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刘荫柏说西游-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苛税几乎威胁社会各阶层人的生存,那冷酷险恶的政治气流,不消说是普通的百姓,就是士林也噤若寒蝉。在这黑暗、沉滞、恐怖的时代,吴承恩亲眼看到整个社会: 
  行伍日凋,科役日增,机械日繁,奸诈之风日竞。(《赠卫侯章君履任序》) 
  并尖锐地指出这是“群魔出孔窍,白昼搏人繁聚啸”(《二郎搜山图歌》)的社会,这恶浊的现实“匪独天数也,人亦与有责焉”(《送郡伯古愚邵公擢山东宪副序》)。 
  吴承恩生活的年代,也是明朝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年代。封建统治者的暴虐,土地的兼并,赋税的加重,以及无休止的巧取豪夺,使经济破坏,天灾人祸到处出现。吴承恩生活在动荡的年代,又一直处于社会中、下层,很可能结识过一些江湖豪客,耳闻目睹过一些民众奋起反抗政府的动人事迹,尽管他受封建正统思想束缚,没有公开表示过对这些“草莽英雄”的同情,如李卓吾称赞林道乾(见《焚书》卷四《因记往事》),但在严肃的现实面前,有正义感的作家吴承恩不能不激起某种同情,甚至共鸣,这在塑造《西游记》孙悟空的形象中留下他感情的痕迹。 
  在社会衰败、动乱的景象中,又连年遭到外族入侵和倭寇掠抢,战火不息,民生涂炭。当时,北方有达延汗之孙俺达汗的战争威胁,东南沿海有倭寇骚扰。明朝中期蒙古瓦刺部衰落,鞑靼部兴起,达延汗统一了蒙古各部,其孙俺达汗史称“小王子”,势力更强,屡次率兵侵入内地。因为明朝边将把“诸边军粮百万,强半贿嵩”(《明史·丁汝夔传》),以致军士饥疲,边防大坏,在世宗一朝内竟出现鞑靼兵三逼京师的严重情况。在东南沿海,倭寇自十四世纪就开始侵掠,因明成祖永乐年间,辽东望海涡战役中,倭寇被明总兵刘江率领的军队一举全歼(详见严以简《殊域周咨录·日本》),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倭寇不敢大规模骚扰。至明世宗时,倭寇因与沿海豪强富商勾结,又猖狂起来。明朝派朱纨为浙江巡抚,兼督备倭,他逮捕了一些与倭寇有联系的地主富豪和奸商,又积极练兵,堵击倭寇,取得实效。不料触动了“闽浙大姓”的利益,受其诬陷,竟致下狱,被迫自杀(《明史·朱纨传》)。从此“罢巡视大臣不设,中外摇手,不敢言海禁事”,而倭寇更加猖獗。严嵩当政时,其义子赵文华奉命督视海防,倾陷御倭督臣张经,严嵩父子甚至私通倭寇,激起人民极大愤慨。吴承恩目睹国家多难,权奸弄柄,正直有用之士惨遭杀害,以致无力抵御外侮,遂在《重刻金陀粹编序》中痛悼民族英雄岳飞之死,唾骂“奸邪误国”之秦桧,寄托自己复杂的哀思。在《西游记》十四回之后,描写孙悟空在取经途中一再降妖除怪,恐怕也有所寄托。    
怀才不遇吴承恩(3)    
  思想心声 
  在吴承恩生活的时代,出现了王艮、李卓吾等反对封建传统守旧思想,具有初步民主思想的进步思想家,他们提倡个性解放(“造命”),反对统治者过多地干扰民众,过分地用严刑峻法和封建礼教束缚人民。这种强调个人作用,反对和命运妥协,认为人应该有改变环境的大胆思想,对于吴承恩这颗不愿受世网羁勒的心产生某种心灵上的共鸣,并唱出异样的歌调。社会黑暗沉滞,个人际遇坎坷,这不能不使才华横溢的吴承恩,胸中激荡着悒闷的风雷,在《二郎搜山图歌》中不胜感喟道: 
  野夫有怀多感激,抚事临风三叹息。 
  胸中磨损斩邪刀,欲起平之恨无力。 
  这种愤激的情绪不仅在他的一些诗文中时时流露,也被他融入《西游记》的创作之中。在谈及自己的处境时,他不止一次地自嘲说:“春秋已壮,尚泣牛衣。徒夸罗鸟之符,误忝屠龙之伎。囊底新编,疏芜自叹;怀中短刺,漫灭谁投。”(《答西玄公启》)在《贺吴春洲举善障词》中,他仰天悲歌: 
  世涂颠倒,叹万事纠纷,更无分晓。龙杂常鱼,鳞群野兽,鸾凤混同凡鸟。 
