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王朝1449-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谦的身体好多了,在院子里散步。 
  他偶尔朝那条大鱼瞥上一眼,嘴角浮出一丝会心又得意的笑容。 
  女贞在灶房间忙碌。 
  于冕在大声诵读着孔子的《论语》,琅琅书声清脆悦耳:子曰:为政以德, 
  比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于谦侧耳听着,满意地点点头。 
  于谦回到房间,突然他发现,放在桌子上的那张诗笺不见了。 
  于谦吃了一惊:奇怪,昨晚新写的这首诗怎么不见了? 
  22.于府厅堂 
  王直来看望于谦,两人坐在厅堂谈话。 
  王直:于大人身体康复,实乃朝廷大幸,老朽这心里也踏实不少,哈哈。 
  于谦:王大人言重了。我这些天呆在家里,不知朝廷有何要事?真是急得慌啊! 
  王直:于大人这脾气,就是闲不住。不过,老朽今天来,倒真是要跟你说件事。 
  于谦:请王大人示下。 
  王直:京城保卫战大获全胜,太上皇又顺利回朝,可算是功德圆满。接下来,朝廷就要对有功之人论功封赏,不知于大人可考虑过? 
  于谦:实不相瞒,我也为这事担忧呢! 
  王直:哦?封赏是大喜之事,于大人何来担忧? 
  于谦看了王直一眼:王大人其实也早已心知肚明,只是不肯明说,是吧? 
  王直默然。 
  于谦长叹了口气:唉,封赏封赏,就得有封有赏啊! 
  王直:没错,按朝廷规矩,只怕要花点银子了。 
  于谦:可是现今国库空虚,根本就拿不出这笔银子来行赏! 
  王直:说实话,于大人,老朽也是万万没料到国库竟然空虚如此! 
  于谦:太上皇当政时,朝奢侈糜成风,已是入不敷出,再加上这仗一打,哪里还有积余! 
  王直:于大人,你打算怎么办? 
  这一回,轮到于谦默然了。 
  王直:老朽听说,一些立有战功的武将,都在等着朝廷封赏了。现今外面是议论纷纷啊。 
  于谦一愣:哦? 
  王直:此事关系重大,还望于大人早日拿定主意。 
  于谦郑重地点点头。 
  于谦送走王直,忧心忡忡地回到房间。 
  突然,他的眼睛被墙上的一幅字吸引住了,那幅字被裱了起来,平整地挂在墙上,显得异常醒目。 
  ――那正是于谦手书的《悼内》。 
  于谦激动地拿手抚着字幅:哦,都裱起来了。 
  他沉吟着:是谁呢?难道是冕儿? 
  他一抬头,却见女贞靠在门边,正默默看着他。 
  他顿时醒悟过来:女贞,是你? 
  女贞点点头,脸上是温柔的笑意。 
  于谦心头一热,抚摸着字幅的手颤抖了,脸上的表情竟难以自抑。 
  他喃喃地:谢谢,谢谢了,女贞! 
  诗句在他的眼前慢慢模糊了……   
  十二 君臣之间(1)   
  1、南宫书房 
  英宗悠闲地坐在南宫书房。 
  张永进来禀报:启禀太上皇,瓦剌太师也先派使者前来京城和谈,因思念太上皇,特进贡一只千斤巨瓜,请太上皇品尝。 
  英宗一愣:哦?也先派人求和来了? 
  张永:奴才听说,也先愿向我朝朝贡称臣,重修旧好。 
  英宗开心地:喜事,喜事啊,嘿嘿,这个也先,倒还记得朕,啊? 
  张永:奴才恭喜太上皇,那只千斤巨瓜现已运抵南宫,太上皇可随奴才…… 
  英宗略一思索:且慢。朕问你,皇上可知情? 
  张永:回太上皇,是皇上让奴才给送来的。 
  英宗转着眼珠子,马上有了主意:既然是千斤巨瓜,朕岂敢独自消受?这样吧,即刻将此巨瓜送往慈宁宫,孝敬太后她老人家。 
  张永:是。 
  2、慈宁宫后花园 
  后花园里布置得花团锦簇。 
  孙太后端坐在一座凉亭中间,景帝和英宗分别坐在她的两旁。 
  英宗身穿平常服饰,但不知是有意无意,他的腰间挂着那把多年前也先进贡给他的七星宝刀,显得极为威风。 
  于谦等几十位重臣围坐在凉亭外,脸上都是喜气洋洋。 
  他们的目光一齐落在孙太后前面的台子上,那儿搁着一个庞然大物,用红绸覆盖着,一时看不清庐山真面目。 
  孙太后扫视了众大臣一眼,缓缓开口:京城保卫战大获全胜,瓦剌已退回塞外,再不敢问鼎中原。现今也先太师专程派使者前来朝贡称臣,要与大明永结和好。皇上下旨,恩准瓦剌所求,从今往后,我大明和瓦剌又和平相处了! 
