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之语。然观乎昆仑号为地中央,及冀州齐州之号为中国,吾知“中国”
一词亦来自西亚矣。今请观《淮南·地形训》:“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
凉风之山,登之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
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扶木在阳州,日之所罢。
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
《河图·括地象》:
“地中央曰昆仑。。”
“昆仑之墟下洞,含有赤县之州,是为中则。”
“昆仑山为柱、气上通天。昆仑者地之中也。”“昆仑居地之中,其势四
下,名山大川,皆有气相承接。”“昆仑地之中也,其外有五色弱水,横绕三
千里,深十三寻。”
次则请究“冀州”、“齐州”。中国所谓九州者,自《禹贡》(宋王应麟
《玉海》,古帝如伏羲等亦有分州之说,当然不足取)。禹所分者为冀、兖、
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尔雅·释地》,则为冀、豫、雝、荆、
扬、兖、徐、幽、营等九州。《周礼·夏官·司马》所分为扬、荆、豫、青、
兖、雍、幽、冀、并等九州。此三书皆中国之经书,代表正统文化者也,而
其所记九州之名,便已不能一致。然此尚可推诿为夏商周三代制度有异,故
州名亦不同。至《淮南·地形训》及纬书之九州,名目与经书亦有参差。《地
形训》:“何谓九州:东南神州曰农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
正西吉廾州曰并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州曰成土,
东北薄州曰隐士,正东阳州曰申土。”《河图·括地象》:
“东南神州曰晨土,正南邛州曰深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吉廾州曰
并土,正中冀州曰白土,西北柱州曰肥土,北方玄州曰成土,东北咸州曰隐
土,正东阳州曰信土。”今但论冀州。《周礼·职方氏》“河内曰冀州”,孔安
国曰:“舜分冀州之城为幽州、并州。”孔颖达曰:“据职方氏,幽、并山川
皆冀州之城,故安国知之。”冀州为今河北、山西及河南黄河以北之地。《尔
雅·释地》“两河之间为冀州。”而中国古时冀州实在东河之西,西河之东,
南河之北,三河以内,与《尔雅》不符。毛晃解之曰:“案《禹贡》导河积
石,自积石而下南河谓之西河,至于华阴,折而东,经底柱山,又东径孟津,
东过洛水以北,皆东流,谓之南河。至于大怀山,折而北流,过降水,至于
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谓之东河。《尔雅》言两河者,
举其二,则三可知也”(《禹贡指南》卷一)。
又有为望文生义之解者。《晋书·地理志》:“《春秋玄命苞》云:‘昂毕
散为冀州。
乱则冀安,弱则冀强,荒则冀丰。’”《释名》:“冀州地有险易,帝王所
都,乱则冀治,弱则冀强也。”杜牧《罪言》,“《禹贡》九土,一曰冀州,程
其水土,与河南等重十一二。以其恃强不循理,冀其必破弱。虽已破弱,冀
其复强大,因以为名。”此种缭绕曲折之解释,乃吾国文人惯技,实不足道。
吾人须知《淮南》与《括地象》所言者乃邹衍之大九州也,观其与东
南神州对举便可了然。彼之冀州与《尔雅》、《禹贡》小九州之冀州本非一地,
