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们昏庸无道以至武备松弛,人心散乱,怕也不会有大汗您今日的成就的,但是谁能保证明朝就不能再多出几个袁崇焕这样的人,一个袁崇焕已经叫人挠头了,要是再多几个恐怕就是大汗您也要犯愁吧!所以就必须要善待大汗治下的汉人,只有依靠这些汉人,大汗才有粮食,兵器,才能在这种消耗中生存下去,否则就等着亡国灭种吧。”我不客气地说道。
努尔哈赤对我所说的这些有些反感,他稍微挣扎了一下身体,用手支着床沿坐了起来。阿巴亥和皇太极连忙上前搀扶,皇太极更是向我大使眼神,甩开阿巴亥和皇太极,努尔哈赤激动地说:
“我还不善待汉人,当初我让汉人和我女真人合户,可是汉人怎么对待我们女真人的,那些汉人不但扬言造反,有的地方还放毒毒杀我族妇孺,这让我如何善待他们,难道将他们医治好了,让他们掉过头来杀我们女真人么。”努尔哈赤胸口起伏不定,显然是动怒了,这些事情我倒是知道的。天启二年(1621年),辽阳大战后努尔哈赤控制了浑河、辽河两岸,辽阳、沈阳、包括广宁在内的大片土地,随后他采取了将汉人和女真人合户的办法来管制汉民,照理,合户之后,各户成员都应从事耕作,而实际情形却是女真人根本就不从事耕作。汉族男丁承担了全部重体力劳动,汉族妇女则成了奴婢。如此的不平等,加上缺衣少食,导致了第二年女真人和汉人之间的一系列冲突。许多汉人故意在食物和饮水中投毒,焚烧房舍,还杀死了一些八旗的哨卒。对此努尔哈赤采取了严厉的措施,他认为这次叛乱是汉人秀才们煽动的,所以捕杀了大量的关外文人秀才,进行了血腥的镇压,一直到这次宁远之战,那次镇压的余波仍在,在努尔哈赤面前善待汉人是最为避讳的词语,不想我今日仗着救命的功劳冒犯了他,心中后悔不迭,嘴上又不肯放软。
“大汗或许说的也对,但是大汗还是不得不考虑消耗的问题吧,八旗兵力毕竟有限,若是明朝以倾国之力来对付女真,最后怕也不好办吧?”听了我这话,努尔哈赤稍微平静了一下,又重新躺下,他也意识到我们两个人毕竟是在讨论问题,这样的语气似乎重了。于是缓和了一下语气和我重新说道:
“那先生除了善待汉人以外就没有什么好办法么?"
"有是有,不过也仅是权宜之计,治标不治本。”我见努尔哈赤在善待汉人问题上如此执拗也就不再提,这个问题还是等到将来皇太极来解决吧,还是先说说当前最首要的问题吧。
“没关系,先生尽管说来。”其实这个消耗问题,像努尔哈赤这样的军事家如何会想不到,只是一直苦于没有找到好的办法罢了,听我这么说,连忙询问,声音中充满了热切。女真人每次对明进行战争都是打的闪电战,快速出击,快速结束,但往往就是这种闪电战也要积蓄一年左右的时间才会有足够的粮草,军械,马匹和人员,所以可以说女真是最经不起消耗的,听说我有解决的办法努尔哈赤如何能不着急。皇太极也是十分感兴趣侧耳倾听。
要说服努尔哈赤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无疑他是一个十分固执而有主见的人,若不是这样当年他也不会执意以13铠甲就起兵,更不会在绝对的劣势下发起统一女真的战争,更不会以七大恨告天和明朝作对,但是也许正是他的这种固执才有今日的成就,虽然经历了宁远一败的打击,但是他这个固执的脾气恐怕也不会那么一下就容易改变了。对付这样的人必须晓之以理,诱之以利,至于动之以情,我看就不必了。
“请问大汗,历次战斗中女真伤亡情况如何?”我问道。虽然不明白我为什么问这些,但是努尔哈赤还是回答了我。
“我八旗士兵骁勇,将士用命,除了上次先生所说的两次战斗有些失利外其他战斗无不以少胜多,伤亡不大。”说道这里他很自豪,任谁能统帅一支这样的军队,取得如此的战绩都会十分骄傲的,对此我也很佩服,只是努尔哈赤似乎刻意避免了宁远这一战的情况。
“那么请问四贝勒,这次宁远一战八旗伤亡如何?”我将头转向皇太极问道,宁远一战努尔哈赤十分在意,所以我没有问他,以免刺激他。皇太极也没想到我会突然问他,连连忙组织语言:
"宁远一战,我军亡6千余人,伤9千余人。若是没有先生恐怕死亡的人数还会增加许多。”听到这里,努尔哈赤的嘴角抽搐了一下,这可是他平生最大的败仗,损失又如此惨重,虽然这一战明军光在觉华岛就损失了7千多人,再加上宁远的损失肯定要比八旗多,但是以八旗以往战绩来看这场仗的确是八旗输了,并且伤亡惨重。
“那么敢问四贝勒,每次战役死亡的士兵中有多少是直接毙命,又有多少是因为受伤而导致死亡的呢?在受伤的士兵中有多少人残疾呢?”对于我的一大串问题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弄不清楚是怎么回事,倒是阿巴亥眼睛一亮,似乎把握了了我问题的主旨,这个女人真是不简单没我心中想到,虽然不明白我的意图,但是皇太极还是尽量回答了我:
“死亡的士兵大概有三成左右是先受伤随后死亡的,剩下的大多是直接死亡的,至于残疾的士兵我们倒是没有计算,不过大概自天明元年至今十年间有8千左右吧。”听他这么说,我心里有了底。
“大汗,相信您知道无论是大金也好,还是大明也好都有一条规定,就是战场上受伤的士兵是不允许接受救治的。”
“是的,这是为了避免动摇军心。”努尔哈赤回答道。
“但是请问大汗,明朝的军队就不用说了,单以八旗的精兵而言假如将伤员抬回救治,真的会动摇军心么?”我一步步进逼的问道。
努尔哈赤想了想回答道:“大概是不会吧,这要看战斗进行的情况而定,假如顺利的话应该不会。”
我笑道:“相信以八旗的训练有素,和过往的历史而言这样战事不顺的战斗恐怕屈指可数吧!”
“是啊。”努尔哈赤机械的回答道,他已经完全在跟着我得思路走了。
“既然是这样,大汗您还认为让那些受伤的士兵继续留在战场等死或任人杀戮,有必要么?”我严肃的问道。
“这个……”努尔哈赤低头沉吟道,进行了这么长时间的对话,努尔哈赤完全忘记了自己身上的伤势,我也没办法顾忌这些了,必须一鼓作气,说服努尔哈赤。
“其实就像四贝勒所说的那样三成的士兵是因为先受伤而随后死亡,在剩下的死亡的士兵中我估计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士兵是因为受伤失去抵抗能力而死亡的。”听到我说道这里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两人都表示赞同,他二人出没于战阵中与这样的事情见得多了。
"其实我认为每个人都是战争的宝贵资源,尤其是这些士兵,相信凡是经历过受伤而又活过来的人都是素质不错的士兵,他们具有丰富的战阵经验,是军队的主力和灵魂,这样的人与其任其在战场上自生自灭,不如及时救治,到下次投入战斗时都是不错的士兵,所以我建议大汗允许受伤的士兵及时医治,这样就可以减小伤亡,保存人这一主要的战争资源。同时这些士兵知道了受伤后可以妥善医治,上战场时也就没了后顾之忧,必能勇往直前,其作战能力也必定大大提升。"听我说道这里,努尔哈赤和换太极才明白了我的意思。父子俩互相望了一眼,皇太极说道:
“李先生所说的这些的确很有道理,我们也不是没有想到,但是随军医生是在太少,李先生也看到了,故才有此下策。”他说的也有道理,这时没有专门培训医生的机构,医生大多是世代相传,或者是师父传徒弟这样的一对一的教学,所以医生这个群体十分的少,没办法大规模的投入战场。
我再次笑道:“这才是设立太医院的主要目的,太医院的设立不应当只满足那些大臣贝勒,而是为了军队,为了百姓,太医院应该大量的培养医生,满足军队的需要,将每场战斗的伤亡减少到最低,这虽是治标之计但是相信效果也会很好的。”说道医学这父子俩就不懂了,但是他们明白一个合格的医生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说培养就培养出来的。皇太极疑惑的问道:
“这么多的医生如何培养呢!要知道一个好医生可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
“这个好办,其实四贝勒已经做到了。”我说道,这让他更疑惑了。
“我早做到了,还请问先生我早做到什么了?”