  众大臣纷纷称颂:边关安定,乃社稷之福啊! 
  孙太后微微一笑:这也先,倒也是个英雄豪杰,太上皇蒙尘塞外,他尚能以礼相待,现今太上皇回朝,他特意进贡一只千斤巨瓜,孝敬太上皇。太上皇不愿独享,又送给哀家。 
  孙太后停了一下,继续款款道来:哀家感念太上皇一片孝心,因想两国和好,乃朝廷喜事,理应与众大臣一同庆贺,故奏请皇上,宣列位爱卿来此后花园观赏。 
  孙太后说着,将手轻轻一指:这只巨瓜就在这儿了,兴安,给大伙儿瞧瞧。 
  兴安答应一声,上来揭开盖在巨瓜上的红绸。 
  众大臣惊呼一声,全被这只见所未见的巨瓜惊呆了。 
  已升为内阁大学士的陈循带头站了起来:奇物,真乃奇物也! 
  胡滢笑呵呵地摸着长长的白胡子:老臣活了七十多岁,别说是亲眼看见,就是听也没听说过世上有这等巨瓜! 
  徐珵也不甘落后:奇物异宝,多逢盛世而出,祥瑞之兆,祥瑞之兆啊! 
  孙太后笑着点点头:哀家也觉得此物吉祥,这不,今儿个就请皇上、太上皇,还有列位爱卿一块品赏。 
  众大臣欢天喜地:谢太后隆恩! 
  胡滢喜滋滋地:老臣今日有口福了,嘿嘿。不过,在品瓜之前,老臣想问一声,这瓜可有名儿? 
  景帝笑嘻嘻地:列位有所不知,瓦剌使者献上这只巨瓜时,曾跟朕说,此瓜在瓦剌也是百年一见,故号称“天瓜”。 
  胡滢:“天瓜”?好,好啊,这普天之下,也惟有此瓜才配得这等称号了! 
  英宗听了,似乎触动了心事,若有所思地盯着那只被称为“天瓜”的巨瓜,眼神闪烁。 
  孙太后感叹地:要是我大明也有这等巨瓜,那该多好啊!百姓们种上一种,天下人人都有口福了。 
  王文:太后心系黎民百姓,臣不胜感动。依臣看来,其实此事不难,只要品瓜之后,将瓜子留下,传到民间,“天瓜”不就在大明扎下根了? 
  石亨等纷纷附和:王大人所言极是,待会儿留下瓜子,请太后赐给瓜农,不怕结不出“天瓜”来。 
  孙太后:唔,话是这么说,只是不知这只瓜里有多少瓜子? 
  英宗突然插上一句:太后何不让大家猜上一猜? 
  孙太后一愣:太上皇的意思是……猜瓜子? 
  英宗:太后今日开心,正可乘此良机,君臣们都乐上一乐,有何不可? 
  孙太后乐了:太上皇这主意好,列位爱卿,你们都听到了?品瓜之前,大家先猜猜这只巨瓜里头有多少颗瓜子,啊? 
  众大臣也乐了,一时议论纷纷。 
  胡滢叫起来:太后分明是为难臣等,如此巨瓜,谁能知晓有多少瓜子?这能猜准吗? 
  孙太后:我大明多有能人,哀家今日就是要看看,谁有这个本事。 
  孙镗先站出来:太后,末将先来。 
  孙太后:孙将军请。 
  孙镗:平常小瓜,尚有上百颗瓜子,如此大的巨瓜,当有上千颗瓜子。 
  孙太后:上千?那是多少啊? 
  孙镗:末将猜,六千九百九十颗! 
  陈循:不对,不对,臣看有八千零八颗。 
  这一来,众大臣纷纷猜起来,从几百到几千不等,也有猜上万的。 
  惟有于谦和景帝、英宗一直没有吭声。 
  孙太后看了看他们三位:皇上、太上皇、于爱卿,你们三位的意思呢? 
  于谦为难地:太后出的难题,倒难煞臣了。 
  孙太后:这天底下的事,可难不倒你于爱卿。哀家看,你们三位必定心里都有了主意,只是不肯道破而已,哀家说的可是?   
  十二 君臣之间(2)   
  景帝、英宗、于谦都笑而不答。 
  孙太后沉吟了一下,有了主意:这样吧,既然你们三位都不肯明说,不妨将数字写于掌上,一同亮给哀家看看。 
  景帝、英宗和于谦都点点头。 
  兴安奉上笔墨,景帝、英宗、于谦分别在掌心写了个数字。 
  孙太后先对景帝和英宗:你们兄弟两位谁先…… 
  孙太后话音未落,景帝和英宗同时摊开手掌,两人的掌心上都写着:一。 
  孙太后一愣:一颗瓜子? 
