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雪亮军刀-第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驻扎下来之后只要没什么大事丁三就领着兄弟们去鱼塘,弄着什么抓什么,晚上打牙祭。立秋之后水就冷下来,丁三和排里的几个新兵沿着鱼塘边上慢慢地拿脚踩,螃蟹一踩就冒泡,手伸下去一抓一个。半上午的抓了十几只螃蟹,丁三觉得很满意,等晚上弄点小酒那就美了。 
  也就在这个时候突然的本能让他觉得周围有什么动静,他把装螃蟹的布袋子小心地放在地上,把口子拧住扣起块石头压上,觉得不保险,又压上一块。然后拿水洗了手,抄出手枪掰开保险,悄悄地从鱼塘芦苇林子里走出来。 
  只见大路上有一队人,但看上去不像是当兵的,好多都穿着便衣。丁三招呼起自己排里的新兵赶紧回到自己的阵地上。很快这队人走近了,看上去像是青年学生,丁三让哨兵把人拦下来问。 
  原来这队人是防区北边八路军的宣传队,要到前方的八路军部队去表演,鬼子扫荡后把原来的一条路占了,只好从这边借道过去了。 
  领头的是个女学生,看上去二十上下的模样,齐耳的短发,怎么看怎么像倪浣尘。丁三走了下神,那个女学生已经走到他面前了。 
  “老总,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宣传队,你让我们过去吧,八路军也是我们的抗日队伍啊。” 
  丁三想着这些学生真是瞎胡闹,前面是战线,哪能让这么多老百姓过去。几个学生就围住哨兵一个劲求情,还把一些印刷的传单给排里的兄弟看。就这么两三下把丁三烦的不行了,最后手一挥让这帮人过去。临走的时候那个女学生拉着丁三的手一个劲儿谢,还和丁三合了影。 
  事情一过丁三也没了印象,直到半个月后师里的人过来找他调查他才想起这个事情。活该丁三倒霉,那天宣传队经过丁三的防区走了不到十几里地就被另外一支兄弟部队拦下来了,一检查说是八路军的人,结果就扣那儿了。询问之后知道是丁三他们把宣传队放过来的,兄弟部队就报告了师里,师里报告了军部。结果军部上头下来人一查,丁三手下的兵还收了八路的传单,二话不说,全给关了禁闭。 
  关在禁闭室里面,丁三一个劲骂自己倒霉,本来嘛,就没个大事情,几个小丫头也没带枪,凭什么不让人家过去。 
  团里面几个人听说了事情原委也是气不打一处来,好好的招惹八路干啥,一方面严令下来,以后不许八路军的任何人通过防区,不管拿枪不拿枪的都不行。另一方面,团里上下的使银子,加上丁三以前也有战功,这次过去的不是八路军的正规军,只是地方的学生,估计军里多少会网开一面吧。 
  这段日子关禁闭可不舒服,关键是里面吃的不好,一天就两顿,全是稀的跟水没啥两样的玉米粥。幸亏军法处的有团里认识的人,后来每天能偷偷送进去两馒头,要不别说军法从事,再关两月丁三饿也饿死了。  
  第七十一章  相煎何急
  丁三在师里的禁闭室里着急,团里的人上上下下的帮着打点也着急。耗了大半个月,最后过完了双十节没几天,丁三好歹是放出来了,回团里的那天一票人都摆酒给他压惊,说是大难过了,以后定有后福。 
  但丁三的排长是不能当了,不然师里肯定有闲话。最后团里琢磨着,正好丁三的伤也没好的太利落,就让他到教导队去,军衔不变,只是不再带兵。 
  这会儿团里兵员也没补齐整,教导队总共不过百八十号人,三个大队,每个大队跟一个排差不多。教导队队长骆钧也是丁三的老兄弟了,知道他要到自己的队里也很高兴。现在的教导队今非昔比,当年那是全团赫赫有名的拳头部队,现在倒好,整个教导队的兵力和一个连差不多。 
  其他各个营也一样,大半年的转战,各个营、连伤亡都很大,但一直都没有补充齐整。加上这大半年来仗打的也窝囊,部队上上下下的士气难免受影响。私底下好多兄弟都议论着,这仗再这么打下去,还不如回家种地去球。 
  到了教导队也没什么事情,现在教导队跟以前不一样,以前都是要升班长的老兵,现在多数是刚补充的新兵。 
