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一天,她丈夫突然提出,回这个家应当不受限制,愿什么
时候来就来,愿什么时候走就走。
这位妇女完全从好的方面设想,没看到问题的严重性,反而
认为这说明自己丈夫已经把这个家看作是来去自由的场所,不
再“见外”了。没想到,从周末到下一个周三,她丈夫一直未露
面,这位妇女完全陷入被动,焦急不安。等再见到自己丈夫时忍
不住大发雷霆;她丈夫则指责她干涉男人的自由,离婚是唯一的
解决办法。
这位妇女过于主观,根据自己的愿望去设想自己的丈夫,从
对自己有利的方面理解事物的进展,如果能从坏的方面着想,设
想出现最糟糕的情形,她就不至于这样被动。如果从一开始就
不迁就丈夫,准备承受最坏的结果离婚,这位妇女便不会轻易允
许丈夫回家,更不会用性的魅力使丈夫回心转意。
坚强的品性正是以善于预见损失并敢于承受损失为前提
的,想到失败并准备接受失败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没有勇气的人
是不愿这样做的。
当有阳光也有黑暗、有沙漠也有绿洲的时候,怯懦的人仅仅
把头转向阳光和绿洲,只有勇敢的人才不怕阳光与黑暗、沙漠与
绿洲的交错。
角色扮演
所谓角色扮演就是在决定过程的早期,让决定者自己扮演
一名决定受益者或受害者,想象如果决定成功,将体验到什么样
的快乐,一旦决定失败了将体验到什么样的痛苦。
例如,当吸烟者考虑戒炮时,让这位准备戒烟的人扮演一位
吸烟的受害者,假设他已进入了肺癌晚期,手拉着痛不欲生的妻
子和儿子,他后悔万分,他是多么留恋这个充满温馨的世界,多
么不愿抛弃孤儿寡母,但一切都晚了。这种角色扮演是很有效
的,它使决定者深入到了决定的后果中,直接体验到决定后果的
重要性。
当面临着含混不清的选择时,这种角色扮演也很有用。
有一位中年妇女就是否决定离婚而前来寻找心理学家咨
询,她觉得自己的婚姻是痛苦不幸的,并确信唯一的解救办法是
与不忠贞的丈夫离婚。
心理学家让她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作出决定后的一年里的
情形,要求她做两次想象练习,第一次想象决定离婚后的情形,
第二次想象不离婚的样子,即想象努力维持婚姻的后果。
于是,这位妇女开始想象离婚之后的情形。在前10分钟,
她仅仅重复过去的看法,觉得摆脱了丈夫后,自己过着无忧无虑
的生活,不再与丈夫吵嘴。当10分钟过后,咨询者又问及她是
否仍然对独身生活感到十分满意,她失口说道:“不,我感到孤
独、不幸,失去了丈夫,我觉得非常可怕,现在,我的生活是一片
空白。”她失声痛哭。在整个咨询过程中她是第一次这样动情,
也是第一次流露出对丈夫的深情。
看来,角色扮演说明,决定离婚并不代表她的本意,不能给
她带来真正的快乐;相反,只会带来孤独与空虚。她并不了解自
己的真正的情感。
接着,这位妇女想象自己决定继续维持婚姻的情形。她发
现婚姻中许多积极的方面,如丈夫对她的吸引,安全感、归属感
等:她对于自己想象中的情感十分奇怪,她最终认识到,她对丈
夫的行为十分愤恨,所以不愿承认自己仍爱着他,并愿意原谅
她。
角色扮演戳穿了她决定过程的防御机制,揭示了她深层心
理中对丈夫的爱。
一旦隐藏着的心理内容变成可意识到的,人们就会更彻底、
详细地评估活动方案,制订一个更切合实际的方案。
上面所描述的那位妇女觉得虽然还残留着对丈夫的爱,但
又实在不能忍受他的外遇,在角色扮演的一个月后与丈夫分居
了。但她从角色扮演中预见到子分居之后的寂寞与孤独,于是
寻找一个女伴同租一套公寓,她的这一决定更为周全了,减少了
后悔的可能性。
在选择职业的决定中,适用角色扮演技术也能取得成效。
这种技术改进了决定的质量,使选择者从更宽泛的角度思考问
