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部分 常见心理治疗 对于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与身体疾病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因此。针对 心理疾病的治疗也不能简单地采用医学的方法,而必须采用专门的心理治疗 的手段。这部分把心理学家们多年积累。比较成熟的心理治疗方法进行了讲 述,其中包括精神分析疗法、认知领悟疗法、行为疗法、认知疗法、患者中 心疗法、森田疗法、家庭疗法和婚姻疗法。本部分共收列各类典型治疗病例 50例。
… 百度,谷歌搜索天中天论坛更多精彩电子书尽在:119777。5d6d/bbs。php 181…
第十章 心理治疗基础 一、心理治疗的概念 《美国精神病学词汇表》将心理治疗定义为:在这一过程中,一个人希 望消除症状,或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或因寻求个人发展而进入一种含蓄 的或明确的契约关系,以一种规定的方式与心理治疗家相互作用。 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 (H。J。 Eysenck l961)认为心理治疗乃是基于治 疗者与被治疗者之间的所产生的持续性人际关系。被治疗者因自己的情绪或 人际适应方面受困扰或不满意,而来求治疗;治疗乃是受特别训练的专业人 员,运用心理学的原则,包括解释、暗示及说服等机制,基于心理障碍的一 般原理及被治疗者的特别病理,建立治疗的程序,以求解除被治疗者的心情 困难。 美籍华裔学者曾文星、徐静认为,心理治疗是指应用心理学的方法来治 疗病人的心理问题。其目的在于:通过治疗者与病人建立的关系,善陌病人 求愈的愿望与潜力,改善病人的心理与适应方式,以解除病人的症状与痛苦, 并帮助病人,促进其人格的成熟。 从上述的几种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定义或多或少都涉及到了下 述同一方面,即治疗是一个过程,是治疗者与来访者的关系,治疗者运用有 关的心理治疗理论对来访者进行帮助,以消除或缓解来访者存在的问题或心 理障碍,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这的确反映了心理治疗的工作特点及主要 目的。可见,心理治疗不是轻而易举的任务,来访者改变的发生,需要治疗 者及来访者艰苦的努力。因为改变必须假以时日,所以说治疗是一种过程, 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虽然心理治疗的过程极为复杂,但为了方便起见可以把其一般过程描述 如下: 1。来访者因患有心理疾患或情绪问题来找治疗者。来访者向治疗者详细 说明病情,包括自己过去的生活史及家庭背景,并详述心理问题产生的来龙 去脉,让治疗者能深入了解自己的背景及心理状况,诊断其问题症结怕在, 及了解病因与症状之关系。 2。来访者经过描述自己性格、生活方式、家庭人际关系,慢慢与治疗者 共同发觉自己的行为特点及应付困难的方式,同时渐渐领会自己的问题所 在。 3。在治疗者协助之下,来访者应逐渐发觉处理问题、应付问题的方法。 包括改变对自己的看法,改善自己对他人的态度,控制自己的欲望,表现自 己的行为与意见等等。 4。治疗者利用与来访者已建立的良好关系,鼓励、支持来访者,并督促、 训练他 (她)养成新的适应能力,充分发挥原有的潜在能力,采用较成熟的 自卫机制,有效的改善、适应生活环境。 在整个心理治疗过程当中,来访者要学习如何描述、分析自己的心理状 况、行为方式以及自己的潜意识动机等等。并随时听取治疗者的解释、指点、 领悟自己内心的动机,了解潜意识里的症结;并时时努力改变自己的态度、 想法、反应方式及人际关系。对于治疗者,则需要懂得听取来访者的描述、 领会意境、看透涵意,并能把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解释、说明,最后还 要考虑治疗方法、提供意见。总之,心理治疗需要双方相互合作,才能得到
