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学英语走过的弯路(_全_)-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fruits/vegetables
  apple, banana, orange, plum, grapes, fig, dates, raisons, lemon,pomegranate,tomato, cucumber, zucchini, onion, carrot, eggplant, small eggplant,potato, garlic, parsley, lettuce, grape leaves, celery, mint,cabbage; etc。
  


作者:漏屋 日期:2007…08…15 12:37
  大家已经能分析得出,“看图识音”和“TPR”正是婴儿掌握母语时所处的理想环境的“提纯”版。扔掉婴儿在语言环境中听到的一些“无效声音”(其实那对婴儿来说,除了熟悉语音外,也是浪费时间的。比如听到大人之间对话的一些内容等),优化了理解条件,同时提供轻松的氛围。所以从理论上,如果成年人能够应用这一系统,对一个新语言的掌握,不应该比婴儿慢。这两个系统实际是有很多相重叠的部分,简单讲“看图识音”是从名词出发逐渐与“动作词”等结合,“TPR”是从动作词出发,逐渐结合动作中能够联系上的名词。其核心技术,就是提供“可理解的输入”让使用者通过“猜测”而非记忆来掌握。大家一定要时刻围绕着“猜测”这一核心技术,猜错了都是进步的过程(既然是猜,必然有可能错,否则就不叫猜),千万不要因为有可能猜不到就去看答案,那就又反回“学习”了。举例而言:两个老师都要教学生学会door 和window。前一个老师不断 让学生重复This is a door。 That is a window。 而后一个老师问学生Where is the door? 让学生猜。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两老师的教学方式不同,学生对语言掌握的机制天壤之别,实现的效果明显不同。(有的英语老师看到这儿该冒汗了。我曾经就是。)两个都是很优秀的系统,建议大家都尝试一下。
  
      在这一(Early Stage)阶段,大家是在很直观的系统中进行的语言思维训练,在此系统下,一般以前的旧习惯和自己的母语干扰的程度比较小,效果显著,学生也比较“老实” 。很快,“小学”神速毕业了,第一阶段PASS了,就要进入第二阶段“中学”阶段了。大家的思想快要开始“不老实”了,系统的控制力也会逐渐减弱,成长的“快乐”与“烦恼”都会同时大量出现。如果我现在是好的老师,更应该去引导大家,指出成长的道理和做人的原则,让大家根据自己不同的情况去分析和体会,而决不能说“用这个方法!你应该这样做!”好了,下面就把这些第二阶段的“原则”先发给大家,然后再“引导”吧。
  
  提高期(Upping the Ante)
  
  (大家别急啊,还没写出来呢,需要些时间,先玩一下TPR吧。)
  


作者:漏屋 日期:2007…08…15 12:48
  大家已经能分析得出,“看图识音”和“TPR”正是婴儿掌握母语时所处的理想环境的“提纯”版。扔掉婴儿在语言环境中听到的一些“无效声音”(其实那对婴儿来说,除了熟悉语音外,也是浪费时间的。比如听到大人之间对话的一些内容等),优化了理解条件,同时提供轻松的氛围。所以从理论上,如果成年人能够应用这一系统,对一个新语言的掌握,不应该比婴儿慢。这两个系统实际是有很多相重叠的部分,简单讲“看图识音”是从名词出发逐渐与“动作词”等结合,“TPR”是从动作词出发,逐渐结合动作中能够联系上的名词。其核心技术,就是提供“可理解的输入”让使用者通过“猜测”而非记忆来掌握。大家一定要时刻围绕着“猜测”这一核心技术,猜错了都是进步的过程(既然是猜,必然有可能错,否则就不叫猜),千万不要因为有可能猜不到就去看答案,那就又反回“学习”了。举例而言:两个老师都要教学生学会door 和window。前一个老师不断 让学生重复This is a door。 That is a window。 而后一个老师问学生Where is the door? 让学生猜。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两老师的教学方式不同,学生对语言掌握的机制天壤之别,实现的效果明显不同。(有的英语老师看到这儿该冒汗了。我曾经就是。)两个都是很优秀的系统,建议大家都尝试一下。
  另外,这两个系统对在没有自然外语环境下教小孩子学外语是十分正确和有效的,家长们最好连软件都不用,可以直接和孩子互动(顺便把自己也提高了)。只是对家长发音要求要准一些,不要求十分纯正,不是太差就好。以后提供给小孩听纯正的标准音的机会,他们自己会修正。关于小孩子学外语的情况,我们在后面专找篇幅讨论。
  
