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多湖辉心理操纵术-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欲望反而增加,其实这只不过是盼望暂时忘却不安所产生的
一种冲动罢了。
    总之,很开心地吃,能睡得很甜,这是健康的最低条件,只要
做到这些,就能使入感觉体力充沛,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另外
还有一个方法,在心情不安的时候,干脆狠心花些钱,购买自己
喜欢的东西,奢侈一番。例如大吃一顿,不管食欲如何减退,但
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摆在眼前,也定会垂涎三尺。或买些平常
想买又舍不得买的衣服。管他呢,花钱买个高兴!    ·
    有人晚餐吃得少些,但在开始活动之前的早餐却吃得很开
心,这亦不失为一种充实气力的秘诀,因为如果能够很有干劲地
说出“肚子吃饱后才能……”,即等于给自己进行正面的自我暗
示,勇气也就随之增长起来。
为了更好地工作
    一般人在集中精力两个小时后,就会感到疲乏,或是精神混
乱。这时候你可以暂时停下来,把注意力分散到其他方面,让脑
子休息一下。
    如果在家中工作,你可以闭目养神,或者在院子里散步。
    一位同事,他每天上午、下午都要出去一次与其他办公室人
闲聊。除此之外,就是一声不响地伏案工作。别人都认为他很
狡猾,他工作疲惫了就去干扰别人的工作,这虽不足取,但说明
闲聊是有利消除精神紧张的。
    有些人感到烦恼,而不着手去做,伺他为什么不去做?他说
还在想。往往并不是因为在想而不能做,而是不能做才去想,给
不会做找借口而已。
    从此事看来,为了工作,不要想得太多,但并不是完全不想,
完全不想也无法展开正式工作;但也不能多想,否则多半会一事
无成,想得太多,到了某一程度时,就将问题耽搁下来,也不是个
好办法。
    人有冲动型和熟虑型两种,冲动型的人,反应快、错误多;熟
虑型的人,反应慢、错误少。各有所长,就看你如何去搁置问题,
使二者保持平衡。当你对事情的重要性考虑一段时间后,就不
再思考,开始着手工作。所谓将问题搁置起来,并不是忘记或不
管,所以再爱想的人也可开始工作。
    在你认为工作或读书是不能拿来当作休假吗?是否休假就
真能治疗疲倦?你是否曾经因为享受了休假而带了满身的疲倦
回来?
    事实上,适度的工作或读书,不但不会使人疲倦,反而会使
人恢复活力,其实如果有人说他非常疲倦,那么实际上他并不是
真正的疲倦,与其让他休息,还不如工作,更能有效地解除其倦
怠。
    在心理治疗中的“作业疗法”就是应用这个方法,通过拔草、
清扫、种菜等工作,以解除疲倦感。但重复继续同样的工作,会
变得毫无意义,而且只有徒增疲劳,应由其他的工作来化解疲
倦,才是最合理、最有意义的方法。
    适当的报酬,也会击发工作的积极性。大人有时就像孩子
一样,有一颗“童心”。我们看到母亲常会这样对自己的孩子说:
“好好读一个钟头的书,我就带你出去玩”,或者是“如果你乖乖
的去看医生,我就买玩具给你”,这是母亲们常用的报酬诱惑方
法,希望孩子能产生快乐,促使孩子做他不愿做的事。这个方
法,许多公司也采用,例如:如果你完成此事,我就升你为科长,
或我就给你加薪等等,如此一来,一些期待升职的职员,就会更
努力地工作。
    多湖辉称这为”报酬效果”,也就是将目标含着令人心动的
酬劳,人们就可以使出无可估量的精力而达到目标。所以,要做
自己不愿做的工作时,如果事先许诺自己一份报酬,则会集中精
神做这件工作,例如:不想上班时,想想下班后可以喝一杯酒,或
晚上和朋友的约会,就会提起精神上班去了。
    也许大家都有过同样的经验:虽然每天准时上下班,也按照