… 百度,谷歌搜索天中天论坛更多精彩电子书尽在:119777。5d6d/bbs。php 182…
顺利进行,并取得满意的效果。
… 百度,谷歌搜索天中天论坛更多精彩电子书尽在:119777。5d6d/bbs。php 183…
二、心理治疗的面谈程序 前面我们提到的心理治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常一、两次会谈并 不能根本解决来访者的问题。一般说来,心理治疗的过程可以分为初期、中 期和后期三个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任务,但各个时期并不是彼此孤立的。 每次会谈都采取相同的步骤——即开场,两人打招呼,寒喧一下,培养气氛, 以准备进入主要阶段,谈论重要的事情,然后逐渐进入高潮,最后结尾收场, 结束会谈。不同次的会谈之间还要保持其连续性,在上一次谈论的,在与下 一次面谈内容紧密衔接,以保持其连贯性。如此,不但一次接一次,连贯维 持下去,还得以继续发展,结果后浪推前浪,每次会谈都有新的进展。所以 每次面谈开始之前,在开场阶段,宜提起上次会谈的重点或未完成的讨论部 分,以便延续、顺接下去。下面我们引用一个心理治疗案例来说明不同次会 谈之间的承前启后关系。 病人女性,1971年,大学专科毕业,职员,已婚。 第一次会见 (1994年9 月22 日) 单独会见,自己报告病史,大致如下: 父母都是知识分子,父亲是中学校长。 病人于 1978 年 (7 岁)入小学,学习成绩好,一直到 1988 年高中时, 都受到老师表扬。1989 年春,高三下学期,准备大学考试,想考重点大学, 怕考不好,作业做完后常要反复查对数次。这种情况渐加重,看考试题时也 要反复几次,拖延了时间,影响了考试成绩。以后又害怕自己不小心说错了 话,平时老是闭着嘴。 1989年夏,考入某大学专科。当时班上男女同学互相很少交谈,她不愿 和人来往。以后不久,害怕一下留心说出某个男同学的姓名,为此非常紧张。 参加工作后,情况无大改变。此外,在写 “他”字时,还担心万一不注意写 出 “偷”字。整日惶惶不安。 1993年以后,听别人说 “眼是心灵的窗户”,即怕别人看出她内心里有 想什么,总是不敢睁眼对人。1992年和现在的大夫相识,一年后结婚。从恋 爱时开始,和他在一起时便心里不安静,而且认为丈夫已经看出她眼神里有 “问题”。 婚后性生活一般,不敢和丈夫多讲话,尤其是在一起吃饭时,怕说出“不 正派”的话来。平时老是咬紧牙关,见到丈夫即闭上眼,怕他从她眼神里看 出她有坏想法。 病人说,几年来虽然能工作,但内心里非常痛苦,希望医生设法解救她。 医生指出,她讲的病史内容过于简单,有许多问题还要详细讲清楚,例 如,她怕别人从她眼神里看出什么问题,为什么怕说出或写出某个男同学的 姓名等等。病人不愿多讲。在医生多次询问下,她说,她觉得在她眼神里会 表示出 “作风不正派”的想法,并且坚信别人能看得出来,而且已经被人看 出来了。起初认为是眼睛有毛病,自己查阅了眼科学的书,书里没有这个内 容,也不敢去问眼科医生。 医生嘱咐她在下次复诊前,必须亲自向别人询问调查以证实别人是否真 能看出她眼神里有什么异常,至少要询问 10个人。病人表示为难,说她不敢 去问。经医生鼓励,才勉强同意试试。医生还瞩咐她写出生活经历。 第二次会见 (1994年 10月6 日)
… 百度,谷歌搜索天中天论坛更多精彩电子书尽在:119777。5d6d/bbs。php 184…