  他身居卑处,屡遭压抑,心情凄楚感伤,但他又傲骨天然,决不肯为改变境况“傍人门户篱落,以钓一时声誉”(李维桢《吴射阳先生选集叙》),因此“上不能鸣钟佩玉,纪竹素于麟台;下不能带索披刍,激薪歌于豹谷”,一直“处囊中”未能颖脱(《答西玄公启》)。他无情地嘲笑那些趋炎附势之徒,看透了他们心灵卑污: 
  是故匍匐拜下,仰而陈词,心悸貌严,瞬息万虑,吾见臣子之于太上也,而今施之长官矣。……笑语相媚,妒异党同,避忌逢迎,恩爱尔汝,吾见婢妾之于闺门也,而今闻之丈夫矣。手谈眼语,诪张万端,蝇营鼠窥,射利如蜮,吾见驵侩之于市井也,而今布之学校矣。(《贺学博未斋陶师膺奖序》) 
  在恶浊的环境中他孤高自许,不随波逐流,在《对月感秋》之四中傲然述怀: 
  群生总如梦,独尔惊豪杰。 
  大笑仰青天,停杯问明月。 
  在《赠沙星士》中借颂这位隐士而曲笔自况: 
  平生不肯受人怜,喜笑悲歌气傲然。 
  他虽常说自己如“孤鹤野云”,愿做“尘世”的”颠仙”,其实他并不能真正超然物外,涤除尘世之念,故当他回忆起师长葛木、王凤灵对他的慰勉与期望时,不禁悲鸣: 
  忆昔龙溪鸣鼓钟,后有王公前葛公。 
  ………… 
  骏骨谁知马首龙,卑飞不免鸦嘲凤。 
  潞河冰尽春帆开,隔年重上黄金台。 
  舒颜就教恍疑梦,执笔佥凭犹自猜。 
  (《忆昔行赠汪云岚分教巴陵》) 
  从上述诗文中不难看出,这位“艺则须高天下人”(《后围棋歌赠小李》)的大作家,是位极有理想抱负的人。吴承恩多么渴望自己能像“八百开周,三千定殷”(《太公赞》)的姜尚那样匡世济时,大展宏图,可惜他生逢昏暗之世,又遇昏庸之君,更无人拔擢,再加上周遭是恐怖杀伐气流,于是他只好将满怀悲怨放浪于诗酒之中,以寻求精神上的麻醉和解脱。在百无聊赖的苦闷生活中,这个曾为几个世纪人不断创新,不断丰富的题材——西天取经故事,遂与他的心境沟通,产生了某种共鸣,使他将满腔悲恨,毕生理想,凭借着“善谐谑”(天启《淮安府志》卷十六《人物志》二)的本领,把自己卓越才华和一生心血倾注到《西游记》创作之中,用这神话传说的奇幻酒杯,寄托自己的襟抱,一浇胸中块垒,正如他幼年时绘画的天鹅,传说中的天鹅,在临终前唱的一曲美丽而悒怨的歌。    
灵石传说流千古(1)    
  《西游记》与中国古代的灵石传说结下甚深的情缘,小说中第一主角齐天大圣孙悟空就是从灵石中产生的。 
  《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即开篇明义描写道: 
  这部书单表东胜神洲。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 
  由此可知,孙大圣是从上古时一块仙石,按照阴阳八卦、九宫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十四节气所置,又受天地之精华而蕴育的仙胎生出来的,是仙石的子孙,是得天独厚的,是深受古代灵石传说的影响而被塑造出来的。 
  灵石传说流千古有关灵石的传说源于远古时代,是“图腾崇拜”的一种遗痕。“图腾”系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远古人对大自然有依赖感和神秘感,认为自然现象与自然力存在一种神秘力量在支配我们的生活,于是就把它奉为神灵祭拜与祈祷,并进而认为其中某一种为氏族的保护者和象征,尊奉为本氏族的“图腾”。其对象有动物、植物、无生物,甚至男女生殖器等,凡是与人类生活直接相关的自然物和自然力都可成为“图腾”。 
  在汉·刘安《淮南子·览冥训》中记载了远古时代的灵石传说: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关于女娲炼石补天的故事,可能是远古时代最早的灵石传说,早期出现的灵石传说大多与女娲氏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如汉代的《遁甲开山图》记载: 