进度表做事,但总觉得缺乏活力,而且困难重重。在这种情况
下,应该怎么办呢?如果你认为“该做的都做了”而变得自暴自
弃,或者不管一切,继续照原来的方式努力工作,结果只会徒增
你的倦怠感。
    这时候,重要的不是“该做要做的事”的问题,而是“该做的
事情不做”,“做些不该做的事”,显然后者才是关键所在。生活
的倦怠感大体上是因为反复过着同样的生活方式,一点儿也没
有新鲜的感受,所以才产生了厌倦和疲劳。
    如果想逃脱这种倦怠的生活,首先就得打破固有的生活方
式。例如大胆地打破“晚上12点就寝,一天工作8小时,星期天
休息”的生活方式。
    针对这种情况,多湖辉先生建议使用弹性时间表,一种崭新
的勤务系统:例如第一天加倍工作,第二天休息,也有时晚饭后
立刻就寝,深夜起床工作。
    这种时间表显然跟平时的作息秩序完全不同,如果偶尔体
验不同的事情,则可发现新生活与崭新的自我之间息息相关。
善用周末时间和自己的生物时间
    登山时,本来爬得很累,气喘如牛,但是,当看到山顶时,顿
时感到精神百倍,一般人都有这种经验。
    大部分的人在工作接近结束时,效率都会提高。因为“快结
束了”这种心理上的安定感,对工作效率有很好的影响,心理学
上称为“周末效果”。另外在一星期当中,大多是在等到星期五,
一度低落的工作效率,才会涨高。这也是“周末效果”。
    多湖辉认为,“周一病”,“蓝色日子”,是因为周日刚休息后,
有种乏力的感觉;再加上“今天开始,又要工作一星期”的压力;
通常周一工作效率都不高。到了星期二这种心情会消失,再度
精力充沛。星期三、四后,工作效率又逐渐降低。但是,到了星
期五就会觉得“这个星期快结束了,可以休息”,这种“结束效果”
可使工作效率上升。这就是多湖辉所说的“周末效率”,应该善
加利用。
    要使一个星期的工作维持一定水准,就要安排擅长的工作
于周一开始去做;不擅长或太过厌恶的工作,则安排在周末做,
我本身也常如此安排。
    周末做些厌恶、不擅长的事,即使工作不顺利,也会认为:反
正明天休息,可以再做。心情也就平静下来,反而做得更好。因
为阻碍工作效率的元凶之一,就是“焦躁”。因此,应多加利用
“周末效果”。
    一般人都有自己情况最佳的时段。例如:早上到中午的“早
晨型”,午后才有精神的“白昼型·;等别人都睡了才起来的“夜猫
型”等各类型。但一般人都是上午精神较好,下午两点最差的
“早晨型”。
    能够知道自己情况最好的时段,对提高工作效率很有效。
例如:有人找你做棘手的事情,前一天晚上先提早入睡,天一亮
就开始工作,结束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顺利,如果坚持工作、功
课应在白天进行,晚上要轻松的睡觉,这种机械化的方式,很难
提高效率。徒然浪费时间而已。
    当然,有些人因身体或精神上的特殊情形,“早晨型”的人可
能要到午后才有精神,所以自己要找出情况最好的时段,在这时
段内做些棘手的工作,工作此一来,困难的事也变得不难。所以
要突破机械化的工作方式,而在你自己情况最好的时段内去试
试看。
如何获得一份好心情
    当你遇到无法突破的困难时,可以拿出以前的日记来看,便
可渡过情绪低潮,恢复自信。
    日记多半忠实地反应自己所记录的多半苦乐参半。如果由
日记中看到过去的自己无往不胜,心头不觉一惊:“咦,我也曾有
过一段灿烂的时光!”反之,如果过去景况比现在更凄惨时,则会
想:“和从前相比,现在的我还进步不少呢!”如此借着日记,便可
有效地转换情绪。
    著名运动员或影星几乎都在自己的房间里陈列着自己获得
的奖章、奖杯和彩照。这是很值得大家注意的心理现象。他们
这样做,决不仅仅是为了向客人夸耀自己昔日的成果,主要是为
了激励自己今后再做不懈的努力,也就是说,抓住过去的荣耀与
光华,是为了塑造更美好的未来。
    丰富的联想能力,是人类思维的特点之一。一个人看到有
