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还没有制订出详细的计划,〃塔克说:〃但是,我可以把这一点告诉你:纽约是这样的一个地方,这里的人愿意对有才能的人付出报酬。因此,事情很清楚,切斯特还得学习更多的音乐。我个人更喜欢切斯特自己作的曲子你不会见怪吧,切斯特。〃
〃不见怪,〃蟋蟀说:〃我的想法和你一样呢。〃
〃不过,人嘛,〃塔克继续说:〃人总是人谁能怪他们呢?他们宁愿听他们自己谱写的乐曲。〃
〃可是,我怎么能学到新的歌曲呢?〃切斯特问道。
〃太容易啦,〃老鼠塔克说。他冲到收音机旁,把全身的重量压在一个旋纽上,啪地一下,打开了收音机。
〃别开得太响了,〃猫儿哈里说:〃外面的人会怀疑的。〃
塔克转动旋纽,直到收音机里传出稳定、柔和的音乐。〃你就在自己心里默默跟着演奏吧。〃他对切斯特说。
这是切斯特接受正规音乐教育的开始。在举行宴会的那天夜晚,他演奏乐曲只不过是闹着玩的,但现在却开始严肃认真地学习人类的音乐。夜晚在没有过完,他已经从不同的交响乐中记住了三个乐章,从音乐喜剧中记住了六支歌,在记住了一支钢琴协奏曲中的独奏部分。此外,他还从宗教晚仪中记熟了四首赞美诗。
第二天是八月最后一个星期天的早上,贝利尼一家三口来揭开报摊的盖子。他们简直不能相信昨天发生的事,急于想看看切斯特是不是会继续演奏熟悉的歌曲。马里奥给蟋蟀带来了平常的早餐:桑叶和水。切斯特悠闲自在地慢慢吃着,他看得出贝利尼一家三口都非常激动,心中有几分得意,有意要让他们等一等。吃过早餐后,他舒舒服服地伸伸懒腰,活动活动自己的翅膀。
因为是星期天,切斯特感到最好先奏一首赞美诗,所以他赞了〃耶稣基督〃这首赞美诗来开始他的音乐会。爸爸妈妈和马里奥一听到第一个音符,脸上都突然露出了笑容。三个人你望着我,我望着你,眼睛里流露出十分快乐的神色,可是谁也不敢说一句话。
切斯特奏完了〃耶酥基督〃,停顿了一下。就在这时,斯梅德利先生走近了推推。他是来又违十月的《美国音乐》月刊的。他的雨伞,像平常一样,卷得好好的,挂在手臂上。
〃嘿,斯梅德利先生,我的蟋蟀演奏赞美待!〃不等这个音乐教师说早上好,马里奥口中就迸出这句话。
〃还演奏歌剧!〃爸爸说。
〃还演奏意大利歌曲啊!〃妈妈说。
〃哦,哦,哦,〃斯梅德利先生当然一句也不信。他说:〃我看我们都非常喜爱我们的蟋蟀,不过我们是不是有一点想入非非了呢?〃
〃嗯,不是我们瞎想瞎说,〃马里奥说:〃你听吧,他马上又会演奏的。〃
切斯特呷了一口水,准备再演奏。他这一次不奏〃耶稣基督〃,却奏出了激动人心的〃基督教的战士们,前进〃。
斯梅德利先生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张嘴结舌,脸色变得惨白。
〃斯梅德利先生,你要不要坐下来?〃爸爸问:〃你的脸色不大好呢。〃
〃我看最好还是坐一坐,〃斯梅德利先生一边用绸手帕揩自己的额头,一边说:〃你知道,真使我吓了一跳。〃他走进报摊里,坐在凳子上,因此他的脸离蟋蟀笼只有几寸远。切斯特演奏了〃基督教的战士们,前进〃这首赞美诗的第二段,结尾奏出了一声高昂的〃阿们〃。(译者注:〃阿们〃是基督祈祷或圣歌的结束语。)
〃哎呀,教堂里的风琴手今天早上也是奏这首赞美诗,〃这位音乐教师喘着气说:〃还赶不上蟋蟀一半好!当然,蟋蟀的演奏不会像风琴一样响亮,但演奏得美妙,这就弥补了音量的不足。〃
〃这还算不了什么,〃贝利尼爸爸骄傲地说:〃你应该听听他演奏《阿绮达》。〃
