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学英语走过的弯路(_全_)-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they make maps of the brain; in constant craving of having a brain worth bragging about。 Not easy; if you consider hiking the Cami de Cavals speak to me first; don’t listen to the goats or any Menorcan fisherman。 Six days and five nights got me to the last piece of the trail; between Punta Nati and Cuitadella。 Past the impenetrable forest; through the thistle jungle; over the vulture’s mountain and down the ravines full of kestrels。 Then it was my birthday。
  
  The last part of the north coast; providing you are going from Mahon to Cuitadella and not the other way; has no trees。 The full whack of the Tramuntana wind thumps through and between it and the damn goats; nothing grows over ten inches。 The last four nights I’d been swinging happily in a night time hammock between pines and cork oaks。 One of our guest cooks; Tom; is an “extreme through hiker”; I’m more your extremely scratched up and thoroughly knackered hiker by this time。 Anyway; he lent me his whizzo hammock with mosquito net and fly sheet attached and it was my bed。 But I need trees and need rest。 The last night was also my birthday; did I mention that already? Maybe。 Determined to eat my tuna and tortilla sandwiches; tin of sardines and bag of potato crisps; standard Spanish hikers’ fare and watch the sunset; I figure out how someone could sling a hammock with no trees。 I found my place in a ravine full of kestrels。 The rocks had the answer。 Full of volcanic bubbles of gas long gone; I threaded the strings from one side of the barranco to the other。 After a fair to middling degree of hippy happy induced paranoia about crashing to the rocks below; spent my birthday swinging in a ravine looking out west over the Mediterranean。 Handy for spotting Turks。
  
  Forty Four。 Two numbers fours。 In Mandarin; “si si”。 The Chinese don’t care for the number four。 They go to great lengths to avoid phone numbers that include it; pay a fortune for car number plates that are four…less and would never consider putting a number four; fourteen or twenty fourth floor in their buildings。 The Mandarin for four sounds exactly like the Mandarin for die。 Forty four; double trouble; double die。 Yikes。 So; tempting bitter fate I’d survived my double die first night swinging from the rocks in a ravine full of kestrels; menos mal。
  
  More sailing…。。
   Take care; enjoy; love Kerry XX
  
  
  


作者:漏屋 日期:2007…09…27 12:26
      相信大家都和我一样,看英语教父的文章感到好有趣,难得有人能以如此心态对待这个一般有点知识的人都会绷着大脸教训人的话题。可能是有鲁迅先生论的中国人缺乏的反骨吧。反潮流没问题,高兴归高兴,科学还是科学,科学研究本身还是个严肃的事。王朔的出现另读者欣喜,但也不能妄言他颠覆了文坛,更不能令他摇身一变成为科学家或佛学家,大家别被“千岁寒”搞糊涂了。
  
  语言的发音
  
      全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和语言学家,对人类不同人种,性别,年龄和语言的发音进行过多年的研究,各国的研究成果都很丰富且得到公认。研究发现男性平均发音频率为120赫兹,女性平均为210赫兹,各国语言几乎没有差异,反而是性别和年龄的差异远高过不同语种之间的差异。要说听不见那国话显然是玩笑话,大家别当真。所有语言都没有超过300赫兹。下面简单列举斯德哥尔摩大学对一些不同语言发音频率的对比研究报告:
  
  语种           性别          年龄         平均频率(赫兹)
  德语           男                         129 
  德语           女                         238
  法语           男           20…61         145
  法语           女           19…72         226
  英语           男                         127
  英语           女                         186
  中文(普通话) 男           30…50         108
  中文(普通话) 女           30…50         184
  瑞典语         男           21…70         110
  瑞典语         女           21…70         193
  
      不同语言在疑问句的变调上频率是稍有不同的,但都在此范围内。另外1991年在对中国江浙地区语言频率研究中发现,该地区男性说话频率稍高,平均为170赫兹,女性仍属正常,为187赫兹。此现象在其他国家的个别地方语言中也出现过,但都未超出正常范围。
  
  发音部位和方式
  
      关于发音部位,各语言并没有什么明显区别,而发音共鸣方式的微小区主要别跟人的体型或特殊训练有关,跟语种和人种没有太大关系。中国的播音员在广播学院训练时也要求发音靠后,以求发出浑厚圆润的效果,而不是广播员的普通人也有声音是这样的。西方人体形普遍魁梧,发音浑厚的人比例较高,但发音靠前的人大有人在。比如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发音频率也比较高,同时部位也比较靠前,跟他的身材有关。各语言发音不同当然有很多具体问题,是个相当复杂的话题,日本在这方面研究很到位,跟他们在学外语时发音困难较大有关。原理太过复杂,和我们关系不大,就不讨论了。
  
  什么是“正统英语”? 
  