  三个队长有两个是刚刚从后方军校补充过来的年轻军官,在丁三看来,他们可能作战经验还不如一些老兵丰富。三队目前仍是教导队里战斗力最好的队,里面基本是老兵,都是有两、三年战斗经验的,也是教导队里面唯一一个打算未来补充到各营当班长的队。 
  丁三主要带他们操队列、土木和射击。特别是射击,大伙都对丁三很服,知道他枪打得好。 
  除了丁三之外,三队还有个大伙公认的牛比人物,那就是三队长严大勇。去年他负了伤,伤在肩膀上,回来后就进了教导队,后来就当了三队的队长。团里好多人都觉得这个团绝对邪乎,好多人负伤都是肩膀负伤,用王卫华的话说就是子弹打过来的时候脑袋缩脖子里了,别的没说的,点正没法子。 
  丁三刚来那几天还有点拘束,后来就好多了,严大勇也没什么事,就安排丁三主要带射击科目。 
  一开始带的是步枪科目,卧姿早就练好了,丁三就带他们打移动靶,教他们上山的鬼子怎么打,下山的怎么打。教他们拿手指比着,然后左右眼轮流观察,然后根据观察的差异计算距离。多远的距离该计算着打多少提前量等等。 
  步枪科目教的枯燥,丁三就夹带了一些手枪科目。丁三打手枪有心得,手一横过去,当当的几枪,一般都没得跑。 
  三队只有一个新兵叫张春,四川兵,说是新兵其实已经在前沿待了小一年多了。张春悟性好,丁三也就教的认真。但张春步枪打得好,但手枪却不行,死活上不了手。 
  丁三站在树荫下面,张春在前面练端枪,不知不觉地手就开始有点儿颤。丁三走过去接过他的手枪,示意他到边上看着去。 
  枪是支空枪,驳壳枪,丁三从兜里摸出子弹,拽开弹夹顶子,把五发子弹填进去,利落的上膛,别开保险。这种驳壳枪是老太原造,能活保,也就是关保险的情况下能上膛。丁三特别喜欢这种枪,顶上了膛,遇到要开枪的时候手一撩保险机头就能开枪。 
  “你是不是用右眼瞄的啊。”丁三问。 
  “嗯。”张春话比较少。 
  丁三心里头乐,这小子其实心里有数,他很清楚张春调教好了,绝对是个百步穿杨的神枪手。 
  “以后记得了,瞄得时候两支眼睛都睁着,你看着前面的时候枪是不是有两个重叠的影子,养成习惯,观察左边的那个影子。记得手枪和步枪不一样,标尺不要压,随手一挑就拿准星瞄。另一支眼睛养成习惯,随时用余光观察周围。”丁三拿手比划着,随手一横,三四枪打出去,几十米开外靶子下面的木头杆子被打断了。 
  边上人都惊了,这枪打的,真是出神入化,大家都在心里暗挑大拇指。 
  三队一直练到中午,每人都打了三发子弹,丁三对着靶子把大家的今后要注意的地方说了一下。丁三教的浅显易懂,大家也听得带劲。 
  会了操整好队列,三队其他的人去吃饭,严大勇拉着丁三去团部吃。他和团部一些参谋很熟,团部伙食好,他就经常过去蹭点好嚼谷。丁三也没啥意见,反正他和团部的人也熟,加上教导队离团部不远,两个人权当是散步了,优哉游哉地往团部走。 
  等到了团部,发现里面没啥人,从岗哨的脸色上看,明显是出了什么事情。严大勇就抓过来一个熟悉的兄弟问,说是前沿出了事。严大勇和丁三也都心里一紧,两个人相视看了一眼,干脆饭也甭吃了,去前沿看看再说吧。 
  前沿离团部不远,严大勇和丁三走了没一会儿就到了事发的一营的防区。原来是八路的一队医护兵从这边借道,担架上面躺了好多伤兵。 
  按道理说,战场上面见着抬伤兵的,其他兄弟部队都会主动让路。但刚出了丁三因为放了八路的宣传队被关禁闭这档子事,谁还敢放八路过去,所以就这么僵持着。 
  从丁三这边看过去,队伍虽然不长,但并排挤了好多人,估计差不多有一百多幅担架。一堆人都堵在一营的哨岗这边,岗哨后头几挺机枪黑洞洞地朝八路那边指着。岗哨前面好像是王卫华和陈锋带着团部的人,一营长杨棋也在,和八路的人大声地说着什么。 
  八路那边带枪的不多,而且啥枪都有,单打一,汉阳造,更多的是三八大盖,还看到几杆土铳,队伍后头居然还有扛着梭镖的。 