题。如社会心理学家与应届大学毕业生交谈,了解他们选择职
业的冲突,然后让他们扮演所选职业的角色。
有一位学历史的大学生把去考古队当作第一志愿。当要求
他设想一下考古队的生活,并想象参加工作一年后的一个夜晚
与一位知己发泄对工作的不满。当做这种设想的时候,这位学
生马上对自己的选择后悔了,他觉得考古队的生活十分乏味、琐
碎,并不符合自己的浪漫气质;他觉得第二志愿当教师是更为可
取的,与自己善于动脑而不善动手的特点十分吻合。
还有一位学生原打算毕业后去法院当法官,经过角色扮演
后,也改变了主意。他觉得自己无法容忍法官的单调、无创造性
的工作,而原来的第三选择去一公司工作更适合自己的冒险、求
新的性格。经过这种角色扮演的训练,许多大学生突破了原有
思维的框架,学会从新的角度和新的立场来思索、评估原有的方
案,他们完全变成了另一种人。许多人对自己原有决定中的如
此严重的疏忽感到惊奇,如此严重的危险后果自己竟没意识到。
还有一些人虽然在角色扮演之后没改变初衷,但对自己的
选择再也不抱那么多幻想了,他们变得较为实际,对未来职业的
不利方面有了更准确的把握,并作好了迎接挑战、迎接困难的准
备。
宽恕带来力量与平静
多湖辉举了一个例子,说明了宽恕带给人的力量与平静。
有位身材魁梧、事业有成的生意人,道出他儿时与父亲的一
段相处经验。他出生后没多久,父亲便远赴战场。因此他在四
岁之前很少见到父亲的面,可说是由母亲及祖母带大的。当父
亲返家后,很快就发现:“这些女人教坏了他的儿子”,因此他准
备“让他变成真正的男子汉”。
父亲是个纪律严明、说一不二的人。他因工作所需,大多时
间都在外奔波,只有在星期五晚上才会回家。那时母亲便会递
给他一张纸,上面列满了儿子一周来所犯的大小过错,结果当然
是一顿痛打。不用说,父亲在家的时候对小男孩而盲,实在是一
段不愉快的回忆。 ,
当他六岁时,有一天从学校放学回家,路上遇到一名流氓想
揍他,他一路哭着跑回家,没想到父亲却告诉他,如果他的举止
一直像个女孩,就要让他穿上女生的衣服。而那次父亲真要他
穿上洋装,再回去面对那名流氓。
这个健壮的生意人说到这里,眼泪不禁落了下来。他说他
这辈子之所以有情绪上的毛病,理由便在于此,酗酒也是由此而
起。然而,当他采取“匿名戒酒协会”的12项步骤后,他才了解
到,父亲并不是因为恨他,才这么对他。他父亲完全是出自一片
爱心;那是他儿时接受的教育方式,也是他唯一知道的方式。了
解这层道理之后,这名生意人终于原谅父亲的所做所为,内心获
得了平静。
读者之中,可能有不少人曾受不公平待遇。请原谅那个欺
负你的人吧!也许你有千万个理由,证明那个人不值得原谅。
但是奉劝你,将这个问题交由上帝去处理,让它去决定谁该得到
宽恕,谁不该获得谅解。
不论你是否觉得对方值得宽恕,你都得宽恕他。因为你若
不原谅他,你的一生就永远逃不出他人控制。事实上,此人对你
的过去有不良的影响。你当然不愿他继续影响你的现在、限制
你的未来。请记住以下这点:“登山莫带砖”。
你要懂得登山莫带砖的道理,通过宽恕,将愤怒、怨恨的砖
头一一卸下。一旦行囊减轻,自然能够爬得更高、走得更快。宽
恕的好处不仅于此,它还可使你忘却往事的不悦,将心思投注在
眼前;赋与你更大的成长空间,得以尽情发挥;拥有更光明的将
来,朝着美好的方向前进。
真正的、彻底的原谅,可以刮去旧日情感伤口的脓水,除去
伤口的痕迹。
如果说“我可以原谅,但我忘不了”,这等于是说“我不原
谅”。不能忘记的原谅、铭记在心的原谅,会使你即将痊愈的伤
口再度受到感染。
如果你对你的原谅太放在心上,你就很容易觉得被原谅的
人还欠你某些东西,事实上你并没,有真正原谅别人。
所以原谅的理由非常重要。不能为了表现慷慨、为了帮人
家的忙、或者为了证明自己是个道德高尚的人而原谅,而应当是
注明“无效”一笔勾销,认为根本就没有什么需要原谅的错事。