      英语是一个许多国家普遍使用的语言,并没有一个标准和正统的问题。中文有普通话,但英文中没有这个概念。有人曾提出过General British English; General American English的概念,但并没有统一标准。后因音电视电影媒体的发达,可以认为电视播音的发音算比较得到认可的吧。尽管不同国家和地区英语发音有所不同,但发音区别并不大,互相交流一般没有障碍。相比而言,中国不同地区间的口音差别要比不同国家间英语口音的差别要大很多。至于不同国家英语语言的使用形式和内容,则更加一致。只有极个别日常生活中物品的叫法有所不同,比如地铁(underground/subway)等,数量极其少。
  
      英国伦敦的英语也是个非常地方性的语言,口音比较独特,甚至同一城市还有不同的口音。以前给大家举过例子,伦敦人常省略“h”音。苏格兰也是英国的一部分,讲的是普通英语,没什么正统不正统,只是苏格兰当地的口音有些特殊,但一般出来的人会比较注意不把地方口音说得太重。如果看写的文章,一般是不能分辨是英国哪个部分人写的,说明语言形式的统一度。
  
      汉语的地方语言和普通话之间的区别不能认为是母语和外语的区别,甚至广东话都不行,除非是少数民族的语言。这个就不用讨论了吧。另外世界上很多语言都把东西分雌雄,只要你不非要用语法分析非要搞懂为什么这是雄那是雌,就不会被拌住,连在一起掌握就是了。中文里的“只,头,条”也一样。你非问为什么牛是论头的而猪怎么不能论头而羊怎么既可以论头又可以论只而猪一般都论口是不是因为他们的嘴大还是因为猪比较宝贝一般住在人家里跟人口差不多既然可以说一口人那也可以说一口猪好象有道理那不就累着了吗?
  
  北京今天天气好凉爽阳光很刺眼我要出门了我在屋里就先把墨镜带上了怎么一片黑鼠标在哪里噢在这里;click。:)
  
  


作者:漏屋 日期:2007…09…28 12:58
  千万别学英语在告诉我们什么?
  
      韩国郑博士的《千万别学英语》是非常值得中日韩三国同学一读的好书。其题目就点明了英语不应该是学得,而应该是悉得。其实就是我们讨论的SLA关于学得悉得之争中的悉得立场。此立场是SLA的理论核心,也是西方语言学研究普遍接受的观点。而《千万别学英语》这一提法之所以在韩国、日本和中国引起巨大反响,主要是因为这三个国家是典型的一贯采用学习方式来掌握外语的国家,而学习外语的习惯导致这三个国家的同学外语掌握效果最差。西方学者把此现象归咎于儒家文化的影响,我们前面讨论过,主要是中日韩三国的Rote Learning习惯被应用在了语言学习上。
  
      郑博士以在国外亲身经历的观察和分析,用简单的笔触告诉本国同学应该放弃RL而走悉得的道路。虽然他几乎没有引证什么二语悉得的理论,但显然他对这一系列理论是有一定的了解的,包括对关键期的了解。在书中他提到了儿童的大脑比较软(可能是翻译的问题,英文原文是plasticity),语言存储在大脑中有特定的空间,而到了成年这些空间被占据所以就比较难。基本是对的,稍有一点不太准确。这些空间不是被占据,而是通往这里的道路被关闭了。成年人习惯用左脑去学语言,而机械记忆更加没效率且存不到语言区上。如果能回到掌握母语的悉得路线上,成年人还是可以在大脑语言区建立新的外语区域的,但与12岁以下就能掌握外语相比,部位会稍有不同,而且每个人还不太一样,但无论如何是应该在这一区域里形成该语言区块,而不是大脑其他部位的记忆。郑博士书中反复强调大家要放弃背诵的想法。
  
      关于韩国学生到了国外外语环境学习外语效果很差的现象,郑博士的观察也和我们一样。他提出的一个原因是外国人很快对韩国同学失去兴趣,而且因为他们语言能力低,所以不再主动和他们交流,这也是为什么成年人到了国外学习外语效果差的原因之一,分析很对。关于成年人到了国外语言环境的情况,专家们的分析相当细致,除了郑博士讲的原因,和我们讲的理解性差的原因,还有其他各种原因,包括当地人为了与你实现交流而讲一种不正规的简单英语的问题等等。还有一个原因,成人的语言环境跟小孩子不同。成人一般是纯对话环境,没有图象和肢体语言的帮助,而小孩子是在大量形象和肢体语言存在的游戏环境中。
  