病人说,在外面调查了 10个陌生人。事前认为他们都已看出她眼神有问 题,没想到,对方都不论能看出什么。只有一个人说看出她表情有些紧张。 都说看不出她在想什么。调查后心理一下子轻松了许多,见了人可以睁眼了。 病人白天有空暇,但没有遵照医生嘱咐写出书面作业和生活史,今天只 允许短时会见 15分钟。下次必须写出生活史并认真思考为什么怕说出、写出 某个男同学的名字。还要她继续向人调查。 第二次会见 (1994年 10月12 日) 病人自称症状减轻,不那么紧张了,见人可以睁眼了。 写了书面材料,包括幼年经历以及和父母的关系等。大致内容如下:自 幼父母对她要求很严,尤其在男女问题上必须 “作风正派”。 14岁月经初潮,开始模糊地对男同学有好感,但不敢多想。母亲多次告 诫她不要和男孩子一起玩,并举例说邻居某女孩早交男朋友就学坏了。在初 中二年级时,有一次下课后回家晚了一些,父母一起盘问她好长时间,问她 是否和男同学一起到别处去玩了。高中入学前,父母反复叮嘱不要谈恋爱, 那时自己也认为谈恋爱是一件坏事。在高中期间,看到电影里有男女接吻的 镜头时,即闭眼不看。 在大学期间,班内男女同学互相交往多,渐渐认为恋爱并非坏事。自己 也想接近男同学,但不敢行动。内心里感到有些压抑。工作以后不久,经人 介绍和丈夫相识并结了婚。婚后,怕人现象有增无减。 医生指出,她讲的这些经历和想法是许多男女青年少都有的,父母和教 师的态度也是当时所共有的。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会逐渐明辨是非, 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而她为什么出现那些恐人症状尚且到结婚后非但没有 减轻反而越来越重了呢?究竟做了些什么事怕别人看出来呢? 医生还郑重地告诉她,她的一些想法是幼稚的,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 和幼年经历有关。请她回忆幼年时有什么经历阻碍她的心理正常发育,尤其 是性方面的经历。 第四次会见 (1994年 10月17 日) 病人说,上次会见时医生的谈话指出她的要害。本来想尽量隐瞒不说, 等医生拿出好办法,没想到医生几次强调幼年性经历的重要性。回去想了许 多,愿意讲出来请医生分析。已写了详细的书面材料。大致内容如下: 如在三四岁时,母亲常搂着她在一个被子里睡。有一次,看到母亲到父 母被窝里去睡并互相搂抱着。当时不懂事,但觉得好奇,次日到托儿所,也 脱下衣服和一个男孩睡在一个被窝里,互相摸摸胸部、大腿等处,感到舒服。 这件事已经过去很久,几乎都忘了。1989年前后在高中读书时,有一次遇到 托儿所时期的那个男孩,突然想起在托儿所的那次经历,便认为自己做了一 件极不光彩的事。感到羞耻,非常后悔,开始谴责自己。以后老怕说出、写 出那个男同学的姓名。 1989 年在大学学习期间,听说有一个女同学被人强奸了,心里很紧张, 渐渐地怕别人说她做过 “下流”的事,作风不正派。后来又怕人说“妓女” 两个字,连它的谐音字 “继女”也怕听到。过了一些时候,大约在1993年, 听有人讲眼是心灵的窗户以后,担心自己做过不光彩的事会在眼神里带出 来,或不留心在嘴里说出来,所以不敢睁眼,老是闭着嘴。 医生称赞她对治疗合作,终于讲出了内心里的秘密。随后向病人指出, 她现在已经24 岁了,而且已经结了婚。但在性问题上、她的认识还停留在刚
… 百度,谷歌搜索天中天论坛更多精彩电子书尽在:119777。5d6d/bbs。php 185…
刚懂事的年龄上,分不清哪些是儿童的性游戏,哪些是成年人的性行为,更 不懂得什么是 “不正派”的性活动。怎么能用成年人的道德标准来谴责自己 幼年期性游戏行为呢?不但如此,她还用幼年方式来饵决这类心理困难,例 如,怕说出男人名字而整日咬紧牙关,怕看电影里的接吻场面而闭上限,这 种行为多么幼稚可笑! 病人表示医生的解释使她受到启发。 第五次分见 (1994年 10月20 日) 病人说,她又调查了几个人,结果同前。近来症状大为减轻,从内心深 处她感到 “坦然”了。觉得没有必要再咬牙闭嘴,见人闭眼了。有时仍怕别 人说出 “妓女”一类的话。在别人议论某某人作风不好时,还有些心惊。 医生再一次告诉她不要用儿童心理看待成年人遇到的问题。另外,一个 人要自信,不必要计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心理才能成熟起来。 第六次会见 (1994年 10月24 日) 病人很高兴。交上了最后的治疗体会。其中写道: “……幼年的一次性 玩耍使我谴责自己,折磨自己,痛苦了五六年,越来越重,甚至不想活了。 经过治疗,我悟到了,原来我错误地把幼年取乐行为当做罪恶,当做十分可 耻的行为而不断自我谴责。又用幼年方式来解除外表看来是成年人的恐惧。 