纪念价值的物品,会很自然地回忆起许多往事。照片,便最能引
发人类的这种联想。
    所以,你完全可以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把自己最满意的照
片,作为改善心情的恢复剂。这也是重新认识自我的一种积极
有效的办法。
    试想,在春光明媚的早晨,你取出自己那些神采飞扬、意气
风发的照片,满怀欢欣喜悦的心情欣赏一番,你便会高兴地发
现:原来自己也曾有过如此显耀美妙的时刻。
    这种自我真实的再现,定能帮助你找回自信心,使你充满活
力去迎接新的一天。
    某种工作受到阻碍而陷入僵持的状态时,就是情绪的低潮,
也可以认为是下一个大飞跃的准备阶段。因此,情绪的低落绝
不是一件悲观的事。但相当一部分人常常因为这种紧张而丧失
信心,把为了下一次飞跃好不容易储存下来的精力用到其它无
用的地方。
    像这种丧失自信心的原因;不仅是对自己的现在和未来具
有不信任感,甚至对自己的过去也发生了疑问,对到目前为止自
己所学到的东西感到不安,由于不安,就会认为到目前为止自己
所取得的成绩是靠不住的。
    多湖辉认为要想摆脱这种状态,就必须对过去的成绩加以
冷静地评价,把自己目前所完成的工作以及能显示出过去的成
绩之物摆在面前。这样就可以恢复自信。例如,商人可以将自
己处理过的文件、契约书摆在桌子上;考生可以把做过的参考书
或笔记本摆在桌子上。这种确实感会使您已突现的“喜悦”和
“自信”重新苏醒。
    当工作或读书不顺利时,心情难免会显得焦躁不安,如果不
想办法消除这种情绪的话,情况会愈来愈严重,不但不想工作或
读书,甚至会演变为自杀事件。而最简单的治疗法是:激烈地运
动全身,将波动不定的情绪转化为外在的动力发泄出来。
    当心情焦躁不安时,只要激烈的运动,就能够逐渐的恢复平
静,工作效率也会相对的提高。这种方法看起来十分的简单,但
实行起来却是意外的有效。
    一般的运动员很少有闷闷不乐的,这就是因为他们懂得将
内心的压力化为外在动力的缘故,这点你不妨可以试试。
    有的人晚上躺在床上,经常无法安眠,一旦坐上车时,却能
够一下子就睡觉了,各位读者曾是否有类似经验呢?为什么在
车中反而容易睡着呢?我想,大概和车子的振动与车轮转动的
声音有关吧!除此以外,周围的杂音、光线、坐姿是没有一项适
于睡眠的。
    单调的车轮转动声音与身体有韵律的晃动,这种重复的刺
激,是可以松弛人的精神、镇定全身的机能。比如说:将哭闹不
休的婴儿放在摇篮中,慢慢的摇动,或者是轻轻拍他的背,不久
之后,他就会停止哭闹而睡着了,原因就在于此。
    所以,对于声音或振动等重复的动作;如果加以意识性的利
用,会比吃镇静剂要来的更有效。静听钟摆声、雨声或节拍器的
声音,或是听一段简单柔和的音乐,在不知不觉中,情绪便会平
静下来,而自然产生一股新的力量。    
“讨厌”是没有绝对的
    常听音乐的人,常常有派别之分,他们常自诩自己是古典音
乐派、是爵士音乐派、流行歌曲或民谣派,就好像是政坛上的党
争,从不轻易越雷池一步,但是经多方调查之后,才使人明白他
们的好恶,并非是绝对的。
    其实让喜爱古典音乐的人听几次民谣之后,往往也会喜欢
民谣,这种情况我们称为“亲密效果”,其实人们对于接触次数多
的事物,都会或多或少的产生亲切感,一旦对此事物具有亲密的
感情,便会逐渐的喜欢它。
    其实对人也是一样的,觉得讨厌的人,和他交往一段时日
后,也会产生亲切感的。有一位朋友,就采用这个法子,他说:
“对于讨厌的人,我愿意和他保持来往,直到喜欢上他为止。,,在
现在这个社会中,四周都充满子不喜欢的人,而这种对象愈多就
愈不容易生存,当然,没有讨厌的人最好,所以我们要尽量与人
亲善,消除他们在我们心中的坏印象。
    “厌恶”并非天生,也非绝对的,多半是由于缺乏亲切感而引
起的,就好像我们进入黑暗的地方,刚开始时,会有不安与恐惧