〃我可以做个试验吗?〃斯梅德利先生问。
贝利尼全家马上异口同声说:〃可以。〃于是,音乐教师用口哨吹出了音阶多,来,米,发,梭,啦,西,多。切斯特的腿子一屈一伸,就像你的手指飞快地拨弄竖琴琴弦一样迅速,他已经奏完了全部音阶。
斯梅德利先生取下眼镜,泪花润湿了他的眼睛。〃他唱的是最高音。〃他用颤抖着的声音说:〃能够唱这种高音的人,我只见过一个,那是一位女高音歌手,名叫阿拉贝拉·赫弗尔芬格。〃
切斯特又开始演奏,奏出他已经学会的另外两首赞美诗《玫瑰经》和《上帝是坚强的堡垒》,接著演奏钢琴协奏曲。没有一支管弦乐队支持他,蟋蟀自然不能完全按照乐谱奏出这支协奏曲,但是从全面来考虑,他确实了不起。
斯梅德利先生逐步意识到:他是在听蟋蟀主演的音乐会,并高度赞赏蟋蟀的演奏。他特别赞美蟋蟀〃处理乐曲短句的技巧〃,那就是说,蟋蟀奏出一整段经过句的全部音符,干脆利落,从不让音符滑到一起。有时,某一段使斯梅德利先生深受感动,这位音乐教师就摸摸胸口说:〃蟋蟀打动了我这里啊!〃
当切斯特演奏节目的时候,已经有一大群人聚集在报摊周围。每奏完一支新的曲子,人们就高声喝彩,向贝利尼一家人祝贺他们这只不平常的蟋蟀。爸爸和妈妈得意洋洋。马里奥也非常高兴,不过在整个夏季里,他早就认为切斯特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演奏结束后,斯梅德利先生站起来,跟爸爸、妈妈和马里奥握手。〃我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美妙的时刻,我要感谢你们,〃他说:〃全世界都应该知道这只蟋蟀。〃他的脸上突然神采焕发。〃哎呀!我看我应该写封信给《纽约时报》的音乐编辑,〃他说:〃他们一定会感兴趣。〃
下面就是斯梅德利先生写的信:
《纽约时报》音乐编辑和纽约市的市民们:
高兴吧,啊,纽约人,因为我们的城市里出现了音乐奇迹!就是今天,8月28日,星期天,肯定是音乐史上将要记载下来的一天。就在这一天,我愉快而又荣幸地出席了平生听到的最美妙的一次个人演奏会,而我自己一生就是致力于音乐这个崇高艺术的。我本人是研究音乐的,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本市一所著名的音乐学院,因此我感到自己有资格判断音乐方面的事。我毫不退疑地说,纽约从来没有听到过这样美妙的旋律!
〃可是,这位艺术家究竟是谁呢?〃热心的音乐受好者一定要问。〃也许是某一位在欧洲各国首都轰动一时的新歌星刚刚载誉来到纽约吧?〃
不,音乐爱好者们,不是什么新歌星!
〃那么,也许是某一位小提琴家在演奏中将受情倾注到他心爱的小提琴里面了吧?〃
又说错了,音乐爱好者们!
〃难道是一位钢琴家,他的长长的敏感的手指在颤抖着的象牙键盘上弹出了神奇的声音吗?〃
啊音乐受好者们,你们怎么也不会猜中的。这位艺术家是一只蟋蟀!一只地地道道的蟋蟀,没有我的半个小指头长我的小指头是相当长的,因为我弹钢琴。可是,这只蟋蟀却能演奏歌剧乐曲,交响乐曲和流行乐曲。我说这是奇迹,我难道说错了吗?
这位非凡的演奏家在哪儿呢?音乐爱好者们啊,他既不在卡内奇音乐厅,也不在大都会歌剧院。你们可以在时报广场地下车站的一家报摊里找到他,那报摊是贝利尼先生一家开的。每一个从心坎里喜爱音乐的男人、女人和孩子,我劝你们我恳求你们!决不要错过他的出色的音乐会不,应该说是辉煌的音乐会!