要忘掉你的原谅,忘掉你所原谅的事;尤其是要抛掉你的怨
恨情绪,把它视为不必要的东西。譬如盲肠炎经常侵扰你,让你
遭受痛苦的折磨,这时你会把它作为没有好处、无需保留的东西
去割掉。
原谅有许多谬误的形式。普遍的说法是劝诫人们应该原谅
他人以使自己“美好”,可是很少有入劝我们原谅他人以使自己
“快乐”。当你真正地原谅了之后,才会由衷地感到满意与快乐。
还有一种说法是:原谅使我们置于优越的地位。原谅了某
个人,你便觉得自己比这个人优越、美好。这等于有意地制胜他
人。心理上制胜他人的感觉,实质上带有报复的意味。然而报
复性的原谅并不等于治疗性的原谅。治疗性的原谅就像外科手
术,对于错事必须割掉、根除、消灭得一千二净,仿佛没发生过一
样。
第三节 不妨自我膨胀
将困难挂在树上
当你因外在事件导致意志消沉,最好的应对方法是心里想
着:既然我还能活着,而先前的痛苦及磨难也结束了,从现在起
我一定会否极泰来。想想,与其哭丧着脸面对问题,倒不如笑脸
以对。只要你能扭转态度,自然会想办法寻求解决之道,终而摆
脱烦闷心境。
态度是人所能控制的,而掌握你的态度正是你的责任,也是
你唯有的机会。
在艾普狄格洛夫的《感谢麻烦》书中,他提到有个人是这么
处理情绪低潮的。他说,某人拥有一份高难度的工作,但他无论
当天工作再怎么难巨,回到家时仍能笑口常开。有人便问他原
因,他说:“我在前门种了一棵红山毛树,每天回到家时,我就想
象将一天的困难全挂在树上,然后对自己说:‘晚上先挂在这里,
明天一早再取回来。
“有趣的是,等到隔天早上出门时,那些我原本认为困难的
事,大多已不翼而飞,就连仍挂在树上的几项也减轻了一半重
量,没有昨晚那么烦人。” .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我们脑中绝大多数的困难,在现实生活
中从未发生。据艾普狄格洛夫所言,《波士顿地球报》多年来在
编辑栏中,一直刊着这句睿智的话:“我老了,麻烦事一大堆,但
是这些事大半没有发生过。”
艾普狄格洛夫说:
你要庆幸自己拥有一份艰难的工作,你有一半的薪水是来
自它的难度。若不是这些出错的事、难缠的人,以及每天工作时
的不悦与问题,老板可能早已用半薪另聘他人。由于这份工作
需要智慧、创意、耐性、谋略及勇气,你才得以保有它,甚至赋与
你更大的挑战。如果我们主动迎向困难,凭着谨慎的态度及良
好的判断力将它解决,并视之为机会、不以为苦,那么你的进展
速度必定十分惊人:对于不畏艰难与麻烦的人而言,永远有许
多重要工作等着他们。
多湖辉也认为这套方法对轻微的沮丧相当管用。
人生就象云霄飞车
人的一生中,起伏变化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频繁。就某方
面而言,人生真可谓是云霄飞车。有时,事情的发生突如其来,
有时却是自作自受的。偶尔还有来自别人或生活上的重击,令
你苦不堪言。
多湖辉举例说下面一则真实故事,虽然令人难以置信,但你
可以在1982年《大英百科全书年鉴》“年度奇事”一栏中找到它。
故事描述住在犹他州的海斯的一天。
有天早晨,他因屋顶漏水滴在脸上而惊醒。他急忙下床,要
找房东想办法,但是他一站到地上,才发现地毯全浸在水里。房
东叫他赶紧去租一台抽水马达。
海斯冲下楼,赶到车子旁,准备开车去租抽水马达,没想到
车子的四个轮胎全部没气;他再跑回楼上,拿起电话,结果竞遭
严重电击,差点就一命呜呼;最后他找来一位朋友,请他带他去
求援。
当他再度下楼,车子竟然被人偷走。他知道车子的汽油不
多,一定跑不远,于是和朋友走了几条街,将车子找回来,合力推
到加油站,先加满油,再将轮胎打满气。
稍后,海斯回到家,准备上楼换衣服,以便参加晚上举行的
预备军官训练队结业典礼。他穿好礼服,正想踏出家门,才发现