感,不久;二后,当眼睛习惯黑暗之后,则不安与恐惧感便会立即
消逝。相同的道理,对于讨厌的人或工作,只要不断地接触,当
熟悉对方以后,便会开始喜欢他们的。
    美国心理学家华德逊,曾以条件反射为基础,创立下行为主
义的心理学派。他曾经大发豪语:“只要给我一帮小孩,我就能
依照大家的愿望,把他们塑造成军人、教师、或商人。,,
    他的话未免太傲慢了,不过,他的方法也有可取之处,至少
他能造出惧怕老鼠的猫,也能使一向讨厌狗的小孩,转而喜欢
狗。
    华德逊所利用的心理学原理,就是先把一个玲珑可爱的毛
皮狗玩具,递给一向讨厌狗的孩子玩;待他玩习惯之后,也就是
先在心理上适应了以后,再让他去接触小狗;不久,再一面让他
接近大狗,一面大人从旁褒奖或鼓励,那么,这个孩子就会慢慢
不畏惧任何狗了。
    目前,临床心理学的行动治疗法也采用此项原理,同样地,
这种方法也能活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
    一个人如果怕大狗,也自然会怕小狗,甚至那些类似狗的其
他动物,看了都觉得不舒服,因而对于毛皮状的东西也表示反
感。
    多湖辉如要改变这种心理或习惯,首先就得让他多去接触
与那些讨厌之物有关联而较不会产生厌恶感的东西,也就是使
他养成由下位往上位爬升的习惯。
    例如有人不喜欢数学中计算方面的问题,接着,他也会讨厌
应用问题,甚至一看到有数字的物理;化学或统计等科目,他就
头痛或畏惧。老实说,这一类的学生实在太多了。
    这时候,大人或师长应该让他先去接触统计,因为他对于这
个阶段的数字抗拒感不太强烈,每让他读一遍,就得安排他游戏
的时间或给予多方的鼓励,让他自己能慢慢地适应,克服那种对
计算的苦恼意识;接着,再让他从理化科的数学问题倒推回去,
逐步向后推展,那么,他就可能不再厌恶计算问题了。
    这种学习方法跟登山训练相似,先从斜度不大的坡面开始
攀登,再才慢慢爬到山顶上去。
    人要是经常能从事自己喜欢的事,那是再好也没有了。然
而,世事可不能全由自己来决定,因此,在现实生活里,实在需要
有一套能将嫌恶转化为喜好的智慧。
    在此,神田鸡夫有一个亲身经历。他目前可以说是一个高
尔夫球通,不过,在此以前,他对这项运动没有一点儿兴趣,他认
为打击那个静止的小球,实在索然无味。这就是说,神田鸡夫当
时对方原夫这一活动抱持一种轻视的态度。有一次,有——位好
友硬拉着他去玩。当时,他抱着既然不能推辞,那只好试试看自
己是否真正讨厌这种娱乐。于是,神田鸡夫就拿起球杆来,没有
想到在这顷刻之间,神田鸡夫突然发现自己原来对它怀有这么
多喜好的成分。
    后来,神田鸡夫果然成为自.己根本意料不到的高尔夫球的
爱好者。然而,诸如此类的特殊例子,并非是他个人所独有的。
人类的“喜好”与“厌恶”,并非是绝对的东西,在自己认为百分之
百讨厌的事物里,无疑会含有百分之几的喜好成分在内。
    因此,诸位不妨用“试试看是否真的讨厌它”的方法,寻找喜
好的成分。倘若发现此中含有喜好的成分,不妨就以此为发端,
而将讨厌的转变为不讨厌,或喜好的事物。
    学生常说他们讨厌某些科目,而这些科目多半是成绩不好
的科目,这也就是说,他们以为“讨厌”就是因为“不会”,也就是
说“因为讨厌,所以不会”,但是“讨厌”与“不会’’是否真的有直接
关系呢?
    “不会”是能力问题,而“讨厌”则是感情问题,二者截然不
同,不能混为一谈。对于“不会”或“讨厌”的科目,应该深究其原
因,不能轻率地断言“因为讨厌,所以不会”,或“因为不会,所以
讨厌”。真正的原因,也许是“老师教学方式不当”或“根本不知
从何入门”等等,如此探讨“讨厌”或“不会”的原因,便能有效地
防止“因为讨厌所以不会”这类心理的恶性循环,而多方面学习
事物。
打破肉体自卑感的战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