“难道四贝勒忘记了那20个调配给我的士兵,如今这些人已经都能独当一面了,最基本的包扎缝合他们已经都学会了,完全可以应付一般的伤势了,其实并不是真的要他们成为所谓的合格的一生,战场上那些伤其实无外乎刀伤、箭伤、骨伤以及火器伤等外伤,这些外伤医治的方法固定也很简单,很容易学,所以只要加大人手学习这些处置方法,那么所收到的成效一定不会小,这些经过训练的人也算不上是医生,充其量是医士罢了,其实更准确的说应该是是护士。”
“护士!”努尔哈赤父子俩对这个新名词都十分好奇。
“对,护士,护理之士,不是就叫护士么,其实这些护士也不一定都要男人来做的,女人也可以的。”
“女人!”父子俩更是诧异了,古代战争绝对信奉的是战争让女人走开,倒不是爱护女人,而是出于对女人的轻视,在他们眼中女人在战场上是什么也做不了的,反而会成为累赘。阿巴亥听我说女人也能做护士,更是惊奇,大大的眼睛向我看来,加上她那令人销魂的成熟女人的风韵真是十分诱惑人啊,我连忙避开她的眼神,继续说道:
“是的,其实说起来简单,这些包扎和缝合的活,恐怕和女人做的女红没什么太大的差别吧,只不过应用的对象不同罢了,一个是绸缎和布匹,另一个则是肉身。或许对于女人来讲,学起来会更简单。”对于我这种大胆而又颇具有建设性的设想,努尔哈赤父子俩都十分动心。我停了下来给他父子俩充分的时间思考,毕竟这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西方近代护理起始于19世纪60年代,是适应近代工业与社会分工的需要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奠基人是佛罗伦斯。南丁格尔,而我此时提出的护士概念比这一时间整整早了二百多年。让古代人接受这样一件新鲜的事物的确不是很容易。
“女人,女人”努尔哈赤反反复复的重复这两个字,女真人女子这时大都从事劳作,没办法轻壮男子都被整编入八旗,虽然八旗制度是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可是随着战争的不断升级,八旗已经逐渐向一支职业化的军队过渡了,女人也就成了维持正常劳作的主力,可随着不断有汉人俘虏加入(在女真统治下的蒙、汉人中,被“收”为“民户”、从而与满族人处于同等社会地位者,和被“获”为“人畜”、并分赐将士充当奴隶者,处境大不相同。后者被称为“包衣”,其经济功能大不一样。其中一部分完全是女真人的家奴。另一部分则在努尔哈赤及其他女真贵族自1596年创立的由庄头管理的拖克索(田庄)中从事耕作。在女真的军事力量迅速增强的过程中,他们的最大贡献,或许就是促进了女真社会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这也就意味着很多女子被从劳作中解放出来。
“真的可能么,李先生?”努尔哈赤疑惑的问道,毕竟对于这种“护士”历朝历代都没有尝试过,更主要的是允许伤兵救治到底会不会影响八旗的战斗力的问题。我明白努尔哈赤的意思,这只是我头脑中一直以来所思所的变革的第一步,只有走出了第一步,才有有希望进行范围更广,程度更深的变革,女真还没有完全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对于下一步的变革我心里真是没底,这种大踏步的跳跃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对我来说实在是未知数。在我计划的所有变革中,只有这个医学改革最为缓和,也是可能被女真统治者所接受的。
“应该没什么困难,至少在培训方面我很有把握,至于让不让女人当护士,大汗可以考虑。”我不紧不慢的说道。
努尔哈赤又思所了良久,终于决定下来。
第一卷 始于辽东 第十章 三件事
沈阳的皇宫中努尔哈赤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终于答应了我的请求:“那么就依先生所说,暂时先试试看,规模不要太大,就一百个人左右么,先生还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出来,可以商量,此事让皇太极和你一些办吧!”看来他还不是十分信任我,让他儿子来监督我,这样正好,皇太极算是和我关系不错,而且历史中对于汉人的态度他是属于温和派的,他也十分重用汉人,趁这个机会正好影响他,拉拢他做自己坚强的后盾。