  古有大禹,女娲十九代孙,寿三百六十岁,入九岳山,仙飞去。后三千六百岁,尧理天下,洪水既苦,人民垫弱,大禹念之,乃化生于石纽山泉。女狄暮汲水得石如珠,爱而吞之,有娠,十四月生子。及长能知泉源,代父鲧理洪水;尧帝知其功如大禹,知水源,乃赐号禹。 
  这里传说颇奇,好像极远极远古代先有位叫大禹的古仙人,是女娲的十九代孙子,他后来化身为石子,被女狄吞之怀孕而生。不仅禹是灵石而生,连他的儿子启也是灵石而生,在战国时成书的《随巢子》记载: 
  禹娶涂山,治鸿水,通辕山,化为熊。涂山氏见之,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生启。 
  大禹和启都从灵石中产生,又都属于女娲氏之血系。《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是大禹治水时降伏的涡水神猿无支祁,孙悟空入龙宫取宝得到“如意金箍棒”是大禹治水时的定海神珍铁。由此可知,孙悟空与大禹有关系,与女娲也间接有关系。 
  女娲除了炼石补天外,还创造人,据汉代应劭《风俗通》记载: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以其载媒,是以后世有国,是祀为皋禖之神。 
  此中“载媒”,即指担当媒妁之任务,“皋禖之神”即高禖、郊禖之神。远古时代建立媒神的祠庙于郊野处,故名曰郊媒,也被尊称为高禖、皋禖。由此可知,女娲氏不仅创造了人类,创建了国家,这位远古传说中的伟大母亲还亲自负担主管人间媒妁的任务,因而后世创建国家的君主奉祀女娲氏为婚姻之神。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把治水的大禹王说成是她的子孙,而我国古代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开国之君夏君,也是她老人家的后代。 
  我国远古时代,除了女娲氏炼石补天,女狄吞石珠生禹,涂山氏化石生启外,还有蚩尤铜头铁额“食铁石”,简狄吞玄鸟卵生契,这实际上是灵石的变种。胡厚宣《甲骨文商族鸟图腾的遗迹》、陈梦家《商代的神话与巫术》、傅斯年《夷夏东西说》中都谈到商代以鸟为图腾事,故《史记·殷本纪》载简狄吞玄鸟卵“因孕生契”。后来又衍出巫山神女石、乞子石、云南大理一带传说的望夫石,以及五代时第一猛士李存孝的父亲是石人的新传说。唐代袁郊《甘泽谣·圆观》传奇小说中,描写高僧圆观与李源为友,路遇一妇人,知是自己来生托身之所,极为悲戚,遂约十二年后中秋月夜与李源在杭州天竺寺外相会。不久,“圆观亡”。十二年后李源如期赴约,见一牧童歌《竹枝词》:“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边唱边去了。在这许许多多动人的神话传说背后,横亘着我国远古时代人对灵石崇拜的一种严肃的礼俗。    
灵石传说流千古(2)    
  我国古代人非常重视种族、家族的生殖繁衍,所以才有重视生殖的礼俗即禖祀。这正如《风俗通》所说的,“后世有国,是祀为皋禖之神”。它实际上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族昌盛的标志,所以古人对此极为重视。据传说高禖之宝用石,其石为生殖石,其形状是生殖器的象征。因之,古代才有先妣、神女吞石生子,或化石生子的传说,民间有得石生子的俚俗民风。值得多提一笔的是,俄国十九世纪大诗人普希金在诗剧《石客》中,也描写了一位石人,看来中外都有关于石人的传说。在十几年前我曾到承德览胜,见到一处被称作棒捶石或棒捶峰的景物,其状远远观去类似生殖器,我推想它大概就是古代灵石传说留下来的重要遗迹。 
  在明代采用灵石传说写长篇小说除《西游记》外,还有许仲琳《封神演义》(一说陆西星撰)和罗贯中、冯梦龙《平妖传》(原名作《北宋三遂平妖传》)。在《封神演义》第十三回“太乙真人收石矶”中,描写陈塘关总兵李靖之三子哪吒,至关中玩耍,见到轩辕黄帝大破蚩尤时留下的乾坤弓、震天箭,一时兴起射了一箭,不料将骷髅山白骨洞石矶娘娘的门人碧云童子射死,石矶娘娘追查元凶与哪吒动手,哪吒不敌便逃至乾元山金光洞求师父太乙真人保护。太乙真人与石矶娘娘交手,太乙真人用九龙神火罩将石矶罩住,用三昧神火烧炼石矶: 