何能强合?《淮南》、《括地象》皆有“正中为冀州”之语不容忽视。高诱注
《淮南》此语云:“冀州,大也,四方之主。”宋均注《括地象》此语云:“冀
州,昆仑之山也”(疑原语为“昆仑山之所在也”)。郭璞注《尔雅》“两河之
间为冀州”,曰:“自东河至于西河。”诸人或为汉人,或为魏晋六朝人,彼
时纬书及道术之类,尚未尽灭,其语必有所本。郭璞所谓自东河至西河中间
为冀,谓其非指东之替格里斯,西之幼发拉底斯中间之米索博达米亚(Mesopotamia)而言,岂尚有他哉!屈原《九歌·云中君》:“览冀州
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楚怀王大祭诸神以祈胜秦,屈原为作祭歌。楚国
之地,战国时,当《禹贡》扬荆诸州,不及冀州。今屈原舍眼下风光之荆扬,
而使神远览河北之地,亦殊可怪。前人虽有种种曲解,余皆不取。余以为云
中君亦是西亚传来之神,为屈原根据外来神话而创作。“冀州”一语乃屈原
无意留于歌中者,观其与四海对举成文,知歌中冀州,实指中国,乃西亚人
所自命之中国。
《淮南·览冥训》:“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
杀黑龙以济冀州。”高诱注“冀九州中,今谓四海之内”,不失为佳注。盖古
人言洪水之祸,遍及中国,女娲所济者,不应独为区区河北之地,则此冀州
者又实指全中国而言,特非吾曹之中国耳。
道家书除冀州指中国外,齐州所指亦然。《列子》书中,此例尤夥:
《黄帝第二》:“黄帝。。游于华胥氏之国,在吉廾州之西,台州之北,
不知斯(张湛注:离也)齐(张湛注:中也)国几千万里也。盖非舟车足力
之所及,神游而已。”
《周穆王第三》:“四海之齐,谓中央之国。”《汤问第五》:“汤又问曰:
四海之外,奚有?革曰:犹齐州也。”(张湛注:齐,中也。)
《杨朱第七》:“卫端木叔者,子贡之世也,籍其先赀,家累万金,不
治世故,放意所好。。至其情所欲好,耳所欲听,目所欲视,口所欲尝,虽
殊方偏国,非齐土所产育者,无不致之。犹藩墙之物也。”以四海与齐对举,
可见齐为中国。按端木叔为卫国人,不言卫土而言齐土,又以齐土与殊方偏
国对举,可见乃指中国而言。
《尔雅·释言》:“殷,齐,中也。”《释地》“九夷、七戎、六蛮,谓之
四海。距齐州以南戴日为丹穴,北戴斗极为空桐,东至日所出为太平,西至
日所入为大蒙。太平之人仁,丹穴之人智,大蒙之人信,空桐之人武,四极。”
以齐州为地理中心,而推论四海四极,则此齐州者,果为何地耶?《尔雅疏》
“齐州”二字,则曰“齐,中也。中州为齐州,中州犹言中国也。”唐李贺
《梦天》诗“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此齐州则为邹衍之大九
州矣。此乃唐人之误,大九州不能总名齐州也。若谓为中国之小九州,则中
国九州本系连接之大陆地,安得为九点烟形?
观《淮南·地形训》言东南神州曰农土,《括地象》则谓为晨土,形近
而讹而已。邹衍谓中国曰赤县神州,则此农土者,必中国矣(全部),乃又
以冀州为中国,其安可哉?余谓“冀”、“齐”音近,当系一音之转,且为西
亚人指其建国地点而言者。所指当即是两河流域之美索博达米亚。
夫亚洲文化固以两河流域为最古,当全世界尚在草昧未开之际,而苏
末文化已高,巴比伦、亚述诸国继起,其天文、历法、诗歌、美术,已灿烂
光华,尤盛极一时。且名王辈出,武功亦极辉煌,属地之广,史家谓其几遍
全亚,其王每自称为“万王之王”(TheKingofKings) ,则其
侈然自负其国中阿拉拉特山处大地之中;且自负其建国地两河流域为九州正
中之一州,亦人情之常耳,易足为怪?
回教源于阿拉伯半岛,其承继之文化亦与两河有关,故亦称回教策源