“全凭大汗安排。”我内心中盘算着下一步该如何走。
“那先生这个太医院的院判是否可以就职了。”皇太极笑道。
“当然,当然。”我连忙答应道,这拿把做样了好久,把人家抻的差不多了,是时候表态了。一切商定妥当,我又重新给努尔哈赤检查伤口,脓肿已经消散了,新的组织正在生长,但或许是年龄的原因吧努尔哈赤康复的速度很缓慢,所以不能疏忽大意,嘱咐了一旁的阿巴亥几句,我起身告辞,和努尔哈赤的这番谈话耽误了他很多时间,既然目的达到那么还是让他休息吧。我知道从我将努尔哈赤救活开始,历史就已经改变了,但是究竟向那个方向发展我也不知道。我的心中一样充满迷茫,再往下或许历史就不再是我熟悉的历史了。
这些天来在我居所里络绎不绝来来往往的进出很多人。虽然我还没有到太医院就职,这是因为我本人还没有充分的准备,对于即将进行的太医院即医疗体系的改革,我现在的准备看来还是很不充分的,为了能更好的实行我的改革我将自己的计划更改了一遍又一遍,力求完善,毕竟这是一次大刀阔斧的改革,还有很多即将触动的层面是我所不知道的。我的威望和名声仅仅是来自于军旅和这次救了努尔哈赤的命,足不足以震慑朝野还不得而知。所以我首先和皇太极商量,毕竟他是四大贝勒之一,手中掌握着八旗兵马的一旗,随后我招来包括上次给努尔哈赤会诊看病的包括赵学敏在内的许多御医一起商讨,那些曾经和我讨教过的郎中们也风闻而动,难免就要这样络绎不绝了。
其实我的计划归纳起来就是重视科学,提高医生的身份地位,扩大救治范围和培养先进人才。由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铜活字已正式流行于江苏一带,万历间(1573~1620)又出现了套板印刷。明代出版业的繁荣,为医学著作出版和医学知识普及创造了方便条件,再加上明代医学发展的也很快,大量的文人涌入医学领域,所以医学知识的普及已经不成问题了,但这些人并不是真正的医生,只能说是一种爱好和业余行为。明代沿袭元制,将户口分为民、军、医、儒、灶、僧、道、匠等,规定各户必须子袭父业。一入医户,子孙就必须世代业医。明代医户,大多社会地位低下,衣食不得温饱,与乐工、厨师、班匠等同,常有逃户现象,或于造册时贿赂官员改籍,统治者对此曾累加禁止。规定医生只有成为残废或年逾七十不堪应役时,才许放免。女真社会由于刚刚转型虽然医生的待遇虽然不错但是社会地位也不高,所以说关键在于提高医生的社会地位,我的这个倡议得到了几乎是所有医生的支持,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件好事,有些汉族文人仍然不愿意为女真效力,但是对于救死扶伤这样的好事是不会拒绝和反对的。那些女真人对于提高医生的地位多多少少的有些意见,但是也都不重要,这事情努尔哈赤已经赞同,再加上谁都不愿意得罪医生,道理很简单谁能保证每个头疼脑热的呢,再说女真人征战沙场受伤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了,就更没必要和医生过不去的了,所以这些改革的阻力并不大,唯独是让女人也学医做护士这件事遭到了很多汉人医生的反对,我就把这件事暂缓,这时需要他们支持,犯不着为这事情和他们闹翻脸,等等也好,不影响大局。
于是众人商定下,便有了初步的规划。
第一件要做的事是建立官方书院培养新人,这并不难,关内的各种书院曾出不穷,尤其以东林书院出名,不过这些书院大多都是研究程朱理学,孔孟之道,再就是为了科举而形成的,我们所要成立的这个书院则专门是培养医学人才的,这在此时的中国可能是可创举吧。书院暂时定名为杏林书院,我为第一任院长,嘿嘿,这还是众人一致推举的呢,可由不得我不干,就我内心而讲,要是不让我做这个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