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依赖权威。
王先生有个三十多岁的儿子,这些年来使他折腾坏了。儿子从小脾气固执、暴躁、逆反,所以经常受批评,挨打较多。他脑子很聪明,考大学没费事,在大学一年级时,因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不好、顶撞老师,与同学吵架,厌学、不能坚持学习,退学回家。参加工作后,与领导、同事关系很紧张,瞧不起别人,觉得自己了不起,有时他也很自卑,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最低层的,没有发展前途。结婚后经常与妻子斗殴、打架、毁物,曾用棍子把电视机打坏,不停的闹离婚。怨恨父母小时侯不给他买好东西吃,不给他虾吃,打他、骂他、大学没念完,如果生活条件好一点他就能上研究生等。如今好好的单位不去,却在家搞什么科研,申请什么专利,研究股票指南针,自称身价值50万。李先生认为儿子得了精神病,最后经过心理专家诊治,确认他儿子患的是攻击型人格障碍。
形成攻击型人格障碍的原因,不是单一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1.心理原因。
患者对于自我角色的认同与攻击性有很大的相关性。进入青春期的男孩,自以为已经长大成人了,而且特别热衷于男子汉角色的认同和片面理解,强调男子汉的刚毅,果断,义气,力量,善攻击等特征。因此,他们会在同龄人面前,特别是有异性在场时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以证明自己是一个男子汉。心理原因的第二个方面是由于自卑心理与其后产生的补偿效应。当个体以冲动,好斗作为补偿的方式时,其行为就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另外,年轻男子的自尊心特别强,如果经受挫折,往往反应特别敏感,强烈。挫折是导致攻击行为的一种重要原因。
2.生理原因。
大量动物实验与临床资料表明,攻击行为有其生理基础。一些生理学家提出,小脑成熟延迟,传递快感的神经道路发育受阻,因而难于感受和体验愉快与安全,可能是攻击行为发生的因素。有人报告,暴力犯罪者中脑电波异常多见,特别是颖叶的慢波活动与正相尖波,在普通人群中为2%,在攻击型人格患者中则为14%。另外,攻击行为还与人体内分泌腺和雄性激素分泌过多有关。
3.家庭原因。
一般来说,攻击型的产生与家庭教育有莫大的关联。被父母溺爱的孩子往往个人意识太强,受到限制就容易采取“还击”;专制型的家庭,儿童常遭打骂,心理受到压抑,长期郁结于内心的不满情绪一旦爆发出来,往往会选择较为激烈的行为来发泄积怨。而且,“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家长的这种行为往往还是孩子模仿的对象。
4.社会原因。
带有武打,凶杀等暴力倾向内容的小说和影视剧使得缺乏分析能力的青年人容易产生认同和模仿行为。另外,社会上流行的“老实人吃亏”的观念也常使年轻人产生攻击型行为。
矫正和治疗
对攻击型人格障碍的矫正,以下有几种比较实用的心理自疗方法:
1.多学习一些生理、心理方面的知识。这样可以使自己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到自己外部的变化与心理变化。
2.进入心理访谈,正确看待挫折。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事事如意的,难免会出现这弱或那样的挫折,要正视挫折,总结经验,找到受挫折的原因并加以分析,而不是一遇挫折就采取攻击行为。通过各种手段以培养承受能力,并能对挫折采取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措施:
(1)培养必要的涵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将心比己互相等重;适度容忍宽以待人,避免产生攻击行为。
(2)积极的表同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尽量让他们学习好的行为榜样,从积极的方面引导他们。
(3)补偿作用。受挫后,尽量用另一种可能成功的目标来补偿代替,以获得集体、他人对自己的承认,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获得心理上的快慰感。
(4)升华作用。即使受挫,也要尽量转移到较高的需要与目的上去,把攻击的能量转移到学习、工作上来。
3.多开展各种文艺、体育活动。此外,还要培养各种兴趣与爱好,使自己的情操得到陶冶,从而健康成长。
4.强迫型人格障碍的自疗
强迫型人格是一种常见的人格异常,其特点表现为过分追求完美、精确,常常有不完善感,会纠缠细节、吹毛求疵。
这类人做事有条不紊,但却僵化刻板,总是习惯于按照自己已经熟悉的行为模式办事,沿着固有的轨迹生活。这种人只适合在某种环境中长期从事单一的工作,工作的变动会使其感到明显的不适应,进而引起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患者常有过度的不确定感和多虑,由于担心哪怕是小的失误而出现较强的依赖性,总是不断地征询别人的意见,难以甚至最终不能做出决定。即使对某事做出决定,事后也会反复考虑其正确性。患者有过高的道德标准和过高的生活目标,体现在过分谨小慎微,对任何事情都唯恐有错;力求完美,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很难满意以及在意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另外,这种人很少表现自己的爱好与兴趣,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缺乏幽默感和情调。
患有强迫型人格障碍的人大多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只要没有太明显的症状,患者往往能够取得重大成就,特别是在那些需要秩序、追求完美、锲而不舍等特点的学科和其它领域。但对于自己不能主宰、必须依靠他人的处境或者难以预料的情感和人际关系境况,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常会感到不适。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非常适合机械性工作,并能以高效率完成。但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却缺少了那份灵活和愉悦感。患者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有限,坚持别人服从他们的要求。常常取悦于他们认为更重要的权威并努力去满足这些人的愿望,但极少有亲密朋友。