  一声雷响,把娘娘真形炼出,乃是一块顽石。此石生于天地玄黄之外,经过地、水、火、风,炼成精灵:今日天数已定,合于此地而死,故现其真形。 
  这位石矶娘娘竟是在天地还未开辟时的一块灵石所变,不仅修炼成人形,而且道行颇深。在《平妖传》第七回“杨巡检迎经逢圣姑,慈长老汲水得异蛋”中,描写泗州迎晖山迎晖寺中慈云长老,一天在寺前潭中去汲水,发现一个类似鹅卵的东西,便送给东邻朱家,放在鸡窠里,不料七日后生出一个六七寸长的小孩。朱家认为是怪物就做了个小棺木深埋了。慈云长老不忍,就往埋小孩子的菜园子察看,见小孩子已分开泥土钻将出来,便把这小孩锁在园中。过了十来日开锁一看,原先仅有核桃般大小的孩子已变做二尺长了,心中犹豫不定,便在观音堂抽了根灵签,得“上吉”,于是就收养了他。后来这小孩长大出家,人称蛋子和尚。他三次往云梦山盗得白猿公看守的一卷天书,修成一百零八样变化,神通广大。他化名诸葛遂智,投奔文彦博军中,与马遂、李遂助文彦博,终于攻破了贝州王则、永儿的暴乱,而“蛋子和尚已证菩萨正果”。 
  在清代出现一部深受古代灵石传说之影响,又在《西游记》创作构思启示下产生的伟大小说,那就是曹雪芹《红楼梦》。在《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描写道: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岸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下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气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一天正当这灵石“嗟悼之际”,忽然来了一僧一道,他们先向灵石讲述“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灵石心动,遂想至人间享受一番“荣华富贵”的生活。这块通灵仙石,与大禹、启和孙悟空一样,也与女娲氏有缘,可见是一脉相承的。那僧人见灵石动了凡念,就大展幻术: 
  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 
  那僧将这块玉托于掌上,携至“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有位空空道人路过大荒山无稽岸青埂峰见到这块灵石,上面字迹分明,编述了灵石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幻形入尘世所经历“离合悲欢炎凉的一段故事”,即展开了《红楼梦》这部巨作的真实社会内容。小说中男主人公贾宝玉就是这块灵石入世化身的,他从“一落胎胞”,嘴里便含着块美玉,上刻许多字迹,故取名宝玉。他颈上用一根五色丝系着这块与生俱来的美玉就是他的命根子,他一生际遇都与这块神秘通灵玉石有关。他的婚姻必须是“金玉良缘”,而不是“木石前盟”的夙愿。正因“金玉相对”之说,才使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产生种种复杂的情感纠葛,给双方内心深处带来极大悲苦,以致贾宝玉两次愤然摔玉、砸玉。贾宝玉后来被人魇魔法所治,也因玉石为“声色货利所迷”,“不灵验”之故。对贾宝玉来说,丢玉、还玉,就是他尘缘已尽的可怕征兆。正如第一二〇回“甄士隐详说太虚情,贾雨村归结红楼梦”中云: 
  宝玉,即宝玉也。那年荣宁查抄之前,钗黛分离之日,此玉早已离世。一为避祸,二为撮合。从此夙缘一了,形质归一。又复稍示神灵,高魁贵子,方显得此玉那天奇地灵煅炼之宝,非凡间可比。前经茫茫大士、渺渺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