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做自己的心理医生-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友或是专业人士都无能为力。于是,他们更加沮丧,对自己和四周的事物都变得冷漠不关心,一副完全放弃的态度,令亲友们更加感到挫折和无助,亲友也难免对着他们慨叹无能为力,如此就更加强了他们那无助的感觉。
  三是对于将来的看法。当他们感到自己不值一文,别人力不从心时,他们必定会感到自己没有将来,没有希望。当一个人如此沮丧绝望时,总会想到更坏的一方面,一个常有的念头就是既然自己没有将来,没有希望,“明天”只会是更痛苦难过,只会带给别人更多烦恼,因此便会越来越感到自杀是该行的路。
  小河湾湾照九洲,几家欢乐,几家愁。人生没能一帆风顺的。事事看开点,想开点,糊涂点,就没有什么烦心的事情了。
  
  阳光导航
  自杀者的心态是让人难以估摸的。当一个人产生了要自杀的念头时,不妨先冷静地想一下,死亡真的就能解决问题吗?这个世界就没有值得留恋的东西吗?活着,也许只是生活改变了,环境改变了,人改变了,但依然还是活着,上苍赋予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而给予人们的生活却有很多。面对那些小事情时,我们怎么能一下就想到死呢?我们为什么不给自己找一些生存下去的理由,而要给死亡找借口呢?我们应该用仅有的一次生命去体验不同的生活。那么,我们如何预防心理问题呢?
  专家认为,性格特点与心理对承受能力关系密切。有些人眼中看到的全是生活的不足,整日唉声叹气,郁郁寡欢;一些性格不良的人总是感到精神刺激太多,要么把精神刺激过分夸大,把一个芝麻大的事看成比西瓜还大,因而产生过度忧郁反应;要么在精神刺激后采取比较幼稚的方法逃避现实,有的酗酒或是滥用药物,自欺欺人,自我伤害,使现实困难和忧郁情绪长期存在。因此,要有效预防心理疾病,就要做到:注意良好性格的培养,尽量减少外界刺激。心情不好压力太大,应及时宣泄,不要闷在心里,比如找知心朋友谈谈心。
  要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认知,最好的心理健康策略就是对自己不挑剔,不给自己订一个太高的期望标准,莫把别人的行为结果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保持一颗平常心最重要,过度看重地位、金钱、面子和其他欲求,你永远不会快乐的,你总是会感觉到生活得很累很累。
  增加社交性活动,多与身边的亲友、伙伴沟通。多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能让自己高兴起来的事情。
  “乐”字当头,努力寻找生活的乐趣。凡事应当想开点、糊涂点、看破点,要有开明、开朗、随和、豁达的心态去对待事物。一个人从年轻到老,在生活的道路上,要经历多少矛盾、多少危难、多少曲拆以及多少不尽人意。总之,不愉快的人和事常常会突如其来,对于眼前的一切都要顺其自然坦然处之,这一切要像过眼的烟云随风而去,切不能耿耿于怀自寻苦脑。要知道人生一方面要面对由盛到衰的自然规律,另一方面要弘扬自身应有的光彩和魅力,这样才会依然对生活充满热情和朝气,对生活乐观和自信,也才能获得生命的笫二个春天。
  热爱生活,培养对周围事物的兴趣感和新鲜感。要对新生的事物应抱着看一看、试一试、学一学的积极态度,不要抱着对什么事物都漠然置之不可信不接触,这样容易禁固自己进行封闭式的生活。
  善于交友,不分年龄、性别、老少,多交往,多接触新老朋友,谈天说地多了解世界。这样才会丰富和充实生活内容,对心态和健康才有益,从而避免因为孤独而催人老。
  对饮食、起居、活动和适当的用药等都要科学的安排,在讲究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对待金钱则该用则用,不刻意去节俭也不随便去花钱,切不可为金钱而困扰,要知足常乐。
  总之,人生的生活形式要多样、内容要丰富、精神要实在,新事要好学、思想要开拓、心态要良好。如此持之有恒,对自己的健康、家庭的幸福、社会的文明,都是十分有益的。
6.是药三分毒,“心病”还需“心药”
  现代生活节凑紧张,常使人感到各方面的压力。有时会带给人身体上的不适,这就需要去看病吃药。关于吃药,社会上流行这样一种说法:有病,吃药;无病,同样吃则补药,喝则药酒,睡则药枕,穿则药衣药袜药鞋……许多人崇拜药物,对除药疗以外的其它各种疗法,保健方法却不大相信,无法忍受无药品处方。是不是有病一定得吃药呢?不吃药或少吃药能治好病么?