人在某种特殊的景遇下偶尔表现出上述心态是正常的,但是一旦上述心态成为习惯,就需要进行调整了。如果符合以下叙述项目中的三项,方可诊断为强迫型人格障碍:
1.产生不安全感;
2.固执、过分拘谨、循规蹈距,过分自我克制,责任感过强,顾此失彼;
3.墨守成规,优柔寡断,不会随机应变;
4.多好洁以至成癖、节俭以至吝啬或有某种特殊收集癖;
5.常要求别人适应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
6.对自己要求过高,但同时缺乏自信心。
出纳员李华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自从工作以来从来没有出过差错,上级对她十分欣赏。可同事和朋友们却说她呆板、不好相处。因为她的言行习惯让大家觉得难以理解。她生怕工作出差错,上班从不离开工作的办公桌,她的钥匙也不让任何人摸。下班时经常走出门又回来,检查保险柜和抽屉是否锁好。
强迫症的治疗方法
对强迫型人格障碍的治疗,主要应采用自我心理疗法。以下就有两种比较实用的方法:
1.凡事顺其自然。
有强迫型人格障碍的人往往过分压抑自己,所以想要纠正强迫型人格障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减轻和放松精神压力,任何事顺其自然,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做了以后就不再去想它,也不要对做过的事进行评价。比如担心门没有关好,就让它没关好;课桌上的东西没有收拾干净,就让它不干净;字写得别扭,也由它去,与自己无任何关系。开始时可能会由此带来焦虑的情绪反应,但由于患者的强迫行为还远没有达到强迫症的无法自控的程度,所以,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此症状才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2.打破以往的规则。
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把行动的自主权交给了“规矩与习惯”,把自己活泼的心智锁进了牢笼。因此要砸开锁链,打开牢笼,让曾被囚禁的自由思想主宰自己的行为。当一个人过分执着于经典与规矩时,他对活生生的多变的现实就常会感到无所适从。属强迫型人格的人已经习惯于按教条办事,总是按“应该如何,必须如何”的准则去做,在某种程度上像个机器人。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应努力寻找生活中的独特事件,让这些独特事件带来新的观念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改变以往墨守成规、循规蹈矩的习惯。
我们只有加强对强迫型人格障碍的认识,并配合适当的治疗方法,才可能更快地消除忧虑,愉快坦然地面对人生。
5.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自疗
从古至今,许多人为了摆脱世俗的苦恼而遁入空门,成为心如枯木死灰或孤傲冷僻的隐居者。他们就关闭自己的心灵,不与他人作亲密的接触,唯求自安。值得注意的是,渴望一种有意义的孤独与暂时的回避人世并不是一种病态,相反,真正具有回避型人格的人并不敢深入到自己心灵的内部去,他们的回避带有强迫性、盲目性和非理智性等特点。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那些遁迹荒野、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居者很可能属于回避型人格的人。
回避型人格又叫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能应付。回避型人格的特征可定义为:
1.除了亲人外,没有知心的好朋友;
2.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窘态;
3.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逃避;
4.往往会因他人的批评而爱到伤害;
5.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怕回答不出问题;
6.除非确信受欢迎,一般总是不愿卷入他人事务中;
7.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规之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在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
有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受到别人的批评和指责后,往往感到自尊受到了极大的伤害而于陷于痛苦,并且很难解脱出来,他们害怕参加社交活动,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当而被人讥笑讽刺。所以,即便是参加集体活动,也会躲在一旁沉默寡言。在处理某一个一般性问题时,他们往往也表现得瞻前顾后,左思右想,常等到下定了决心,往往会错过解决问题的时机。日常生活中,他们多数是安分守己,从不做出任何冒险的事情,除了每时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学习外,很少参加社会活动,因为他们觉得精力不足。这些人在单位一般都“被领导视为积极肯干,工作认真的好职员,受称赞”,可当领导委以重任时,他们却千方百计地推辞,从不接受过多的社会的工作。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行为退缩性表现为不安于或欣赏自己的孤独,想与人亲近,又怕被拒绝,嫌弃;想得到别人的关心与体贴,又怕害羞而不敢亲近。
回避型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心理学家认为,自卑感起源于人的幼年时期,由于无能而产生的不胜任和痛苦的感觉,也包括一个人由于生理缺陷或某些心理缺陷而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具体说来,自卑感的产生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太过于小看自己。