  在这一(Early Stage)阶段,大家是在很直观的系统中进行的语言思维训练,在此系统下,一般以前的旧习惯和自己的母语干扰的程度比较小,效果显著,学生也比较“老实” 。很快,“小学”神速毕业了,第一阶段PASS了,就要进入第二阶段“中学”阶段了。大家的思想快要开始“不老实”了,系统的控制力也会逐渐减弱,成长的“快乐”与“烦恼”都会同时大量出现。如果我现在是好的老师,更应该去引导大家,指出成长的道理和做人的原则,让大家根据自己不同的情况去分析和体会,而决不能说“用这个方法!你应该这样做!”好了,下面就把这些第二阶段的“原则”先发给大家,然后再“引导”吧。
  
  提高期(Upping the Ante)
  
  (大家别急啊,还没写呢。需要些时间。大家先玩一会儿TPR吧)


作者:漏屋 日期:2007…08…15 13:22
  服务器在颤抖,贴子自己重贴乱跑。趁乱又加了一小段,所以以后面那个为准。
  
  先回答两个问题(还是以后会讲到的比如“背书对不对”和“该不该刻苦学”等问题先不答。)
  
  bzpan同学关于口音问题,具体原因当然不只一个,但首先应该是听音问题。一般由听音不准造成口音的人自己并不觉得听得和别人有什么区别,一般也不是一点区别都听不出。象您的情况也是,还是能“听出”和标准音发音不同,但实际这种“听出差别”的程度和别的能发准这个音的人是很不同的。所以说主要可能是听不准,在加上“听自己”发音时有口腔内共鸣的干扰,更无法发现自己发音与标准到底哪里不同,录音下来对比会好些。解决方法还是先听准,再想法纠正舌头的问题,否则有时模仿对了自己都不知道,一会儿又跑了。
  
  关于语法帮助考试的说法,以后可能会提到,先跟大家说明:考试不需要会语法,考试也从不考语法知识,都是选择正确答案或改错或填空,会说英语就会答,而且又快又好。问你为啥选这个答案?如果你说:“不知道,念着顺嘴。” 那就对了。


作者:漏屋 日期:2007…08…15 14:37
  提高期(Upping the Ante)
  Upping the Ante?这可是第四阶段的词。没办法,Greg Thomson用这个词代表第二阶段,看着喜欢,继续沿用。
      经过两三个月的“图象+声音思维”训练,已经掌握了1000个左右的“声音”,它们会在很多英语句子中频繁出现,而且大部分是句子的“骨架”。虽然这时听整句子还不懂,但已经不再是完全莫名其妙的声音了。而且经过了TPR等条件反射式的训练,对很多“声音”的反应速度还是相当好的。这时,我们要开始提高了。首先明确目标:
  1. 要学会听懂单句子,建立整句的英文思维;
  2. 达到能听懂简单的,可能是慢语速的整段英文;
  3. 在提高期后期开始尝试简单“说”英语,实现简单沟通;
  4. 开始引入阅读材料(不是学习如何阅读);
  
      另外还有,很小声地说:“要了解一点英文语法。”我们先谈这一点,省得有人激动。再重申一遍:是了解一点英文语法,它的一些语法现象以及与中文的不同点。这是本人对语法知识在整个外语掌握中能容忍的最大限度,还是因为我们中文造成的。
  
