喝机锋、肯定否定、四句百非,都是成道的障碍:“说佛说法,拈槌竖拂,白云万里;德山入门便棒,临济入门便喝,白云万里;然后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也则白云万里”《五灯》卷19《法演》。  

    三、“抛却家宝”

    “自家宝藏”是本心的典型象征之一,侧重本心的珍贵性。禅宗认为,每个人在精神上都圆满自足,都有纯真的人性,这就是“自家宝藏”。禅宗迷失论中,与此相联系的是“抛却家宝”意象系列。 
    《涅槃经》的贫女宝藏喻、力士额珠喻,《法华经》的衣珠喻,都是“自家宝藏”的生动象征,在禅林形成了很多机锋。师祖禅师初参南泉,问:“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如何是藏?”南泉说:“与汝往来者是。”又问如何是珠,泉召师祖,师祖应诺,南泉说:“去!汝不会我语。”师祖从此信入 《五灯》卷4《师祖》。 禅林颂云:“往来是藏珠何在,省去方知不外求。罔象得之犹特地,回光返照便甘休。”《颂古》卷16海印信颂意为人人皆有摩尼珠,光华四射。但不可起心外求,即使是无心的罔象在赤水得到它也是有心。回光返照,将外求的意念彻底放下,摩尼宝珠便会顿时放光,照彻六根;慧海参马祖,马祖说我这里一物也无,求甚么佛法,“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么?”慧海问什么是“自家宝藏”,马祖告诫他:“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慧海遂自识本心。《传灯》卷6《慧海》。《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下:“贫道闻江西和尚道:‘汝自家宝藏,一切具足,使用自在,不假外求。’我从此一时休去,自己财宝,随身受用,可谓快活。”  学人问如何是地藏手中珠,石臼反问你手中还有没有,学人不解,石臼说不要欺谩大众,并作一颂:“不识自家宝,随他认外尘。日中逃影质,镜里失头人。”《颂古》卷13引清锐说自己孤贫,请师赈济,曹山召之,清锐应喏,曹山说:“泉州白家酒三盏,吃后犹道未沾唇”《曹山元证录》。 百丈拨灰,沩山开悟,顿时点燃起自性之火。而众多未悟之人,仍然求禅问道,役役歧途:“拨动寒灰火便明,晓来山外尚荧荧。堪嗟法眼堂前客,犹向南方问丙丁。”《颂古》卷15上方益颂为了使学人直下承当,禅宗反复强调人人皆有佛性:“暴富乞儿休说梦,谁家灶里火无烟?”同上卷2无量寿颂 “逆顺短长休要说,谁家屋里灶无烟?”同上卷28虚堂愚颂“君看陌上二三月,那个枝头不带春?”同上卷33惠因净颂“那个台无月,谁家树不春?”《五灯》卷13《归仁》 
    奉报往来人,家中原有宝。家内不曾寻,拄棒缘门讨。任使讨过半,辛苦生烦恼。不如归去来,去却门前草。《续传灯录》卷11《和禅师》 
    此诗形象地描绘了抛却家宝沿门乞讨的愚昧。“金佛不渡炉,木佛不渡火,泥佛不渡水”,赵州形容三佛,正是为了让人体证“真佛内里坐”,识取“自家宝藏”:“三佛形容总不真,眼中瞳子面前人。若能信得家中宝,啼鸟山花一样春。”《颂古》卷18冶父川颂“自家宝藏”是存在于每个人生命深处的自性佛,一如布袋所咏:“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