木门因浸水膨胀而卡住了,只好高声大叫,直到别人赶来将门踢
开,才得以脱困。
当他坐进车子,一不留神竟坐在先前放在驾驶座上的刺刀,
于是立刻被人送进医院接受治疗。
最后是朋友送他回家的。他一打开家门,发现天花板落下
的灰泥打落他的鸟笼,里面几只得过奖的金丝雀全死了。他急
急忙跑过去,即没料到湿地毯很滑,一不小心便重重滑了一跤,
伤到脊骨,于是又被人送进医院。
有位记者知道这件事以后,便跑来问海斯:“你如何解释这
一天所发生的事?”他的回答是:“看来似乎是上帝想整死我,但
是一再失手。”
我们虽然不可能一天中发生那么多倒霉事,但屋漏偏逢连
夜雨的情况也不是没有。人生有起有落,挫折的感觉常会引导
我们走入歧路,偏离目标。
在这种时候,我们应该遵照演说家麦克莱利的建议,这位曾
在越战身受重伤的美国英雄说,此刻应采取的方法是FIDO法,
亦即“忘掉它,向前走(forget if and drive on)”。
如何对自己提出问题
日本有位叫富山太郎的人士,在一场车祸中连人带摩托车
卷进大卡车下,不幸遭油箱漏油起火烧伤,全身2/3的面积为三
级烫伤,在医院躺了七天七夜,面目全非,妻子因此遗弃他。
但他并未因此而被击倒,出院后改做火炉生意而获利甚丰。
但悲剧再度发生,富山太郎在一次飞机失事中腰部以下终生瘫
痪,当时,他还是自问:我还有哪些地方比别人幸运?他在医院
中遇到一位美丽的护士小姐,他马上想:我怎样才可以约她出
去?
富山太郎就是这么一位好问问题的人,一年后,他娶了那位
护士小姐,至今恩爱如初。目前他已成为百万富翁,是日本最具
影响力的人士之一。他和常人的差异就在于不断思考并对自己
提出的问题,因此他活得快乐且充满信心。
日本一位喜剧明星拥有广大影迷,他遇事就自问:我如何把
这事变得更能惹人发笑?因此传递出来的思想行为一致,真正
博得观众的欢心。
不要先考虑到自己能不能做
集团思考的目的在于经由无限制地自由讨论,产生解决问
题的方法或创造性的新观念。而这种集团思考成功的先决条件
为重视别人的构想,在别人的构想中找出其可行或不可行的理
由,归纳、总结出最好的方法。
除了重视别人的构想之外,还要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有什
么意见先提出来,做不做得到或值不值得,留待以后考虑。通常
消极的人很容易一开始便打退堂鼓,认为自己做不到、自我否
定,即使有新的构想也不敢说出来,同时也怕说出来后会遭到别
人的反对。
创立“世界的本田”的本田宗一郎曾说:
“不要担心失败,真正该担心的是你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放
手一搏的心态。”
这真是一句至理名言。每一个人都很容易自我否定,将难
得的构想在一开始便否定它的价值。尤其是消极的人最容易用
这种消极法,认为自己很没用或构想不佳,使得原本就缺乏的自
信心与积极力更加缩小。任何事都不去做;不去想,只等着别人
帮忙。
因此,在面对新的工作挑战时,先不要想自己能不能做,后
果如何,而要先考虑到如何动手去做,自己先做好心理建设,养
成接受后果的坚强心态,任何希望都不可以放弃,只要有一点点
可行性即着手去做。当然也许一开始并不如你想像中的顺利,
但你可以经由失败的尝试中获得修正,产生新观念,内部的消极
心理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减少,而产生信心与积极力。
我们几乎每天都可以在报上读到年轻运动选手打破纪录的
新闻。
最著名的运动障碍叫“四分钟一里”。多年来,专家一直认
为运动员不可能在四分钟之内跑完一里。但在1974年,一个叫
罗杰·班尼斯特的人在四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