      郑博士的书阅读对象主要是经过多年英语学习还是哑巴英语同学,不是完全的初学者。所以按他的设计,从这水平起在理想的状态下每天90分钟,6个月到1年就可以突破。时间是差不多的。并不用刻苦学习。
  
  关键问题:
  
      郑博士提的建议路线跟我们提的有很多相似之处,只是我们多强调了图象和肢体语言的作用,因为通过形象帮助可以更容易也更有效地建立语言思维。同是正确理念,但如何寻找适当的学习材料?这一点大家都是一个最难的关键问题。我们在文章中探讨了半天,最后还是要面临这一问题。我们一方面谈到了语言学研究和语言教学材料设计之间的断层,另一方面也谈到了个体差异造成无法提供一套统一的学习系统。之所以我们会搬初一些语言研究的理论和实验结果,主要是想让大家能建立对外语学习的理念并且学会制定合理的学习策略和学会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的资料。千万别学英语的提法,在中国是非常及时的,当然也是会受到一些人的欢迎和另一些人的攻击的。道理如何,大家用慧眼去解读吧。
  
  


作者:漏屋 日期:2007…09…28 13:08
  此图为国外某大学1998年对采用语言悉得综合方式学习学生的时间与语言能力的分析。蓝曲线为母语学习速度,红曲线为二语悉得速度。蓝横线为认可的流利交流能力。
  
  我们可以看到从零到流利交流可以在1000小时左右实现,继续学习与母语永远有个小差距,但在2000小时左右水平应该相当高了。
  



作者:漏屋 日期:2007…09…28 13:32
  其他一些关于发音和听音频率的数据:
  
  Here are some more specific facts regarding frequency range of the human voice: 
  
  The fundamental frequency (F0) for an adult male voice is around 120 Hz (80…200 Hz)。 
  A speaker with a bass voice will produce sounds with a F0 of between 75 and 150 Hz。 
  The typical F0 range for an adult female voice is around 220 Hz (140…500 Hz)。 
  A speaker with a soprano voice will produce sounds with a F0 of 400+ Hz。
  
  Most energy concentrated below 1000 Hz。 
  Vowels have most of their energy below 1000 Hz。 
  Consonants have most of their energy above 1000 Hz。 
  Harmonics in voice can go above 3500 Hz
  
  These frequency numbers are in Hertz (cycles per second): 
  
  1              Approx。 beginning of brain waves 
  6。66           Theta brain waves 
  7。85           Alpha brain waves 
  15。7           Beta brain waves 
  30…30。56   Government VLF stations 
  32…33        Government VLF stations 
  34…42        Government VLF stations 
  50              Approx。 Upper limit of brain wave frequencies 
  60              Produces an audible sound 
   
  
  Here are some other typical frequency ranges: 
  
  Thunder … as low as 20 Hz 
  Piano … 25 Hz to 4;100 Hz 
  Bass drums … as low as 30 Hz 
  Bass guitar … 30 Hz to 200 Hz 
  Bass Tuba … 44…349 Hz 
  Cello … 66…987 Hz 
  Guitar … 83…880 Hz 
  Trombone … 83…493 Hz 
  French Horn … 110…880 Hz 
  Trumpet … 165…987 Hz 
  Clarinet … 165…1567 Hz 
  Violin … 196…3;136 Hz 
  Flute … 262…3;349 Hz 
  Cymbals … up to 15;000 Hz 
  Squeal of Bats … about 20;000 Hz 
  
  Hearing Frequency Ranges are also interesting to note: 
  
  Dog Hearing Frequency Range … about 50…45;000 Hz 
  Cat Hearing Frequency Range … about 45…85;000 Hz 
  Bat Hearing Frequency Range … about 2;000…120;000 Hz 
  Porpoise Hearing Frequency Range … about 75…150;000 Hz 
  
  


作者:漏屋 日期:2007…09…29 13:09
  后记
  
      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鼓励。本人是从此贴第一天起才开始写第一个字,自己也没有想到一个月的时间竞篡出了十多万字。本来只是些近年的学习和工作的心得,对一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以及一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平时以学术讲座和讨论的形式谈一些部分,一直无法归纳和写作出来。要不是大家的督促和支持,至今还是一个个零散的片段。现在居然能比较系统地放到了一起,尽管非常粗糙甚至虎头蛇尾,但算是对这些年工作和学习的一个总结吧。这些年来,自认为是从事了天下最好的一份工作之一:不但有自由的工作时间和良好的待遇,受到学生的尊重,更主要的还是看到自己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