  有个著名的故事:18世纪德国有位名叫门侯生的人,他总认为自己身患多种重疾,辗转住入许多医院求医,甚至心甘情愿一次又一次地接受手术治疗。尽管手术结果无任何病变发现,但他仍坚信自己有病。实际上,他得的病是—种心理障碍病,靠手术、药物是无法治愈的,只有消除了他的这种病态心理,那么这位德国先生的“病”就不治自愈了。
  俗话说:“心病还得心药医,解铃还需系铃人。”一个人的心理有问题了,还要靠自己的心态才能摆平。心理如果老想不开,吃啥药也不能康复。
  生活中,我们不乏见到过这样的例子:有的人一打针就怕染上乙肝,有的人头一疼就怕患脑瘤,有的人心一慌就担心患心脏病。这些人反反复复看医生,做遍了所有的检查,排除了各种躯体疾病,却没有查出问题,但是他们根本不相信,仍然不停地换医院换医生反复做检查。有的人甚至花了数万元钱进行全面检查,吃了许多种药物,但是仍不见病情好转。其实,他们是患了“心病”,还需“心药”来治疗。
  所谓“心病”,指一切与心理有关的问题。据《晋书·乐广传》记载,有一个叫应彬的人在汲县作县令。夏至这一天,他的一位老朋友来访,应彬设宴款待。朋友座位背后的墙上悬挂着一张红色弩弓,映在酒杯中,形状就像一条小蛇。朋友端起酒杯,正欲饮酒的那一瞬间,他瞥见了酒杯中的“蛇”,可他已经将那杯酒喝进肚里去了。朋友当时就觉得又惊又怕,十分恶心。回到家里,只觉得胸腹疼痛难忍,以至于饮食不进,身体渐渐消瘦下去。家里人为他请了好多医生,用了好多办法,也不见治好。
  自从老朋友那次来访后,已好长时间不见面了,应彬觉得奇怪,于是决定到朋友家去回访。只见朋友形容憔悴,病得不轻。应彬便问是什么原因。朋友如实相告:“自那次在你家喝酒,因酒杯里有一条小蛇被我吞进肚里,使我十分害怕,回家后就一病不起。”
  应彬觉得这事有些蹊跷,酒杯中哪来的蛇呢?他回到县衙后,还在琢磨这件事。猛一回头,看见挂在墙上的弩弓,心里一下子明白了。他于是专门备了车马,把老朋友再次请到家中,重摆宴席,仍让朋友坐在原来的位置上。当朋友拿起酒杯一看,忽然惊叫起来,原来杯中又出现了蛇影。这时,应彬也端着酒杯走到朋友的座位旁,将自己的酒杯端给朋友看,里面同样有一条蛇影;后来,他请朋友端着原来那杯酒离开那个位置,再看杯中,那蛇影就分明没有了。朋友心中甚是不解,应彬叫朋友回头看墙上挂着的那把弩弓,对朋友说:“墙上的弩弓映在酒杯中,这就是你看到的杯中的蛇,其实那只是弩弓的影子,杯中什么也没有。”
  朋友半信半疑,又和应彬重新演试了几遍,这才哈哈大笑起来,心中的疑团顿时消失,精神一下子清爽了许多,病也很快就好了。这就是广为流传的“杯弓蛇影”的典故。
  上面那位客人患的是典型的“心病”,而乐广用的是绝妙的“心药”,使我们能体会“心病还需心药医”这句话。
  现代人中,更有许许多多的精神因素,诸如工作劳累、学习压力、人际失和、家庭矛盾等等,都可导致心理失衡,产生各种“心病”。心理咨询门诊中,经常见到由上述因素导致的焦虑、紧张、抑郁、疑病、身体不适、失眠等心身失调,他们经历各种医学检查,身体器官无病而被介绍至心理门诊。有一个导游,带旅游团到南方一城市,听说他们住的旅馆里,曾发现过艾滋病病人。于是他疑神疑鬼,自感浑身不适,怀疑是患了艾滋病,但多次门诊检查,都被否定,辗转到了心理门诊。他由恐病到疑病,得了疑病症,情况就像“杯弓蛇影”那个疑饮蛇酒而一病不起者。经过心理疏导,纠正认知偏差,采用积极的心理治疗,病状逐渐消失。