  当即有人嘀咕起来:一颗?不会吧?这只巨瓜比起平常之瓜,大了何至成百上千倍? 
  也有人好生奇怪:神了,皇上和太上皇怎么猜得一模一样? 
  就在众大臣议论纷纷之时,孙太后的目光落在于谦身上:于爱卿,皇上和太上皇都猜了个一,那你呐? 
  于谦轻轻张开手,他的手掌上竟然也写着:一。 
  孙太后和众大臣都是大吃一惊,连景帝和英宗也变了脸色。 
  众大臣都在吃惊之际,孙太后已回过神来,淡淡一笑:好,好,大家都猜过了,现今就打开这只巨瓜,请列位当场验证。 
  孙太后说着,把手一挥,兴安提着一把大刀上来了。 
  就在兴安准备切瓜的时候,英宗发话了:等等。 
  兴安:太上皇有何吩咐? 
  英宗解下佩在身上的七星宝刀:这把七星宝刀原是也先所献,今日正好有用武之地,就拿它来切吧。 
  兴安恭敬地接过七星宝刀:是,太上皇。 
  兴安来到巨瓜前,缓缓抽出宝刀,顿时众大臣都觉得眼前寒光一闪。 
  石亨见了,忍不住大声赞叹:好刀,果然是把好刀! 
  石亨说着,挺身而上:兴安公公,可否借此刀给在下一看? 
  兴安将宝刀奉上:石总兵请。 
  石亨接过宝刀,从头到尾仔细欣赏了一遍:好刀,好刀啊! 
  英宗留意着石亨的神情,似乎心有所动,微微点了点头,表面上却不动声色:石爱卿毕竟久经沙场,练就一双慧眼,啊? 
  石亨忙向英宗行礼:太上皇过奖了。 
  石亨说着,将宝刀还给兴安:兴安公公,此刀锋利异常,小心了! 
  兴安点点头,爬到台子上,举刀对着巨瓜切了一圈。 
  接着上来六七个太监,用力从刀痕处往外扳,只听“喀嚓”一声,巨瓜裂了开来。 
  众大臣哗的一声惊叫,可叫过后,众人都呆住了,那红色的瓜瓤里,竟然没有一颗瓜子。 
  孙太后也微微一惊:看来列位都猜错了,此瓜并无瓜子。 
  英宗:太后先别忙定论,到底如何,待会自有分晓。 
  孙太后唔了一声:那就烦兴安再找一找。 
  兴安听孙太后如此吩咐,赶忙挥刀将巨瓜割成小块。 
  太监们手忙脚乱地将切下的瓜片搁在台子上,台子被摆得满满当当。 
  最后,终于在一块瓜片上挖到了一颗瓜子。 
  这颗瓜子有鸡蛋般大小,通体金黄,发出灿灿的金光。 
  众大臣又是一声惊呼:啊―― 
  孙太后笑容满面:恭喜皇上、太上皇,还有于爱卿,这只巨瓜果然只有一颗瓜子! 
  英宗得意地笑了。 
  景帝看了英宗一眼,也笑了,但他笑得有点尴尬,目光里闪过一道阴霾。 
  这一切都悄悄被徐珵看在眼里。 
  孙太后笑嘻嘻地看着景帝:哀家还是不明白,皇上何以知晓这只巨瓜里仅有一颗瓜子? 
  景帝笑而不答:嘿嘿。 
  孙太后又看看英宗:太上皇,你呐? 
  英宗大有深意地摇摇头:天机不可泄漏,太后。 
  孙太后:哦,你们两位都不肯说,那哀家就问问于爱卿。于爱卿,你又是如何猜中? 
  于谦不慌不忙地:回太后,臣曾从一本书上,记得有一句话说,千斤巨瓜,仅得一子。臣据此冒昧一试,其实并无把握,今日之事,实乃侥幸。 
  孙太后:原来这事儿还有出典,于爱卿博闻强记,哀家佩服,佩服。 
  太监们将切下的瓜分给众大臣。 
  孙太后:请列位爱卿品瓜。 
  众大臣正要吃,英宗忽然咳了两声,似乎有话要说。 
  众大臣都停住了,看着英宗。 
  英宗把瓜举了一举:朕曾经九死一生,得以回朝,全仗皇上和列位爱卿之功,今日朕借太后恩泽,以瓜代酒,有谢皇上和列位了。 
  众大臣纷纷地:太上皇客气了,客气了。 
  英宗:大明度过浩劫,朝野共庆,这会儿君臣相聚,更是其乐融融,朕见此情此景,心里感慨万千哪!常言道,饮水不忘掘井人,我大明能有今日,除了列位上下一心,同仇敌忾,还有赖我全体将士浴血奋战…… 
  石亨、孙镗等人听得连连点头。 
  英宗顿了一顿,极为诚恳地:朕惟愿朝廷早日对有功之臣论功行赏,以慰天下人心。 
  景帝:太上皇所言甚是,朕亦早有此意。 
  石亨见英宗和景帝主动提出封赏一事,忙上前启奏:皇上、太上皇圣明,封赏乃当务之急,望皇上和太上皇速作决断。 
  英宗:石爱卿,你是京城总兵,你倒说说,这次京城保卫战都有哪些有功之人?   