      我们中文的语法,是全世界各种语言中最简单的,这也是造成汉语是世界上好学的语言的原因之一。怎么汉语是世界上最好学的语言了?不是听说汉语天下最难吗?谁跟你说的呀?又是人云亦云的误区。大家可能认为中国文化丰富,语言古老美丽,想必很难。其实正相反,而是巧妙而简洁。另外以前说汉语的外国人少,感觉一定因为它难学。其实并不是因为难,因为人家不爱学,中国太落后,学它没用。现在中国富强了,学汉语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大家发现身边中文好的老外越来越多吧。
  
      一个外国人,在中国生活一年左右,就能把“生存汉语”掌握的不错,听着还不怎么犯错误。而一个中国人同样到了外语环境下一年,尽管以前还学过多年英文,对英语的掌握程度也比外国人低,而且还错误不断。这一现象,在与来华后许多掌握了中文的外国专家一起分析后,发现是由两个主要原因造成的:
  1. 汉语对话是世界上最好学的,只要你不太计较“四声”的准确度,那学中文对大多数其他国家的人来说,是最容易的。在美国和加拿大的中国同胞们,如果有机会接触摩门教的传教士(加拿大非常多。在街上看到两人一组白衬衫黑裤子的年轻人就是。他们教会要求他们为不同民族人传教使用对方的语言而不说英语),会对他们身在美国加拿大的英文环境下从零基础,仅用半年多就掌握相当流利的汉语交流能力感到惊奇的。当然他们一定会跟你说是上帝帮他们的。尽管要认中国字时可就没那么快了。
  2. 外国人在中国能找到的语言环境非常特殊的而且是“非常理想”的,其中包含太多的通过语言环境自然掌握语言“有利条件”,而中国同胞在国外是很难找到的相似的环境。一会儿我们重点分析为什么会这样并重点分析这些条件是,看我们如何能“提纯”出比这更好的条件帮我们掌握语言。所以外国人来中国后,在中文环境中学中文比较容易。
  


作者:漏屋 日期:2007…08…15 15:45
      在此不对中文英文哪个好学多辩论,学术界争论有,但不大,因为这命题目前只有中国学者比较关心。当然学任何一个新语言也都不是件简单的事。语言的变化多大家都一样,不能相对比,关键是在学习英文语法变化时,对中国同学来说,一般是往复杂变化,当然有些难度。要达到英文思维,更要习惯用英文事态思考,这更加明确了背会语法公式不能让我们会流利交流。但对于从中国的英语初学者来说,是有必要知道英语语法的变化的。我们把同样的简单句一对比就发现中国同学遇到的困难了:
      比如说:“你 很 漂亮”。中文就四个字,其实是三个单元,而且不可以再省略,否则意思就变了。英文是:“You are very beautiful。”其中 “are”是多余的,如果简化成“You very beautiful。”意思仍然完整。换其他人称时,中文直接换,英文这个“are”还得跟着变 am; is; are 等。换单复数也的跟着变,换疑问句还要变位置,换时态还要变。中文都不动,最多加个表时间的东西或疑问词就好了。
      所以进入第二阶段的开始,有必要了解英文有时态的变化,动词需要变,位置会变等等,最好是找个人讲一下(最多个把小时)。知道有变化,大概变成什么样子就好了,可千万别深入,什么词性语态啥的,都别碰。今后正确的语法是靠会说实现的,不是了解知识实现的。我们了解语法的主要目的是今后看到变化时知道是怎么回事,不要感到恐惧或迷惑就行了。正规的语法学习应该到此为止。
  


作者:漏屋 日期:2007…08…15 16:07
  ”littlepebble”分析得不错。在下刚巧写到此,居然讨论的同一问题上了。思索一下,觉得讨论汉语英语谁难实属戏论,在下也非汉语专家,所以以后决定不多谈此话题。感谢您的见解。只要两个情况谈清就好:一是中国同学觉得英语语法变化复杂,另一个是外国同学到中国语言环境优势多,“雨滴在路上”谈到的刚好是主要原因之一。其他语言学上的原因以后我们会分析。
  