  “心病”并不是一般身体疾病,不是悲观失望、闹情绪,对于心理异常的人来说,就要调剂好“心药”了。
  
  阳光导航
  某医院的一位医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心理医生在银行排队取款时,看到前面有一位老太太满面愁苦,这位心理医生暗想,我要让她开朗起来。
  于是他一边排队一边寻找老太太的优点,终于他看到,老人虽驼背哈腰,却长着一头漂亮的头发,于是当老太太办完事情走到心理医生面前时,心理医生由衷地赞道:“老太太,您的头发真漂亮!”老太太顿时面容开朗起来,挺了挺腰,道谢后哼着歌走开了。
  生活中,每个人要解放自己,还是需要自身的努力。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健康的心理,更需要自身免疫力的提高。在相同的社会竞争环境下,为什么有的人坚强豁达,而有的人却懦弱偏狭呢?这不仅仅性格造成的,关键是树立正确的价值信仰观念,明白什么是快乐,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力所能及,什么应该争取,什么应该放弃。无论在什么状态下,保持心态平衡,明白什么事情总会有得有失,在黑暗的时刻看到光明,在绝望的时候看到希望。学会了忍耐,懂得了宽容,自然就会在同一片天空下感受到温暖的阳光,自然就会每天听到风的絮语,即使是一片飘叶,也能听到落地时的那一声轻柔的声响。
  从前,有个翰林名叫邝子元,患有严重的心疾。每逢毛病发作的时候,他总是昏昏沉沉,胡言乱语,好像在做梦一样。
  由于有这个毛病,邝子元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心情越来越压抑。后来,有人向他推荐说:“真空寺有位善于医治心疾的老僧,医术精湛,你不妨请他看看。”
  邝子元接受了这个建议,专程到真空寺去求医。
  老僧听他说完病状,就分析道:“施主的病,起源于烦恼。有了烦恼,便会产生妄想。妄想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生得突然,灭也突然,禅家称之为‘觉心’。古人说过:‘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假如你能把妄念驱除干净,让心里洁净得像虚空一样,烦恼又到哪里去落脚呢?”
  邝子元连连点头,觉得老僧说得很有道理。
  老僧又继续说道:“你的病根乃是水火不交。得这种病的人,通常都是白天沉迷美色,禅家称之为‘外感之欲’;夜里思念美色,禅家称之为‘内生之欲’。不管是外感之欲还是内生之欲,只要让这两种欲念绸缪染著,就会很快地耗尽人体之精。如果你能与美色一刀两断,肾水自然会逐渐自升,上交于心。此外,还有两种障碍需要克服:一是读书写作太投入,以至于废寝忘食,禅家称之为‘理障’;二是日常事务太繁忙,以至于思绪纷乱,禅家称之为‘事障’。”
  听到这里,邝子元忍不住问道:“请教师父,读书写作是我的兴趣爱好,日常事务是我的工作职责;如果这两样算是‘障碍’的话,我怎么去克服呢?”