现在感到真正解脱了,非常愉快,明天就回去工作了。我多么感谢大夫啊!” 两个月后,接到病人来信,生活工作都己正常。以上是采用我国著名心 理学者钟友彬先生始创的钟氏领悟疗法治疗社交恐怖症一例。从这个治疗案 例不难看出,治疗者与病人前后总共六次会谈,每次会谈之间都衔接得十分 紧密,没有丝毫不连贯的感觉。例如第一次会谈结束时,医生要求病人至少 询问 10个人,是否能从她眼神里看出什么异常,而第二次会见一开始探讨的 就是病人调查 10个陌生人得到了怎样的结果。再如第三次会见结束时治疗者 要求病人回忆幼年发生性方面的经历,第四次会见病人一上来便直陈自己幼 年性经历。 由此可见心理治疗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不仅要求治疗者掌握好各次面 谈之间的连接关系,而且要求治疗者在不同的治疗阶段掌握不同的技巧。下 面我们就分述不同阶段面谈的决窍及内容。 □心理治疗的初期阶段 病人与治疗者一开始接触,即进入初期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收 集病人的基本情况及背景资料,与病人建立良好、融洽的关系,并决定治疗 的适宜性。这是一个准备的阶段,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开端—— “开头不佳, 便意味着治疗关系的终结”。在这一阶段应注意的问题包括: 推销自己、取得信任心理治疗,主要依赖治疗者与病人之间能建立一个 互相依赖、合作融洽的关系。而这种密切的关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治疗者 是否能给病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首先从外观上,治疗者应做到服饰整洁、 打扮得体,符合自己的身份与角色,而且仪态大方、举止庄重,过分热情与 过分冷漠都将影响良好关系的建立。其次,治疗者不能让病人背对着门 (一 种不安全感),尽量不采用对方对座的形式,而是斜对,双方正对而座会使 病人有一种压迫感。最后,治疗者要进行适当的自我介绍,态度在诚恳,使 病人感到自己找对了地方、找对了人。这样,一种基本的信任关系就建立起 来了。 细心倾听、接纳病人第一次面谈。病人往往很难向一个 “陌生人”阐明
… 百度,谷歌搜索天中天论坛更多精彩电子书尽在:119777。5d6d/bbs。php 186…
困挠自己的问题,这时要求治疗者慢慢引导,引时主要应用听和反馈的技术, 因为 “听”本身就是一种治疗。对于一个治疗者,如何运用听的技巧是至关 重要的。 “听”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表现出兴趣、态度要诚恳,真正做病 人的知音;②在善于听、会听,能真正听出弦外之音和潜台词;③要耐心听, 不要经常打断病人的谈话,不表示惊讶、不耐烦、厌恶。也不要做道德方面 的评价与判断;④要有反馈,表示接纳、理解、同情与共鸣。常用的反馈方 式有:表示你注意听的声音和动作;简单重复对方所说的内容;反应对方所 传递的情感,可以用语言、音调;作出体态语言来——表现你注意听的体态, 包括眼睛注视、侧耳倾听、点头摇头、耸肩、摊手等。 仔细探索、明确主要问题主要问题就是病人最关心的、最急于解决的、 最使他困扰的问题。此时来访者往往不能立即搞清病人的症结所在,因为问 题常涉及隐私而使病人羞于启齿。例如说: “我有了外遇,不知怎么办?” “我有窥阴癖”等。病人在这类问题上不好意思开门见山地诉说,而会同治 疗者海阔天空地兜圈子,说些无关紧要或不着边际的问题,如 “我爱人最近 有点对我不太热情”,或者说, “我最近总害怕别人的目光”等等。这时需 要治疗者耐心地摸索、探讨,逐渐阐明困扰病人的问题真相。在对待这类问 题上,治疗者可借助了解病人的基本背景资料来达到认清 “主要问题”的目 的。 判断治疗的适宜牲不一定所有愿意接受心理治疗的人,都适合于心理治 疗。通常来说,病人的精神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