地之天方为大地之正中。刘智《天方典礼择要·原教》篇谓真宰“造人祖于
天方,降圣贤于中极”,自为解曰:“中极,天方之地也。天方处六合之极中,
故命曰中极,乃圣贤丛会之地,人民首出之乡。”又自为考证云:“《天方舆
地经》曰:地为圆体,如球,乃水土相合而成,其土之现于水面而为地者盖
球面四分之一也。地之平面自东至西,分为三大土,东曰东土,在西曰西土,
东西之间,则中土也。又自东至西作一直线,距南北两极等,为地经中线,
自北极至南极,作一横线,距东西海岸等,为地纬中线,两线相交为十字形,
天方当其十字交处。西谚曰:大地如磨盘,天方盘之脐也。其形四面皆下,
因其地为天地之枢纽,故万方引向焉。”
希伯来民族亦谓耶露撒冷为世界中心。但丁《神曲》言之极详。大概
主张地为圆形,居天体正中。自东至西画一横线,剖地球为南北二部分:北
部为陆地世界,南部为海洋世界。
自魔鬼领袖露齐弗尔反叛上帝,被驱出天庭,摔于地上。魔头穿南半
球而入,而达于北半球。但为地心吸力所牵,至地之中心不再进,上半身在
北半球,下半身在南半球,其脐恰当南北分界线之正中。耶露撒冷在魔鬼所
居之地狱顶上,《神曲》屡言此事,不一而足。虽耶露撒冷在魔鬼顶上,不
在其脐,然以魔脐为南北分界则亦疑其沿袭古代以地球之中心称为脐之观
念。但丁《神曲》对于地球之界说,与传统神学已略有出入,庸讵知传统神
学不言耶露撒冷恰位置于魔脐哉?希腊人则谓阿坡罗预言圣坛所在地迭尔腓
(Delphi)为世界中心。神殿中有大圆石称为Omphalos,译
为“脐”,意即大地之脐(NaveloftheEarth)也。印度古
时称Benares为圣城,谓其处大地正中,为“世界之脐”。南太平洋
复活岛,弹丸黑子地耳,乃古来自称为“世界之脐”。秘鲁古印加帝国之象
形文字,亦自号其国为大地脐焉。
中国古代对于冀州之“冀”字有若干望文生义之解释,而于齐州之“齐”
字,则解释较确。《伏生尚书大传》,言旋机玉衡,以齐七政曰:“齐,中也。”
马融注《尚书》亦有此语。张湛《列子注》,邢癿《尔雅疏》,于齐州之齐,
一则曰:“中也。”一则曰:“犹中国也。”固不失为佳注,然犹以未能道出所
以为恨。清郝懿行《尔雅义疏·释言》第二,于“殷、齐、中也”引《玉篇》
云:“中者,半也。《丧服小记》注:‘中,犹间也。’”隐有齐(脐)居人体
之半,及中间之义,而亦惜其未彻。惟《史记·封禅书》“始皇祠天主于天
齐”曰:“齐之所以为齐,以天齐也。”苏林曰:“当天中央齐。”索隐曰:“顾
氏案:解道彪《齐记》云,‘临前城南有天齐,五泉并出,有异于常,言如
天之腹脐也。’”而后乃将齐字真义完全达出矣。盖古时文字简单,腹脐之脐,
作齐。《左传》“后君噬齐”,犹言“噬脐”也。泰山古名天中,言其居天下
之中,是则泰山在古时盖亦居于昆仑地位。中国、希腊、印度、希伯来、阿
拉伯、古南美洲,均以其宗教策源地,大神圣坛,政治中心之京都为世界中
心,且不约而同均有“脐”之一语。天下无心暗合之事,固亦不鲜,而此种
情形,则实堪奇诧。
此世界中心之观念由阿拉伯半岛而传于全世界。除希腊之外又有中国、
印度焉。今请先言印度。印度称其苏迷卢为器世界之中心,而印度摩揭陀(Magadha)以文化较高,国威较盛之故,亦自称为中国。东汉时牟融已
知此说。其《理惑论》有云:“佛。。所生天竺者,天地之中,处其中和也。。
北辰之星在天之中,在人之北。以此观之,汉土未必为天中也。”(《弘明集》)
吴孙权时,遣使康泰等使扶南,见其王范旃,具问天竺风俗,返国作
《扶南传》,今佚。赖《水经注》等常引其文,故今日尚得知其梗概。《水经
注》卷一引《扶南传》:“昔范旃时,有*d 杨国人家翔梨,尝从其本国人到
天竺,辗转流贾,至扶南。为旃说天竺土俗,道法流通,金宝委积,山川饶
沃,恣其所欲。左右天国,世尊重之。旃问云:今去几时可到?几年可回?