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对象来评价自己,如果他人对自己做了较低的评价,特别是较有权威的人的评价,就会影响对自己的评价,从而低估自己。性格较内向的人,一般愿意接受他人的低评价而不愿意接受他人的高评价,在与他人的比较过程中,也喜欢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这样做往往产生和加重自卑感。
2.消极的思想影响了自信。
当每个人面临一种新局面时,首先都会自我衡量是否有能力应付。有的人会因为自我认识不足,常觉得“我不行”,由于事先有这样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就会抑制自信心,增加紧张,产生心理负担,工作效果必然不佳。这种结果又会形成一种消极因素的反馈作用,影响到以后的行为,这样恶性循环,使自卑感进一步加感。
3.受挫折的原因。
部分人神经过程在感受性高但是耐受性低,轻微的挫折就会给他们以沉重的打击,变得消极悲观而自卑。此外,生理缺陷,性别,出身,经济条件,工作单位等都有可能是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这种自卑感得不到妥善消除,因此,就会形成人格障碍的一部分,造成行为的退缩和遇事回避的态度。
治疗方法
对回避型人格障碍须及时的治疗,只有这样才可起到良好的效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着:
1.消除自卑感。
(1)正确看待自己。形成自卑感的主要因素就是把自己看得太低,所以想要消除自卑心理,必须重新认识自我。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不要把别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认识到他人也会有不足之处。只有正确正确评价自我,才能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2)正确认识自卑感的利与弊。有些人总是把自卑看作是一种有弊无利的不治之症,所以而感到悲观失望。其实,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认识,这不但不利于消除自卑心理,而且还会加重。心理学家认为,自卑的人不仅要正确认识自己各方面的特长,而且要正确看待自己的自卑心理。自卑的人往往都很谦虚,善于体谅人,不会与人争名夺利,安份随和,善于思考,做事谨慎,一般人都较相信他们,并乐于与他们相处。这就是自卑的优点,这不要他们保持自卑,而是使他们明白凡事都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这些优点可使他们增强自信心,打下消除自卑心理的基础。
(3)进行积极鼓励,相信事在人为。当自己在信心不足时,不妨给自己壮胆:“我一定会成功,一定会的!”或者不妨自问:“人人都能干,我为什么不能干?我不也是人吗?”如果怀着“豁出去了”的心理去从事自己的活动,事先不过多地体验失败后的情绪,就会产生自信心。
2.克服人际交往障碍。
回避型人格的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所以,必须按梯级任务作业的要求给自己定一个交朋友的计划。起始的级别比较低,任务比较简单,以后逐步加深难度。例如:第一星期,每天与身边的人聊天十分钟。第二星期,每天与身边的聊天二十分钟,同时与其中某一位多聊十分钟。第三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找一位朋友作不计时的随意谈心。第四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找几位朋友在周末小聚一次,随意聊天,或家宴,或郊游。第五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积极参加各种思想交流、学术交流、技术交流等。第六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并试着与陌生人交谈。
一般来说,以上叙述的任务看似轻松,但真正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了。最好找一个监督员,让他来评定执行情况,并督促坚持下去。其实,第六星期的任务已超出常人的生活习惯,但作为治疗手段,以在强度上超出常规生活是适宜的。在开始进行梯级任务时,你可能觉得很难,并无聊,但你只要能够坚持,那么自卑的心理障碍自然就会消失。
6.癔症型人格障碍的自疗
癔症型人格被心理学家称为表演型人格或歇斯底里人格,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其心理发育不成熟,特别情感方面更加明显。这种人格的人具有最大的特点就是做作、情绪表露过分,总希望引起他人注意。此类型人格障碍多见于女性,各种年龄层次都有,尤以中青年女性为常见,大多数年龄都在25岁以上。
癔症型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目前缺乏研究,一般认为与早期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因素,父母溺爱孩子,使孩子受到过分的保护,造成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不符,心理发展严惩滞后,停留在少儿期的某个水平,因而表现出癔症型人格特征。此外,有癔症型人格障碍的人的心理常有暗示性和依赖性,这就是此类型人格产生的主要因素。癔症型人格障碍的表现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带有浓厚的戏剧化色彩。这类人常好表现自己,而且有较好的艺术表现才能,唱说哭笑,演技逼真,具有一定的感染力。有人称她们为“伟大的模仿者”、“表演家”。她们的表现往往过分夸张和做作,甚至装腔作势,以引人注重。
3.以自我为中心。这类人喜欢别人注意和夸奖,只有投其所好和取悦一切时才合自己的心意。表现出欣喜若狂,否则会攻击他人,不遗余力。
4.达自我目的不择手段。玩弄多种花招使我就范,如任性、强求、说谎欺骗、献殷勤、诌媚,有时甚至使用操纵性的自杀威胁。他们的人际关系肤浅,表现上温暖、聪明、令人心动,实际上则不顾他人的利益与需要。
2.有强的暗示性与幻想性。这类人不仅有很强的自我暗示性,还带有较强的被他人暗示性。她们常好幻想,把想象当成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