  老僧解释道:“这两样虽然不是人欲,但也会损及性灵,所以也是障碍,必须克服。当然,不是叫你不要读书写作,也不是叫你不管日常事务;而是合理调整,适可而止,见好就收。这样心平气和下来,心火不上炎而下交于肾水,肾水复升腾而上交于心火,从而形成一种水火既济之象——你的心疾也就痊愈了。”
  邝子元听了老僧一席话,得益匪浅,连声称谢,作揖告辞。
  邝子元本是个聪明人,过去一直被欲、障所迷,心窍堵塞,现在被老僧用话头一点拨便豁然。回家后,邝子元遵照老僧所嘱,独居一室,扫空万缘,静坐了一个多月,心疾不治而愈,而且再也没有复发过。
  俗话说:“心病还须心药医”。真空寺老僧治疗邝子元的心疾,用的就是“心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他找出了病根,分析了得病的原因,指出了病症的危害,提出了治疗方案。从头至尾,都是佛理与医理的结合,可谓是“三句不离本行”。他的话句句在理,说得病家心服口服,照他的话去做,心疾自然就痊愈了。
  我们每一个人身体内都有一面魔镜,这面魔镜就是我们的心情。当你的心情发生巨大变化时,在这个变化的背后一定有一个消极思想的出现。
  一天,你高高兴兴来到单位上班,单位的XX对你说,“你的脸色怎么这么难看”,你回答说,“真的”,在回答的过程中,你产生了第一个消极思想,担心。过了一会儿,你拿出镜子照了照,你又觉得好像是有点,于是你产生第二个消极思想,害怕。XX接着对你说,你是不是白血球过低,听了以后,你说“闭嘴”,于是你产生第三个消极思想,愤怒。过了一会儿,你又想,XX是我的好朋友,我怎么可以对他发火呢?于是你产生第四个消极思想,后悔……
  这就是你的消极思想,你的这些思想直接影响你一天的心态,当然也影响你的健康。
  心情的好与坏关键是你自己,因为在你的世界里,你自己才是唯一的主宰,你也可以活得很愉快,很健康。
  总之,“心病”还需“心药”治。你要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去释放压力。对于有心理问题的人,只有对症下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三章  其实!你就是自己的心理医生
  心理这码事呀!你说复杂,它还真复杂,你说简单,它也很简单!其实,这一切都掌握在你自己手中!你可知道,世界上最好的心理医生其实就是你自己!
1.你就是自己的敌人
  有两个人结伴穿越沙漠。走到半途,水喝完了,其中一个因中暑而不能继续前行了。同伴把唯一一支枪递给那个中暑之人,并再三吩咐他:“枪里有五颗子弹,我走后,每隔两小时你就对空中鸣放一枪,枪声会指引我前来与你会合。”说完,同伴满怀信心地找水去了,躺在沙漠中的那个中暑之人却满腹狐疑:同伴能找到水吗?能听到枪声吗?会不会丢下自己这个“包袱”独自离去?
  夜幕降临之时,枪里只剩下一颗子弹,而同伴还未归来。那个中暑之人相信同伴早已离去,自己只能等待死亡,想象中,沙漠里的秃鹰飞来,狠狠地啄瞎他的眼睛,啄食他的身体……终于,他彻底崩溃了,把最后一颗子弹送进了自己的太阳穴。就在枪声响过不久,他的同伴提着满壶清水赶来,找到了中暑者温热的尸体。
  很多时候,打败我们的是我们自己,而不是别人。就像故事中那位中暑之人,他不是为沙漠恶劣气候所吞没,而是被自己狭溢的心理所击毁。
  无独有偶。日本相扑名将河野小川,在他相扑生涯的鼎盛时期,可说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可是,在一次区域性的对抗赛中,他却输给了体坛小将佐藤慕新,而且输得很惨。
  原来二人刚一搭手,实力占着绝对优势又气势汹汹的河野小川就踩住了自己因疏忽而垂落的腰带头(一种特制的布条腰带),没等佐藤慕新接招,飞扬跋扈、取胜心却的小川就自个儿跌倒在慕新的胯下,而且摔伤了膝盖骨和肘骨……名噪一时的相扑骁将,就这样因为自身的原因提前退出了相扑的舞台。
  无数的实例证明,不管是战场、商场还是情场,人们面对的劲敌往往不是对手而是自己。
  佩奇·皮特原本是一个失败之人,可是他却成功了。多年来,皮特教授领导着马塞尔大学的传播学系,他取得的累累奖项固然证明他的了不起,但最不平凡的是,他在几乎完全失明的情况下,却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
  皮特在5岁时便失去了97%的视力。虽然将近失明,但他拒绝进入残疾人学校,并争取到了在公立学校的就读机会。他参加棒球对时,担任第一垒,凭着垒球在草上呼啸的声音设法捕捉低球;他踢美式足球时,担任二线拦截;他读大学和研究院时,常请同学念书给他听;当他成为大学教授后,又赢得了顶级优秀教授的美誉。而别人并不比皮特优秀。
  一天,有一个学生不假思索地问皮特教授,什么是最糟糕的伤残,失明还是失聪?缺手还是缺腿?抑或其他?当时,空气中弥漫着一片凝滞且不祥的肃穆。之后,皮特勃然大怒,说:“这些都不是。了无生气、不负责任、欠缺野心和渴求,这才是真正的伤残。在这一课,若我不曾教你什么,但能让你明白与生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