梨言,天竺去此可三万余里,往还可三年,逾行及四年方返,以为天地之中
也。”
《梁书》卷五十四:
“汉和帝时,天竺数遣使贡献。后西域反叛,遂绝。至桓帝延嘉二年、
四年,频从日南徼外来献。魏晋世绝不复通。唯吴时,扶南王范旃遣使人苏
物使其国。。其后吴遣中郎康泰使扶南。。具问天竺土俗。云:佛道所兴国
也。人民敦庞,土地饶沃,其王号茂论。所都城郭,水泉分流,绕于渠堑,
下流大江。其宫殿皆雕文镂刻。街曲市里,屋舍楼观,钟鼓音乐,服奢饰华,
水陆通流。百贾交会。奇玩珍玮,恣心所欲。左右嘉维、舍卫、叶波等十六
大国,去天竺或二三千里,共尊奉之,以为在天地之中也。”
《南史》卷七十八,关于天竺一节,所语略同,想均从康泰《扶南传》
采摘而来。所言之国,皆摩揭陀也。《水经注》卷一又引竺(印度也)法维
之言曰:“迦维卫国,佛所生天竺国也。三千日月,万二千天地之中央也。”
是则又以释迦牟尼所生之国度为天地中央矣。
总之,当时印度各国,皆自名为中国,而摩揭陀则尤为“中国中之中
国”焉。盖摩揭陀地势本在印度中央。阿输迦王(Asoka)于纪元前二
三世纪顷大张国威于全印,其首都华氏城(即《大唐西域记》之波吒厘子城
Pataliputre)成为政治文化中心。阿输迦又为佛教大护法,声
名洋溢,远及万国,中国人不言印度则已,言则无不首及此国者。
晋法显《佛国记》可觇一斑:
“中天竺所谓中国,俗人衣服饮食,亦与中国同。佛法甚盛。过河,有
国名毗茶,佛法兴盛,兼大小乘学。见秦道人往,乃大怜愍。作是言:如何
边地人,能知出家为道,远求佛法?悉供给所需,待之如法。”
“法显初到祗洹精舍,念昔世尊,住此二十五年。自伤生在边夷,其诸
同志,游历诸国,而或有还者,或有无常者。今日乃见佛定处,怆然心悲。
众僧出问显道言:汝从何自来?答云:汉地来。众僧叹曰:善哉!边地之人,
乃能求法到此!”“南下一由延,到摩揭提国(即摩揭陀),巴连弗邑(即波
吒厘子城)。巴连弗邑,是阿育王所治。。凡诸中国,唯此国城邑为大,民
人富庶,竞行仁义。。法显住此三年,学梵书梵语。。既到中国,见沙门法
则,众僧威仪,触事可观。乃追叹秦土边地,众僧戎律残缺,誓言自今已去,
得至佛所,愿不生边地,故遂停不归。法显本心欲令戒律流通汉地,于是独
还,顺恒水东下。。法显发长安六年,到中国(此中国指印度摩揭提)停六
年,还三年。”
晋时中国佛教本甚幼稚,法显游佛教母邦,得接其学人,读其经典,
事事皆胜于中华,因而癠然自失,而生出一种“自卑心理”,情亦可原。惟
印度僧人,不问中国全盘文化如何,惟以佛教为标准,居然以中国自居,动
辄以我国为“边地”,为“边夷”,见有求法往其国者,叹息以为难得。彼时
印度人之视我国,竟不啻我国人今日之视非洲黑人、美洲红人。印僧之夜郎
自大,亦可哂已!
六朝时喧腾于学术坛坫,有所谓夷夏之论者。中国学者鄙佛教为夷狄
之教,佛教徒则谓印度实乃真正之中国,而中华反为边疆。前者如顾道士所
作《夷夏论》,后者则为驳论,皆见《弘明集》。如宋释僧愍作《戎华论》以
抑顾云:“君言夷夏者,东有骊济之丑,西有羌戎之流,北有乱头被发,南
有剪发文身。姬孔施礼于中,故有夷夏之别。戎华者东尽于虚境,西则穷于
幽都,北则吊于溟表,南则极乎牢阎。如来扇化中土,故有戎华之异也。君
责以中夏之性,效西戎之法者,子出自井坂之渊,未见江湖之望矣。如经曰:
‘佛据天地之中,而清导十方’,故知天竺之土,是中国也。”又宋释慧通驳
顾云:
“天竺天地之中,佛教所自出者也。斯乃大法之整肃,五教之齐严。”
诸如此类言论,六朝时实不胜其多。直至唐时犹有此说。《大唐西域记》
卷一:“索河世界(原注,旧曰婆婆世界,又曰娑诃世界)三千大千国土,
为一佛之化摄也。今一日月所照临四天下者,据三千大千世界之中,诸佛世
尊皆于此垂化。现在现灭,导圣导凡。”
我国之自称“中国”不知起于何时,我国古时对外自称为夏,为华。《论
语》:“狄夷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荀子》:“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
子安夏。”《左传·襄公十四年》传:“戎子驹子曰,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
同。”《定公十年》传:“孔子曰,裔不谋夏,夷不乱华。”《昭公十三年》传:
“子西曰,吴,周之胄裔也,而弃在海滨,不与姬通,今而始大,比于诸华。”
中国历史上有四大帝国,夏、秦、汉、唐是也。后虽亡灭,而其名深印于外
国人脑海,历久不忘,每以呼易代后之中国人,中国人亦即用以自名。
如今美国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