  
  


作者:漏屋 日期:2007…08…16 00:49
  听力内容设计
      这一时期听力训练的材料准备是最关键的问题,也是平时和同行讨论最多的问题。先把原则告诉大家:
      关键还是要提供“可理解性输入i+1”。这时,材料最理想还应该是有视觉辅助的,最重要的是其新增内容的出现(+1)是在我们现有水平(i)下 “可预测”(Predictable)的。
  介绍一个比较理想的学习条件,它可以是如下形式:(我们先分析理想条件可以是什么样的,后面会分析如果在缺少资源的情况下怎么办?其实就是如何模拟或寻找理想条件的替代品。我希望最后能帮助大家的是达到自己会判断分析如何能让自己接近理想状态的能力。)
  大家的水平(i)已经有1000个左右的“声音”在脑子里了,“可理解性”的实现难度降低了。这时候,一个比较理想的学习体系可以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顺序也是在先,叫做“续列法”(Series Method),第二部叫做“生成对话”(Dialogue Generation)。两部分可单独使用,一起用最理想。第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TPR的发展和延续,需要外教的参与。
  1.续列法 (Series Method)
  外教用简单英语结合肢体语言,实物和实景向你描述你日常生活中很熟悉的一个连续动作,难度控制在有(+1)为大约为10%…20%的新词汇(用1000个左右的词汇描绘这类动作很容易做到)。这种连续动作典型的是:
  如何泡茶?如何开车?如何用钥匙打开房门?如何刷牙等等一些生活经历的全过程,用全程动作和实物配合来边说边完成。
  比如如何开门:“First you take out your keys。(拿出钥匙) This is the key。(晃晃钥匙) Then you find the lock on the door。 (找到锁)Use your key to unlock it。(用钥匙开锁) Turn the doorknob this way。(拧门把手) Then you push the door open;(推开门) enter the room;(进屋) and then close the door behind you。 (回身关上门)。”
  有第一级基础的同学,结合老师动作完成听这个难度没问题。又形象,又直观。这种训练进行一段时间,很快就能听懂各种与生活经验相关的简单句了。
  上面这种训练还是单人的“独角戏”,达到一定熟练程度就可以进入接下来第二部的 “生成对话”(Dialogue Generation)。
  2.生成对话 (Dialogue Generation)
  大家注意,“生成对话”不是自己试着对话,还是听人家对话。对话只是指从“续列法” (Series Method)中的单人独白式的解说,变成了有交流,有反应的实景对话。对话的背景先用“续列法”同样方式单人介绍完毕,让你已经对对话的程序和大致内容了解,然后听对话。比如“如何打车”。先由“续列法”开始:First; walk to the street。 Then hold out your hand when you see an empty taxi。 If the taxi stops; you get on to the back seat。 Say hello to the driver and tell him where you want to go。 Make sure he has reset the meter。 When you arrive; pay the amount shows on the meter and say good bye。 Then close the door behind you。 (当然不一定为此真打一趟车,可用教具模拟)然后听对话:一个人拦住了出租车,司机问“去哪里”,答“去…,离什么著名大楼或什么街很近”。路上人多车多,司机颇有怨言,“周末会好些…”到站了,“多少钱?”“多少多少”“给你100”“找钱50”,“拿好发票,别忘了东西”“再见”。 这一对话可以再来一段,程序差不多,内容不同,句子不同。但由于背景熟悉,程序限定,所以很容易“预测”对话内容。几个回合下来,这种场景的对话就非常熟悉了。生成对话的制作可以都用真人,但也可以找到一段对话的录音,再由外教把背景介绍和对话程序按上述方法表述出来加在对话前先听,再开始听对话。
  这两部听力练习的原则大家要掌握的是:
  1. 使用生活经验中熟悉的情景或经验能够预测的情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