  十二 君臣之间(3)   
  石亨:此次大战大获全胜,固然与将士们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分不开,然臣以为,这最大的功臣,当数皇上! 
  景帝和英宗均一愣:哦? 
  石亨:皇上圣明,国难当头之际,决意抗敌,上合天意,下迎民心,我大明朝野众志成城,才有此胜果啊! 
  众大臣纷纷附和:那是那是,我朝能打败瓦剌,全靠皇上英明决策。 
  景帝开心地呵呵而笑:列位,石爱卿,免了免了,朕是皇上,朕难道要自个给自个儿封赏不成?哈哈哈哈。 
  石亨:臣只是据实奏报而已,皇上。 
  景帝:石爱卿,你再说下去。 
  石亨从袖子里摸出早已准备好的功劳簿:皇上、太上皇,臣这儿有一份功劳簿,上面细列立有战功的各位将士,还有文武大臣们的姓名,先请皇上过目。 
  景帝:好,拿过来,让朕瞧瞧。 
  曹吉祥将功劳簿递给景帝,景帝倒吃了一惊。这份功劳簿沉甸甸的,差点从他的手上掉下来。 
  景帝:哦,好沉啊! 
  曹吉祥拉开功劳簿:万岁爷,请看。 
  功劳簿上密密麻麻列着于谦、石亨、孙镗、陈镒、石彪,还有朝中列位大臣的名字。 
  景帝一个个看过来:于谦、孙镗、陈镒、石彪、范广、王直、胡滢、陈循、王文、王竑…… 
  曹吉祥拉着功劳簿,越拉越长。 
  于谦看到这种情景,与王直相视了一眼,眉头皱紧了。 
  众大臣也从未见过这么长的功劳簿,既有点喜出望外,又有点目瞪口呆。 
  景帝:好好,都是我大明的英雄,英雄啊!哎,石爱卿,这上头的立功之人,共有多少位啊? 
  石亨:启禀皇上,共有三千六百十九位。 
  景帝吃了一惊:哦,有三千多位啊? 
  石亨:请皇上明鉴,臣一无所求,然将士们九死一生,保得朝廷平安,实是可歌可泣,故臣以为,不论功劳大小,朝廷都应一一嘉奖。 
  景帝:这个自然,我朝英雄辈出,可喜可贺,理应嘉奖,理应嘉奖。 
  孙太后也频频点着头:论功行赏,自古而然,我朝太祖开国,将徐达、常遇春等一干有功之臣画像于凌霄阁上,受万世景仰。 
  英宗急不可耐地:既然如此,皇上何不当着列位爱卿的面,当场予以…… 
  于谦脸色大变,终于挺身而出:且慢。 
  景帝:哦,于爱卿,你也说说,这封赏之事…… 
  于谦却生气地瞪着石亨:请问石总兵,你保荐的三千余有功之人从何而来? 
  石亨:这三千多名立功之人,有些是上阵杀敌的将士,有些是朝中为保卫京城立下功劳的文臣,还有一些,虽未能直接参与战事,可在后方做了不少事情,臣以为,他们同样立了功,理应受赏。 
  于谦一怔,石亨不等于谦再问,已对着景帝,跪了下来:启禀皇上,臣还有一事请奏。 
  景帝:石爱卿奏来就是。 
  石亨:除上述这些立功之人外,臣特别要保荐的,是于大人之子于冕…… 
  于谦对石亨私自一下子呈上三千多人的功劳簿十分恼火,现见石亨又提到于冕,忍无可忍,大喝一声:荒唐! 
  景帝、英宗、孙太后和众大臣都是一愣。 
  于谦:石总兵,你……你这是何居心?于冕并未上阵,哪有战功可言? 
  石亨:于大人,你且听我说嘛,于冕确没有亲赴前线杀敌,可于夫人为保卫京城,天天赴城门送饭,鼓舞士气,现今她去世了,她的这份功劳,算在儿子于冕身上,又有何不可? 
  于谦更怒,指着石亨:石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