霍雷肖·P·斯梅德利谨启
附言:我也教授钢琴课程,欲知详情,请写信到:
纽约
63街西1578号
霍雷肖。P。斯梅德利
本书来自免费txt小说下载站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
本书来自免费txt小说下载站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
成名
《纽约时报》的音乐编辑收到斯梅德利先生的信后,感到十分惊奇,但是他是相信新闻自由的,就把这封信刊登在戏剧音乐版上。第二天早晨,成千上万的人,在家里的,在餐桌上的,坐公共汽车和火车到纽约来的,都读到了切斯特的消息。
贝利尼一家清早就来到报摊,爸爸打开一卷《纽约时报》,取出一份,在上面找这封信。找到以后,他大声读给妈妈和马里和奥听。然后,他把报纸叠好,放回到出售的那一堆里面去。
〃哦,〃爸爸说:〃我们中间出了一个名人啦。〃
这位名人这时候正在蟋蟀笼里打了一个大呵欠。昨晚,他和他的经理老鼠塔克、猫儿哈里大半夜都没有睡,一直在学新的乐曲。吃过早饭后,又伸了一次懒腰,他拭着摩擦自己的翅膀,就像一个小提琴家试试自己的小提琴有没有走调。翅膀好极啦。每年的这个季节,他的翅膀总是痒酥酥的,想发出叫声。切斯特匆匆地练了几遍音阶,便开始演奏乐曲。
他演奏的第一支由子是昨夜听到的《小夜曲》,作曲的是莫扎特。切斯特、塔克和哈里都喜欢听《小夜曲》。他们认为蟋蟀学这支曲子挺合适,因为他们第一次听这支曲子正是在夜晚,也因为切斯特本身也很小。这是一支可爱的乐曲,曲中的小调听起来像虫儿在四周跳来跳去,过着快乐的时光。
当切斯特演奏的时候,车站里已经挤满了平日那些上下班的乘客。人们聚集在报摊周围有的是被演奏的乐曲声吸引过来的,有的是想看看他们在报上读到的那只蟋蟀。纽约的情况总是这样:什么地方围住了一群人,更多的人就要走拢来看看别人在看什么。蜜蜂是这样做的,人类也是如此。
有人同是玻在演奏。
〃一只蟋蟀,〃有个人回答说。
〃啊,别开玩笑,〃头一个人说,哈哈大笑起来。
这个人前面有一位小个子太太,帽子上插着一根羽毛,正陶醉在音乐里。她回转头去,非常生气地低声说:〃嘘!〃
在车站的另一角,一个人正在读斯梅德利先生的信,另外两个人也从他的肩膀上伸过头去看这封信。
〃天啦!〃右边的一个说:〃是一只蟋蟀在演奏,谁会相信这样的事呢?〃
〃这是骗人的,〃左边的一个说:〃可能是放的唱片。〃
中间有报纸的那一位,啪地一下把报纸合拢来。〃这不是骗人!〃他说:〃这是一个活生生的小动物,演唱得非常美妙!我打算退掉交响乐团音乐会的长期票了。〃
到处有人们谈着,争论着,听着切斯特演奏。
马里奥把一堆旧杂志码起来,把蟋蟀笼放在上面,好让每个人看得更清楚,听得更清楚。每当切斯特演奏完一个节目,车站里就响彻一片喊声:〃再来一个!再来一个!〃蟋蟀要喘一口气,喝一点水,活动一下翅膀,尽可能快地演奏新的乐曲。
人越来越多。贝利尼妈妈从来没有见过报摊周围挤满了这么多人。但她不是那种被好运气冲昏头脑的人,决不会错过这样好的机会。她把一捆《纽约时报》夹在膀子下,在周围的人群中挤过来,挤过去。为了不妨碍那些音乐爱好者,她轻言细语地对他们说:〃请看蟋蟀的新闻吧,请看蟋蟀的消息吧,就在这张《纽约时报》上。〃
人们像买糖果一样地把报纸抢购一空。妈妈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回到报摊里去取货。不到半个小时,报摊里的《纽约时报》都卖光了。
〃别闭着眼睛坐在这儿,〃妈妈低声对爸爸说。(爸爸是那种喜欢闭着眼睛听音乐的人。)妈妈把一捆《美国音乐》月刊塞在爸爸手里:〃去试拭看,现在机会难得呀。〃
爸爸叹了一口气,不过还是照着妈妈的要求去做。一会儿,所有的《美国音乐》,也全部卖完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时报广场的地下车站里,对音乐的兴趣从来都没有像那天早晨那么浓厚。
在那边的排水管里,老鼠塔克和猫儿哈里也在听哈里把眼睛闭着,就跟贝利尼爸爸一样。周围的人这么多,猫儿和老鼠甚至看不到报摊。但是,隔着所有这些人的脑袋、腿子和背,塔克和哈里仍然能够听见切斯特在演奏。他的清晰优美的旋律在整个车站里萦绕。