  其实团里并不清楚,当时八路军边区的部队装备严重不足,基本上一个区大队兵力相当于国军一个营,但往往步枪不足两百支,其他装备和弹药更是少得可怜。这也造成了当时整个十八集团军战斗力明显不行,不能打硬仗。这个现象直到抗战末期大量缴获日军装备之后才勉强改观。但即使是朝鲜战争期间,前三大战役,志愿军也就是凭着手上落后的缴获的日式步枪,连战连胜,成为战争史上的一大奇迹。 
  战后几十年,很多军事研究机构都搞不明白,拿着小米加步枪,且小米供应严重不足的志愿军为什么能将世界第一军事、经济强国打得节节败退。 
  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中华儿女任何时候都不乏陈锋、丁三这样的汉子,不乏张自忠、左权这样的铁血悍将。战争,或许是人与人的厮杀,但更是意志与意志的搏斗。 
  几年后,无数个倒在朝鲜冰原上的丁三用自己的一腔男儿热血演绎了这个道理,中华儿女,铁血男儿,任何强大的武器永远不能取代的,是那颗蓬勃于生命最嘹亮之处的汉唐雄心。 
  或许在今天,我们衣食无忧,或许在今天,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但兵戈再起之时,相信在这片国土之上,照样还有无数热血的人们拿起武器反抗侵略反抗暴政。 
  丁三或是陈锋只是一个代表,他们没准儿只是个穿上军服的老百姓,但就是这些我们生活中看上去象是农民,象是民工,象是个社会底层的普通国人,却构成了中华民族不屈的国民精神。 
  而此时的丁三哪儿会想那么多,他并不知道几年后自己会和这群八路并肩踩过美军一支王牌军士兵的肚皮。他更不知道自己的余生将为这个民族屹立于世界强国之颠,撒下了最后一滴鲜血。 
  此时的丁三也是摸不着脑袋,傻愣愣地看着边上的人。严大勇跟丁三一样,搞不清楚原委,于是就找来一营的一个兄弟问,原来这都僵了好半天了。王卫华他们几个怕出事,死活不敢放他们过防区。八路那边也是着急,伤兵再不抬下去眼看着就有进气没出气了,都是中国人,都是打鬼子,咋就不能放条路走呢。 
  这边陈锋其实最为难,说放他们过去吧,这是人之常情。但军令如山,上次丁三就是个例子,谁都不想惹火烧身啊。 
  最后陈锋把他们带头的拉到了一边,悄声告诉他,防区的边上有个倒拐弯的山沟,让他们实在不行从那边绕路。这样一来贴着自己的防区,自己也不算违抗军令。那条路就是绕远了点,但路上很安全。 
  八路那边也没辙了,只能这么办,就抬着人从原路退回去,沿着山沟走了。 
  陈锋叫过来自己的勤务兵孙凯,孙凯是以前三营长孙寒的弟弟,今年刚刚二十挂个零。从后方大学偷跑出来找到团里当兵的,陈锋担心他有个三长两短的自己跟孙寒没个交代,就一直把他带在身边当勤务兵。 
  陈锋对孙凯耳语几句,孙凯打个立正就跑步走了,一营其他的人也都撤了回去,团部里的人跟在王卫华后头望团部走。 
  孙凯跑到团部找到医务兵找了点药材、绷带什么的,背着一大包撵在后头追八路去了。陈锋看到躺在担架上面的汉子,个个也是不怕死的爷们,都是打小日本,自己也动了恻隐之心,所以让孙凯跟在后头送点药材。 
  紧赶慢赶的孙凯在山沟边上撵上了八路的担架队,把药材给了他们。那群八路也挺意外,心想着真是碰到有病的了,明摆着不让自己抄近路,还派人偷偷送药材。但明眼人都看得出,陈锋他们也是奉命行事,地主家吃粗糠,那是没法子啊。 
  这边丁三跟着团里的人回团部蹭饭,一路上也在琢磨,这群八路能打仗吗。看他们穿那衣服,都是粗布染的蓝了吧唧的二布衫子,枪支弹药也不足,这样的兵能打胜仗?可偏偏八路就不信这个鸟邪,真敢拿这装备往上冲。八路真是邪乎了,也怪不得以前能把老头子打得没一点脾气。 
  其实不管八路也好,国军也好,都是抗战杀敌的爷们,干嘛要枪口对准自己人,干嘛要手足相残呢?丁三想起在医院学认字的时候学的一首诗,煮豆燃豆箕,豆在什么泣,本是一条根,相煎别着急,想了半天就想起这么多,死活想不全,反正就这个意思吧。 
  一帮人回到团部吃饭,严大勇就说丁三上午在教导队露的那一手,大伙好像心里都装着事情,也没几个人搭腔。王卫华和陈锋是在另一张桌子上吃饭,几个人也都不怎么说话。半上午的这群八路的伤兵多少对大家有点触动。 