〃我不是跟你说过吗?〃塔克在演奏的间隙中说:〃看看这些人吧,这里面有一笔财富啊。我但愿我们两人都长得够大,能够拿着帽子去收钱。〃
然而,哈里只是微笑着。就在目前这根排水管里,坐着,听着音乐,他已经够快乐啦。
周围的人群还在继续增多。单是那第一天,因为停在这儿听切斯特演奏,就有783人上班时退到。
在后来的几天里,除了《纽约时报》外,别的报纸也发表文章评论这只蟋蟀。甚至连《美国音乐》月刊也派了一位助理编辑下来听切斯特的独奏会。切斯特成了无线电广播和电视里的新闻。所有的电台播音员都在谈论这只不平凡的蟋蟀,正是他使得拥挤在时报广场地下车站的人群十分快乐。
贝利尼一家决定:切斯特演奏的最理想的时间是清晨和下午比较晚的时候,因为那正是车站客满的时刻。音乐会在上午八点和下午四点半开始,一般延续一个半小时,应听众要求而作的重奏不包括在内。
报摊的生意兴隆起来,妈妈确定要增加报纸杂志的额外进货。但是,即使增加了额外进货,每到关门的时候,也已经销售一空。顺便说说,贝利尼妈妈现在成了蟋蟀最好的朋友。每天中午,她匆匆赶回家去,为切斯特准备一点精美可口的东西作午餐,比如一点点水果色拉啦,或者小到可以摆在一块银元上的一顿蔬菜午餐啦。说实在的,切斯特更喜欢吃桑叶,为了不伤贝利尼妈妈的感情,他把每样东西都吃下去。
方赛在报纸上看到了切斯特的照片,继续给马里奥提供桑叶。他和那位中国老先生在阁楼上翻出了两把折迭式的靠椅,每天上午八点和下午四点半都上城里来听切斯特的新节目。
斯梅德利先生每天至少也要来一次。他带来一部磁带录音机,录下了切斯特学会的一切新曲子。音乐会中间照例要休息十分钟,斯梅德利先生就在这段时间里发表简短的谈话,对听众谈谈音乐欣赏。
因此,到了星期四,蟋蟀切斯特已经成了纽约最著名的音乐家。可是,这时却出现了一件奇怪的事:其实他并不快乐,不像过去那样快快活活。生活似乎不像以前那样充满乐趣和自由。
就拿这一点来说吧,尽管切斯特认为荣誉非常好,他却发现荣誉使人疲劳。一天举行两次音乐会,天天如此,这样的演奏节目使人精疲力竭,而且他也不习惯于按照规定的时间演奏。回想在家乡的草地上,如果阳光温暖宜人,或者碰上一轮皎洁的满月,或者想要跟自己的朋友云雀用音乐交谈,他就会自然而然地奏出乐曲,因为内心深处有这个要求。可是,在这儿,不管他心里乐不乐意,他必须在八点和四点半开始演奏。他当然非常乐于帮助贝利尼一家人,可是他的演奏却失去了很多乐趣。
还有别的不愉快的事:切斯特不喜欢别人盯着他。当他正在演奏的时候,那还不算太糟糕。每个人都安安静静的,欣赏着音乐。可是,演奏完了以后,人们都挤拢来,他们把脸紧紧挨着蟋蟀笼,还把手指头伸到笼子里来。搜集纪念品的人拿走了他的纸杯,甚至拿走了未吃完的桑叶。切斯特知道他们没有恶意,但是几百万双眼睛盯着他,他怎么也受不了。音乐会结束后,情况这样糟糕,他只好爬进火柴盒,把一张纸手绢挡住盒子口。
星期四那天,发生了三件事,使得他更加烦躁不安。头一件事就是9月份到了。那天是9月1日。切斯特偶然抬头看到了一份《纽约时报》的报头,上面有日期,他看到上面写着9月1日。新的月份来到了,新的季节也来到了。秋天差不多已经降临人间。由于某种原因,切斯特一想到9月份,一想到9月带来的各种变化,就使他觉得自己非常渺小,茫然若失。
那天黄昏,当他正在演奏的时候,一片黄叶,那年秋天的第一片落叶,飘进了车站,恰巧落在蟋蟀笼边。啊,这片落叶来自新泽西州。一阵顽皮的风把它吹过哈得逊河,吹到纽约第四十二街,又把它吹进地下铁道的入口。这片落叶飘下来的时候,切斯特刚好把一支歌演奏了一半。这片落叶使他大吃一惊,突然提醒他乡下正在发生的一切,使得他的演奏也因此不能继续下去,停顿了短短的一瞬间。但是,他马上意识到自己是在什么地方,强迫自己演奏下去。只有马里奥一个人注意到了演奏中的这个短暂的停顿。
但是,最糟糕的事却发生在音乐会结束以后。当时,切斯特正靠在火柴盒子上,突然有两根手指头从蟋蟀笼的栅条中间挤进来,向那颗小小的银铃伸过去。那不是妈妈的手指,不是爸爸的手指,也不是马里奥的手指。他们一家人的手指,切斯特都认得。啊,有人想偷这个小银铃!那家伙正准备扯下铃子的时候,蟋蟀连忙发出报警的叫声。
爸爸转过头来,看见了正在发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