  自己虽然不算什么兵强马壮吧,但总比八路那点穷酸装备强吧。人家八路这鸟装备都敢在前方跟小鬼子干,自己的部队在后方卖呆不说,人家的伤员从防区借个道上头都不同意,这仗打得真他娘蹊跷。 
  陈锋也没胃口,三两口吃完了,喝了口王卫华的烧锅子,就起身到外头想抽根烟透透气。刚走出团部的大门,就听见远处叮咣叮咣的枪声大作。陈锋立刻跑到外头,打发警卫连的人去查是哪儿在打枪。 
  不到一个钟点警卫连的回来了,说是八路的担架队走弓背路,结果走错了道,走到军里面其他师的另一支部队的防区,结果被那边堵住了打,丢了好多担架,死了三四十号人。 
  陈锋一听心情突然沉重许多,不由想起一句诗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005…9…22 14:04 #71 
  zytyp 
  紫殿风云使
  官大一级压死人
  UID 30494
  精华 0
  积分 2134
  帖子 2045
  总积分 2134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3…7…30
  状态 离线 
  第七十二章  摩擦
  团里在防区无所事事地呆了整整大半个月,日子过得很消停,自从上次八路军担架队被兄弟部队截杀之后,八路军就再也没从这边借过道。团里更是三令五申,严格禁止八路军通过防区,同时在防区外围加了游动哨,如果看到有八路靠近就尽量劝说远离国军的防区。 
  但即使是这样,还是发生了摩擦事件,事情的起因倒不是因为防区的位置,而是此后全团规模的一次大行动。 
  也就是距离上次堵了八路担架队那件事一个来月的样子,师部下来命令,说是日军在东边有个防守薄弱的地方,要团里过去相机进攻。命令下来团里几个人凑在一起看了看地图,觉得这个命令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先是从地形说,师部命令说的那个地方是个沟壑纵横的山区地形,大家都清楚鬼子一般不喜欢驻防在这种地形条件下面,主要是运输困难,再加上机械化装备施展不开。 
  再说这距离上看,那个地方距离团里现在的防区不远,但光是直线距离日军的防线至少还有五六十里地。日军的防守特点是要点城镇防守,往往这么偏僻的地方看都懒得看。 
  把这些情况一盘算,团里的人都在犯嘀咕,这鸟地方真有鬼子?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也管不了那么多。第二天清晨,团里以教导队为前出搜索,依次摆开三个营,呈进攻序列朝预定目标开过去。 
  路倒是不远,走到下午一两点的样子,前出的教导队派人汇报说,那个村庄里面别说鬼子了,连老百姓都跑光了。 
  团里不禁觉得蹊跷,到底出了什么事,难道这个村庄被鬼子血洗了。当下命令一营随教导队进到村庄里,其它两个营沿村庄南侧警戒。 
  教导队和一营小心翼翼地走进庄子,这个庄子不大,看上去最多也就住了百八十户人家。土墙上面拿白石灰刷着好多字,有认识字的兄弟就念“民族统一战线万岁!”“一定要把口本帝国主义赶出去!”,边上人说“什么口本,那是日本,中间一横被雨冲掉了。其他还有几面墙也都刷着类似的话。 
  看来这个庄子以前驻过军,但从庄子的规模上看,驻军规模应该不大。王卫华听了一营的汇报,命令在庄子里仔细搜索,另外帮团部找个地方,看来今天晚上是要住这儿了。 
  一营从庄子一头开始,逐屋逐屋的开始搜查。看来这庄子里头可真够穷的,家家户户屋里都没什么东西。有几户人家门一推,里面就墙角堆着一篷子茅草,估计是睡觉的地方,再就是有口锅,几件农具什么的。 
  搜索的时候三连连长刘旭进发现一个问题,这个庄子以前肯定住过人,而且是刚刚撤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